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編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位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近些年來,有關四大名著的陰謀論層出不窮,其中以水滸、西遊最爲嚴重。
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了,爲什麼不是三國呢?
因爲央視版三國拍的太好了,即使新三國帶來了很多陰謀論,但央視三國可以擊碎一切陰謀論
有的朋友可能又要問了,那爲什麼不是紅樓呢?
因爲追求深度的陰謀論營銷號看不懂深度太深的紅樓夢
所以水滸和西遊就喫了虧
不過水滸還要更慘點,因爲大多數人對四大名著的瞭解都來自電視劇
央視西遊雖然很多地方不符合原著,但整體的基調是沒問題的
央視水滸則是把所有缺點佔全了,央視水滸大概只有原著劇情的百分之三四十,剩下的百分之六七十要麼填充了陰謀論,要麼就是純原創劇情(以抹黑梁山爲主),要麼就是直接刪去不拍。新水滸傳雖然還原了更多的原著情節,但部分情節抄襲央視水滸可以說更爲重量級。
所以很多沒有讀過原著的人對水滸的偏見是很大的,央視水滸拍的梁山衆人那麼猥瑣,大家因爲心中的正義感自然就願意相信抹黑梁山的陰謀論
那麼,今天我就結合原著來說一下水滸傳中討論較多的幾個問題
先疊甲:
1.文章內容是我個人的理解,但我會盡量多的放出原文供大家參考,避免過於主觀
2.我只是個普通讀者,不可能對每個情節的每個細節都絕對了解
3.如發現文章有錯誤,或有不同觀點,歡迎指出,但請不要陰陽怪氣、不要罵人
4.把歷史和小說混淆的看到這就可以退出了
5.強烈推薦各位去讀原著
好,接下來進入今天的第一個問題
1.梁山的戰鬥力如何?
因爲梁山108將落草爲寇,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認爲梁山的戰鬥大都是村鬥級別,把這108個人放到別的地方就不入流了,三國時期的邢道榮一個人就能單刷梁山。
這個地方存在一個邏輯錯誤,大多數人否定梁山是因爲他們的身份——土匪,所以他們就是不行,土匪就是檔次不夠。
這樣說是否合理呢?肯定是不合理的。拿三國舉例,張飛就曾落草爲寇:
周倉跟着關公,往汝南進發。行了數日,遙見一座山城。公問土人:“此何處也?”土人曰:“此名古城。數月前有一將軍,姓張,名飛,引數十騎到此,將縣官逐去,佔住古城,招軍買馬,積草屯糧。今聚有三五千人馬,四遠無人敢敵。”關公喜曰:“吾弟自徐州失散,一向不知下落,誰想卻在此!”乃令孫乾先入城通報,教來迎接二嫂。卻說張飛在芒碭山中,住了月餘,因出外探聽玄德消息,偶過古城。入縣借糧;縣官不肯,飛怒,因就逐去縣官,奪了縣印,佔住城池,權且安身。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三國演義》
張飛落草芒碭山大家應該是都比較熟的
所以咱們也別安排邢道榮穿越剿匪了,先來芒碭山剿個匪試試唄
看到這,有人可能要說了”張飛只是暫時落草罷了,人家最後是蜀漢大將“
同樣的,梁山上這些人,上山前不是土匪,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在朝廷爲官,招安後也不是土匪,同樣是朝廷將領。落草爲寇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階段,甚至不是佔比最大的階段,爲什麼到了梁山這,一個”土匪“就能把他們全概括了呢?
