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我是悠哉悠哉平澤唯。
今天這隻鼠標我真的是期待太久了,早在去年測月刃 Aimpoint的時候,我在等搭載Aimpoint傳感器的影刃發佈。
可我等到12月底,期待中的影刃Aimpoint卻變成了影刃3有線。
這就讓我有點摸不着頭腦了,ROG你的定製傳感器呢,你的SpeedNova無線呢?往裏塞啊,月刃戰刃都做出來了,差這麼一個影刃?
等到今年年初龍鱗ACE發佈我才明白,原來影刃是替大哥捱了一刀。
先梳理一下ROG目前在售產品系列的各自定位。
➢ 月刃:小手工學電競
➢ 戰刃:大手工學電競
➢ 魔刃:大手工學+搖桿
➢ 斯巴達:大手工學多功能
➢ 影刃:大手對稱電競
➢ 龍鱗:大手對稱電競。
誒嘿,你發現沒有,影刃和龍鱗都是大手對稱鼠,模具定位完全重合。
作爲主流走量的刃系列,定位沒有旗艦產品高,在設計和宣發上自然給旗艦產品讓路,更何況這還是ROG展示實力的重要產品龍鱗ACE。
如果影刃3搭載頂級傳感器和SpeedNova無線技術,加上59g輕量化設計,還比龍鱗ACE早發佈一個月,價格那更是隻有龍鱗ACE的一半。
這讓自家大哥怎麼往外賣,這小弟就太不懂事了。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影刃3,實際上是一款爲了保大哥捱了狠狠一刀的產品。定位直接從主流砍到了入門,199的售價和隔壁月刃戰刃兩個兄弟一比直接折半。
就算捱了一刀,影刃3在這個價位真的是一款挺不錯的鼠標,模具鼠標大手對稱模具,握持手感和龍鱗非常相像,激進一點可以說是龍鱗的有線版。
與龍鱗稍稍不同的是,影刃的鼠標背部高點要比龍鱗更靠後,在抓握時掌心感受到的支撐感要比龍鱗更足。
龍鱗是撐着你的手,影刃則是頂着你的手。
鼠標側裙並沒有做一個凹面收邊,而是從上到下的一個逐漸收緊的斜坡設計,在指握時的掌控感和凹面設計的龍鱗相比並沒有那麼強,但也不會出現握不住的情況。
兩款鼠標雖然模具類似,但發力方式略有區別。
龍鱗是用背部支撐着手掌,讓你抓住鼠標側裙用手指發力去掌控鼠標。
影刃則是頂着你的手心,讓你把手指放在鼠標側裙用手腕力量帶動掌心去操控鼠標。
龍鱗更偏向操控,影刃則穩定性更強。
最後來看拆解,影刃3因爲支持熱插拔微動所以拆解也非常簡單,撕掉底部的兩張貼紙擰開兩個大螺絲就能把鼠標無損打開。
上蓋部分由兩層組成,都是減重孔加上卡扣固定的常規設計。尾部RGB處有一張均光紙,你自己拆的時候不要亂摸,弄皺了可能會影響燈光效果。
主板部分則是頂級的輕量化設計,在底部可以隱約看到大量的減重孔,傳感器還用了黑色泡麪覆蓋,減少干擾。
側鍵是獨立小板設計,通過排線連接到主板上。
微動爲凱華黃點,手感硬脆,壽命未知。
傳感器是原相PAW3311,12000DPI,300ips、35G加速度。參數上確實和旗艦差一檔,不過能用且夠用。
這個價格的羅技的G304和雷蛇的蝰蛇V2的傳感器也都是這個等級。
當然你要是特別在意傳感器,就想在這個價位弄一個3395,那犧牲掉的就是售後,品控,質感等一些“次要的體驗”。但我覺得還是均衡一點好,你們說呢?
ROG一代的三針熱插拔微動,雖然不支持光微動,但現在市面上還是以機械微動居多,可玩性極高。
原裝自帶的微動還是那個ROG自研的透明紅, 7000W次壽命,手感硬脆。
滾輪爲了減重做了挖空設計,內部燈光由固定在小板上的兩科RGB燈珠控制,通過排線連接到主板上。
主板正面沒有發現主控MCU,猜測是集成到了背面。上半部分主板通過熱熔固定在底殼上,沒法拆卸,很遺憾這次沒能給大家看主控。
整隻鼠標重59g,詳細總量數據因爲沒辦法把鼠標完全拆開,也就不能詳細稱量了。
影刃3是這個價位獨一款的大手對稱鼠,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捱了一刀後的影刃3依然是這個價位段內可圈可點的一款產品。
給旗艦讓路這種商業計劃並沒有錯,這在商業上是非常正確的決定,無可厚非。
在握持手感上和龍鱗極度相似的原因,也可以把影刃3看成是有線版的龍鱗ACE。
我依舊期待搭載Aimpoint傳感器和SpeedNova無線的影刃3 Aimpoint發佈,因爲那纔是影刃3本來的樣子。
我是悠哉悠哉平澤唯,下篇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