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爲考研複試而擔心?這篇簡明指南也許能幫到你

那天下着小雨,窗外霧濛濛的一片。其時雖已入春,混雜着泥土味的空氣中仍然盪漾着春寒。冷雨如絲,猶如跳水運動員一般遁入蘇州河中,先是隱匿不見,轉而激起百十層波紋,向遠方泛開。

答辯地點是一處老舊的教學樓,裏面光線昏暗,很容易讓人聯繫到老式恐怖片裏的鬧鬼場所。走進教室後,眼前陡然一亮,活像柏林戰役前數百架探照燈一齊打開,晃得我睜不開眼睛。

審議組的老師們陸續到了,這些飽學碩儒一字排開,彷彿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壁。儘管他們性格各異,所治經典也不同,神情卻同樣嚴肅。導師組們坐在我前方,我的左手處則是擔任答辯祕書的師妹,只見她一言不發,敲打鍵盤的手指卻沒有停過,不時皺起眉毛抬頭看我。導師組、師妹、右手邊的主講桌,身後的白牆將我圍在覈心,動彈不得。與物理空間上的狹小封閉相對應,一股被壓迫感從我的心頭升起。

逆轉裁判,但提出異議的是導師,不是我

導師們脣槍舌劍,針鋒相對,步步進擊。從我手頭已有材料到論文框架結構,再到創新性,以至於細節問題,無不涉及。我把本科時“只答不辯,再問道歉”的真言記在心中,先是強顏辯解,隨後只回答問題,再後面就只有“嗯嗯”和“是這樣的”。不過被問到要害問題時,我也會硬氣起來,雖不至於無禮頂撞,但至少要把我的想法表達給他們聽。

教室前排你來我往,交鋒激烈,教室後排的氣氛同樣熱烈。爲我捧場子的室友緊緊注視着我的言行,來看樂子的則嘴角上揚。答辯序列在我後面的同學有的悶頭看答辯稿,有的臉色煞白,有的則興起“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同情感和自傷感。還有一簇各自被自己的導師叫來觀摩答辯的研一學弟學妹,有的不時在筆記本寫字,有的左顧右盼,有的加入了看笑話的行列,也有的一副明顯被嚇到了的表情。

關於答辯的細節,我已不想再回憶,好在結果是全員通過。我們幾個“倖存者”搞了個慶功宴,加入者還有我的室友。喫完飯回來的路上,室友a見女生們走遠了,壓低了聲音:“這頓飯喫得我難受,那個xxx壓根就不會挑地方。你看另外幾個女生喫飯時都繃不住了,我心疼我的錢。”

慶功宴

我淡然道:“你們是特意來看我答辯的,這個錢就當做買了馬戲團門票看我表演好了,不算虧。”

室友b道:“沒想到這些老師平時看上去一個個都慈眉善目的,拷打起你來毫不手軟啊!”

室友a搶道:“是呀,連你哪一天從歐洲回來都被xx老師一步步審問出來了,壓根就不給你扯謊的時間。”

我右手一揚:“罷了罷了,那時候確實是玩的比較瘋。此後定要認真研讀文獻,確保今日之事不會在年末重演。”

回宿舍後,我躺在牀上久久不能入眠,總覺得今日之事似曾相識。想起來了,今天被老師們拷問的景象,和兩年前參加考研複試時簡直一模一樣啊。

文章受衆

本文標題是“考研複試指南”,開頭卻花了大量筆墨回憶幾天前的開題答辯,其用意有四。一是激發盒友閱讀興趣,吸引注意力,二是炫耀文筆(雖然也好不到哪裏去),三是引出複試話題(就是燕國地圖太長了),四是敲打敲打(嚇唬嚇唬)本文的主要受衆,即使上了岸,讀研之路也未必一帆風順,以期各位能做好心理準備。

兩年前我寫的考研初試指南全文如下:從雙非到五院四系————老狄的法學學碩考研初試經歷分享

說到本文受衆,主要是不久後要參加考研複試的應屆生,其次爲上早八時百無聊賴的學生和上班摸魚消遣時間的打工人(或者大晚上刷到的夜貓子),最後是已經上岸,因好奇而點進來看看內容的研究生。第一種受衆又可以進行細分,一是初試排名靠前者,二是居中者,三爲靠後者。

