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mi K70 Pro體驗:集十年國產供應鏈衆長,交三千元性價比滿分卷

2023年,是Redmi品牌十週年。

也正是借這個契機,可以展開來談Redmi K70 Pro這款產品——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體驗,同時,作爲目前最新最高端的Redmi手機,它甚至在三千元價位把幾乎所有旗艦水準的配置拉滿,正是最適合講Redmi的十年故事、回顧總結和展望未來的。

只想看產品本身體驗,而不是聽故事的,可以直接跳轉到相應部分。

 

說起Redmi,就不能只談Redmi:小米誕生之初,雷總並不考慮做千元機,只做旗艦。

那爲什麼打臉了呢?

小米手機發布大賣後,有關部門找到雷總,希望推出一款使用國產供應鏈的手機。小米響應號召,決定優選國產元器件做手機,這便是紅米誕生的契機。

但在當時,國內供應鏈水平離國際上差太多,紅米和這些國內廠商一起攜手努力改善品質,直到達到相對較好的標準之後,再去搭載。

客觀條件制約之下,不得不承認早年紅米手機的部分元器件,和國際先進水平大廠的旗艦機表現相比,必然是有差距的。

但你也要看到紅米千元機的定價,用國產元器件把成本打下來暴打山寨機,推動智能手機的普及。紅米僅僅賣一個它應該的價格,坦坦蕩蕩告訴消費者,這有錯嗎?

而當時小米的旗艦機,該用進口用進口,保證產品品質,絕不用“扶持國產“這種話術爲“垃圾”元器件放在旗艦機上開脫

 

到這裏,從側面就能看出,在當時,國產元器件只是千元機的水平

在小米的價值觀看來,把這些元器件放在兩三千元旗艦機上,就是“高價低配”,就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

但小米錯在當時沒有獨立Redmi,紅米手機上logo都是小米,799的紅米質量不如4999的iPhone好,傳着傳着就變成“小米質量差”了。

不得不說,華爲一開始就獨立榮耀品牌是個正確的決定,扯遠了。

而今天,三四五千元價位的Redmi K70系列、小米14系列,都應用了大量的國產優秀元器件

小米的標準沒有變化,變化的是隨着Redmi,還有華米ov們一起成長起來的國產供應鏈廠商們——他們真的足夠強大到可以比肩國際供應鏈水平了

 

而Redmi K70 Pro,就是Redmi用盡量多的國產旗艦元器件下,交出的一份三千元檔性價比幾乎滿分的答卷。同時,其定位又有點像大屏青春版的小米14 Plus而存在。

 

開箱:更質感的手機殼、Pro黑包裝盒但Redmi

Redmi K70 Pro包裝盒依然延續了之前Redmi K系列Pro的包裝風格:

產品名稱字樣是金色處理,盒子整體是Pro機型纔有的黑色。

盒子內沒有專門固定手機的硬板,而是用卡紙固定——畢竟Redmi要把成本用在刀刃上,高端品牌小米就有。

側面有“Powered by Xiaomi HyperOS”的貼紙,K70系列也是第一款出廠搭載“友商”小米澎湃OS的Redmi手機。

 

盒中除了Redmi K70 Pro,還有電源適配器、USB Type-C數據線、手機保護殼、說明書、插針。

 

Redmi K70 Pro雖然沒有專門的固定硬板固定,但設計師也考慮到了這點,有專門的保護袋保護機身,屏幕出廠已經貼好了高透軟膜。

隨機附送的保護殼也和小米數字旗艦看齊,不再附送易發黃的透明清水殼了,同樣贈送新設計的保護殼,更有質感。

120W充電頭是K60 Pro、K60至尊版的“老熟人”MDY-14-ED,單口Type-A,接口內有標誌MI CHARGE TURBO的橙色處理。

相比小米90W充電頭略大一圈,支持5V3A / 9V3A / 11V6A / 20V6A四個固定檔位,以及5~20V 3~6A範圍的輸出。

實測支持PD 2.0 65W、PD 3.0、BC1.2DCP、QuickCharge 3.0等主流快充協議。

數據線爲6A規格。

 

