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硬漢推理?硬核剖析冷硬派推理文學的魅力

前段時間熱播的國產電視劇《漫長的季節》裏有這麼一幕劇情,由範偉飾演的王響對着陳明昊飾演的刑警馬德勝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我不是華生嗎?”馬德勝回了一句:“小說少看,我喜歡錢德勒”。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筆者着實挺激動,心想果然劇組有懂行的,這裏的錢德勒指的是雷蒙德錢德勒,他是歐美著名硬漢推理作家,而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來給大家講講到底什麼是【硬漢推理】。

雷蒙德錢德勒


古典偵探小說的簡單介紹:


首先,在科普硬漢推理這個概念之前需要和大家說明一下此前的古典派偵探小說,古典偵探這個概念是歐美提出來的,在日本,古典偵探小說一般被稱之爲“本格”偵探小說(注意,日本“推理”文學這個概念是在很久以後才被廣泛運用並專門代指偵探小說,以後會專門寫文章聊聊這個話題)古典派偵探小說的基本模式框架可以簡單地被理解爲【誰是兇手】的故事核心,其重點在於一個高明的偵探主角如何偵破離奇的命案並最終完美地找出真兇,說白了其實也就是“設謎與解謎”的經典老套路。

謎(mystery)在人類歷史中早已有之。有謎,就會有人去嘗試破解,要麼靠腦細胞,要麼靠暴力破解,從來就是解謎的兩大基本路徑,對於傳統的古典派推理而言,有的只是謎與解謎

在古典派偵探的敘事結構裏,其二元對立的設計模式主要是以“雙形”、“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結構表達角色之間的互動關係,比如說雙形結構其實也就是罪犯/偵探角色之間的二元對立,但同時雙方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替身,二者之間呈現出一種如同鏡像一般相互對照的關係(如蝙蝠俠與小丑、雨宮蓮與明智吾郎)。三角形結構則是新增了受害人(可以是死者,也可以是那些代表着善的配角)組成三角鏈條,而四邊形結構則是讓真兇不僅僅爲一個人,要麼是一人分飾兩角,要麼是全員惡人,要麼是雙胞胎作案等等。

“一人分飾兩角”的設計在江戶川亂步的作品中含量極高

《逆轉裁判2》中也有這個設計在裏面

接下來的內容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硬漢推理以及硬漢推理與古典推理的主要區別。

什麼是硬漢推理:

偵探文學敘事在1940-1950年代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轉變,風格由原來的古典派偵探轉向了【冷硬派】或【硬漢派】偵探。(冷硬派日本稱呼比較多,歐美這邊則主要是硬漢派,當然冷硬這個概念依舊是歐美首創)以往古典偵探的那種紳士型並不再是主流形式,代之而起的是行動型的私家偵探,在腐敗的都市中偵查案情,以行動與暴力對付窮兇極惡的罪犯,自己則常常身處險境,頭破血流。換句話說,冷硬派偵探敘事不再像古典派那樣給人一種濃重的“遊戲感”,不再把破案本身當成是一種解謎遊戲,而是以更加寫實的觀點來處理真實世界的犯罪問題。


那麼,什麼是“冷硬”呢?就表面象徵來看,“冷硬”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那些受過艱苦磨練的部隊戰士,其象徵的是一種勇於行動的人,具有獨來獨往和堅韌不拔的個性。因此,用冷硬來形容一位私家偵探,表示他行事冷酷堅毅、歷經滄桑與百折不撓,一派江湖硬漢的風格。換句話說,冷硬派偵探本身的特色,不僅僅是機智過人,也同時有着極強的綜合能力與百折不撓的反抗精神。


著名硬漢推理大師雷蒙德錢德勒對他筆下的冷硬派偵探有着這樣的描述:

【他是英雄,是一切。他必須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普通但又不那麼普通的人。他必須是——套句老掉牙的話——有榮譽感的人。他相當窮,否則他不會當個偵探。他是個普通人,否則無法與普通人相處。他知道分寸,否則他無法勝任自己的工作。他不會不誠實的收取任何人的金錢和忍受任何人的侮辱而不求公平的報復。故事核心是這個人尋找自我的歷險過程。】

青山剛昌《名偵探圖鑑》

青山剛昌《名偵探圖鑑》


冷硬派偵探所處的世界是以賺取金錢和爭奪權力爲中心的類“哥譚”城市,基本上不是夜之城就是小哥譚,不是廢土就是地獄廚房,總之越亂越好,犯罪的地下世界與表面上的社會高層必須要互相配合才能彰顯出冷硬派的特色。


冷硬派的兩位代表作家達希爾漢密特與雷蒙德錢德勒塑造出了一個個憤世嫉俗的英雄角色並讓他們活躍在那些充斥着罪惡的城市中不斷陷入各種各樣的危機中,雖然硬漢推理小說也有推理、懸疑和偵查的成分,但破案的整個過程都會涉及到城市的黑暗面與人性的墮落,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着偵探主角的道德情操與正義感,發揮着一定程度的對現實社會的批判精神。(當然,一般來說並沒有社會派推理的辛辣程度)

硬漢推理小說的基本公式:


冷硬派小說的總體公式是強調“英雄的歷險”,往往多發生在洛杉磯或紐約這種現代大都市,以凸顯現代都市的空虛墮落,充滿危機,變化快速,襯托着人們的背叛與冷漠。在表面繁華的霓虹燈下,私底下全是暴力犯罪與權錢交易,而硬漢偵探們挺身而出不斷的對付邪惡,不停地在各種地點來回穿梭,追蹤線索找尋真相。


