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玩到了這款人中之龍維新極,遊戲第一章的開篇就震驚到了我:板本龍馬劍術學成回到家鄉土佐,正好遇上了上士出行,所有人立即一律路邊跪接,甚至連孩子生病也不能免禮,並因此導致了龍馬和上士的一番衝突。
白札是土佐藩特有的階層,其身份可以說是準上士。位於鄉士之上,出門時可與上士一樣手執長槍,但上士稱呼他們時直呼其名,不用敬稱,這也是區別於上士的證據之一。還有,若爲鄉士,則不得在晴天裏打傘遮陽,但白札卻與上士一樣,是可以打傘的。所以遊戲中的白札鄉士是可以直接用刀殺死像龍馬這樣的下等鄉士的。
其間反覆強調了身份和等級,關於鄉士、白札鄉士、浪人的稱謂的出現讓我感到不明所以,特地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瞭解了這些現象的歷史淵源,現分享如下:
首先,要了解這些稱謂的意思必須先了解一下江戶時期的武士制度。
文化是歷史的積澱,文化價值是民族的靈魂。在日本民族的歷史上,至少在12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的幕府時代,即在武士作爲政治上的統治階級、社會上的主流階級和日本文化最主要創造者的近700年間,和日本民族文化形成的存量時代,武士在戰爭實踐中創造的武家軍事型文化——武家文化,牢牢地佔據着主流文化的位置,並且構成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道作爲武家文化的核心內容自然也是日本民族文化和文化價值的核心要素。在幕府時代至二戰前,日本社會的一切重大歷史變革都是在武士的主導下進行和完成的,指導武士進行這一切重大歷史變革的思想正是武士道。
江戶武士的法制化等級
江戶時期的武士的數量可能接近100萬人。依據是:除登記在冊的武士外,還存在着數量龐大的另類武士“浪人”。僅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將軍的大名統治政策,17世紀前期“就產生了約40萬浪人,平均每年8000人”。
江戶時代也是武家統治法制化的時代,將軍德川氏不僅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武士階級作爲統治階級的特權地位,還分別針對天皇、公卿貴族、武士和農工商等,制定了種種法律,規定了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享有的權利地位和應履行的職責義務,要求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嚴格遵守。同時,武家法律還規定了武士階級內部的法制化等級。在“關原之戰”後的半個世紀,家康、秀忠、和家光三代將軍通過武力政治,對大名進行改易、轉封和減封,徹底摧毀豐臣秀吉的領國體制,創建德川氏的領國體制。武家社會的憲法——《武家諸法度》,將各類藩國大名的經濟、政治、軍事和居住地域、身份等級等一一用法典固定下來,世代相襲,違者以叛逆罪論處。以藩國大名的法制化等級爲首,大名以下的各武士等級也是如此,身份等級一經確認,便固定不變。
等級制度的分類包括:
一、將軍,擁有絕對統治地位。江戶幕府的創立者——德川家康出身於三河國的世代豪族松平氏,爲第八代本家三河國岡崎城主松平廣忠的長子,1542年生於岡崎城,幼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後稱元康,繼而改名爲家康。其母是三河國刈谷的城主水野忠政之女。日本學者認爲:德川家康取得天下的一大原因,就是三河時代的譜代家臣團的強固組織。和豐臣秀吉不一樣,家康是通過譜代家臣的強固組織,擁有一大批甘願爲之浴血奮戰的家臣。
二、藩國大名。大名是領有1萬石土地以上的上級武士,既是將軍的家臣,又是所在藩國的武士首領和最高統治者。大名的主要來源:(1)從戰國大名發展爲近世大名的舊族大名(2)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提拔的織豐大名(3)德川氏通過關原之戰確立起霸權地位,從其家臣中提拔起來的德川氏大名。大名的數量因時代而異,德川幕府建立之初不到200人,中期以後260-270人,俗稱三百諸侯。大名的領地從1萬石至100餘萬石不等,一般而言,20萬石以上爲大藩,20萬石以下5萬石以上爲中藩,5萬石以下爲小藩。
三、幕府的近衛軍旗本和御家人。在將軍的家人中,萬石以上者是譜代大名,萬石以下者爲旗本和御家人。旗本和御家人的區分原則,一是俸祿,200石以上爲旗本,200石以下爲御家人,當然也有種種例外;一是能否謁見將軍,有資格謁見將軍者爲旗本,無資格謁見將軍者爲御家人。
四、都市生活的消費者藩士。全國武士的絕大部分是藩士,即藩國大臣的家臣,數量約30餘萬人。年收入最高者超過萬石,最低者只能領幾貫錢。