放排名傷感情,放個通緝令上來吧

對於排名靠前的朋友,我的建議是沒有必要看,因爲你們夠穩,當務之急是聯繫導師以及注意別犯低級錯誤(比如審覈材料少交了,面試時膨脹了,面試後大嘴巴泄題了)

排名居中的朋友,我的建議是看一看,一來不被後面的哥們反超,二來爭一爭更高檔的新生入學獎學金。像我當時拿的三等,只有兩千,而一等有一萬兩千,比我足足多了一萬。

至於排名靠後的同學,我這篇文章主要就是爲你們而寫的,畢竟你們不能寄希望於排名第一的競爭對手複試時和老師互毆,或是排在你前面的幾位仁兄各個複試時一問三不知,自己認真備考纔是正道。我不想製造焦慮,畢竟我本人當年就是初試成績倒數幾名,複試時超常發揮,一口氣把排在我前面的幾個人從岸邊拽了下來,成功逆襲上岸。我希望我的經驗能對你們有所幫助,希望我的事蹟能激勵你們。

當然不論你排名如何,點進來看看都不會喫虧,哪怕當做看故事,在緊張的複試準備之餘放鬆放鬆心情,勞逸結合嘛

熟悉複試流程與形式

因爲我的專業是法學,所以具體複習經驗可能只對人文社科的朋友有一定益處,對理工科朋友幫助不大,因此儘量寫些通用內容,其首要者爲熟悉複試流程與形式。原因很簡單,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熟悉了複試的流程和形式,才能進行有效的模擬,臨場時心中不慌。

初試的流程大家都經歷過了,廣義的複試開始於資格審查(提交材料,注意不要遺漏),接着是筆試(可有可無,我那屆就沒有筆試),然後是核心環節——面試。面試通常又分抽籤入場——自我介紹——英語——專業課——自由提問等階段。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具體內容不同,大家自行看公告即可。

調整心態,放鬆心情

複試前緊張是正常的,太過放鬆以至於懈怠纔是不太正常的。論及緊張的來源,一爲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擔心一年多的努力(包括初試成果)付諸流水,二是社恐,害怕面試。我的建議是戰略上藐視“敵人”(退一萬步講,縱使複試失利了,還有機會調劑。哪怕今年沒上岸,也許明年能考上更好的學校。放眼人生長河,考研不過是一朵小浪花罷了),戰術上重視“敵人”(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複習任務,既不擺爛,也不給自己施以太大壓力)。

排解社恐的方法無他,唯多練習耳。可以找搭子互相聯繫,或者對着牆,對着鏡子訓練。年輕人臉皮就是要厚點,畢竟以後上岸了,組會,讀書會,師門聚會,學科團建之類的還是少不了的。再說了,老師們也是人,不是三頭六臂的怪物,又不會在複試時喫了你。

破除信息迷霧

不得不承認複試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如有關導師組和往年真題的情報),就像遊戲裏的戰爭迷霧那樣。我的建議是利用可接觸的一切渠道蒐集情報,具體方法見後面的聯繫導師篇。

爲啥要聯繫導師?

各位複試前聯繫導師的動機無非有二,一是希望對複試準備有所幫助,二是早日瞭解導師性格和學術方面的要求,從而做好規劃,爲正式讀研做準備

要我說,第一種動機背後的邏輯其實不大站得住腳,因爲大家收到的回覆常常是“歡迎報考我的研究生,好好準備,祝複試順利”云云。畢竟現在複試全過程錄像封存,導師通常與你非親非故,不太可能當着同仁的面過度偏袒你而壞了自己的名聲,更不太可能冒丟飯碗的風險泄露題目,最多就是自己或者讓手下的苦逼研究生給你稍微點撥一下複習方向(比如某某教材觀點太老不用看了,看新教材就行),即使這樣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頗有菩提老祖在孫悟空頭上敲三下的意味。

所以我的看法是,提前聯繫導師對於複試的幫助是極爲有限的,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關鍵還是自己的精心準備。至於第二種動機,我認爲更合理些。就算你不聯繫導師,最後也會被分配到一個,但這就像抽盲盒,萬一抽到的導師脾氣古怪或是過度壓榨,或是太過放養以至於對你完全不聞不問以至於你延畢或被勸退了,那就有點慘了因此提前聯繫導師就像抽卡池時的“許願”,有利於減少不確定性風險

怎樣聯繫導師?

