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用引領購卡風暴 2023年顯卡市場年終盤點

礦潮退去,新遊戲頻發,AIGC進入新時代。2023年也是次世代顯卡全部佈局的一年,今年你是否購置了新的顯卡呢?年末已至,我們也來盤點一下今年的顯卡市場吧。

“新”顯卡終於進入玩家主機

終結了顯卡市場的混亂時期,玩家們終於在2023年得願以償買到了新顯卡。STEAM硬件榜單上,RTX 3060也成爲了使用率最高的顯卡,但古老的是GTX1650甚至GTX1060依舊非常強勢。對於玩家來說,這也頗有一些無奈。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的RTX 40系顯卡佔有率上升得很快,旗艦級的RTX 4090甚至能排進前30位。但是AMD方面相對來說就比較慘淡一些,如果不算核顯的話,AMD顯卡使用率最高依舊是多年前的RX 580。這和兩家顯卡市佔率的表現也頗爲一致。

雖然從全球市場的顯卡出貨量來看,今年的顯卡出貨量是要低於去年的,這其中和去庫存、礦卡需求消失、GPU禁售令以及遊戲業務收入下降等大環境有關,但總的來說,賣到玩家手中的顯卡,應該是更多一些了。

次世代顯卡產品完善佈局,千元級產品仍缺失

NVIDIA、AMD兩大主要GPU供應商均在去年年末發佈了各自的旗艦級次世代產品,宣告了新一輪升級換代的開始。而今年的任務就是各自補完產品線。

取消發佈RTX 4080,也成爲了另一種顯卡史上的第一次

開年伊始的1月4日,NVIDIA率先解禁了RTX 40系列中的RTX 4070 Ti。這或許是NVIDIA近些年來最具爭議性的一款產品。它第一次出現在官方發佈序列的時候,被叫做RTX 4080 12GB,和如今實際的RTX 4080以顯卡容量作爲區分。但實際上,它不但顯存容量更少,GPU核心規格和RTX 4080(16GB)相去甚遠,192bit的顯存位寬更是讓玩家們吐槽這不但在“80”序列中史無前例,甚至在“70”序列中也是從沒有過。

隨着命名的取消,一同消失的似乎還有RTX 4070 Ti的FE版(圖爲ROG-STRIX-RTX4070TI-O12G-GAMING)

由於吐槽聲音實在太多,NVIDIA最後宣佈撤回了RTX 4080 12GB,將其改回了RTX 4070 Ti。名字改了但規格是改不了了,RTX 4070 Ti在即使搭配了21GHz超高頻率的GDDR6X顯存的情況下,依舊只有504GB/s的帶寬,遠不如上代RTX 3070 Ti,這就導致了它在2K遊戲中的表現非常優秀,性能甚至超越RTX 3090 Ti,但在4K下的表現就比較一般了。當然,從市場角度來看,老黃這一刀砍得恰到好處,有效的控制了成本和功耗,黃氏刀法再一次精準體現在產品上。不過如果玩家記住它是一塊2K顯卡的話,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RTX 4070 FE版的體積開始變得非常小巧

4月12日,NVIDIA RTX 4070解禁,使用了與RTX 4070 Ti相同的AD104核心,CUDA核心數量與上代RTX 3070完全相同,都是5888個。它的顯存位寬也是192Bit,而RTX 3070則是256Bit。之前大家猜測它的性能可能只有RTX 3070 Ti的水平,不過它的實際表現卻趕上甚至小超RTX 3080,在主流遊戲中開啓2K分辨率,依舊可以保持最高畫質超過100fps的水平,作爲一款2K遊戲顯卡來說是合格的。

造型小巧的雙槽雙風扇短卡成爲RTX 4070的主流設計(圖爲華碩DUAL-RTX4070-O12G)