外觀:不亂設計的質感清流,小米高端設計大衆化

作爲一個數碼愛好者,在發佈不到一個月,就看到周天大佬說有一款“小米摺疊劈一半的直板機,整體質感和排布和MIX Fold3接近的新品”。

因此我看到K70系列背面設計時,也並沒有很驚訝,可確實是Redmi K系列的設計天花板了,我這臺黑“墨羽”配色,整體呈現了簡潔而高端的美感。

 

頂部攝像頭模組部分,輕微凸起的高光玻璃側面看過去又是透明的,官方稱之爲“無界高透 Deco”。

不僅是MIX Fold3的“高端設計大衆化”,隱約還有種小米11 Ultra的橫向矩形感。

將這種設計放在“Deco亂設計”羣魔亂舞的2023年,不浮誇不過分設計時,它就絕對是耐看經典的。

左側“四炮筒”依次爲主攝、超廣角、2X長焦,右下角LED閃光燈和傳感器。右側主攝參數“50MP OIS”、長焦參數“2X-OPTICAL”兩行字樣正對應。

 

墨羽、晴雪配色整個背面主要爲絲絨質感玻璃,下半部分若隱若現的月岩紋理,不炫目不“殺馬特”,似乎這代K系列徹底告別了一切“不精緻感”的刻板印象。

 

金屬中框出現在Redmi K系列還是首次,其對整機質感的提升只看圖還不足夠,更多的是上手可感的。

直角中框大家已經不再陌生,不得不承認iPhone 12開始蘋果對設計審美的輪迴引領,我個人雖然喜歡先前圓潤邊框的手感,但處理精緻的直角邊框更討眼睛喜歡。

Redmi K70 Pro幾乎是下放了小米14的中框設計,墨羽配色的中框乍看幾乎和黑色的小米14一模一樣。

頂部對稱天線帶,靠右側分別是紅外遙控和頂部麥克風開孔。

底部分別是SIM雙卡插槽、底部麥克風、USB Type-C接口、5個底部揚聲器開孔,底部天線帶對稱分佈在Type-C接口兩側。

機身右側一體的音量加減按鈕、電源鍵,還有兩處天線帶,左側僅有兩處天線帶。

 

翻到正面,Redmi發揮了自己極強的高端特性下放能力,小米旗艦有的無屏幕支架窄邊框,Redmi也要有——不看背面,簡直是大屏的小米14 Plus啊。

 

點亮屏幕,超窄邊框直接絕殺,對比之下,Redmi K50就有點傻黑粗了些。

 

由於沒有精密儀器,這個超窄邊框仔細對比小米14半天,“似乎可能是”沒14那麼窄,但肉眼對比都難分伯仲。同時K70 Pro屏幕更大,攝像頭開孔也更小更靠上。甚至顯得更窄了些。

 

屏幕:3840Hz青山護眼國產2K,AI加持480Hz觸控

在Redmi K70系列發佈前,我曾說:

我相信小米和Redmi和我們大多中國消費者是站在一起的。

國產屏幕不夠好的時候,賣一個它應該的價格;

國產屏幕逐漸更好了,開始用在中端產品,替代此前效果差不多的中端屏幕,同等效果下優先國產屏幕;

國產屏幕到了世界前列,給自己的高端旗艦,用最好的國產屏幕——比如小米10至尊紀念版。

國產屏廠商崛起的意義是什麼?

不只是降低成本,讓我們更低價用更好屏,更是我們逐漸擁有了對一塊好屏幕定義的資格。

比如前兩年三星一直不願意做DC調光,這對國內很多“頻閃敏感”型消費者並不友好,但三星可不care你國產廠商和中國用戶需求,愛買不買。

今天,你三星不做,我華星來做:

Redmi K70系列就首發了小米青山護眼的全鏈路人因解決方案,硬件正是基於華星C8的2K屏幕實現的3840Hz高頻 PWM 調光,這也是第一塊3840Hz PWM調光的2K屏幕。

 

軟件部分也有更加智能的節律護眼方案,相比傳統的定時或日出日落開關,節律護眼更加細緻且自然。

當然,屏幕的本質工作當然優秀。

 

Redmi K70 Pro這塊華星光電C8 OLED屏幕,官方稱之爲第二代高端2K中國屏。

 

6.67英寸下,分辨率達到了3200x1440(2K),提供FHD+(2400x1080) / WQHD+(3200x1440)可選,WQHD+模式下有智能省電模式。