咱們拋開偏見,就以書中的表現來看看,梁山是不是所謂的烏合之衆
有人說梁山都是破衣爛衫的土匪,那麼讓我們看看書中是怎麼說的(外貌描寫太多了,這裏隨便選兩個人做代表吧):
西北方門旗影裏,一隊軍馬,白旗黑甲。前面一把引軍旗,上面金銷乾卦,下繡飛虎。那把旗招展動處,捧出一員大將,怎生打扮?但見:雕鞍玉勒馬嘶風,介冑棱層黑霧濛。豹尾壺中銀鏃箭,飛魚袋內鐵胎弓。甲邊翠縷穿雙鳳,刀面金花嵌小龍。一簇白旗飄黑甲,天門西北是乾宮。號旗上寫得分明:“驃騎大將青面獸楊志”。左右兩員副將,左手是錦豹子楊林,右手是小霸王周通。三員大將手持兵器,都騎戰馬,立於陣前。
左邊十二枝金槍隊裏,馬上一員驍將,手執金槍,側坐戰馬。怎生打扮?但見:錦鞍駿馬紫絲繮,金翠花枝壓鬢傍。雀畫弓懸一彎月,龍泉劍掛九秋霜。繡袍巧制鸚哥綠,戰服輕裁柳葉黃。頂上纓花紅燦爛,手執金絲鐵桿槍。這員驍將乃是梁山泊金槍手徐寧。
——第七十六回 吳加亮布四鬥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
這造型可以說是非常華麗了吧
看完單體,我們再來看整體:
那座陣勢,非同小可。怎見得好陣?但見:
明分八卦,暗合九宮。佔天地之機關,奪風雲之氣象。前後列龜蛇之狀,左右分龍虎之形。出奇正之甲兵,按陰陽之造化。丙丁前進,如萬條烈火燒山;壬癸後隨,似一片烏雲覆地。左勢下盤旋青氣,右手下貫串白光。金霞遍滿中央,黃道全依戊己。東西有序,南北多方。四維有二十八宿之分,週迴有六十四卦之變。先鋒猛勇,合後英雄。左統軍皆奪旗斬將之徒,右統軍盡舉鼎拔山之輩。盤盤曲曲,亂中隊伍變長蛇;整整齊齊,靜裏威儀如伏虎。馬軍則一衝一突,步卒是或後或前。人人果敢,爭前出陣奪頭功;個個才能,掠陣監軍擒大將。休誇八陣成功,謾說六韜取勝。孔明施妙計,李靖播神機。
——第七十六回 吳加亮布四鬥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
那座陣勢,非同小可
我不會說施耐庵是梁山吹,但這是事實
之前認爲梁山不過草寇的官兵見了這陣勢是什麼反映:
樞密使童貫在陣中將臺上,定睛看了梁山泊兵馬,無移時擺成這個九宮八卦陣勢,軍馬豪傑,將士英雄,驚得魂飛魄散,心膽俱落,不住聲道:“可知但來此間收捕的官軍便大敗而回,原來如此利害!”
朝廷正規軍也算多少見過世面吧,依然是驚得魂飛魄散。
有人可能要說了,梁山是不是中看不中用呢?
那麼咱們就來看一下完全體梁山的戰績,先看北征遼國最終決戰的一部分:
羊角風旋天地黑,黃沙漠漠雲陰澀。大遼兵發山嶽摧,萬里乾坤皆失色。皁雕旗展烏雲飛,沙柳箭發流星馳。連環駿馬超風急,虎臂強弓縮地追。千池荷葉青氈笠,鐵甲鋪兵映寒日。朱纓棍擺豹狼牙,寶雕弓挽烏龍脊。胡笳共賀天山歌,鼓聲振起白駱駝。番王左右持鉞斧,統軍前後橫金戈。瀚海風翻動人馬,乳酪香飄宴君罷。海青放起鴻雁愁,豹子鳴時神鬼怕。番奴平掩貂鼠袍,健兒戲舞魚腹刀。十萬番兵耀英武,虎筋弦勁悲聲號。幽州城下人兵攘,連珠炮發轟天響。神兵飛下九天來,四野茫茫萬人仰。
頭頂黑盔,身披玄甲,上穿皁袍,坐騎烏馬,手中一般軍器,正按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七門之內總設一員把總大將,按上界北方玄武水星。
