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清明節放幾天假?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四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上巳節,但
民間將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爲中國三大“鬼節”。
因爲我是河南人,漢族可能會根據我這裏的習俗來講,畢竟地區不同,習俗也有所差異
不管是寒衣節,清明節,還是中元節,上巳節都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字符,更是一份牽掛和眷念。念先祖,思故人……
清明節——踏青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來歷
清明節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名稱來源是因爲清明節在仲春和暮春之間
清明節的起源還與寒食節有關,據說以前清明節是寒食節的小弟,後來被獨立出來,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爲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一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柳條:插柳,戴柳
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小學的時候每到清明節放假,我最喜歡的項目就是跟鄰居家孩子去爬樹摘柳條。那時候在家不遠處有個柳樹林,柳樹枝葉極爲茂密,像一羣美麗的少女,柳樹枝隨風搖曳,看起來十分的婀娜多姿。
那時候清明節前一天3點多鐘就放學了,大概到5多鍾,天還沒有黑,我和發小就會叫上其他小孩帶上剪刀去樹林剪柳樹枝,會爬樹的孩子爬到樹上折枝,不會的在下邊撿柳枝,大概折的差不多的時候,幾個孩子瓜分一下,回到家將柳枝別到門上,窗子上。
家長們也會把剩下的小柳枝做成小手環戴在孩子們的手腕上。
- 據說柳枝的用處有很多:
- 記得最爲清楚的是驅鬼辟邪,傳說中清明節陰間會放出很多靈魂包含邪祟之物,爲了防止邪祟找上門,就要在門上插柳條。
- 祛病解毒,柳枝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入藥,春暖花開,病毒滋生,柳枝對防病毒有一定的功效
- 懷念先祖,思念故人
- 增加種植柳樹的概念等等
二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
掃墓祭祀、緬懷祖先
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到清明節家裏人就會買上一些紙錢,生前愛喫的食物等一去掃墓。
到墳上燒紙錢,以求未轉世的先祖在陰間有錢花。
寒衣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十月風露越衣開,奪得千峯寒色來。
寒衣節,最早起源於周朝的一種祭祀,但是有準確的文字記載的朝代出自於宋代。據說寒衣節與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有關
農曆十月一是進入寒衣節的第一天,也叫作“授衣節”,民間也叫做鬼頭日。
到這一天一般都會爲仙逝的親人掃墓,紀念,送孝道,稱之爲送寒衣。
因爲北方在農曆十月一會越來越寒冷,所以不僅是爲亡者送衣過冬,也是爲生者舉辦一種象徵性的活動
祭祀時除了要擺供食物、香燭、紙錢等日常供物之外,有些地區還會給親人燒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等以免親人受寒。
小時候記得有個老人跟我說:寒衣節忌晚上出門呼喊名字,以免被鬼魂記住,當時我便很害怕,便讓媽媽不要叫我的名字。
中元節
上界秋光淨,中原夜氣清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爲七月半,佛教則稱爲盂蘭盆節。
以前中元節並沒有被成爲鬼節,因爲當時人們想,祭祀祖先的節日怎麼能是鬼節呢,後來道教有一種說法,就是:中元普渡開鬼門關,中元節陰間的靈魂都會回到陽間,因此演變而來了鬼節這個說法。有主的鬼就會回到家中,沒主的鬼就會遊蕩人間。
“中元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時爲祈求豐收而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當時的人們爲了感謝農業的豐收,所以他們把自己地裏收的,像稻米、莊稼,許許多多的東西拿來祭祀自己的先祖而祈求明年的再豐收。
習俗:
祀亡魂:以保佑子孫平安順利。
祭祖上墳燒紙:念先祖,思故,求豐收。
點荷花燈:是爲了照亮去世紙人的回家之路,
喫鴨子:有些地方會在中元節喫鴨子。爲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喫鴨子是爲了壓住鬼魂。
上巳節,三月三
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
楊柳春風三月三,畫橋芳草碧纖纖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三月三起源上古對水,雨自然之神的崇拜,古稱上巳節。
上巳節在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上巳又稱“三月三”,每到這一天,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意爲洗濯去垢,消除不祥,此爲祓禊
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傳說在上巳節這一天有鬼魂出沒,所以在夜晚的時候,家家戶戶要在自家的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魂。
傳說中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綵,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着華麗的鬼。
習俗: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3月3放風箏,踏青,賞花,全家出遊,野餐,煮雞蛋等。
祈求生育: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謀,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古時人們認爲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於是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
祛邪求吉,某種意義上的情人節
女兒節,古代少女會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驅除邪氣,因此有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一畫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