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頰山雀Machlolophusspilonotus
是山雀科,山雀屬的一種鳥類。因有着獨特扎眼的頭部羽冠,而被人們所熟識。
非常活躍,經常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所以也被人們調侃爲:十分活潑多動的鳥界非主流。
分佈:
分佈很廣,在孟加拉國、不丹、中國、香港、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
其自然棲息地爲:亞熱帶或熱帶潮溼的低地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潮溼的山地森林。
該物種經常出現在海拔2000m以下的:
山地森林、開闊的溫帶落葉林、有橡樹、松樹和杜鵑花的混交林、次生林、種植園、公園和花園以及小溪邊。
在我國,常見於西藏南部及雲南極西部和南方省份的開闊林中,最高可至海拔2400m。
外貌:
屬於小型鳥類。體長約爲12~14cm。體重約18~23g。
黃腹山雀臉呈白色,頭頂和羽冠呈黑色,前額、眼先、頭側呈鮮黃色,眼後有一黑紋。亮黃色的臉和頸背,與黑色的頭頂、喉嚨和胸部形成鮮明對比。
突出的奇特羽冠,也讓它們在野外變的非常好辨認。
翅膀呈灰色和黑色,帶有白色斑點和條紋。尾巴呈黑色,隱蔽的尾羽呈深灰色,尖端呈白色。虹膜暗褐色,嘴呈黑色,腳鉛呈黑色或暗藍灰色。
雌性相對較暗淡,帶有淡黃色的翼條和灰橄欖色的圍嘴。
幼鳥與成鳥相似,但是頭冠較暗,羽冠較短,面部和頸背較蒼白。雌鳥和雄鳥相似,但是腹部黑色縱帶不明顯。
飲食方面:
它們通常在低層和中層林木中覓食。
主要以鱗翅目、鞘翅目昆蟲和一些昆蟲幼蟲爲食,也喫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生活習性:
屬於留鳥。即,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
常成對或成小羣活動,有時也和大山雀等其他小鳥混羣。社會地位通常由性別和年齡決定,如雄鳥支配雌鳥,成鳥支配幼鳥。
在繁殖季節以外常混羣活動。
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大樹頂端枝葉間跳躍穿梭,或在樹叢間飛來飛去,也到林下灌叢和低枝上活動和覓食。
可以進行起伏的飛行,以及快速拍動翅膀的短途飛行。
通常在低層和中層林木中覓食,但也在灌木、灌木和灌木叢中覓食。
叫聲:是一種沙啞的顫鳴,鳴聲爲重複的清脆三音節主調chee-chee-piu。
黃頰山雀相當溫順。就是太愛叫喚,有點吵鬧。尤其是和別的鳥類混羣時,那場面十分嘈雜...
繁殖方面:
黃頰山雀在海拔800至3000m之間繁殖。繁殖期發生在2月下旬和8月中旬之間。
求偶時,雄性會高高抬頭,以增強自己黑色圍嘴的視覺效果。而在展示過程中,冠也會升高。
黃頰山雀很少在牆壁或岩石河岸築巢,它們通常會選擇在離地面約15m的樹洞中築巢。巢穴用苔蘚、草、樹葉、毛皮、羊毛和羽毛製成。
偶爾會添加一些其他材料,例如花瓣或蛇皮。
雌性產卵4~6枚蛋。蛋呈白色或灰白色、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大小約爲18×14.5mm~18.5×15mm。
保護狀態:
根據分佈範圍來判斷,雖然黃頰山雀在當地可能是十分常見的,也可能是稀有的。
推測在中國的種羣數量約爲100~10,000繁殖對。
但該物種的種羣,目前沒有受到任何威脅。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CUN:無危物種系列。
也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小黃糰子要是再圓圓點,胖胖點就更可愛啦。加油努力,變的更“團一點”。
我是奇怪的bot,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