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生日之際,盤點十款/類對我影響最大的遊戲

從小到大,身邊的人和事都在不斷變化,我自己性格也在不斷變化,但是不變的是我一直喜歡玩遊戲。今天26歲生日(5.18)來盤點一下對我影響最大的遊戲top.10。

(純個人經歷,不喜勿噴)


10.洛克人

這裏說的洛克人指的是元祖洛克人,專指小時候在盜版小霸王上玩的前三代。小時候玩過非常多的fc遊戲,並且80%是可以通關的。但是要說通關後給我成就感最大的,那必然是洛克人3以及後面通關的2。一代至今也沒通過關。

洛克人系列在fc遊戲裏對我來說非常驚豔。一開始就可以選關(但是一開始一關都打不過)遊戲內動作非常絲滑流暢,每打一關就能獲得對應boss的能力。音樂也讓人印象深刻。最最最重要的是洛克人在流程非常長的同時,還有紅藍豆存檔功能。其他fc遊戲都是要一口氣打通,但是這個遊戲可以存檔,以至於雖然他非常難,但還是能打通關。

前段時間又玩了洛克人11,一操作到這個小藍人,感覺又回到了那個不折不撓的年代。一樣的手感,一樣的8個boss。既黑暗又畫風可愛的敵人,還給了我一次打敗黃色惡魔的機會。真的喜歡洛克人還能有第12部

9.永遠的伊蘇6

伊蘇6算是我接觸的第一款日式動作RPG了。在十幾年前第一次玩到伊蘇的時候,聽到開頭的動畫op,整個人直接燃起來了。奧露哈和小伊精美的立繪,剛出新手村進入森林清爽的音樂,水裏的游魚,流暢的揮劍動作。都讓我感覺神清氣爽。遊戲我也是一口氣就玩了兩週目。

玩完還沒玩夠,又去下載了伊蘇F和伊蘇起源

其中伊蘇起源我更是玩了七八週目,可能是我小時候玩最多周目的電腦單機遊戲了。

後開從伊蘇7開始因爲一直沒有學習版,後來下載到學習版,發現整個畫風大變,玩法也有大改變,導致後面的伊蘇系列就再也沒玩過了。


8.地下城與勇士(60-70/85/86)

時間也是來到了村裏通網了,我當年爲了點亮qq圖標。不小心入了毒奶粉的坑。我第一次進入遊戲,遊戲版本是魔道學概論。我的第一個職業是彈藥專家,等我升到20級的時候,版本突然更新,我心心念唸的交叉射擊變成了散彈槍。

當年DNF還是一個純純的ACT遊戲。打本和玩格鬥遊戲一樣,技能主要配合連招用,真的非常好玩。當然最主要的玩法還是決鬥場。每天放學都要打開電腦去決鬥場進行一個ak。關於DNF的故事真的太多了。這裏不再贅述,當年玩過60-70版本的都懂。


7.奇異人生(第一部)

在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換了一臺輕薄本,本來以爲要告別遊戲一段時間了。沒想到輕薄本運行這個遊戲還能有30幀以上。

這款遊戲內容沒什麼好說的,說多了容易劇透。  《奇異人生》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讓我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因此入了攝影坑。

從這款遊戲裏讓我突然意識到了認真去攝影還真是跟我拿手機亂拍不太一樣。同樣的東西不同的機位,不同的曝光和構圖都能產生不同的故事感。認真拍過以後就算拿手機亂拍也能拍出更好的感覺了,同時也養成了喜歡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的習慣,發現身邊的美。

6.魔獸爭霸3

war3屬於是我接觸的第一款電腦遊戲。因爲這款遊戲導致我父母以及親戚對我玩遊戲極其反感。聽到魔獸兩個字,家長眼中的洪水猛獸,但確實我心中永遠的神。也是沒有網絡的年代我玩的最多的遊戲。

上學時候我偶然在同學手裏得到了一本war3的專輯雜誌。上面記錄了很多魔獸經典比賽戰術分析,以及很多明星選手的資料。我也是第一次聽說電競的概念。當年最喜歡的選手是Grubby,因此最喜歡的種族也是獸族。每天幻想自己就是劍聖,想去哪就開疾步風隱身去,上學就讓鏡像幫忙去上,作業也能幫忙寫,我就在家玩遊戲。被小混混欺負了還要去他們中間開大招。

當年每個月都要去網吧下載幾百個比賽的replay,回家打電腦練習打法戰術,希望某天也能參加wcg比賽,聽着全場歡呼。可惜還沒到那一天,wcg就不辦了。

暴雪不是當年那個暴雪了,但是war3還在那裏,即使現在玩,也還有一番風味。


5.RPGmaker日式免費恐解遊戲

說起這類遊戲,那必然繞不過一個b站up主淚腺戰士(嵐少)



我最早是在一衆黃油堆裏找到了《魔女之家》這個遊戲,自己玩感覺遊戲非常精妙,迷題設計恰到好處。但是可惜中間還是卡關了。

就到網上搜視頻,就看到了嵐少的視頻。看完嵐少三週目視頻後我更是開始上頭了。一看到這類像素小人我就來勁了。後面連玩帶雲玩了好大一堆此類遊戲。

從玩這類遊戲,我開始思考一些現實問題。因爲這些遊戲雖然是恐怖遊戲外殼,但是反映的其實是現實的世界。藝術往往來源於生活,也取材於生活。纔開始思考世界其實沒那麼美好,處處都是危機。   也因爲製作此類遊戲的作者大多是獨立作家,遊戲也以劇情爲主,更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感人故事。


