Vic3历史背景:普法战争

书接上回

Vic3历史背景:德意志领导权争夺战

本次科普的历史事件是1870年普鲁士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爆发的霸权争夺战,结果以普鲁士胜利,法国耻辱战败而告终,作为德意志王朝三大征的最后一征,这次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深刻影响了两国乃至世界的局势,可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万恶之源之一。

一、历史背景

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干翻了早已日落西山的奥地利,成功晋升为德意志地区的话事人,将奥地利开除德籍即不允许奥地利今后参与德意志事务,奥地利也因为国内民族矛盾激化重组为奥匈帝国,在1867年普鲁士聚集了除南方几个王国外几乎所有德意志邦国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联,此时德意志距离统一只差临门一脚。

对于德意志小国们来说这自然是好事,大家同根同源,今后还能跟着普鲁士这个大哥捞点汤喝,剩下南方四国尽管没有加入邦联,但随后也加入加入进了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而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面对一个日益崛起的地方强权,他们更多的是担忧,甚至于对此表示急迫,其中最急的当属普鲁士的邻居法国。

“吉吉国王”法兰西

在先前的普奥战争中,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错误地评估了局势,为他认为胜算渺茫的普鲁士助了一把力,而如今,普鲁士不仅打赢了奥地利,还通过这一战几乎整合了整个德意志的资源,国力得到大幅提升,基本有了和现在的法国一战的实力。我们之前就说过,法国不可能允许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在自己的家门口,这对法国的欧陆霸主地位是一个重大的威胁,这也是之前拿破仑一世一直避免的事情,分裂的德意志才是好德意志。

除了法国的国家战略目标让法国如此急迫外,如今的统治者拿破仑三世也因为自己的政治处境而对普鲁士崛起异常敏感,在讲清楚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回顾下拿破仑三世是怎么上位的。1830年7月,七月革命爆发,法国推翻波旁王朝,拥立路易·菲利普上位,史称“七月王朝”,1848年2月,二月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当时还不是皇帝的拿破仑三世依靠着自己叔叔的威望和当时拿破仑主义思想盛行的情况下拿到了众多选票,当选了共和国总统,而后他在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又将法国从共和制改为帝制,实行专制统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法国的政治环境相当混乱,自法国大革命后拥护帝制和拥护共和制的人一直在左右搏击,两派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而拿破仑三世作为共和制起家的人却在之后转向帝制,这自然让共和派相当不满,共和派也多次表示希望拿破仑三世把法国重新转回共和制,否则就要给皇帝一点颜色瞧瞧。一联想到先前的几次革命,就可以知道共和派所言非虚,毕竟巴黎“革命老区”的外号不是白叫的。

对于如此政局,拿破仑三世其实心里也很慌,所以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他除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外,还积极向外扩张以此来转移矛盾:在克里米亚战争挑战沙俄在黑海的霸权,向东亚殖民等等措施,其中在1863年,法国军事颠覆了墨西哥政权,扶植了傀儡皇帝,为法国攫取了许多利益。但到了1867年,法国在墨西哥的傀儡统治被推翻,拿破仑三世又不得不面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矛盾,周围人包括他的妻子皇后欧仁妮也在一直在向他灌输“法国药丸”的思想,让他尽早干涉德意志。此时恰巧在普奥战争后普鲁士即将统一德意志,这不就想睡觉就来枕头了吗?于是拿破仑三世选择了普鲁士这个新的对外扩张点来大做文章。

二、斗智斗勇

在普奥战争结束后不久,拿破仑三世就跟普鲁士方面交涉,拿破仑三世认为普鲁士在这次战争中兼并了许多德意志国家,破坏了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欧洲均势体系,并且在普奥战争开始前夕,俾斯麦也暗示可以以德意志土地为代价换取法国的中立,因此法国要求其做出补偿,以割让巴伐利亚的一块飞地和同意法国兼并比利时为条件来让法国承认普鲁士这次战争的成果。

这两项要求被俾斯麦知道后俾斯麦不以为然,当初你法国在普奥战争中说好中立结果后面想中途下场,现在我凭实力打下的成果你还想分一杯羹,都给你幽默完了。但俾斯麦此时留了一手,他让法国大使把拿破仑三世的要求写成正式的书面文件,理由是好向国王威廉一世汇报,法国大使没有察觉出其中的端倪便也照做了,殊不知,这份文件将成为普鲁士的杀手锏。得到文件后,俾斯麦马上表示拒绝以上条款,让法国哪凉快哪呆着去。拿破仑三世得知消息后破防了,也更加坚定了与普鲁士开战的决心。而俾斯麦自普丹战争起就知道普鲁士想统一德意志必然和法国有一战,所以也做好了对法国开战的准备。

