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些天在整理雜物的時候,發現了一款遺落在角落的顯卡,拍拍灰塵發現居然是RX 590 GME,好幾年前可是陪伴硬核征戰不少3A遊戲,再看了一眼現在二奶機上的RX 7900 XT,腦海中突然就冒出一個疑問——這倆顯卡相隔好幾年面世,放在今天遊戲體驗又有多大差距?帶着這個疑問於是就有了這篇測試文章。
![]()
此規格圖來源於Anandtech
簡單來介紹下RX 590 GME,它顯卡的後綴是絕對唯一的,實際上RX 590和RX 590 GME都是RX 580的衍生產品,因爲它們三者同屬於Polaris 20/30架構,只是工藝製程、頻率設定以及功耗略有不同,只要CUs相同BIOS互刷問題都不大,功耗也在控制範圍之內,暫且不算初代Polaris 10架構(RX 480 & RX 470),距離目前最新RDNA 3架構的RX 7900 XT也有六年時間了,下面先來看看兩款顯卡的實物,都是來源於訊景XFX的非公。
![]()
這款老前輩來自XFX RX 590 GME海外版,整體造型是相當粗獷低調,導流罩上有一些類似碳釺維紋路裝飾,整卡是完全沒有LED燈設計,這款散熱器自然也是泛用於品牌旗下的RX 580、RX 590 GME和RX 590,畢竟按照RX 580首發的最高定位也就兩千元的中端市場(2017年),後來RX 590 GME面世時已經是千元級定位,屬於上手即用、簡單樸素的非公。
![]()
背面加持了一塊全覆蓋的黑色金屬背板,背面分佈着對稱且密集的散熱孔,表面只有簡潔的XFX LOGO和規則線條,呼應正面導流罩低調的風格,內部採用四根純銅熱管+底座+鰭片羣設計,對於壓制180W的RX 590 GME已經是足夠了。
![]()
再來看看去年末上市的XFX RX 7900 XT海外版Pro,外觀採用了鍍鉻修邊+純黑的造型,搭載三枚100mm規格軸心無LOGO的風扇,和RX 590 GME海外版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海外版的低調,當然RX 7900 XT海外版Pro明顯設計更簡潔和精緻,這並不是它倆定位差距造成的,而是在RX 5600 XT時代就有海外版的改款雛形了。
![]()
側面輪廓和上一代RX 6000海外版系列相似,這一代海外版LED效果僅限於XFX LOGO,通電只有白色一種顏色那是相當低調,除此之外左側區域有一個雙BIOS切換開關,RX 7900 XT海外版Pro配備雙8pin供電,輕鬆滿足其315W功耗。
![]()
顯卡配備覆蓋式的金屬背板,和導流罩並不是一樣的配色——銀色正常橫置安裝那是相當搶眼,散熱孔面積並沒有多大,但它的背板是採用了波浪式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也可以有效增加散熱面積。
![]()
RX 7900 XT海外版Pro也有現階段顯卡的流行散熱設計——尾部貫穿式通風口,最早在RX 6600XT海外版就出現了,而在RX 590 GME上市的時候,市面上卻沒有這樣設計的非公,只能說是時代的進步了。
![]()
簡單介紹下測試的其他配件,機箱是來自微星的MPG VELOX 刀鋒100R白色款,除了前、後和頂部風扇位以外,內部側面也有相應的位置,風道設計優化會更好,而它的I/O面板有擴展按鈕(實現控制燈光或者Clear CMOS)、USB-C接口的賣點,屬於一款全能型價格主流的側透機箱。
![]()
CPU散熱器也採用微星寒冰360R V2白色版本,冷頭帶有ARGB光效的龍紋LOGO,可支持270°自由旋轉適應不同的裝機方案,而這款水冷還採用一個相當人性化的設計——冷排和水冷是一體式的,能最大程度降低噪聲,散熱性能可壓制默頻i7處理器。
![]()
搭配電源是微星MPG A1000G PCIE5全模組80PLUS金牌,擁有原生12VHPWR 16pin線纜,最高輸出600W可直連PCIe 5.0顯卡,此外電源還採用全日系105℃電容,加上十年超長質保妥妥屬於傳家寶級。
理論和遊戲表現對比
![]()
配置一覽,CPU使用Intel Core i7-13700K默認狀態,搭配這兩款顯卡已經可以最大程度降低CPU瓶頸,BIOS版本刷至最新,同時爲Z690主板打上ME驅動引擎,僅打開XMP配置達成DDR5 6000C32 16GBX2雙通道狀態,操作系統是最新Windows 11 22H2,顯卡驅動是AMD Adrenalin 23.4.3 WHQL,兩款顯卡是通用一個驅動版本的。
![]()
GPU-Z規格圖,RX 590 GME海外版的核心頻率是1420MHz,比AMD標稱的1380MHz要高一些的,可以看作是RX 580官方強化版,在遊戲中核心頻率是固定1420MHz,而RX 7900 XT海外版Pro一般參考Boost頻率即可(正常負載頻率,和NVIDIA機制不一樣),標稱是2559MHz在遊戲中會有一些浮動,兩者均開啓Resizable BAR(SAM)技術再釋放一些顯卡性能。