想省錢的話就自己檢索,比如去學校官網查找,去相關論壇提問,或者讓自己的親友與本科學校的老師(這條渠道常常被忽視,但別忘了,本科學校的老師也有可能是所報考學校的校友啊)幫忙問一問,想省時省力的話就去找機構。機構那些動輒數千上萬元的複試保過班比較適合富哥富姐,其最大的幫助只有提供導師聯繫方式及歷年回憶版真題

導師的選擇方面,如果你想認真做學術,不妨去找嚴師,這種通常是既有抱負又有精力的青年老師,若是理工科老師則會監督你進實驗室,參加組會,幫他打工,若爲文科導師則會催你讀文獻,參加讀書會,定期彙報。

若你志不在學術,而是把讀研當做提高就業層次的墊腳石,則可以考慮放養型導師。此種導師要麼是身兼行政職務而無力管你(比如你的導師是院長或校長,一年見不到幾次面),要麼是佛系的中老教師(佛系青年老師也有,但在非升即走的壓力下應該很少)。另外也可以選擇興趣志向相近的導師,像我們學科的導師有的會唱京劇,有的看日漫,有的也玩遊戲。

聯繫導師不像投簡歷,不能廣撒網,不然幾個導師在教研室裏一聊天發現你把他們都聯繫了一遍,場面會很尷尬,最好是聯繫了幾天後沒有回應再去聯繫下一位(有的是覺得你條件不突出忽視你了,但有的導師是真忙)。郵箱聯繫比較正式,有熟人引薦或者臉皮夠厚也可以加微信。聯繫時注意禮貌,簡單幾句話表明來意,可附帶個人學術簡歷。

我個人是複試後才聯繫導師的,所以比較簡略(其實後面還有一大段話)。大家複試前聯繫的話,應包括自我介紹(尤其是初試分數、自己的優點和強項),你的報考意向,你對所報專業的看法與見解,對老師的仰慕之情(比如對老師的專業領域很感興趣),最後是祝福語。

學術簡歷

與就業時投的簡歷不同,學術簡歷要突出自己的學術科研方面的成就。我本科沒太多拿得出手的學術成績,也沒投學術簡歷,因此就拿最近創業時做的簡歷舉個例子,

首先是個人信息,其次是績點(不高可不寫),核心專業課成績(如果有掛科就選擇性寫,分高的放前面),獎學金,然後是發表的論文(註明刊物級別,如果是一作最好強調一下),參加的學術會議,參加的課題、競賽及所獲獎項,本科畢業論文題目(如果是跨專業或者跨方向可不寫),最後是四六級成績,專業類技能與資格證書(比如法學的法律職業資格證)、核心能力等。社團經歷和實習經歷相對而言不太重要,不過參加的讀書會,課題組,助教經歷等可以寫上。

自我介紹

算是學術簡歷的濃縮版,介紹自己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如果和複試組的某位老師是同鄉,在自由提問環節可以套套近乎),本科學校,發表的論文,參加的會議,課題,競賽,交換經歷,興趣愛好等。是否準備英文版看學校要求。

自 我 介 紹

這裏注意別自己給自己挖坑,也就是自我介紹時不能太誇大或乾脆造假。舉個例子,我自我介紹時提了一嘴大二去南師大的交換經歷,後面自由提問(聊家常)環節老師問我還記不記得南師大相關專業老師的名字,我幾乎是脫口而出,老師們都笑了(一年後我才知道這位老師和我的導師有合作課題,學術圈就是這麼小)。試想如果我造假亂寫一氣的話,絕無可能現場編一個人名出來,會讓老師質疑我的品行,如果說忘記了也會讓老師覺得我糊里糊塗,去交流沒啥收穫。

英語

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對英語考察要求不同,我這裏料“敵”從嚴,簡單講講聽力和口語複試技巧(順手把之前寫的四六級複習技巧搬過來)。

這一篇關於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通過與高分衝刺指南,請查收

聽力的話可以用四六級材料練習。首先初試階段背英語詞彙的時候就要注意發音,拿desert和dessert舉例,它們雖然長得像,但是後者不僅多了一個s,意思不同,發音也不同,這就是所謂的語感,也就是“聽得懂”。當然要是初試時沒有專門練,現在查漏補缺也來得及。

其次是提高迅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在允許的情況下在卷子上圈圈點點根據四個選項的異同來判斷聽力文本的主題和問題,從而做到有心理預期。這麼說或許太抽象了,我就舉個具體的例子。