頭戴四縫盔,身披柳葉甲,上穿翠色袍,下坐青鬃馬,手拿一般軍器,正按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門之內總設一員把總大將,按上界東方蒼龍木星。
頭帶水磨盔,身披爛銀鎧,上穿素羅袍,坐騎雪白馬,各拿伏手軍器,正按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門之內總設一員把總大將,按上界西方咸池金星。
頭戴鏆箱硃紅漆笠,身披猩猩血染徵袍,桃紅鎖甲現魚鱗,衝陣龍駒名赤兔,各搦伏手軍器,正按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門之內總設一員把總大將,按上界南方朱雀火星。
陣前左有一隊五千猛兵,人馬盡是金縷弁冠,鍍金銅甲,緋袍朱纓,火焰紅旗,絳鞍赤馬。簇擁着一員大將:頭戴簇芙蓉如意縷金冠,身披結連環獸面鎖子黃金甲,猩紅烈火繡花袍,碧玉嵌金七寶帶。使兩口日月雙刀,騎一匹五明赤馬。乃是遼國御弟大王耶律得重,正按上界太陽星君。
陣前右設一隊五千女兵,人馬盡是銀花弁冠,銀鉤鎖甲,素袍素纓,白旗白馬,銀桿刀槍。簇擁着一員女將:頭上鳳釵對插青絲,紅羅抹額亂鋪珠翠,雲肩巧襯錦裙,繡襖深籠銀甲,小小花靴金鐙穩,翩翩翠袖玉鞭輕。使一口七星寶劍,騎一匹銀鬃白馬。乃是遼國天壽公主答裏孛,按上界太陰星君。
東南一員大將,青袍金甲,三叉金冠,獸面束帶,全副弓箭,青纓寶槍,坐騎粉青馬,立於陣前,按上界羅睺星君,乃是遼國皇侄耶律得榮;西南一員大將,紫袍銀甲,寶冠束帶,硬弓長箭,使一口寶刀,坐騎海騮馬,立於陣前,按上界計都星君,乃是遼國皇侄耶律得華;東北一員大將,綠袍銀甲,紫冠寶帶,腰懸龍弓鳳箭,手執方天畫戟,坐騎五明黃馬,立於陣前,按上界紫氣星君,乃是遼國皇侄耶律得忠;西北一員大將,白袍銅甲,紅抹額青絲亂撒,金廂帶七寶妝成,腰懸雕箭畫弓,手仗七星寶劍,坐騎踢雪烏騅馬,立於陣前,按上界月孛星君,乃是遼國皇侄耶律得信。
黃軍陣內簇擁着那員上將,按上界中央鎮星,左有執青旗,右有持白鉞,前有擎朱幡,後有張皁蓋。週迴旗號按二十四氣六十四卦,南辰,北斗,飛龍,飛虎,飛熊,飛豹,明分陰陽左右,暗合旋璣玉衡乾坤混沌之象。那員上將怎生打扮?頭戴七寶紫金冠,耀日黃金龜背甲,西川蜀錦繡徵袍,藍田美玉玲瓏帶。左懸金畫鐵胎弓,右帶鳳翎鈚子箭。足穿鷹嘴雲根靴,坐騎鐵脊銀鬃馬。錦雕鞍穩踏金鐙,紫絲繮牢絆山鞽。腰間掛劍驅番將,手內揮鞭同統大軍。馬前一將,擎着硃紅畫杆方天戟。這簇軍馬光輝,四邊渾如金色,按中宮土星一氣天君。乃是大遼國都統軍大元帥兀顏光上將軍。
輦上中間坐着大遼郎主,頭戴沖天唐巾,身穿九龍黃袍,腰繫藍田玉帶,足穿朱履朝靴。左右兩個大臣:左丞相幽西孛瑾,右丞相太師褚堅,各戴貂蟬冠,火裙朱服,紫綬金章,象簡玉帶。龍牀兩邊,金童玉女執簡捧圭。龍車前後左右兩邊,簇擁護駕天兵。大遼國主自按上界北極紫微大帝總領鎮星。左右二丞相,按上界左輔右弼星君。
——第八十八回 顏統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這陣仗可以說相當大,遼國傾國之力擺出太乙混天象陣,大遼國主御駕親征,左右丞相伴隨,遼國第一上將兀顏光統軍,十一曜、二十八宿大將各司其職,總領二十萬遼國精銳
這應該脫離了村鬥了吧。
梁山這邊的陣容如何呢?