至此,双方都想开战,只差一个契机就能把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而这个契机没有让双方等很久便很快就出现了。

西班牙王位继承事件

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二世被推翻,西班牙王位后继无人,于是西班牙内部开始在欧洲挑选合适的继承人,欧洲各国的皇室在这几百年基里本都通过婚,所以总会有这么几个亲戚有资格继承。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二世

1870年6月,继承人名单被泄露,拿破仑三世看到名单上居然有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远亲利奥波德王子的名字,当即就汗流浃背了。如果一旦让利奥波德王子继承西班牙王位,保不齐俾斯麦会施展什么神奇的外交魔法让西班牙站在普鲁士一边,普鲁士不仅势力会更加壮大,而且到时候被夹在两国中间的法国可能就要尝尝双线作战的滋味了,虽然利奥波德只是候选人之一不一定能当选,但拿破仑三世要彻底消除这个可能性。

于是同年7月12日,拿破仑三世派外交大使向普王威廉一世表达了不满,并要求利奥波德王子放弃继承权,此时俾斯麦正在度假,对此一无所知,而威廉一世口头向大使承诺利奥波德王子会放弃继承权,次日俾斯麦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问威廉一世为什么不跟他商量就作出决定,俾斯麦要求威廉一世收回决定,威廉一世不从,俾斯麦于是又拿出以辞职为要挟这个老把戏才让威廉一世妥协。而拿破仑三世那边对这个口头承诺不太放心,于是要求大使再次去会见威廉一世,这次的要求从利奥波德王子变成整个德意志贵族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7月13日,大使传达了拿破仑三世的要求,这时的威廉一世却断然拒绝,表示利奥波德王子已经表示放弃了继承权,这件事就此打住,双方的会面不欢而散。随后威廉一世也收到了利奥波德王子放弃继承权的书面文件,他觉得有必要通知下大使,但考虑之前已经说明了情况,威廉一世决定只用让当天值日的副官拉齐维亲王去说明就行,亲王在遇到大使说明情况后,还自己添了一句“国王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然后,就坏事了。

埃姆斯电报

7月13日晚上,威廉一世认为俾斯麦需要知道早上发生的事,于是用电报的方式告诉了俾斯麦,由他决定是否将消息通报给普鲁士驻法国的大使和媒体,此时俾斯麦正在和普鲁士的另外两大幻神陆军部长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和陆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一起吃饭,当俾斯麦收到电报后如获至宝,他立马意识到这封电报可以成为普法开战的导火索,在两个老搭档对普鲁士能否与法国一战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后,俾斯麦便开始着手修改电文内容,让其变得充满火药味,确保法国上上下下一定会上头,以下为原文和修改版。

德意志三幻神:(从左往右)俾斯麦,罗恩,毛奇,俾斯曼先前介绍过,罗恩改革了普鲁士征兵和训练机制,让普鲁士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毛奇则是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之后负责指挥整个普法战争,在军事指挥方面颇有建树

原文

“早晨,当我在林荫道上散步时,贝内德蒂伯爵(法国驻普鲁士大使)不知道从哪钻出来,固执地要求我,务必答应他的要求。他要求我立即发电报宣传,倘若霍亨索伦支系入选王位一事复议,我威廉一世绝不答应。我以严峻的态度拒绝了他这一无理要求,因为我不可能无期限的答应这类事。我也告诉他,我尚未收到什么新的消息,因为贝内德蒂从巴黎和马德里那里得到的消息,肯定会比我到的要迟。他应该明白,普鲁士当局并不想过分插手此事。”

修改版

“霍亨索伦家族的世袭亲王已放弃登邻西班牙王位的全部要求,并将此意愿经西班牙政府转达给法兰西政府。”

“法兰西大使在获此消息之后,仍在埃姆斯再三强求于我国国王,请他致电巴黎,让国王本人担保,倘若有选择霍亨索伦家族之人做西班牙国王之事复议,将永不应允。”

“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传喻法国大使,国王已再没有什么话通知大使。”

修改完后俾斯麦颇为满意,便要求大使和媒体在明天公布这则消息,他料定这封恶意满满的电报一定会激怒法国从而主动向普鲁士宣战。

此时历史的偶然性又一次登上了舞台,当法国媒体在翻译电报时没有考虑语境,将电报里“副官”一词直接按法语的副官翻译,这是个相当严重的错误,在普鲁士,副官是高级职位,只有高级军官才能担任,而在法国,副官只是个低级职称,普通士兵都能担任。这个错误无意间将这封电报的攻击性进一步上升,于是就出现了以下情景:

7月14日,当法国公民们一大早醒来,在报纸上就看见了这样一条让人高血压的消息:法国大使向普王交涉,普王言辞粗鲁地拒绝,还让一个低级军官以一句“国王没有什么内容可谈了”打发了法国大使。这是什么?这是对法国国格极致的羞辱,想当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在耶拿战役中大破普鲁士,18天内狂暴轰入柏林,还顺走了腓特烈大帝的宝剑与闹钟,现在普鲁士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变得如此狂妄。何况今天还是法国的国庆日,庆祝人民在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的纪念日,是可忍孰不可忍,md跟普鲁士爆了!

在国庆节这天法国人民对这封电报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自发地组成游行队伍,口喊着向普鲁士开战的口号,向着皇宫方向进发,而拿破仑三世一大早起来得知这个信息也非常愤怒,同样愤怒地还有其他皇宫里的大臣,他们也要求马上对普鲁士宣战,尽管有部分人觉得普鲁士方面已经放弃了继承权,法国已经达成了目的,没有必要对此上纲上线,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理智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拿破仑三世对此也上头了,再结合之前所讲的因素,拿破仑三世坚决要求向普鲁士宣战。其实拿破仑三世此时只有开战一种选择,如今法国国内矛盾已经日益严重,势浩大的民意也不可阻挡,要是拿破仑三世这个时候选择当个理中客不向普鲁士开战,那分分钟他就要复刻路易十六的遭遇——摸不着头脑,攻占巴士底狱也将迎来2.0更新。

欧陆局势

1870年7月15日,拿破仑三世发布动员令,法国军队开始备战,普鲁士收到消息后,也在晚上开始动员全国军队,双方在开战之际,欧陆牌桌上的各方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对于德意志剩下的南方四国,他们本可以保持中立不蹚这趟浑水,但俾斯麦早先拿到的杀手锏派上了用场,俾斯麦早先拿到法国的书面文件后就早早向南方四国透露了内容,南方四国中的巴伐利亚一看法国居然想吃自己的地,顿时心生厌恶,而俾斯麦继续跟他们陈述利害,现在法国只是想吃一点,到时候恐怕你们四国都无法幸免,不如和普鲁士站在同一阵线。南方四国也算识时务,马上和普鲁士缔结了军事联盟协议。所以在7月16日,南方四国先后发布动员令,与普鲁士彻底绑在了一起。

对带英而言,普鲁士的崛起让带英也心生芥蒂,作为欧陆均势的绝对奉行者,带英不能看到欧陆有人一家独大,肆无忌惮地扩张,如有必要,带英可能会出手遏制。俾斯麦也考虑到了这点,于是在开战之际,俾斯麦将那份杀手锏上的内容通过《泰晤士报》透露给了带英,一看到法国想吞并比利时,带英马上对法国的态度降至冰点,因为法国曾经在1839年《伦敦条约》中承认比利时是永久中立国,现在法国想毁约侵略的行为让带英回想起了当年为了遏制那个法国男人而建立七次反法同盟的情景,于是带英对这场战争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也算表明不会支持法国。下面这段就很好地解释了带英的外交政策,YM简直是人类文化瑰宝

沙俄和奥匈这边,沙俄出于普鲁士对沙俄的帮助和普俄统治者之间的亲戚关系一直对普鲁士的态度很友好,所以也表明不会干涉战争,而奥匈这边则复杂多了,一方面奥匈能沦落到如今这种境地基本都是因为普鲁士,所以奥匈恨不得一有机会就要报复普鲁士,另一方面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的条约对奥匈非常宽容,没有割地,也没有赔款,自己现在也只求能保全帝国就行。正当奥匈在这两种思想下抉择时,沙俄出手了。沙俄与奥匈因为巴尔干半岛问题导致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所以沙俄巴不得奥匈死,普鲁士早先与沙俄商谈过奥匈在战争期间出兵的可能性,沙俄则保证自己会在东边牵制奥匈,所以在普法开战前夕,沙俄就警告奥匈,如果奥匈敢发布动员令介入战争,沙俄就马上派兵到加利西亚和奥匈碰一碰,比比谁更硬,因此奥匈就彻底断了介入战争的念想。