從圖中第三題的四個選項裏,我們可以提取出'food'、‘protein’、‘calorie’、‘menu’和‘custmoers’等五個關鍵詞,由此推斷主題是和餐飲服務有關的。

而從第四題的四個選項裏,我們可以看見四個句子只有最後的部分有差異,分別是“被罰款”、“關門”、“被警告”和“失去顧客”,由此可以推斷這個問題是“這家餐廳可能面臨的後果”。

另一方面是選項裏的生詞要及時進行標記,到時候哪怕認不出這個詞,通過排除法也不影響答題要是四個都不認識,那還是先回紅寶書打好詞彙基礎吧)。

此外就是多聽,熟能生巧,尤其是多聽錯題。在做完一套真題並進行批改後,先不要看文本,而是重新用手機app聽一遍,再去文本中定位,並及時總結錯因。(比如是看不懂選項的詞義,還是聽文本的時候沒有把某個詞、詞組和句子聽清楚,還是因爲注意力不集中在定位的時候出了問題,還是被幹擾項迷惑了)

最後要特別注意,如果一個問題漏聽了,要有壯士斷腕的魄力,果斷跳過不要影響後面的答題,以免發生連鎖反應造成聽力全局崩盤。

口語的話以準備模版爲主,同時注意內容和形式。常見模版如自我介紹,爲啥要報考這個學校,爲啥要選擇這個專業,家庭介紹,對專業熱點問題的看法等。我當時比較懶,自己搞了個拿破崙主題模板。要是老師問我最喜歡的人物就說是拿破崙,最喜歡的書是《拿破崙傳》,最喜歡的電影是《拿破崙與約瑟芬》,最高興的事是小時候在新華書店看了一下午《拿破崙傳》……果不其然最後沒有排上什麼用場。

糾個錯,督政府的英文是Directoire,當時寫這個模板是先寫中文然後機翻的,主要是提示自己人物介紹類題型的思路

模版這玩意就和張三丰教張無忌的太極拳劍一樣,重在劍意,不在劍招,關鍵是看到問題後知道自己能從哪些方面,哪些角度作答,並適當把話題引向自己熟悉的或有所準備的領域。另外語速不要太快,輸出幾句後可以適當停頓一下,佯作思考,以免背模版的痕跡太過明顯

當然口語基礎實在不好也不用太緊張,畢竟面試的重點是專業課(除非你是英語相關專業),我很少聽說有人因爲口語太差而被導師們一致決定刷掉的。口語部分的基本要求是保持連貫(不要頻繁卡頓,能完整說個三到五分鐘即可),扣題(別隻顧背模板而離題過遠)和發音基本準確(至少讓老師聽懂你說的是啥),別像個悶葫蘆一樣坐在原地一聲不吭就行(我們前一屆線上複試就真有人緊張地一句話都說不出,導致老師們以爲他網卡了)。

如果真卡殼了可以用點銜接類語氣詞“well…well…let me see……”,爲自己爭取思索時間,以免尷尬。別太在意語法錯誤瞻前顧後,因爲老師可能也沒聽出來。另外要留意專業相關的英語詞彙

專業課

我報考的是法學學碩,當初專業課複試複習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基礎知識(教材和機構筆記上的),二是導師組成員的專著與論文(有的老師著作等身,那隻能挑重點看了),三是專業前沿熱點問題。其他人文社科大致也是這個方向,理工科我就不大清楚了。

還有一點就是蒐集往年複試回憶版真題,總結規律。我在幾個不同的機構那裏搞到了幾道真題,自己琢磨其中的命題規律,發現老師們喜歡考概念間的比較。於是我在已有的五道真題的基礎上進行類比與聯想,自己又編了三十五道比較題,湊成四十組。有的能在直接教材裏找到答案,有的需要我自己去查論文和外文文獻進行總結。整理好後我就反覆去背,最後果不其然……沒有考到。但是押題的過程本身就是驅動自己讀文獻,按部就班完成複習工作的過程。押題是手段,不是目的

穿着儀表

穿着的要點是整潔,大方,得體,沒有必要穿西服系領帶,但也別打扮得太花裏胡哨。態度誠懇(但別表現得侷促不安),不卑不亢。眼神要透着自信(但不是自傲狂妄),目光集中(最好要和每個老師都有眼神接觸),用語禮貌。退一步講,如果這些要求比較高,那麼表現得像個正常人即可,畢竟老師最擔心的就是招了個精神狀態或情緒不穩定的人做研究生

