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墨烯”一直是廠商們炒作的科技概念。“石墨烯貼紙”“石墨烯口罩”乃至“石墨烯短褲”……一夜之間彷彿成了財富密碼,萬事萬物都可以用“石墨烯”一詞來提高“科技含量”。
石墨烯概念在散熱領域的應用,也早已有之。更有所謂“石墨烯塗料”,能夠“讓散熱器更強勁”。它到底是一種“科技傳奇”、一次“技術革命”,抑或僅僅只是個徹頭徹尾的圈套與忽悠呢?
在本篇文章裏,我就將針對市售的“石墨烯散熱塗料”展開個人測試,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
傳奇,或是圈套?
“石墨烯”一詞,經常出現在各類散熱器的宣傳之中。
無一例外,這些散熱器都有着一層灰黑色塗層。由於和石墨/石墨烯的顏色有幾分相似,商家往往會對塗層的效果大加渲染。
從理論上說,石墨烯塗料確實有可能促進散熱。熱量傳遞共有三種方式——物理接觸的“熱傳導”、藉助流體(空氣)傳熱的“熱對流”,以及通過電磁波散發的“熱輻射”。
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可以產生熱輻射。溫度越高,熱輻射散發的能量也就越大。
儘管如此,熱輻射依然不是散熱的最主要部分。就電腦散熱器常用的銅、鋁材料而言,它們的輻射率通常很低。在散熱過程中,熱輻射的貢獻微乎其微。
此外,如果安裝風扇進行“強制對流”,熱對流的佔比將大大提升,散熱片表面的溫度也會大幅下降,熱輻射的作用因而進一步降低。對普通的風冷散熱器而言,熱輻射的意義十分有限。
但是對一些無風扇、採用“自然對流”散熱的設備來說,熱輻射的作用就至關重要了——而這,纔是石墨烯材料大展宏圖的舞臺。
有研究表明,裸鋁板的輻射率僅爲0.07。但在噴塗了“石墨烯材料”後,輻射率便會暴增至0.88。熱輻射速度有了巨大的提升!
當然,空有輻射率還不夠,石墨烯塗層之所以能促進散熱,另一大因素便在於其導熱率較高——在垂直方向上,真正“石墨烯塗層”的導熱係數可達15—30W/m•K,儘管與金屬鋁的240W/m•K仍有不小差距,但已經遠遠超越傳統黑色油漆(<1W/m•K)了。
不過,理論終歸是理論。先不提“實驗數據”與“量產應用”之間的鴻溝,市面上銷售的“石墨烯”能否有如此效果,還是個未知數。
而在購物網站搜索“石墨烯散熱塗料”,眼前這瓶2DGr產品赫然居於前列。
它的商品介紹中,同樣不乏有“讓散熱器更強勁”“散熱優化設計”等字樣。看上去似乎無限美好,但是“提升±10%”的奇特描述 也讓我隱約有些不安。
相信大家都想知道,它究竟是否真的具備增強散熱的能力?在被動散熱的硬盤散熱片上,它的效果又有多好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決定進行一次對比測試。
測試方法
本次測試的材料,是兩塊相同規格的鋁製硬盤散熱片。其中,一片散熱片將手工刷塗2DGr石墨烯塗料,而另一塊則保持原色。
鋁片的長度約是70mm、寬20mm,厚度爲3mm左右。根據商品介紹中的建議,爲了避免影響傳熱效果、產生短路現象,散熱器與發熱物體的接觸面並沒有塗布石墨烯。
如前所述,溫度越高,熱輻射佔比通常越大。爲了增大測試強度、創造更大的溫差,我使用的硬盤是兩塊118G容量的Optane傲騰 800P。
這是一種使用PCM“相變存儲器”原理的特殊硬盤。它通過局部高溫改變電阻 從而記錄數據,因此功耗相當驚人。
同時,爲了減少機箱內氣流對結果的干擾,我將待測硬盤安裝在USB Type-C轉接板上,以移動硬盤的方式參與測試。
使用硬盤測試軟件Urwtest上進行數輪18GB的寫入、讀取校驗。在此過程中,通過CystrialDiskInfo軟件記錄其傳感器溫度。
對比這些數據,我們就能驗證石墨烯塗料的效果。而其它影響散熱的因素,如導熱墊、室溫等,都將盡可能保持一致。