令人驚喜的是它的功耗表現,雖然RTX 4070設定的TGP是200W,但實際遊戲中一般是觸碰不到這個上限的,而RTX 3080則是要去到300W以上了。從性能和功耗角度來看它確實是一塊不錯的產品,但首發4799元的售價還是讓很多玩家望而卻步。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價格的調整,如今RTX 4070已經成爲STEAM顯卡排行榜上使用率最高的RTX 40系列顯卡了。

RTX 4060 Ti FE採用了和RTX 4070 FE一樣的造型設計,僅有配色上的細微區別

5月23日,NVIDIA RTX 4060 Ti解禁,這是Ada Lovelace構架首款售價3000元檔位的“甜點”顯卡。RTX 4060 Ti使用了新的AD106小核心,有4352個CUDA單元。但是它把顯存帶寬砍到了128bit,雖然給了32MB二級緩存來彌補,但這128bit的顯存還是讓玩家們很難受,畢竟這又是史無前例的在“60”序列中給如此小的帶寬。雖然增加了L2緩存,但這天生就註定了它和4K遊戲基本無緣了。而更讓玩家們鬱悶的是RTX 4060 Ti相對於RTX 3060 Ti的提升幅度並不算太高,只有10%左右,在高分辨率環境下,RTX 3060 Ti G6X甚至還有一戰之力。還好RTX 4060 Ti的功耗表現非常出色,130W左右就能達成遊戲性能釋放,相比200W的RTX 3060 Ti來說能耗比倒是突飛猛進。但同時也要提到的是,RTX 4060 Ti是NVIDIA歷史上唯一一張沒跑贏上一代70的60 Ti顯卡。

較爲不錯的能耗比表現讓RTX 4060 Ti非常適合ITX主機。(圖爲iGame RTX 4060 Ti Mini OC)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RTX 4060 Ti還有一個16GB顯存的版本,價格相較於8GB版本貴了幾百塊,是在7月份悄然上市的,除了顯存容量變大以外沒有其他任何區別。雖然一開始大家對這個16GB版本表達了不滿和不理解,但隨着AIGC的逐漸火熱,它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爲了低成本AI煉丹、繪畫的好選擇。畢竟對於AIGC來說,先要有大顯存支撐“能不能跑”,然後纔會去考慮“跑得快不快”。

公版的RX7600同樣做得非常精緻小巧

AMD顯卡上半年完全沉寂,讓NVIDIA一直唱獨角戲。不過AMD還是趕在RTX 4060 Ti解禁的第二天,終於是端出來了新的RX 7000系列顯卡,不過讓人意外的是AMD並沒有按照從高端到低端的順序上菜,直接把甜品級的RX 7600給發佈了。這顯然是想趕在對手出2000元級產品前來搶一搶市場。RX 7600在相對於RX 6600性能提升30%以上的情況下,首發價格卻便宜了350元,無論是1080P還是2K遊戲基本上都能流暢運行,這樣來看還是比較良心的。而後來大家也證實了,即使是後發佈的RTX 4060,雖然更貴,但在光柵性能上也還是沒有超過RX 7600,可以說還是比較良心的了。但AMD面臨的困境依舊存在,AI方面,對標DLSS3的FSR3遲遲不能實裝,光追遊戲表現依舊略有欠佳。而在RX 7600發佈時,自家性能相仿的RX 6650XT有着更具吸引力的價格,與其說RX 7600是來搶市場,不如說它讓自家產品線更亂了。

摩爾線程還發布了搭載MTT S70/S80顯卡的“智娛摩方”整機

5月31日,國產GPU廠商摩爾線程召開了發佈會,發佈了他們全新的MTT S70顯卡,MTT S70 顯卡採用了 3584 MUSA 核心,GPU 頻率 1.6GHz,配備了 7GB GDDR6 顯存,顯存帶寬 392GB/s,FP32 算力 11.2 TFlops。MTT S70的發佈完善了摩爾線程的產品體系,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發展。而DX11驅動的再次升級,也讓摩爾線程的顯卡有了更多的實際使用價值。

