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Sukbae Lee 和 Ji-Hoon Kim,以及韓國高麗大學教授 Young-Wan Kwon,於2023年7月22日宣佈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超導體,該發現已經發布在 arXiv 上的兩篇預印本論文中。
兩篇論文分別名爲《首個室溫常壓超導體》和《室溫常壓環境下超導體 Pb10-xCux(PO4)6O 展示懸浮特性及其機制》。據論文描述,這個韓國團隊製備了一種改性的摻雜銅鉛磷灰石 LK-99。他們使用 CuCu2+ 替換 Pb22+,誘導了微小的晶體結構畸變,從而使體積收縮 0.48%。這樣的改變使得鉛離子和磷酸鹽界面上產生了超導量子阱,賦予了 LK-99 超導性。他們聲稱,在 127 攝氏度和常壓環境下,LK-99 仍具有超導性,這一溫度已經遠超室溫條件。根據他們的描述,此次實驗結果展示的超導現象已經超越了2023年3月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教授蘭加·迪亞斯團隊的成果。
迪亞斯團隊此前聲稱他們的實驗需要1GPa的壓強和21攝氏度的環境,這一結果曾被髮表在 Nature 雜誌上。
然而,南京大學教授聞海虎團隊通過重複迪亞斯的實驗方法,證明了在 6.3GPa 壓力和零下 263 攝氏度環境下,鑥-氫-氮材料並不存在超導性,從而推翻了迪亞斯的研究成果。後來,聞海虎的課題組將實驗過程整理成論文,於2023年5月發表在 Nature 上。
儘管韓國團隊的論文得到了全球範圍內的關注,但對其研究成果也有許多質疑。南京大學教授聞海虎對韓國團隊的實驗方法和結果表達了質疑,他認爲實驗方法存在問題,測試數據並沒有在低溫下發現穩定的低噪音零電阻態。他還指出,韓國團隊的磁化測量和磁懸浮現象的展示也存在問題。
由於韓國團隊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轟動,許多網友開始討論室溫超導和人工智能到底哪個會是新一次工業革命的主力。對此,一位清華大學研究員表示,如果室溫超導真的實現,其影響力將遠超過人工智能。他還補充說,假設韓國學者的研究結果是正確的,那麼室溫超導可能會更新超導理論甚至固體理論,從根本上影響物理學的發展。“當然,我們是假設韓國學者的結果是對的,但是很大概率不是這麼回事。”清華大學研究員補充稱。
然而,目前對韓國團隊研究成果的質疑仍然很大,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應劍俊表示,論文中的實驗證據還非常“粗糙”。對於韓國團隊的研究成果,目前仍需要等待其他科研團隊的實驗驗證。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