且說宋江、盧俊義,各引軍三萬,戰將人馬,各取州縣。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 盧俊義大戰玉田縣
各引軍三萬,也就是說梁山遠征軍一共六七萬人。
六萬對二十萬,客場作戰,條件非常苛刻
他們一開始也確實喫虧了:
宋江軍馬抵當不住,轉身便走。後面架隔不定,大敗奔走,退回原寨。急點軍時,折其大半。杜遷、宋萬又帶重傷。於內不見了黑旋風李逵。原來李逵殺的性起,只顧砍入他陣裏去,被他撓鉤搭住,活捉去了。宋江在寨中聽的,心中納悶。傳令教先送杜遷、宋萬去後寨,令安道全調治。帶傷馬匹叫牽去與皇甫端料理。
——第八十八回 顏統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面對太乙混天象陣,梁山這邊可以說是沒什麼辦法了
這個時候,救世主來了
下面要注意了,這個地方要劃重點:
宋江起身,見一青衣女童向前打個稽首,宋江便問:“童子自何而來?”童子答曰:“小童奉娘娘法旨,有請將軍,便煩移步。”
女娘娘與宋江曰:“吾傳天書與汝,不覺又早數年矣。汝能忠義堅守,未嘗少怠。今宋天子令汝破遼,勝負如何?”宋江俯伏在地,拜奏曰:“臣自得蒙娘娘賜與天書,未嘗輕慢泄漏於人。今奉天子敕命破遼,不期被兀顏統軍設此混天象陣,累敗數次,臣無計可施得破天陣,正在危急存亡之際。”
玄女娘娘曰:“此陣之法,聚陽象也。只此攻打,永不能破。若欲要破,須取相生相剋之理。且如前面皁旗軍馬內設水星,按上界北方五氣辰星。你宋兵中可選大將七員,黃旗、黃甲、黃衣、黃馬,撞破遼兵皁旗七門。續後命猛將一員,身披黃袍,直取水星。此乃土克水之義也。卻以白袍軍馬,選將八員,打透大遼左邊青旗軍陣。此乃金克木之義也。卻以紅袍軍馬,選將八員,打透大遼右邊白旗軍陣,此乃火克金之義也。卻以皁旗軍馬,選將八員,打透大遼後軍紅旗軍陣,此乃水克火之義也。卻命一枝青旗軍馬,選將九員,直取中央黃旗軍陣主將,此乃木克土之義也。再選兩枝軍馬,命一枝繡旗花袍軍馬,扮作羅睺,獨破遼兵太陽軍陣。命一枝素旗銀甲軍馬,扮作計都,直破遼兵太陰軍陣。再造二十四部雷車,按二十四氣,上放火石火炮,直推入遼兵中軍。令公孫勝布起風雷天罡正法,徑奔入大遼國主駕前。可行此計,足取全勝。日間不可行兵,須是夜黑可進。汝當親自領兵,掌握中軍,催動人馬,一鼓而可成功。吾之所言,汝當祕受。保國安民,勿生退悔。天凡有限,從此永別。他日瓊樓金闕,別當重會。汝宜速還,不可久留。”
才過石橋松徑,青衣用手指道:“遼兵在那裏,汝當可破。”
———第八十八回 顏統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九天玄女傳授宋江破陣之法,大夥看水滸傳不能否認其中確實存在神話色彩,神仙、神蹟是存在的,所以也不要說什麼“石碣是宋江僞造的”,九天玄女說了,宋江忠義堅守、未嘗少怠。
下面的戰鬥過程太多了,我們直接看看戰鬥的結果吧:
那耶律得重急待要走,被武松一戒刀掠斷馬頭,倒撞下馬來。揪住頭髮,一刀取了首級。兩個孩兒逃命走了。殺散太陽陣勢
王矮虎趕上,活捉了天壽公主。顧大嫂、孫二孃在陣裏,殺散女兵。
且說盧俊義引兵殺到中軍,解珍、解寶先把“帥”字旗砍翻,亂殺番官番將。當有護駕大臣與衆多牙將緊護大遼國主鑾駕,往北而走。陣內羅睺、月孛二皇侄,俱被刺死於馬下。計都皇侄就馬上活拿了。紫氣皇侄不知去向。大兵重重圍住,直殺到四更方息,殺的遼兵二十餘萬不留一個。
一丈青獻太陰星天壽公主,盧俊義獻計都星皇侄耶律得華,朱仝獻水星曲利出清,歐鵬、鄧飛、馬麟獻鬥木獬蕭大觀,楊林、陳達獻心月狐裴直,單廷珪、魏定國獻胃土雉高彪,韓滔、彭玘獻柳土獐雷春、翼火蛇狄聖。諸將獻首級不計其數。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