當然你自己覺得有必要,穿西服也是可以的

總之,複試就像舞臺表演,儘量向評委們展現自己最優秀的一面,但也不可用力過猛以至於不自然。如果哪個老師一直微笑着盯着你看,你也邊笑邊盯着ta看好了。

臨場發揮

以下是一點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萬一老師問了你從未準備過的問題,不要怯場,畢竟老師們想考察的不僅是你的學科基礎知識,也包括你的心態,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隨機應變能力

一方面,你可以通過聯想和類比,把未知的問題朝着自己熟悉的知識領域上靠。即使不能正面地回答導師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巧妙迂迴,從側面給出個人看法。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坦誠說自己對這個問題缺缺乏瞭解,還要加強研究,望老師們稍稍點撥一下,並表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能與老師一起繼續深入探討。這時老師們可能會給你個臺階下,告訴你該朝哪些方向作答,不然聊天就聊死了。老師們除非趕着結束複試,下班喫飯,否則往往不會把天聊死。

切記不可一言不發或太直白地說“我不知道”。此外,也不能在對這個問題完全一無所知的前提下不懂裝懂,亂說一氣,因爲就學術來說導師們喫過的鹽比你喫過的米都多,這個問題能出現在題庫裏說明他們都知道答案,胡說八道會很快露出馬腳。

如果你的答案和某位老師的學術觀點相悖,而你有對自己的觀點比較自信,也不要急着反駁,可以先聽對方說完,然後再多用“探討”“商榷”等詞,委婉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然也不排除這是老師給你的抗壓測試,目的是檢測你的抗壓能力是否足以讀研。時刻記住反駁時要保持禮貌,態度謙虛,用詞委婉,有理有據。不確定是不是壓力測試的話就順着ta說啊對對對,承認自己此前觀點有些片面或陳舊,請老師多多賜教,以求穩。

常見提問及應對技巧

同樣是我個人經驗,僅供參考,歡迎探討商榷。

如果老師問到你的本科,而本科學校的學術實力又明顯比目標學校弱,應表達出對自己本科學校的自豪感和感恩心,決不能因爲出身而妄自菲薄,更不能向面試老師表達對自己本科學校的不滿和厭惡。另外如果是報考本校,最好也和老師們說一下(他們雖然提前看過審覈材料但是貴人多忘事),可能會有隱藏分,因爲學校要保護本校讀研率

老師問你讀研規劃,如果不想讀博最好也說要讀。雖然老師們知道你可能是哄他們開心的(我們研一上課時任課老師直言“我們都知道你們面試時說要讀博是哄我們的,現在一個個都原形畢露了”),但是把他們哄開心了,上岸概率也高了

還有一些比較典型的壓力測試題也要準確識別並妥善應對,別被老師一問就破防了,當然我希望大夥兒都用不上。

Q1:爲什麼我們不收其他考生,而要錄取你?(你要把它理解成介紹自己的優勢,但不可對其他考生過度貶低

A1:我是法本出身,比起跨專業的其他同學,基礎知識更加牢固,專業能力更硬(如果你是跨考生可以說自己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知識,比如理工科跨考知產法,擅長專利法)。

我是應屆生精力更充沛,記憶強,思維也更加活躍,更容易產出學術結果,(如果你是往屆生,可以說自己有工作經歷,更好與課題組的其他成員相處。)

英語四六級水平高,有助於閱讀英語文獻,更適合科研。

通過了司法考試,證明了我的勤奮,能力和學習方法,技巧。

Q2:要是今年不錄取你,你會有何打斷?(實際上可能會問的更委婉些)

如果沒有通過面試,我會覺得很遺憾,因爲這個專業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非常希望能夠在這個專業領域不斷精進,在考研期間,我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較後沒能被錄取,會有些難過,但是我會認真思考自己的不足,調整好狀態,重新規劃,明年還報xx學校,還報xx專業。(別笑,這個就是我寫在我的複試準備小本本里的原話

遵守複試紀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嚴格遵守複試紀律,面試前別問競爭對手和複試有關的一切內容,面試後更不可用任何方式透露相關信息。也別急着向機構提供真題而回血,別爲了一點蠅頭小利耽誤了大事。

結語

以上就是個人有關考研複試的一些經驗之談,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友善探討交流,祝成功上岸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