屏幕比例爲20:9,ppi達到了526,支持杜比視界DolbyVision、HDR10、HLG、HDR10+。

12bit 色深,支持廣色域,內置色彩管理,默認專業原色模式,還有生動、鮮豔、高級模式可自定義。支持真彩顯示,可根據環境光源調節屏幕顯示色彩。

實測鮮豔模式下,色域覆蓋達到了99.9%的sRGB和99.8%的DCI-P3,色域容積達到了174.1%的sRGB、123.3%的DCI-P3,略遜色小米14一點,但比K60至尊版上的前代C7屏幕進步還是不小的。

實測專業原色模式下平均ΔE色準達到了1.04,十分接近優秀水平,最大ΔE僅2.76,十分優秀。甚至作爲Redmi旗艦,其也做了小米生態的多屏同色。

 

刷新率最高120Hz,提供默認和自定義(60Hz / 120Hz)模式可選,可自定義高刷應用。軟件接口讀出支持60Hz / 90Hz / 120Hz三檔。在屏幕靜止一段時間後會自動降60Hz。

觸控採樣率方面是這次最大亮點,K70 Pro瞬時觸控採樣率最高達2160Hz,還支持16倍觸控超分。

實測日常場景下非瞬時觸控採樣率鎖定在237Hz(240Hz),已經十分跟手夠用;遊戲場景下,觸控增強全部開啓,並調節觸控設置後,非瞬時觸控採樣率最高470Hz(480Hz),相比小米14直接翻倍,更適合電競遊戲操控。

也支持溼手觸控。

 

搭載AI大師畫質引擎,支持視頻超分辨率增強、相冊內AI智能場景優化、視頻畫質增強、視頻動態畫面補償。

息屏顯示支持常亮、定時和點擊後顯示10秒,智能顯示目前還是小米旗艦獨享。

性能:第三代驍龍8配第三代AI狂暴,無壓力原崩

先來看Redmi K70 Pro的整機綜合性能跑分:安兔兔2146976,分項和小米14各有勝負,但差距很小。

 

Redmi K系列Pro機型,一貫是用當下最強的移動SoC,K70 Pro也不例外——第三代驍龍8。要知道,現在市面上也沒幾款驍龍8 Gen3機型。

這顆小米數字旗艦同款的SoC,之前我已經在小米14上帶大家見識過實力,主要卷的就是我對8 Gen3印象深刻的兩個點——極致性能釋放和能效。

 

不過,這也正是很多朋友疑惑的地方,不瞭解的朋友之前看到跑分截圖上的8%掉電,甚至直接說“翻車”。但結果大家也看到,包括小米14在內的驍龍8 Gen3機型,消費者都對這顆SoC很滿意。

原因在於,跑分考驗的是手機的極致性能釋放,可以理解爲潛能有多大,它掉電快但能更快算出了我想要的東西。

打個比方,我和蘇炳添一塊散步,他不需要專門準備,我倆走起路幾乎也沒啥區別;但是我倆一塊到跑道上跑步,蘇炳添的實力纔會釋放出來。

正如筆記本電腦我們也會談多少W的性能釋放一樣,你平時絕大多場景是用不到的,但碰到考驗性能的場景時,驍龍猛獸纔會出籠。

而另一個點——能效,就是我們日常場景下最爲重要的一點。

再打比方,我和雷軍飯量都是兩碗大米飯,他卻能寫出幾百行代碼,我卻只能寫出十行以內的Hello World,顯然雷總“能效”更好些。

 

疑惑解答完,那就來進行測試吧。

驍龍8 Gen3的CPU部分採用了新的1+5+2架構,由1個3.3GHz X4超大核 + 3個3.15GHz + 2個2.96GHz A720大核 + 2個2.27GHz的A520小核組成。

在Geekbench 6.2.0測試中,單核得分2205,多核得分7192,和小米14有來有回。

Adreno 750 GPU,在3DMark Solar Bay測試得分8634分,Wild Life Extreme得分5146分。

 

GFXBench成績如下。

 

內存則是旗艦標配LPDDR5X,最高8533Mbps速率,沒有用8GB壓價,而是全系12GB起步還是要好評的。

支持最大8GB內存擴展,但都12GB起步了,建議到手就關。

之前實測過Redmi K60至尊版、小米14等16GB機型24個常見應用後臺留存情況,即使把應用開啓到二級頁面是沒一點壓力,K70 Pro直接上了個24GB,我覺得也沒必要測試了。