活捉、斬首就不說了,六萬人一下午虐殺二十萬人就足夠說明問題了。雖然陣法是玄女破的,但執行還是要梁山衆人來,沒有足夠的戰力,這個戰術是不成立的。
之後遼國便投降了,可以說梁山這些人繼續打下去是可以把遼國整個滅掉的。一般的土匪應該沒有這種實力吧,邢道榮大概也是做不到的。
之前有個說法很流行——方臘只有八員大將,卻殺的梁山丟盔棄甲。還有說方臘是大英雄的
我們下邊細說這兩個問題
這所謂的八員大將應該是:石寶、鄧元覺、厲天閏、司行方、方傑、王寅、龐萬春、呂師囊
但實際上方臘那邊文官將領非常多(按出場順序):
方臘、呂師囊、沈剛、潘文得、應明、徐統、張近仁、沈澤、趙毅、高可立、範疇、卓萬里、和潼、沈抃、葉貴、馮喜、邢政、錢振鵬、金節、許定、家餘慶、李韶、韓明、杜敬臣、魯安、潘浚、程勝祖、衛忠、方貌、劉贇、張威、徐方、郭世廣、鄔福、苟正、甄誠、昌盛、嚴勇、李玉、弓溫、石寶、吳值、冷恭、溫克讓、王仁、廉明、張道原、鳳儀、方天定、晁中、湯逢士、王績、元興、茅迪、崔彧、蘇涇、貝應夔、吳升、蔣印、衛亨、厲天閏、厲天佑、張儉、姚義、張韜、司行方、黃愛、薛斗南、徐白、米泉、鄧元覺、祖士遠、沈濤、恆逸、譚高、婁敏中、白欽、景德、成貴、翟源、謝福、喬正、夏侯成、伍應星、鄭彪、包道乙、浦文英、龐萬春、雷炯、計稷、方垕、王寅、高玉、方傑、杜微、賀從龍
共計96人
除此之外,各地士兵加起來大概三十萬
所以梁山徵方臘就是六萬對三十萬
最終梁山陣亡59人,方臘那邊除了投降的基本全滅
很難說方臘有多麼了不起。
至於方臘的人品,那就更差了,可以說是水滸傳全書道德最低點:
那時百姓都被方臘殘害不過,怨氣沖天,聽得宋軍入城,盡出來助戰。
——第一百十二回 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毗陵郡
段愷稱說:“愷等原是睦州良民,累被方臘殘害,不得已投順部下。今得天兵到此,安敢不降。”
——第一百十四回 寧海軍宋江弔孝 湧金門張順歸神
小弟欲要把他殺了,本人哭道:‘我等皆是大宋良民,累被方臘不時科斂。但有不從者,全家殺害。我等今得天兵到來剪除,只指望再見太平之日,誰想又遭橫亡!’
——第一百十五回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
老兒告道:“老漢祖居是此間百姓,累被方臘殘害,無處逃躲。幸得天兵到此,萬民有福,再見太平。老漢指引一條小路過烏龍嶺去,便是東管,取睦州不遠。便到北門,卻轉過西門,便是烏龍嶺。”
——第一百十七回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鄧元覺又奏道:“陛下不發救兵,臣僧無奈。若是宋兵度嶺之後,睦州焉能保守!”左丞相婁敏中出班奏曰:“這烏龍嶺關隘,亦是要緊去處。臣知御林軍兵總有三萬,可分一萬跟國師去保守關隘。乞我王聖鑑。”方臘不聽婁敏中之言,堅執不肯調撥御林軍馬去救烏龍嶺。
——第一百十七回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那老僧道:“此間百姓,俱被方臘殘害,無一個不怨恨他。
——第一百十八回 盧俊義大戰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話說當下方臘殿前啓奏願領兵出洞征戰的,正是東牀駙馬主爵都尉柯引。方臘見奏,不勝之喜:“是今日天幸,得駙馬冒矢石之威,出戰草寇,願逞奇才,復興社稷。”
——第一百十九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都說大宋皇帝昏庸,在方臘的襯托下,百姓都開始懷念大宋統治的日子了
手下死守烏龍嶺,結果方臘就是不發兵援助,白白送掉了石寶鄧元覺
輕信臥底的柴進
可以說是又壞又蠢。
2.招安就是投降派嗎?