對於老的GTX“60”系玩家來說,RTX 4060是一個較好的升級選擇。(圖爲技嘉RTX 4060 AERO OC 8G)

6月28日,NVIDIA RTX 4060解禁,2399元起售,比RTX 3060的首發價還要低100元,而且上市當天就有降價賣的,價格方面還算過得去。雖然NVIDIA對RTX 4060的定位依舊是1080P遊戲顯卡,但是實際上它還是能支撐大部分遊戲在2K分辨率下跑到60fps以上。相對於RTX 3060,它的性能強了接近20%,還有DLSS3這樣的AI技術加持,功耗也降低了1/3,只要115W就能輕鬆跑滿。可以說從各個方面來講它都是RTX 3060以及更早的60系列顯卡的完美替代品。只可惜在上市初期,RTX 3060因爲清庫存的關係,價格已經跌入2000以內,而且還有AMD RX 7600的阻擊,對於在這個價位上更注重價格表現的玩家來說,當時立即購買RTX 4060還是有一些阻力的。

RX 7900GRE的定位略低於RX 7900 XT

7月28日,AMD針對中國區零售DIY市場發佈了專供的RX 7900GRE(國外只有整機預裝),它頂着“RX 7900”的名號,總體規格和RX 6900 XT近似,性能和RX 7900 XT相差不遠,售價卻一下拉到了5299元。和預期對位的RX 4070比起來,它強了10%-20%。不過5299元的售價雖然比RTX 4070 Ti便宜了1200元,但還是比當時的RTX 4070貴了800元,雖然有着16GB的大顯存,但是依舊很難改變玩家的選擇。

RX 7800 XT與RX 7700 XT的上市時間相對來說有點晚了

一直拖到了9月6日,AMD的4099元的RX 7800 XT和3699元的RX 7700 XT才姍姍來遲,前者的對手是RTX 4070,而後者對位的就是RTX 4060 Ti。這兩款顯卡的定價對於AMD來說恐怕還是比較糾結的,主要是此時去年發佈的RX 7900XTX和RX 7900 XT已經經過了多輪降價了。這兩款顯卡都是Navi 32核心,採用類似於Navi 31的MCM設計。從性能上來說,它們都完成了既定的目標,在光柵性能上超過了RTX 4070和RTX 4060 Ti,而且由於大顯存的配備,讓它們也能很好的跑一些4K遊戲。但綜合來看的話,在其發佈時,AMD承諾的FSR3還沒有兌現,而此時AIGC也已經大火,AI功能的缺失讓玩家在購買時難以下手,畢竟誰都想買一塊功能更多的產品。

RX 6750 GRE在上市的同時,還帶來了FSR3的落地

讓玩家們沒想到的是,AMD在10月17日解禁了RX 6750 GRE,並且還有10GB/12GB兩個子型號。正和它的型號一樣,它們不是隸屬於最新的RX 7000系列,而是基於RDNA2架構打造。這也從側面證明RDNA2確實是一個比較優秀的架構,而RDNA3更像是一個小改款。RX 6750 GRE的出現很好的填補了RX 7600和RX 7700 XT之間巨大的產品斷層。這兩個子型號除了顯存容量不同,規格上也略有區別,12GB版本擁有40組CU,而10GB版則是36組CU。性能方面,RX 6750 GRE 12GB的性能非常接近RTX 4060 Ti,但價格比RTX 4060還要便宜一些。RX 6750 GRE 10GB雖然對標RTX 3060 12GB,但實際上它的性能基本上持平或略強於RTX 4060,而且它們的容量在這個級別也是非常慷慨的。對於2000元級的遊戲市場,還是有不小的殺傷力的。更重要的是,此次伴隨RX 6750 GE而來的還有FSR 3超分技術、AFMF幀生成技術,AMD畫的餅終於落地了。