不過,使用相同的prompt生成512 x 512的圖片,12GB驍龍8+ Gen1的小米12S閃退幾率更大一些,16GB和24GB的8 Gen3機型就不會出現問題,猜測是內存大小的關係。

我還是之前那個建議,如果你正常開幾個應用之間切換,三四年換一次手機,那麼8GB剛基本淘汰,12GB起步剛好夠用了;如果你有大量應用留存需求,考慮16GB版本;24GB戰未來,土豪不差錢的直接衝。

閃存爲UFS 4.0,官方也標註了順序讀取速度最高4GB/秒,實測RaptorMark順序讀取達4256 MB/s,順序寫入達4089 MB/s,隨機讀取達1573 MB/s,隨機寫入達451 MB/s。僅順序讀取相比小米14系列略弱一點。

 

落實到實際體驗上,兩年前的旗艦SoC們,穩60幀原神還只是個夢,還是建立在動輒6W~8W的功耗基礎上。

而到了Redmi K70 Pro上的第三代驍龍8,40分鐘全高畫質是輕輕鬆鬆穩住,平均幀率59.89,平均功耗僅4.7W,最高溫度僅僅40°C上下。

 

同時,也支持了開啓極致2K畫質。

 

換上新晉“跑分軟件”——崩壞:星穹鐵道,全高畫質60幀,壓力拉到83分鐘,這麼大壓力下平均幀率58.83,平均功耗4.3W,15分鐘後溫度一直維持在40度上下。

 

而且,Redmi K70 Pro還實現了在無獨顯芯片的情況下實現FRC硬件插幀。不過,這一功能還要等12月下旬OTA支持。

至於能耗,測試軟件沒有更新適配一直崩潰,大家就參考下小米14的數據:空載下整機平均功耗僅僅0.3W;性能模式CPU烤機整機最高約11.2W,運算成績達到了211.5。 GPU烤機整機功耗,我們就不看異常的最高值,平均約6.3W,最高運算成績1289.9。大概估算下來,這顆SoC極致功耗在17W左右了。

影像:光影獵人800 + 新影調算法的降維打擊

對於Redmi K系列的影像,以往都是兩三千元機型的平均水平,不至於會有很大驚喜——尤其對比小米旗艦去看的話。

畢竟,這也是爲數不多能做出和小米旗艦差異化的點了。

像是iQOO數字系列這種對標競品,往往會從這點入手,把影像水平和價格卡在Redmi K系列和小米數字旗艦之間,差異定位。

但這一情況從K60 Pro開始已經有些許變化,K60 Pro和K60 Ultra都上了小米13同款IMX800傳感器,刀法則下在算法和影調上來區別產品定位。

到了這一代,整個刀法則又精進一步,得益於和國產供應鏈廠商深度合作,小米集團已經提前規劃好了不同產品影像定位,小米14發佈會就預告了光影獵人將會是一個系列:

小米14系列有小米深度定製的光影獵人900,Redmi K70和Pro也喫上小刀一點的光影獵人800,OIS光學防抖肯定有,K70 Pro再給2X人像鏡頭上了光影獵人400。

 

不廢話,是騾子是馬對比一下就知道。

日間場景下,其實主流旗艦主攝傳感器的表現差距非常小。

像這組對比中,Redmi K70 Pro和小米14都有很強的解析力,小米12S會稍差一點點。

主要差距基本都在暗部細節,光影獵人900的小米14保留了最多的細節,諸如木紋、瓦片,重點可以對比下“陳半丁紀念館”牌匾上的木紋紋路。相對而言,光影獵人800的Redmi K70 Pro就略少一些。

 

而單獨的2X長焦人像鏡頭,相比12S裁切實現的兩倍,效果不知道好到哪裏去了。同時這個影調也很毒。

 

夜間才能拉開更大差距,拉上前代IMX800來看看,K70 Pro無論是影調還是對高光和眩光的壓制,都比K60 Ultra更好。K70 Pro在基於RAW域的AI降噪算法下,噪點大大減少,畫面純淨度也有很大提升。

不對啊,明明你這K70 Pro畫面更暗不是?