《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這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
因爲這句話,梁山在近幾十年成了反面教材、投降派
宋江做了所謂的投降派甚至加深了對山東的刻板印象:
爲什麼山東人都喜歡考編?看看宋江就知道了
然而數據顯示,考公考編的人數和比例山東都不是第一,這個有興趣的自己去查一下吧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原著來看一下,宋江爲什麼要招安、是誰反對招安、宋江是不是投降派
娘娘法旨道:“宋星主,傳汝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爲主全忠仗義,爲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他日功成果滿,作爲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當記取,終身佩受,勿忘於心,勿泄於世。”宋江再拜:“願受天言,臣不敢輕泄於世人。”娘娘法旨道:“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北幽南至睦,兩處見奇功。”
——第四十二回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的法旨恰好是宋江招安、征戰的歷程。可見,宋**人的道路早就被規劃好了
娘娘法旨道:“玉帝因爲星主魔心未斷,道行未完,暫罰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失忘。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此三卷之書,可以善觀熟視。只可與天機星同觀,其他皆不可見。功成之後,便可焚之,勿留在世。所囑之言,汝當記取。目今天凡相隔,難以久留,汝當速回。”
——第四十二回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因爲魔心未斷,所以宋江前期會做出陷害秦明、殺害百姓的勾當
遇到九天玄女後,宋江的選擇就只剩下替天行道、輔國安民。若是不能完成這個任務,而去放任魔心禍亂天下,那麼梁山衆人就會罪下酆都。
那麼,招安路上,是否有人反對呢?
說到這個,大家腦海裏可能會浮現出幾個名字:晁蓋、武松、魯智深、林沖、阮氏三兄弟
我們一個個說,先說晁蓋:
且說衆頭領捉得轟天雷凌振,解上山寨,先使人報知。宋江便同滿寨頭領下第二關迎接。見了凌振,連忙親解其縛,便埋怨衆人道:“我教你們禮請統領上山,如何恁的無禮!”凌振拜謝不殺之恩。宋江便與他把盞已了,自執其手,相請上山。到大寨,見了彭玘已做了頭領,凌振閉口無言。彭玘勸道:“晁、宋二頭領替天行道,招納豪傑,專等招安,與國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從命。”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
當着大家的面,彭玘說了句心裏話,晁、宋二位專等招安,如果晁蓋反對招安,彭玘爲什麼要說這話?
下面武松和魯智深一起說:
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帶攜兄弟投那裏去住幾時。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二龍山落草避難。亦且我又做了頭陀,難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設疑。便是跟着哥哥去。倘或有些決撒了,須連累了哥哥。便是哥哥與兄弟同死同生,也須累及了花榮山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
武松是全書第一個提出招安的人
樂和唱這個詞,正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黑旋風便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只一腳,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
魯智深便道:“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皁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第七十一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這裏,武松的態度似乎發生了變化,魯智深也認爲招安不濟事。
但對話還沒結束:
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個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要改邪歸正,爲國家臣子,如何便冷了衆人的心?”
宋江道:“衆弟兄聽說: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願早早招安,別無他意。”
——第七十一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宋江再次向衆人講明瞭自己的心思,確定了招安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衆人似乎接受了這個說法,所以最後招安成功時,大家都沒有鬧什麼幺蛾子:
對衆頭領道:“宿元景雖奉君命,特齎御酒到此,命賜衆頭領,誠恐義士見疑。元景先飲此杯,與衆義士看,勿得疑慮。”衆頭領稱謝不已。
宿太尉道:“元景雖知義士等忠義凜然,替天行道,奈緣不知就裏委曲之事,因此天子左右,未敢題奏,以致擔誤了許多時。前者收得聞參謀書,又蒙厚禮,方知有此衷情。其日天子在披香殿上,官家與元景閒論,問起義士,以此元景奏知此事。不期天子已知備細,與某所奏相同。次日,天子駕坐文德殿,就百官之前,痛責童樞密,深怪高太尉累次無功,親命取過文房四寶,天子御筆親書丹詔,特差宿某親到大寨,啓請衆頭領。煩望義士早早收拾朝京,休負聖天子宣召撫安之意。”衆皆大喜,拜手稱謝。
向東華門外,脫去戎裝慣帶,各穿御賜紅綠錦袍,懸帶金銀牌面,各帶朝天巾幘,抹綠朝靴。惟公孫勝將紅錦裁成道袍,魯智深縫做僧衣,武行者改作直裰,皆不忘君賜也。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夥受招安
整個過程非常喜慶和諧,魯智深武松拿紅錦做成衣服“不忘君賜”
在這個地方我實在看不出魯智深和武松有多麼抗拒
接下來說阮氏兄弟:
衆人且住了船聽時,那歌道:“打魚一世蓼兒窪,不種青苗不種麻。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何觀察並衆人聽了,盡喫一驚。只見遠遠地一個人,獨棹一隻小船兒,唱將來。有認得的,指道:“這個便是阮小五!”