4.最終幻想14

本來是不打算提ff14的,因爲對於這個遊戲我想說的話可能引起一些鐵粉的不適

但是因爲這個遊戲對我影響過於大,以及我遊玩時間超過兩千小時。還是打算排進來。

先疊個甲,ff14遊戲質量在網遊裏絕對是t1級別,扛着網絡延遲依然也可以流暢的使用技能,打出穩定的技能軸。副本流程也完全不糊弄。討伐戰節奏十分緊湊,更高難度的零式本和絕本也非常具有挑戰性以及通關後非常有價值的獎勵。

但是ff14終歸是一個網遊,網遊就不得不和人打交道。再加上游戲副本機制的原因,導致只要你想攻略副本,就繞不開和人相處。 

因爲ff14角色非常具體,裝備外觀穿搭也非常豐富,每個玩家都各自有各自的個性。讓遊戲和社交綁定更加緊密。

人和人感情的升溫,往往來自於共同攻克難關。

和固定隊一起打零式和絕本的隊友,就讓我感覺是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人。但是網絡上的感情通常是不穩定的。你覺得再鐵的感情也遲早會被拉進現實。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不停的認識新隊友,不停跟人感情變淡。一向重感情的我有點抑鬱了。有點不是爲了玩而玩遊戲,有點漸漸的什麼都不想做了。

最後隨着現實工作越來越忙,越來越不能參與固定隊活動,以及遊戲中各種被道德綁架。我決定永遠也不回這個遊戲了。


3.鬼泣(一衆ACT遊戲)

忘掉網遊的陰鬱,來點瘋狂的大病

鬼泣系列從小時候就是我中二之魂的來源

對於這個系列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概括

I am the strom that is approoooooooooooaching!!!


當然不止鬼泣,還有《真三國無雙》《仁王》《臥龍》等遊戲

這類遊戲流暢的手感和爽快的戰鬥,不管在哪個階段的我都無法拒絕。


2.黑暗之魂2原罪學者

該來的還是要來的,那個男人。

這裏可能跟別人不一樣,魂系列我都非常喜歡,但是最喜歡的,反而是這部風評不那麼好的二代。

記得在大三的一節RFID傳感器課上,我一個同學瘋狂向我安利一個打折後還要99塊錢的黑暗之魂3年度版。當時99大洋對我來說還是一筆鉅款,我就稀裏糊塗的用機房的電腦買了。回宿舍用着蹩腳的校園網下載後,好傢伙,我的950M本本跑不動這吊遊戲。於是遊戲封存起來,直到疫情來了,我在北京實習。被困在出租屋回不了家。  突然看到庫裏的黑魂3玩不了,這時G胖給我推薦了30塊錢的原罪學者。 於是我和黑暗之魂的故事就開始了。

在此之前我對黑暗之魂完全不瞭解,我僅有的印象就是魂3steam商店的滾動圖片。

魂2真的是改變我最大的遊戲。

首先是他讓我走出了來自ff14的那段低迷情緒。讓我重燃鬥志。  什麼呢。我玩魂2的狀態基本就是驚歎臥槽,好好玩。玩的過程中又罵罵咧咧的。其中光是開局咒縛者,我就打了75次才過,那時血條一半,只能抗兩刀。 不過咒縛者後面,以及後面玩的魂13 都很少卡這麼久了。

遊戲裏黑暗悲涼的環境,以及各個NPC悲慘的結局,讓我覺得儘管生活中有很多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我們還是要積極向上,盡力而爲。

魂系列也讓我意識到了,玩遊戲並不需要急功近利,不需要考慮收穫到什麼,讀到什麼故事,操作多好,有多比別人厲害。只需要玩就行了,玩開心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穫了。

感謝宮崎英高和他的魂系列,讓我找到了我真正喜歡什麼,也讓我心態逐漸強大起來。


1.高橋名人的冒險島

既然魂系列這麼捶胸頓足,居然沒有排到第一位

想了想還是把冒險島放在了第一位,這就是夢開始的地方。

還記得我五六歲的時候,去發小家玩。有一次他爸爸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小屋裏,裏面有一臺10寸左右的黑白電視。還有一臺步步高VCD(在閒魚搜到了同款)

兩張96合一的遊戲光盤裏有超級多經典遊戲。而那次他爸爸帶我們進入的就是這款冒險島,我清楚的記得當時沒見過操作手柄。我在第一關中間一個懸崖處死活跳不過去。玩了十分鐘左右,他爸爸就讓我們出去玩別的玩具了。 但就是這十分鐘,讓我永遠記住了操作小人跳來跳去的感覺。

後來過了兩三年後又想起來也讓我爸買了一臺遊戲機,從此便開啓了遊戲之旅。

可以看出我並不是一個劇情黨和畫面黨,而是更關注我對於遊戲內角色的控制程度。角色可操作空間更多的遊戲通常是我的菜。


其實小時候我的遊戲水平在同村屬於一騎絕塵,我一直感覺我在這方面非常有天賦。但是到了網遊時代,看到更多高玩的操作後,我越來越覺得,我根本沒有天賦,很多操作我就是做不來。再到後來,我漸漸看透了。

所謂遊戲高手,並不是看你操作有多出神入化,套用食神中的一句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遊戲高手,或者說人人都是遊戲高手。我進一步把這句話改進一下。我覺得能真正從遊戲中獲得快樂,享受遊戲的人,都可以叫遊戲高手。


小時候學校老師不止一次在課堂上讓每個同學站起來說自己長大後夢想做什麼。同學們個個都有遠大的抱負,科學家、發明家、作家、畫家、企業家等等。問到我時,我站起來一聲不吭,我本來就是性格內向靦腆的人,不敢表達自己想法,站的久了老師會讓我坐下,我通常被認爲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

實際上我小時候就一直有個沒有說出口的夢想,我想做一個玩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