這也就是影調的差異罷了,實際上,我們將暗部白圈部分手動拉高亮度,會發現無論是解析力還是色彩還原,K70 Pro都會更好一些——快餐車上暗部的小字更清晰、草地裏的黃葉而不是綠葉……

該暗的地方暗下去,但是不會丟失細節,這纔是我們所強調的、真正的影調差異。

 

在這組對比中,K70 Pro同樣把櫥窗外暗部壓得更暗,櫥窗內的白色光線做到了精準還原不過曝;小米12S櫥窗內已經存在大面積過曝了。

同樣把暗部拉亮,K70 Pro對暗部標牌上的文字也能還原出來,明晰可辨;小米12S則已經有不少塗抹,部分文字模糊不清了。

 

而光影獵人800這個大底,外加雙原生 ISO Fusion Max,也能讓你在拍攝時更加從容,取景器所見更接近最終成像的所得。

 

在相機功能上,Redmi K70 Pro除了常規的人像、夜景、文檔、專業、全景、慢動作、延時攝影模式外,還提供了50MP高像素、微電影、萌拍、AI水印、長曝光、導演模式。電影模式目前還是小米數字旗艦獨享。

50MP模式支持主攝和2X人像鏡頭。

錄像主攝最高支持8K@24fps(6分鐘) / 4K@60fps,2X人像鏡頭最高支持4K@60fps,超廣角鏡頭最高支持4K@30fps / 1080p@60fps,前置鏡頭最高支持1080p@60fps。支持HDR10+錄製。

夜景模式錄像最高支持4K@24fps。

慢動作拍攝主攝最高1080p@960fps / 720p@1920fps,2X鏡頭最高支持1080p@960fps。

延時攝影后置均支持4K@30fps,前置最高1080p@30fps。

雖然K系列目標用戶很少吐槽,但畢竟也要兼顧線下市場和女性用戶,因此K70 Pro的前置自拍上也有升級。

對於主要定位從來不是強影像的K系列來說,這次真的給的不少了,如果你有更高的影像需求,左轉“友商”小米14就好。

快充續航:120W + 5000mAh全天中度無壓力,澎湃P2下放

對於K70 Pro的120W + 5000mAh快充電池組合,是令人毫無意外的。

畢竟從K50系列開始,Pro版本一直都是更強的快充,但這次反倒是連K70都下放了120W和澎湃P2、澎湃G1雙芯片、K70E都有90W才更令人意外。

至於無線充電的取消也絲毫沒必要惋惜,K60系列的市場表現和目標用戶對這一功能的需求,已經說明了一切。

官方宣傳18分鐘充滿。實測從1%到100%用時18分鐘多一點點,峯值功率達101.4W左右。

 

K70 Pro同樣有小米14系列的極限續航模式、導航斷充保護功能,同時還加入了戶外共享充電寶加速、重載智充等優化。

全程2K分辨率開啓智能省電、默認刷新率、50%亮度、50%音量、單卡開啓5G、連接Wi-Fi下,進行如下續航測試。

1小時30分鐘長視頻(嗶哩嗶哩) + 1小時30分鐘遊戲(原神、王者榮耀全高) + 1小時信息流App(15分鐘知乎、15分鐘頭條、15分鐘小紅書、15分鐘酷安) + 30分鐘短視頻(抖音) + 30分鐘音樂外放 + 15分鐘高德導航 + 15分鐘微信視頻 + 15分鐘微信語音 + 15分鐘微信聊天朋友圈 + 10分鐘電話通話 + 5分鐘淘寶購物 + 5分鐘美團 + 5分鐘1080p@60fps視頻錄製 + 5分鐘拍照,共計6小時30分鐘,剩餘電量28%。

待機8小時後繼續使用,到1%時,去除待機時間共計使用了近9個小時,考慮到更加耗電的2K分辨率,這個表現算很好的水平了。

 

系統:HyperOS首登陸Redmi,旗艦軟件待遇都有

Redmi作爲子品牌,K70系列成了第二款出廠搭載HyperOS的機型。

有趣的是,小米在“友商”Redmi這裏,品牌劃分非常明確。

目前小米機型開機啓動時,系統logo是“Xiaomi HyperOS”;而到了Redmi這兒,變爲了“Powered by Xiaomi HyperOS”。

其餘HyperOS的體驗,我已經在小米14的體驗中給大家淺談過,後來又單獨詳談,回答了《小米澎湃 OS / Xiaomi HyperOS 實際體驗如何?對比 MIUI 有哪些大的變化?》這個問題。