五、非主流地位的鄉士和浪人武士。除上述幕府和各藩在冊的武士外,德川時代的武士還有非主流地位的武士——鄉士和浪人。在大名的家臣中,鄉士的身份低於藩士,但比農民高,是領內支配的中樞。享受武士的待遇,又與正規武士(藩士)不同,作爲原則,鄉士居住在農村。根據鄉士的產生源流,分爲舊族鄉士和提拔鄉士。前者是戰敗和改易、削封之外的原因而土著化的武士身份系譜者;後者是指因爲獻金和新田開發有功而被提拔者。鄉士出現於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時代,秀吉要求武士離開農村,跟隨主君移居到城下町,成爲武士;或是保留土地,居住在農村。於是那些依然留在農村和自己原有土地上的武士就變成了鄉士。其標誌是保有參加戰鬥的一副甲冑和一匹馬,即“一領一匹”或“一套甲冑”。鄉士居住在農村,有自己的土地,專事農業生產,經濟上大多是“本百姓”的上層,相當於富農;政治上,農村基層組織的“村方三役”(名主、組頭和百姓代)大多由他們擔任。
浪人也稱“牢人”、“牢籠人”。所謂浪人,是指失去主君和知行、俸祿的武士,因戰爭、大名的轉封、改易、減封而產生。牢人是和平時代的產物,武士——牢人是戰鬥者,以戰爭爲職業。然而,隨着德川氏霸權的確立和以幕府爲中心的體制的形成,和平時代的牢人成了無用之人,而且還是嚴重影響統治秩序的危險分子。這點在遊戲中也有體現,比如四處遊蕩,喫霸王餐,打架等。
正如福澤諭吉所說:“家老”(大名的重臣)家所生的孩子永遠當家老,“足輕”家生的孩 子永遠是足輕。世世代代,家老就是家老,足輕就是足輕,夾在其間者也同樣如是,經過若干年也無半點變更。武家法律嚴格 禁止士、農、工、商之間的橫向流動和武士階級內部各等級的上下流動,金字塔形的武士等級以法制化爲基本特徵。
太平盛世中,劍術流派有所增加,武士子弟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到“道場”進行一定年限的學習,不披戴甲冑,進行“立會稽古”。修養身心的劍術成了令武士醉心的嗜好。劍術道場是全國年輕人的匯聚之處,也是取得豐富的信息、增長見聞、結交同道之人的場所。
江戶武士的衰落
德川家康(1542-1616年)在“三河武士”的支持下,登上徵夷大將軍的寶座,牢固確立起德川氏不可振動的軍事霸主地位,創造了武家社會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面,將武家政治推向最高階段,武士獨佔政治舞臺,壟斷軍事領域。不過,江戶幕府260餘年的武裝和平,使武士失去了用武之地。江戶幕府的身份等級制度和武家法律制度卻牢牢地將武士束縛在傳統的軍事領域,剝奪了他們向非軍事化和多元化道路發展的權力,使得武士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1、脫離土地和經濟領域。武士作爲制度上和法律上的統治階級,卻不直接戰有作爲自己經濟基礎的土地,並且完全退出經濟領域,既不直接經營土地又不能從事生產活動。政治權力與經濟實力嚴重脫節。
2、商品經濟的侵蝕。失去經濟權的武士階級,上自幕府將軍和大名,下至一般武士,經濟生活的命脈都掌握在商人手上。
3、失去用武之處。武士爲戰爭而生,以戰爭作爲發展壯大的源泉和動力。武士發展的每一步都與戰爭密不可分。商人的利潤在市場,武士的戰利品在戰場。“關原之戰”決定性地確立了德川氏的霸權,戰國以來下克上的思想打上了休止符。戰爭的終結,武士派的活動舞臺隨之謝幕。他們也成了無用之物。
但是很快,中下級武士成爲民衆的代言人,並且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地扮演起新的、多樣化的社會角色,完成了角色轉換。先是掀起尊王攘夷運動,繼之又組織領導倒幕維新運動,憑藉手中的武力推翻江戶幕府、建立資產階級政權。從某種意義上說,中下級武士既是舊制度、舊時代的終結者又是新制度的創造者和新時代的開拓者。遊戲故事背景應該就發生在江戶時代末期和維新變革前的新舊交替之際……
關於龍馬,德川幕府統治260多年,由幕府將軍家和四十多鎮藩國共同治理。如果沒有黑船事件,其實還是很穩固。黑船事件是幕末的一個關鍵節點。從此西方列強強迫幕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處在亡國的十字路口。這時候,日本武士掀起了尊王攘夷運動,這個運動的核心,就是長洲藩和土佐勤王黨。感覺很像中國的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政治主張和尊王攘夷很像。坂本龍馬就是土佐人,而這場運動的領袖武市半平太,是龍馬從小就崇敬的大哥,他倆還是親戚。坂本龍馬前期也是土佐勤王黨的成員,但他接觸了勝海洲等人以後,對西方瞭解增多,也覺得靠日本當時的破爛武士刀,是不可能攘夷成功的,於是他和原來的發小們漸行漸遠。不過他們的愛國之心是一樣的,只是見識不同了。後來土佐勤王黨被清算,幕府成立了新選組,殘酷鎮壓攘夷派志士。從龍馬這個人物來看,遊戲還原度還是很高,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瞭解一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