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胸織布鳥Ploceus philippinus
爲一種織巢鳥,因爲它們巢的奇特形狀的而被人們所熟知。
大致分佈:
跨越了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地區,主要分佈於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越南以及中國雲南等地。
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潮溼地區,不喜山地、森林和荒漠環境。通常成羣地生活在草原、耕地和中灌木叢。
它們分佈廣泛且常見,但爲了應對降雨和食物緊缺等問題,容易發生局部季節性的轉移。
發現:
1760年,法國動物學家Mathurin Jacques Brisson首次對此物種進行了描述。
但因爲命名不符合國際規定的二項式命名法,不被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認可。
後於1766年,由瑞典博物學家Carl Linnaeus重新命名。
目前有五個亞種被識別。
外貌:
它們約麻雀大小,身長15cm 左右,非常聰明聽話和溫順。有一個粗壯的圓錐形喙和一條方形的短尾巴。
非繁殖的雄性和雌性看起來非常相似,上半身呈帶有深棕色條紋的黃褐色,下半身呈無條紋的純白色或黃褐色,眉毛長而呈淺黃色。
繁殖期的雄性有着亮黃色的冠,黑褐色的喙,上半身爲深棕色帶有些許黃色條紋,下半身爲奶油淺黃色。
生活習性:
是社交性羣居鳥類,常成羣活動。
主要以稻穀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爲食,繁殖期間也喫昆蟲及小型軟體動物等。 它們會成羣結隊的在豐收田地裏喫穀物,偶爾會損害成熟的作物,因此有時被認爲是害鳥。
常在枝間跳躍和鳴叫,叫聲單調尖細。叫聲是連續的chit~chit~有時雄性也會發出cheee-eee-ee~的聲音。
繁殖方面:
爲一夫多妻制或者一妻多夫。
繁殖季節是在季風期間,爲4~8月。沒有固定的配偶,繁殖很隨性。常成羣聚在一起築巢,巢穴通常最多可達20~30個。
孵化期爲14~15天。雛鳥晚成性,雌鳥獨自育雛,經過16~17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
在圈養的時候,人們曾發現一羣黃胸織布鳥形成了一種社會等級制度——啄食順序,簡稱啄序。
指的是羣居動物通過爭鬥獲取優先權和較高地位等級的一種自然現象。
更加強壯或者社會等級高的鳥兒,也會獲得更多的食物、資源甚至是配偶。
巢:
以奇特的巢而聞名。
成鳥最少需要飛行500次,耗時18天,才能建成一個巢穴。這些巢通常建於(多刺樹或棕櫚葉上)靠近水的地方或懸在捕食者無法輕易到達的水面附近。
巢也有雌雄之分,雄性的巢形狀像一個懸掛的麻袋,底部是大敞的口。雌性的巢底部密封做成窩狀,供孵化育雛。
只有在求偶成功後,纔會開始築巢。
小拓展:
它們在印度街頭表演以供人們娛樂。
可以在訓練員的指揮下撿起物體,還可以進行例如撿硬幣,或者像憤怒的小鳥一樣,用大炮把自己發射出去的表演。
保護現狀:
現列入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
它們的巢真是千奇百怪啊啥樣都有。
我是奇怪的bot,本文爲補檔,感謝觀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