事已至此,战场上的血与铁是普法唯一能交流的方式了。

三、开战

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发布战争宣言,法国正式向普鲁士宣战,7月28日,拿破仑三世离开巴黎前往梅斯与军队回合,当皇帝的车队走在大街上时,民众们夹道欢迎,仿佛这场战争法国已经胜利了,拿破仑三世也感到骄傲无比,恐怕此刻他觉得他就是自己舅舅的化身,8月3日法军越过普法边境,打响了开战的第一枪。

一开始法军取得了一些小胜,在爱国情怀的加持下法军士气高昂并认为会很快取得胜利,但随后与普军主力交战后普军狠狠打了法军的脸,无论是士兵数量还是装备装备规模,普鲁士都全面碾压法国,而两国也因为征兵制度上导致兵员素质普鲁士胜法国一筹,双方进行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后各有损失,但胜利的天秤逐渐开始向普鲁士倾斜。在色当战场上,拿破仑三世与他的军团因为决策失误被普鲁士包围,1870年9月1日法军多次尝试突围但始终突围不了包围网,拿破仑三世眼见突围无望便下令停止进攻,让士兵们休整一天。此时法国伤亡17000人,被俘21000人,基本已无力再战,更重要的是军团丧失了斗志,军营里到处是哀叹和伤病员的哀嚎,而拿破仑三世本人似乎也开始放弃了,不知道此时的他是否会回想起民众夹道欢迎自己奔赴战场的那一天。9月2日,拿破仑三世决定放弃抵抗,带领剩下10万多法军向普军投降。至此,法国主力基本都被消灭或被围困。很快军队战败,皇帝被俘的消息就传到了巴黎,法国上下一片哗然,此时共和派看到了自己推翻帝制的机会,于是在9月4日,共和派发动政变,并宣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现在整个欧陆都在紧张地观望这场战争最后的走向,认为普鲁士会一举灭亡法兰西时,身为外交大臣的俾斯麦却选择停火谈判,身为顶级玩家,俾斯麦非常清楚欧陆均势这条规则,以及违背它的后果:吞并法国一时爽,之后带英,奥匈,甚至于与自己交好的沙俄都会联合起来针对自己,恐怕德意志到时候又要回到散装时代,普鲁士此战的目的防止法国干预统一德意志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节外生枝,况且管理外族土地耗费的成本是在过于庞大,得不偿失。于是,俾斯麦邀请法国新政府在法国境内的费里埃城堡进行谈判,按理说打到这个份上,新政府应该会欣然同意停战,可有一个停战条件让新政府坚决拒绝:俾斯麦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给普鲁士,并且作为永久性国界线,今后哪怕普鲁士战败法国也不能割回去。

阿尔萨斯—洛林作为神罗或者说德意志故地,于16到18世纪被法国吞并,如今阿尔萨斯—洛林在法国人看来早已是固有国土,在平常人看来这是德意志收复失地,但俾斯麦考虑拿地的原因更现实,他想将阿尔萨斯—洛林作为普法之间的缓冲区,并且阿尔萨斯—洛林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产地和农产品产地。法国新政府表示法国可以支付赔款,也可以将东亚和非洲的殖民地匀一点给普鲁士做出补偿,但坚决不同意割让本国领土,毕竟无论古今中外,丢失国土都是极其丢人的事,而一旦丢失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无论从心理还是实际行动上都希望让国家统一,从宋代诗人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便可窥见一斑。由于双方都不肯让步,谈判宣告破裂,双方接着开打。

谈判结束后,法国新政府以新政府的名义向普鲁士宣战,而普鲁士为了逼迫法国新政府就范,决定包围巴黎,9月15日,在梅斯留下两只军团围困住剩下的法国军团后,德意志的主力几乎都参与到包围巴黎的战斗中,尽管此时德意志民众对法国的态度不满并提出炮轰巴黎,但围城的指挥官布卢门撒尔,包括总参谋长毛奇和普鲁士王储威廉王储表示反对,他们都认为炮击平民是不人道的行为,也因此炮击计划暂时被搁置。而法国新政府依靠着国家存亡之际马上就征募到了超过50万新军,向巴黎进军,此时德意志军团面临着可能被城内外法国军官包夹的态势,虽然新军最先依靠着人数和爱国热情战胜了德意志军队,但随着梅斯方面的法军投降后,执行围困的德意志两个军团总计10万人马上就前去增援,面对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德意志军队,这些临时征召的新军毫无疑问不是对手便逐渐败下阵来。