這些“神乎其神”的石墨烯塗料,真的有助於硬盤散熱嗎?多說無益,就讓我們在實測中見真章吧。
實際對比
第一輪測試
在測試開始時,兩塊硬盤的初始溫度略有一些區別。裝有石墨烯散熱片的盤符M組爲38℃,而普通散熱片的盤符L組則是40℃。
首先進入18GB文件的寫入環節,兩塊硬盤的溫度穩定提升。在寫入結束、開始校驗時,石墨烯M組,僅有46℃,而普通L組的溫度已上升至49℃。
很快,校驗完成。兩塊硬盤的平均速度非常接近。然而普通L組的溫度已上升至51℃,石墨烯M組的溫度僅爲47℃。溫度差距進一步增大,硬盤也開始了第二次寫入。
在寫入校驗完成後,本輪測試完成。兩塊硬盤的平均速度不相上下,均沒有發生過熱現象。
而在溫度方面,石墨烯M組的最終成績爲53℃,普通L組則是56℃。相較於測試開始時的2℃溫差,石墨烯散熱片帶來了約1℃的散熱效果增益。
這樣的散熱效果不能說沒有,但遠遠未能達到我的預期。熱成像數據顯示,在測試過程中,“石墨烯”硬盤散熱片的溫度接近50℃——遠遠高於滿載時的風冷鰭片溫度。如果塗層真如傳言般有效,此時的熱輻射應已不容忽視了。
爲了排除硬盤的個體差異,我將兩塊硬盤的散熱片相互對調,隨後開始第二輪實驗。
第二輪測試
在本輪測試中,石墨烯組的盤符爲L,而普通組的盤符爲M。兩塊硬盤的起始溫度仍然有一些差別。但這次是普通M組的溫度更低1℃。
由於硬盤內已事先寫入測試數據,首先進行的是校驗環節。兩款硬盤的溫度穩定提升,校驗結束時,石墨烯組的溫度已上升至41℃,而普通組則是40℃。
隨後進行數據寫入,硬盤的溫度略有上漲,但普通M組與石墨烯L組仍然保持着1℃的溫度差。
第二輪寫入開始。這一次,石墨烯組追回了1度差距。兩塊硬盤有了相同的溫度,讓我們繼續關注接下來的表現。
最後一輪校驗環節結束,兩塊硬盤的溫度均爲57℃,仍然保持一致。考慮到起始溫度上的差異,石墨烯組還是取得了1℃的微弱優勢。
測試完成。兩輪測試均表明,在“自然對流”的硬盤散熱片上,2DGr“石墨烯塗層”約能帶來1℃的溫度改善。
查閱相關資料,一些數據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8W的發熱功率下,實驗室中那塗有“石墨烯塗層”的鋁片,可創造出約3℃的溫度優勢。而此時,鋁片表面同環境溫度的差距僅有23℃。(數據來自知乎@宮非 )
對比之下,在本次測試中,“石墨烯鋁片”表面同環境的溫度差距已近30℃。溫差更大,熱輻射理應更強,可還是沒能取得更理想的結果。
測試結果中那約1℃的改善,也很難斷定是否全是熱輻射的功勞。不排除是石墨烯塗料帶來了額外熱容,從而緩解了硬盤的升溫。
除了散熱效果,石墨烯塗料的其它方面也同樣值得關注。
其它問題
萬用表測試顯示,“石墨烯散熱塗料”有較大的電阻,基本不會導電。這與2DGr包裝上的數據相符。
雖然,賣家聲稱石墨烯塗料“耐磨不易掉、塗層防氧化”,但實際效果並沒有那麼美好。
或許是人工刷塗的侷限性,比起散熱器上的“原廠黑化塗層”,自行塗布的“石墨烯層”厚度很不均勻。
塗料很難深入到鋁片的縫隙之中,卻又在一些角落大量堆積。它的表面坑坑窪窪,凝固之後的瑕疵隨處可見。
除此以外,石墨烯塗層的牢固程度也不理想,它無法可靠地貼敷在散熱片表面,稍微用力便能拭去塗層。在日常使用時,邊角脫落的情況更時有發生。
對於沒有噴漆經驗的我而言,或許這便是人工刷塗方式的侷限性吧。如有條件,還是建議配合噴罐使用它。
後記
受限於材料與能力的限制,這次測試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市售“石墨烯散熱塗料”的全貌。但對於它的效果與特性,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你!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