所以在這裏,簡單概括幾點大家淺淺看下就好。

 

首先是穩定性的大幅提升。

從普通用戶的角度來講,我自己用一個多月HyperOS下來,遇到bug的幾率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我身邊好幾個之前用蘋果、vivo的朋友在小米14大賣後都入手了,我也做了調查,他們的評價是很滿意,沒有遇到過bug。

對於要求苛刻的發燒友和不懷好意的水軍來說,他們能從各種角度給你找出bug,所以即使到了HyperOS還有人在喊有bug也難免。而包括蘋果微軟這樣的世界巨頭大廠在內,近年來軟件質量的下降都有目共睹。

所以大家應該清楚,今天的HyperOS穩定性是什麼遙遙領先的水平了。

 

然後就是更順滑的動畫和更智能的焦點通知,像是我最近打車、美團外賣,這些狀態都會在狀態欄實時更新,據說餓了麼和支付寶也即將接入了。

 

而Redmi K70 Pro上動畫甚至又有小的提升,狀態欄下拉打開通知中心、控制中心時,桌面圖標又加入了新的後撤效果。

 

其他像是新的融合設備中心、應用管控措施,還有“靈動腦門”、自定義鎖屏就不再過多介紹,大家可以參考我之前的內容。

同樣預裝了32位轉譯器,驍龍8 Gen3不支持32位應用,藉助轉譯器可以讓一部分32位應用仍然可以運行。

 

細節:雙揚更好聽、藍牙5.4音頻廣播

網絡連接方面,相比前代5G頻段多出了n48 / n66的支持。

支持Wi-Fi 7,這點不用多說,之前不少小米機型都提前支持了,只是國內的相關標準一直沒落地放開;支持雙WLAN加速、數據加速。

藍牙升級到了5.4,加入了新的音頻廣播功能。可以連接多副兼容的耳機一起聽。

 

USB 2.0這個毫無疑問,畢竟是爲數不多可以讓小米數字系列更加旗艦的刀法,希望明年K80可以下放。

和小米14同樣的短焦屏幕指紋,支持測量心率。

NFC交通卡門卡和Mi Pay支持不用說,車鑰匙支持BMW、特斯拉、比亞迪、騰勢、仰望和方程豹。

甚至此前只有小米旗艦纔有的eID也支持了。不過數字人民幣硬錢包暫未適配,畢竟Redmi K60 Ultra、Redmi 12都有,應該在路上了。

 

隱藏式雙揚聲器的表現還是很令人驚豔的,無論是響度還是聲場表現,K70 Pro相比K60 Ultra和小米13來說提升很大,臨場感強很多,接近小米14的水平,不過小米14低頻更加澎湃一些,人聲更突出。

X軸線性振動馬達應該是標配了,Redmi K70 Pro爲0809規格,在調教上還是有點東西的,和小米14幾乎一個水平。對比之前機型就更明顯了,K60 Ultra就顯得軟塌塌的感覺。

我甚至懷疑K70 Pro就是在原本曾規劃過的小米14 Plus上砍了一刀,但不多。

總結:青春版小米14 Plus,大衆三千元旗艦標杆

時代確實變了,當年1999就能買安卓旗艦的日子已經過去,四五千的iPhone只是標準版了,小米衝擊高端衝五六七千元的這件事也越來越穩,但他仍然將Redmi那份初心留給了我們。

 

今天Redmi的意義,於個人而言,是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花合理的價格買到優秀的手機;

於家庭而言,無論是剛上初中的弟弟妹妹還是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Redmi是幾乎唯一一個你可以讓他們閉着眼買而不會上當的手機品牌;

於社會而言,爲中國產業鏈上下游提供了巨量的就業機會和市場。

 

而在這樣一個品牌價值觀之下,Redmi用十年時間攜手上下游供應鏈,交出了這份三千元性價比滿分答卷,也讓大衆用戶只用三千元就能買到一部入門旗艦——而不是某些廠商處處閹割、偷工減料的機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