![]()
3DMark Fire Strike項目,RX 590 GME顯卡分數15245,RX 7900 XT顯卡分數70489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項目,RX 590 GME顯卡分數6716,RX 7900 XT顯卡分數35147
![]()
3DMark Time Spy項目,RX 590 GME顯卡分數4494,RX 7900 XT顯卡分數25576
3DMake三個理論項目,就傳統光柵化性能來說,RX 7900 XT整體性能是RX 590 GME大概三到四倍,撇去貨幣貶值、礦潮等外在因素,如果按照前身RX 580近兩千元的首發價來看,RX 7900 XT的購入價格也有三到四倍左右,當然遊戲體驗並不能用倍數來描述或者對比,直接來看看兩款顯卡具體的幀數表現分析一下吧。
![]()
本次測試選了九款3A級遊戲,最早那款《孤島驚魂6》是2021年發售的,而其中四款則是2023年內最新發售,這些都是在RX 590 GME誕生一年後纔有的新遊戲,這就能很好驗證RX 590 GME是否寶刀未老了,再對比下目前擁有不錯遊戲表現的RX 7900 XT,就能體會到有多大差距,以下RX 590 GME都是在1080P運行,而RX 7900 XT則是4K運行,符合他們自身定位。
![]()
首先來看看五款對舊顯卡相對友好的遊戲,其中三款RX 590 GME居然可以頂着最高畫質跑,而且平均幀率可以保持50fps以上,還有兩款需要降一檔畫質纔可以達到流暢程度,說明RX 590 GME戰1080P分辨率是能基本滿足入門玩家的。
RX 7900 XT則是達到4K@100fps或以上的水準,真正做到征戰4K高分辨率的硬實力,另一方面近這一兩年以來,高刷、4K顯示器是越來越親民,千元級就能享受2K@144HZ,不難得出小結論——在當今RX 7900 XT時代,4K畫質、高刷是當今遊戲體驗的最好代名詞,要知道即便在RX 590 GEM這種Polaris架構末期時代,最旗艦的RTX 2080 Ti能征戰4K@60fps已經算不錯了。
![]()
再看看其他四款遊戲,即便是在1080P分辨率,RX 590 GME也要犧牲更多畫質和幀率,而且得藉助AMD FSR才方可達到流暢標準,也就是說RX 590 GME可能會有一半以上的新遊戲需要最大限度妥協,而RX 7900 XT面對這幾款遊戲還是挺從容的,在沒有使用AMD FSR前,它也至少能滿足4K流暢標準。
顯存、內存使用情況和畫質落差感
![]()
RX 590 GME和RX 7900 XT運行《漫威蜘蛛俠:復刻版》各自對應分辨率、畫質時的顯存和內存佔用
![]()
RX 590 GME和RX 7900 XT運行《最後生還者1》重製版各自對應分辨率、畫質時的顯存和內存佔用
![]()
RX 590 GME和RX 7900 XT運行《孤島驚魂6》各自對應分辨率、畫質時的顯存和內存佔用
而關於顯存、內存方面,顯然RX 590 GME的8GB顯存戰未來是正確的產品策略,《漫威蜘蛛俠:復刻版》這種就代表着8GB顯存還充裕着,《孤島驚魂6》則是剛剛好夠用,當然也不排除像《最後生還者1》重製版這種喫顯存的遊戲越來越多,並且即便降到中畫質再開啓FSR平衡,內存也得喫15GB多一些,說明8GBX2內存通喫的時代已經慢慢開始過渡,畢竟組建新平臺的DDR5內存一般也是32GB容量起步。
![]()
《最後的生還者1》重製版4K超高對比中畫質
![]()
《戰神4》4K超高對比高畫質
最後簡單聊聊RX 590 GME和RX 7900 XT對應能玩的遊戲畫質差別感受,僅僅針對特效選項而言,結論是一般情況下最高畫質降一檔觀感落差並不大,中畫質以下就開始明顯感覺到畫面的巨大落差,當然這只是撇開分辨率的說法,因爲圖文不方便對比,因爲即便是2K過渡到4K分辨率,那種觀感提升就不是一個層次的,更何況RX 590 GME通常只能或者只是跑1080P分辨率。
結語
![]()
全文體驗下來,RX 590 GME作爲六年前的老架構顯卡,放在2023年確實還能征戰1080P分辨率一段時間(8GB顯存戰未來還挺關鍵),當然對特效選項、幀率不要有過高的期望,不少新遊戲需要最大程度妥協。而當代顯卡遊戲體驗的進步,也許更多會體現在4K畫質、高刷方面,尤其是高刷對於大衆玩家的普及程度,而且新遊戲大部分會有AMD FSR這種免費提升技術加成,而本文RX 7900 XT這種次旗艦顯卡已經能滿足4K@100fps一些遊戲性能需求,總得來說,主要是看你對於遊戲體驗要求到哪種程度罷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