巴黎围城战

1781年1月左右,随着战争态势持续焦灼,炮击巴黎的计划还是被提了出来并最终被执行,而在炮击巴黎的炮火声,1781年1月1日南方四国也签署条约加入北德意志邦联,如今的德意志除了被开除德籍的奥匈外,基本已经实现统一,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举行加冕德意志皇帝的仪式,由当年“太阳王”路易十四组织修建的凡尔赛宫作为法国封建王朝专治达到顶峰的象征见证了法国最辉煌的时刻之一,因此选在这里进行仪式的意图就很明显了——普鲁士要杀人诛心,这次加冕宣告普鲁士不再以普鲁士王国的身份面向世人,而是一个更响亮的名头——德意志第二帝国。

世界名画

1月25日,面对这越发糟糕的战况和巴黎城中百姓的困境,法国新政府不得不重启谈判,德国方面要求接管巴黎最后几座关键城防堡垒为条件来解除封锁,最终法国新政府接受条件,1月27日,双方签署停战协议,补给车辆得以获准进入巴黎城,2月5日,法国国防部宣布停火,德军也解除了对巴黎的封锁,1851年5月10日,德法签署《法兰克福条约》,条约规定:

  1. 法国承认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2. 法国赔款50亿法郎,分3年付清,赔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之后按赔款进度依次撤军。

  3. 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

随着条约签订,标志着普法战争就此结束。

4、结果与影响

此战以后,德国跻身世界列强,成功取代法国成为欧陆一代霸主,利用从法国拿来的土地以及赔款大力发展工业,为今后在全球大展拳脚定下深厚的基础。

普法战争尘埃落定后,带英终于开始重视起德国的潜在威胁,只有欧陆均势没人与带英竞争,带英才能在海峡对岸浑水摸鱼从中获利,德国逐渐一家独大的姿态让带英开始逐渐参与进欧陆事务,这也为之后的英德矛盾埋下了伏笔。

对于沙俄,或许是为了报答之前的牵制之情,或许是想继续拉拢,俾斯麦在1871年的伦敦会议上帮助沙俄恢复了在黑海的主权,让德俄两国继续交好,为之后签订盟约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战争中,其实还有一个获利的国家那就是意大利,因为先前拿破仑三世派兵进驻罗马保护教皇国而让意大利迟迟无法统一,所以意大利在普法战争中不支持法国并选择中立,在普法战争大局已定后,意大利终于等来统一整个半岛的机会,1870年9月,在拿破仑三世投降被俘后,意大利向教宗庇护九世发出通告要求交出罗马,教宗表示拒绝,意大利军队便冲入罗马城收复国土。

至于奥匈,现在它北方有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东边有庞大的沙俄,南边有巴尔干的一众小国和奥斯曼帝国,而这几方都对他不友好,自己内部还矛盾重重,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奥匈的外交和内政压力。

最后,是这次战争中受伤最深的法国,此战法国威严尽失,无数法国士兵战死沙场,留下的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法国工业在战争中被大量摧毁,同时还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这让国家经济收到阻碍,进而影响了百姓的钱袋子和生活水平,国土丢失更是所有法兰西人民心中的痛,在今后,法国只有一个目标:向德国复仇,今后法国努力重建国家,在外交场合寻找盟友甚至不惜于找自己的老对头带英,时刻准备开战洗刷普法战争的耻辱。

俾斯麦意识到法国有复仇的心理,也因此在之后一直在外交方面孤立法国,还设置了巨额赔款来发展德国,尽可能延缓法国起兵复仇的时间,俾斯麦认为法国至少需要20年才拿还清,但很显然他低估了法国作为老牌强国的底蕴和复仇的决心。法国政府在1871年和1872年分别发放了利率5%的国债来筹集赔款,发放标题就是简单的“支付战争赔款”,本以为在战争摧残后没有多少财富的法国个人和企业单位却在分分钟把国债认购抢空,甚至外国机构也参与其中,或许其中他们有些人没有受到战争的波及,但国债是实实在在影响着这批人,认购国债不仅是对法国政府的信任,也体现了了法国人民的复仇心切。仅仅两年左右时间法国就筹集到了50亿法郎交给德国,根据条约德国没有理由再驻扎在法国本土便乖乖撤军,俾斯麦对此都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接下来只能见招拆招。如此看来,在普法战争后等待德意志帝国的不是辉煌的开始,而是滴答作响,时刻提醒法国人民和德国人民的战争倒计时。

——————————————————————

图网侵删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推荐b站@江夏游侠的视频一战系列视频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