著名學者瓦爾特本雅明提出過一種被稱之爲“驚顫體驗”的理論,在一個由數百萬甚至數千萬陌生人組成的現代都市社會中,人們在街道上每天都要面對大量快速湧動、奔走的陌生人羣,並會由此產生出一種“表面和內心印象的接連不斷的迅速變化而引起的精神生活的緊張”


在本雅明看來,置身於街道上的人羣會不斷面對一些不期而遇的場景。但是不斷變化的情景又讓你無暇去咀嚼它們,在一個刺激還沒有停息之時,下一個刺激又迅速出現。久而久之,人身上就會產生出一種快速反應的機制,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景象,儘可能的快速做出反應,於是就產生了“對象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應對”這樣的想法。

而美國學者詹姆斯·弗農在其著作《遠方的陌生人:英國是如何成爲現代國家的》裏爲我們提供了現代社會的誕生之一解:


在200年內,工業和城市化進程迫使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構建出一個陌生人的社會,原本雞犬相聞變成茫茫人海。現代社會歸根結底,就是建立在陌生人經濟和陌生人政治上的。在誰也不認識誰的大都市,罪惡有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報刊爲代表的傳媒恰恰爲這一文體提供了舞臺。


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在《十宅論》裏也曾提供一種佐證,日本私家偵探和推理小說的興起,恰恰是關東大地震後東京作爲大都市開始近代化轉型的階段,新屋迭起,長屋式的鄰里關係被打破,即使是鄰居也不見得彼此認識,大量人口湧入謀求生計。


冷硬派偵探小說重視正義的伸張,打擊腐敗的權貴,因此其對偵探冒險過程的凸顯要遠遠甚於解謎的過程。此外,在調查案情過程中,偵探會遭受各種威脅和試煉,他不得不做出道德或情感上的抉擇,要麼是採取媚俗路線以爭取發財和美女,要麼是堅持道德原則拋棄一切以對抗社會權威。


其次,由於偵探角色基本出身無產階級的背景,往往會讓那些權貴人士覺得有機可乘,設下陷阱,或是色誘或是利誘或是威逼脅迫,因此冷硬派小說一開場就透露,偵探所面對的是一個虛假黑暗的環境,充滿欺騙、暴力橫行、污穢四溢,所以偵探角色必然會被逼入到矛盾困境中忍受着身心煎熬,在道德立場中作出自己的抉擇。這使得他們全都是典型的【反英雄】,私家偵探的身份讓他們享受到高自由度探案的同時也迫使他們不擇手段的去除暴安良打擊暴徒與權貴。

古典推理與硬漢推理的差異:

簡要來說,硬漢推理不同於傳統的,諸如愛倫坡、柯南道爾、範達因、阿加莎克里斯蒂、約翰狄克森卡爾與埃勒裏奎因的著作,其間的差異可以歸納爲三點:


一、古典偵探小說往往以解謎爲核心,關鍵點在於【誰是兇手?】,讀者會自己選擇參與其中的解密流程與偵探做對決,去挑戰偵探的智慧,並一起見證最後的真相大白,其離奇的案情往往會給讀者一種別樣的刺激。硬漢推理小說的關鍵則是【爲什麼殺人?】,偵探實質上找尋的是兇手犯案的動機(這與社會派推理小說如出一轍),並在查案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社會環境動盪、心理困境和具體該如何抉擇纔是重中之重。


二、古典偵探小說的偵探往往都是貴族,本身生活在上流社會,學養豐富,推理能力往往非常強(甚至有很多純粹就是天賦異稟而無需後天學習)這些偵探和案件中的當事人不會建立任何聯繫,且查案空間往往在密室或住宅內等密閉空間中,很少出外行動。而硬漢推理小說的偵探則出身在無產階級,叛逆成性的同時對人際關係交往有深入的理解,且堅持着【絕對不會被收買】的高尚情操——即便喫盡苦頭,被黑惡勢力走的遍體鱗傷也不會放棄,堅持反抗。


三、古典偵探小說的偵探往往都是以一種紳士姿態(如福爾摩斯與波洛),帶着一種“出世”的態度,,把查案本身當做是業餘的興趣愛好來看待。相反的,硬漢推理的偵探無法選擇這種方式,無法在獨身一人的情況下做獨狼,他無論如何都會被陷入到自己所調查的事件的漩渦中,危機四伏且環境艱苦。動不動就是和十幾號人打架。雖然偵探揹負着情感上與道德上的包袱,可是其爲人絕不背棄【尊嚴】、【榮譽】和【信念】,就像是弱化版的懲罰者或《夜魔俠》中的馬律師一樣。

結語: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些經典必讀的硬漢推理著作吧,筆者就不打算做任何劇情簡介了,感興趣的自行去豆瓣搜索即可:

1.《雙倍賠償》詹姆斯凱恩

2.《郵差總按兩次鈴》詹姆斯凱恩

3.《馬耳他之鷹》達希爾漢密特

4.《漫長的告別》雷蒙德錢德勒

5.《長眠不醒》雷蒙德錢德勒

6.《八百萬種死法》勞倫斯布洛克

7.《再見吾愛》雷蒙德錢德勒

8.《玻璃鑰匙》達希爾漢密特

9.《不夜城》馳星周

10.《黑色大麗花》詹姆斯艾爾羅伊


#盒友日常# #盒友雜談# #小書盒# #推理# #文學雜談# #小說# #推理遊戲#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