藍戟Intel Arc A580 Index 8G

比較遺憾的是,已經年末,玩家們今年大概率是看不到這一代的千元級桌面顯卡了,RTX 4050和RX 7500如今都成爲了未知數。硬要說的話,Intel Arc A系列顯卡家族的最後一員,Arc A580在10月登場,售價1599元,也算是千元級的獨苗了。它擁有24個Xe核心和256bit 8GB顯存,的理論性能對標了RTX 3060,唯一的問題還是驅動那個老問題。

DLSS3.5與FSR3,AI驅動下的顯卡新方向

其實從整體架構來看,無論是NVIDIA的RTX 40系列還是AMD的RX7000系列,相對於上代產品來說都不是全新的東西,都可以看做更先進製程工藝加持下的小改款。爲了面對日益增長的性能需求,NVIDIA率先在RTX 40系列發佈時推出了基於AI幀生成的DLSS3技術,將實時幀生成帶入了遊戲畫面生成中,爲未來的高幀率遊戲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DLSS3發佈了近一年後,NVIDIA在9月21日正式發佈了新的DLSS3.5。全新的DLSS3.5引入了光線重建技術(Ray Reconstruction),能有效改善人工設計降噪器處理畫面細節的問題。DLSS3.5訓練的數據量是DLSS 3的5倍,可識別不同的光線追蹤效果,做出更明智的決策,能更準確處理遊戲畫面,將會是人工設計降噪器的完美替代品。

它是一個被命名“拖累”的新技術。因爲DLSS3綁定了RTX 40系列的光流加速器,所以RTX 30/RTX 20系列顯卡均無法享受。但DLSS3.5新增的光線重建技術(Ray Reconstruction)卻是支持全系列RTX顯卡。所以,完整的DLSS3.5是由超分辨率、幀生成和光線重構組成, RTX 40系列能夠支持全部的DLSS3.5特性,而RTX 30/RTX 20系列則支持SR和RR,實際上出現了一點命名上的混亂,不過既然之前都命名到3.0了,新技術加持下,總不能退回去再命名成2.X吧。

在NVIDIA推出DLSS3後,AMD立馬雄心壯志的表示要推出對標的FSR3。不過現實比較殘酷,直到畫餅快一年後,FSR3才伴隨RX 6750GRE的發佈而落地。FSR 3採用了DLSS 3一樣的計算幀生成技術,同樣也需要遊戲支持。不過令玩家欣慰的是,蘇媽還是那麼大方,對手的DLSS 3只支持RTX 40系GPU,而FSR 3不僅能夠支持RX 6000/7000系列,也能支持對手(Intel/NVIDIA)的顯卡。

而與FSR3一起的,還有AMD帶給玩家的AFMF(AMD Fluid Motion Frames)技術,它是爲那些不支持FSR 3/DLSS 3的遊戲準備的,只需要在驅動裏開啓,就能在絕大多數主流3A遊戲中進行插幀,從而實現幀率翻倍的目的。

雖然遲到,但FSR3的畫質和幀率表現還是得到了玩家們的認可。從現在開始,AI計算下的幀生成,將爲高分辨率高幀率遊戲提供新的可能。

火爆的AIGC、持續的驅動升級與禁售

去年開始,AIGC走入了大衆視野,包括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SVC等AIGC相關的應用開始觸達C端的普通用戶,與AIGC有關的內容在社將網絡熱度持續攀升。本地化部署的Stable Diffusion和各種語言大模型,更是掀起了新一輪學習浪潮,從而引發了一輪不小的顯卡升級換代。

