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記得20年高考完的那個長達三個月的暑假(7.9高考~國慶後大學開學),雖然過得飛快但也還是留下了不少記憶深刻的人和事,《信條》的觀影便是其一。當時僅三年之後(諾蘭14年的《敦刻爾克》),諾蘭又一力作登上院線,讓我也終於有機會第一次在大銀幕上一睹諾蘭IMAX攝影機實拍影像的魅力。如今,一晃眼三年就過去了,在諾蘭新作《奧本海默》大陸上映前夕,特此來聊聊當時《信條》的觀影感受。
![]()
諾蘭的片,慣例都是要多刷的,但對於這部片,我一刷過後急切想二刷的心情沒有以往看諾蘭的片子時那麼強烈。
![]()
逆熵進行時間逆轉,時間鉗形等新奇的設定,影片內的角色紛紛淪爲解釋此設定的工具人,導致影片想表達的情感精神內核很弱、很隱晦甚至有點經不起推敲。諾蘭爲了突出展現出其作者特色和電影理念,只好削弱其他方面,在這部影片體現得尤其突出。前期花大力氣解釋設定的文戲,後期燒腦炫酷的時間正逆流的場面,看懂的人會神清氣爽,看不懂的會困認爲妥妥的爛片。
![]()
除此之外,影片最驚豔我的地方就是其配樂,對情節的襯托、節奏很把控都恰到好處,與星際穿越的配樂有異曲同工之妙(ps:即使兩部影片的配樂並不是同一個人);其次,影片的精神內核或者說可能是諾蘭想表達的可能只有兩字:宿命。
正如影片中所講“已經發生的無法改變”,人從出生到死亡無非是一直在和命運抗爭到最後接受,過去的已經發生,無論你做什麼,這就是宿命,永遠無法改變,改變的只是你到達這唯一終點時路上的風景。尼爾,男主,薩特,凱特都有着他們自己的宿命。無法解脫的始終是宿命本身。
![]()
總而言之,看到紅藍大戰到結尾尼爾對男主說的一番話,一切變得清晰起來了。看懂信條,弄清楚它在講什麼,弄清楚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尾,並不難,一遍足矣。但是,要清楚每條時間線的細節,清楚影片中幾個時間鉗形計劃的操作流程及細節,每個人物在正逆時間裏的狀態,每個人物在不同向時間裏看待事物的角度,很難,對於我這種智商不高的人可能需要多刷還要參考一些其他博主的影評解析才能弄懂。所以……先溜爲敬
![]()
“只有我能在限定時間裏打開那扇門”
“我必須再回去”
“爲這項任務編織另一段過往”
“我們纔剛拯救世界”
“不能留下任何風險”
“若是改變做法 結果會有所不同嗎?”
“發生過的事已經發生了”
“這是對這個世界運作的信念”
“而不是袖手旁觀的藉口”
“宿命?”
“隨你怎麼說”
“你會怎麼說?”
“現實”
“讓我走吧”
“你一直沒說是誰找你來的,尼爾”
“你到現在都還沒猜到?是你啊”
“只是跟你原來想的不一樣”
“你在過去有個未來”
“對我來說是多年前”
“對你來說是多年後”
“你認識我很多年了?”
“對我來說 這是一段美好友情的結束”
“但對我來說 這只是開始”
“我們攜手幹了一番事業”
“你一定會喜歡的 我保證”
“整項任務都是時間鉗形攻勢”
“誰的任務?”
“你的!”
“你才完成一半”
“我會在一開始見你,朋友”
![]()
結尾這段對話真的對我暴擊,霎時感慨萬千,卻一時語塞,什麼也說不出,冥冥之中一切都早已被安排好了,這大概就是信條的宿命吧。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