——第十九回 林沖水寨大併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
宋江在桐廬扎駐寨柵,又見折了阮小二、孟康,在帳中煩惱,寢食俱廢,夢寐不安。吳用與衆將苦勸不得,阮小五、阮小七掛孝已了,自來諫勸宋江道:“我哥哥今日爲國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強似死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先鋒主兵,不須煩惱,且請理國家大事。我弟兄兩個,自去復仇。”
——第一百十六回 盧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戰烏龍嶺
阮小五唱的是“忠心報答趙官家”,該殺的是貪官污吏,這就是梁山替天行道的理念
阮小二陣亡後,小五小七說的是“強似死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所以他們是認可爲國盡忠的,他們從來都不反對招安
最後是林沖,很多人說,宋江爲了一己私慾,阻止林沖報仇
上面說了,招安是集體的願望,不是宋江的一己私慾。而且,宋江從來沒有阻止林沖報仇,要說阻止,也是林沖自己阻止了自己
電視劇中,好多人攔住了林沖,讓他難以報仇。然而,原著中,林沖根本沒有要殺高俅的舉動:
高俅見了衆多好漢,一個個英雄猛烈,林沖、楊志怒目而視,有欲要發作之色,先有了十分懼怯
——第八十回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
仇人在眼前,林沖卻沒有動手,只是怒目而視,爲什麼?因爲林沖格局大,他不會爲了自己的私仇壞了大事
林沖的願望是什麼?
“仗義是林沖,爲人最朴忠。江湖馳聞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蓬。他年若得志,威鎮泰山東!”
——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
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東!這纔是他追求的。
電視劇裏,林沖因爲沒有殺掉高俅,氣死在病榻上,完全忘了自己的理想和衆人的理想,我認爲這是十足的醜化
最後說一下,宋江是不是投降派
他這夥好漢,剿捕他不得,童子皇帝遣使三番降詔去招安他。後來都投降了,只把宋江封爲先鋒使,又不曾實授官職。其餘都是白身人。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 盧俊義大戰玉田縣
歐某今奉大遼國主,特遣小官齎敕命一道,封將軍爲遼邦鎮國大將軍,總領兵馬大元帥,贈金一提,銀一秤,彩段一百八匹,名馬一百八騎。便要抄錄一百八位頭領姓名赴國,照名欽授官爵。非來誘說將軍,此是國主久聞將軍盛德,特遣歐某前來預請將軍,招安衆將,同意歸降。
吳用答道:“我尋思起來,只是兄長以忠義爲主,小弟不敢多言。我想歐陽侍郎所說這一席話,端的是有理。目今宋朝天子,至聖至明,果被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奸臣專權,主上聽信。設使日後縱有功成,必無升賞。我等三番招安,兄長爲尊,止得個先鋒虛職。若論我小子愚意,從其大遼,豈不勝如梁山水寨。只是負了兄長忠義之心。”宋江聽罷,便道:“軍師差矣。若從大遼,此事切不可題。縱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久後縱無功賞,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關 吳學究智取文安縣
大宋不過封了宋江一個先鋒使,其餘人都是白身,而遼國給的條件是,宋江出任鎮國大將軍、總領兵馬大元帥,其餘諸將封官加爵。
如果爲了私利,宋江這裏就該投降了,但他說“縱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
同時,他不把兄弟當作自己升官的籌碼,從不想踩着兄弟的屍骨登上高位,當兄弟一個個陣亡時,唯一一個退縮的就是宋江:
宋江大哭道:“誰想渡江已來,損折我五個兄弟。莫非皇天有怒,不容宋江收捕方臘,以致損兵折將?”
——第一百十二回 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毗陵郡
如果他只想升官,哪還管什麼兄弟的死活
一個人,不因高官厚祿而屈服,不因封官加爵而放棄兄弟
所以,他是投降派?
感覺篇幅已經不少了,但也只能泛泛的談一談這兩個問題,想詳細說明不知道還要寫多久
就算全部寫出來,可能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看完
所以就這樣吧,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在評論區提出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