使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人像圖片是目前最流行的玩法之一

由於老黃多年持續不斷的佈局,CUDA生態在AIGC上有着非同凡響的領先優勢,諸多人工智能學習框架均基於CUDA生態,AI領域市場可以說是一邊倒,生態壁壘已經非常堅固。AMD和Intel雖然一直在窮追猛趕,拿出了ROCm和OpenVINO等與之對抗,但顯然還處於萌芽階段,完善起來還需要很長很長一段路要走。可以說,當下想要進行AIGC相關開發與學習,N卡幾乎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個賽道上,Intel還在努力的爲自家Arc A系列獨顯更新着驅動。經過一年多不斷的驅動更新,目前Intel的顯卡在可用性上已經完善了許多。但只要驅動這個問題在,那Intel顯卡就一直會是小衆的選擇。在加上Intel顯卡部門內部的動盪,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玩家們期待的三分天下的局面,或許會來得更晚一些。

摩爾線程是國內首家支持DX11 API的國產GPU廠商

和Intel一樣努力搞驅動的,還有國產GPU廠商摩爾線程。國產GPU任重而道遠,而摩爾線程這樣的開拓者顯然也會遇到諸多問題,驅動就是最大的難題。在摩爾線程的努力下,終於實現了DX11 API的國內首家適配。越來越多的DX11遊戲可以流暢的運行在摩爾線程的GPU上,而與此同時還加入了AIGC支持,可以說是令人相當欣慰了。

新生的萌芽總是容易被扼殺,在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發展時,美國將摩爾線程列入了“實體清單”,可以說是一次略顯沉重的打擊。不過我們也相信,在這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間點,這不一定就是國產GPU的“至暗時刻”,它也可能是星辰大海新的起點。

與此同時,RTX 4090的禁售風波正慢慢發酵。在爭論了許久之後,RTX 4090因爲算力過高,在國內的禁售令已正式生效,無法繼續在國內生產、出貨。英偉達中文官網目前已經移除了RTX 4090顯卡信息。目前各大電商平臺上RTX 4090都處於下架和缺貨狀態,一卡難求。雖然目前有消息稱NVIDIA計劃推出算力削減的RTX 4090D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但總歸是一件讓人難受的事情,其原因令人唏噓,只能說一句“呵呵”。

無關性能,顯卡的二次創新

華碩背置BTF2.0方案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創新設計

七彩虹顯卡採用了特別的藏線背插設計

玩家們總說DIY市場沉寂,少了些許熱情。而今年的顯卡產品或許能爲玩家們帶來一點點驚喜,廠商們在設計上融入了一點小心思。隨着背插系列產品的推進,顯卡也進一步進行了跟進,這種減少正面走線的設計也得到了一些玩家的認可。其中七彩虹採用了背插藏線式設計,而華碩則更激進,直接設計了背置BTF2.0方案,爲顯卡設計全新的隱藏式接口代替了原有的外接供電接口,新接口直接插在BTF2.0主板的顯卡供電接口上,實現了“完全無線”的設計。

將顯卡縮減的PCIe通道給利用回來,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想法

另一個花活也來自華碩。衆所周知,RTX 4060 Ti的PCIe接口縮減爲了PCIe4.0×8,也就是說我們主板上常規的PCIe4.0×16接口還剩了一半的帶寬。華碩由此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方案,在RTX 4060 Ti的顯卡散熱器上設計了一個M.2擴展槽,在支持PCIe通道拆分的主板上,你就可以將SSD裝在顯卡上正常使用了。由於這個通道直連CPU,所以在讀寫性能上或許比基於PCH的插槽更快,而且還能支持PCIe5.0。還是要爲創新點贊啊。

總結:推陳出新的一年,也是市場新的起點

總的來說,2023年的顯卡市場主要是推陳出新,完善佈局。經歷了多年的挖礦風波,玩家們終於能夠正常的購買的顯卡,升級配置,玩玩新遊戲了。而在這一年,AIGC的火爆,讓原本用來打遊戲的顯卡也有了更多新的用途。對於市場來說,顯卡不再只是爲遊戲玩家服務,AI的火爆,讓市場也有了更多新的爆點。那接下來的2024年,會怎樣發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