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1.0975公里,我跑了五年

在成爲朋友們口中的“運動天尊”前,我其實差點成爲一個死肥宅:大學四年和工作第一年開始的這四年半時間,我基本上都處在一個極少運動的狀態,除了偶爾心血來潮去跑個步或者踢場球以外,我基本上一直過着空閒時間宅在房間裏喫外賣打遊戲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肯定是不健康的,即便我有着高中時期打下的良好運動基礎,我也在第五年公司組織的體檢裏查出了一個不太妙的指標:脂肪肝趨勢。

於是,看着自己肚子上日漸增長的肉彈,我痛定思痛,終於下定了決心開始重新撿起我最擅長的運動項目:長跑。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我在長跑這件事上算是略有天賦(體測時跑出過的一千米最好成績是3’08,校運會在1500米項目上也拿過銀牌),但荒廢的四年半時間絕不是那麼容易彌補的,最開始嘗試復健的時候,兩公里的路程我整整跑了將近13分鐘,配速僅有每公里6’19(2020年10月),跑完之後氣喘吁吁半死不活,活脫脫一副久不鍛鍊的阿宅的樣子。

而後面半年的復健過程也並不輕鬆,因爲對於缺乏長期運動的人來說,每一次踏上跑道都意味着需要去突破身體上的桎梏——讓血液重新沖刷起怠惰的血管,讓心臟脫離長久以來的安逸環境,讓嘎吱作響的關節再一次鏈接起鬆弛的肌肉,讓肺部吐納的空氣化作急促的鼻息……

很多時候,我都無法做到一口氣跑完3-5公里,經常跑着跑着就實在抬不動腿,只能停下腳步,靠在錢塘江畔的欄杆上思考人生,然後歇上一陣之後再提口氣跑完計劃的里程,這個過程中,唯一能帶給我助力的,唯有計數器上那毫無感情的里程數字。

復健過程中的身體復甦是一件痛苦大於快樂的事,但相較於身體上的挑戰,更艱難的,依然是擊敗精神上早已躺平的自己——因爲跑步是一件很孤獨的事,因爲你真的很難找到跟你配速完全一致的同伴,所以絕大部分時候,陪伴着跑者的,只有耳畔永不停歇的風聲。

沒有人會督促你出發跑步,也沒有人會在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給你鼓勵,更不會有人在你跑完之後跟你一起停下腳步平復心率與呼吸,然後做覆盤和下一次跑步的規劃。什麼時候跑步,每次跑多遠,打算堅持跑多久,全都取決於自己,沒有人會對你提出任何成績上的要求,一切目標都取決於你自己的內心。

插個題外話:出門運動這件事從來都是催不動的,真的只有自己有這個想法和毅力,才能做到持之以恆。我有好多個朋友都曾因爲看我跑得勤快而想要邁開腿,有幾個甚至還有人督促,但最終真的堅持下來,跟我一樣寒來暑往跑個不停的,只有一個,他也沒有人督促,全靠自己的堅持度過了最難熬的前期,這個月他在連雲港也完成了自己人生首個半馬賽事。

所以復健的第一年,我月均跑步次數並不多,每個月基本只有2-5次,月跑量也僅有10-20公里。

但這個過程絕非毫無收穫:我能夠跑完的距離上限從5公里逐步提升到了10公里(2021年5月),雖然還不能一氣呵成,配速也只恢復到了5’40左右,但這種進步依然是最好的鼓勵(另外一提,我認爲錢塘江綠道絕佳的體驗也是我很大的助力,跑道平整、江景壯闊、環境優美,這條跑道我是給10分的)。

在2021年,渡過了身體復甦階段痛苦的折磨歷程之後,我也終於開始慢慢重拾起奔跑的樂趣了:月跑量在11月首次突破了50公里,同時在11月用六分配完成了一次突破自我的15公里,除了受疫情影響,大半年都處在康復階段的2023年(新冠對有氧能力的打擊真的非常大,完全陽康之後的那個月,我本來已經恢復到了五分配的配速,又跌到了六分配),我此後的月跑量都維持在了30公里以上,2024年開始基本都維持在了50公里以上。

而在2022年2月完成一次16公里的長距離之後,我終於開始對21.0975公里的半程馬拉松有了想法,此時恰逢2021年因疫情而腰斬的杭馬開始了線上賽的報名,我便藉着這次機會,在2022年4月,挑戰了這項一年多以前對我而言宛若天塹的項目。

這一次的挑戰並不順利,在三次停表休息的情況下,我用了將近兩個小時才勉強跑完(算上停表的時間,估計要有兩個半小時)。不過雖然配速跑得亂七八糟,並且在18km左右體驗到了欲仙欲死的“撞牆期”(體內糖原基本消耗完畢,轉而開始消耗脂肪的一段中轉期,此時會感覺全身近乎無力,極其難以堅持,這也是我停表休息的原因),但我也算是默默完成了這個目標了——唯一的遺憾是,沿途和終點並沒有加油聲和掌聲,這場勝利的喜悅只能被後續發放的杭馬獎牌獨自見證。

(所以嚴格點來說,在2022年我就完成了對半馬的征服,但之所以標題寫了五年,是因爲正式的半馬比賽,我是最近才成功跑完的)

2022年,我的身體狀態基本恢復到了大學時期,跑步對我而言,不再是復健時痛苦的折磨,而是揮灑汗水、釋放壓力的喜悅。跑步時耳畔溫柔的風聲、毫無阻滯地流淌於身體中的血液、快速泵動的心臟、帶動着堅實肌肉一往無前的靈活關節,讓身爲社畜的我一掃頹廢,成爲了在杭州各個綠道上飛馳的跑者。

我也不再爲跑步的孤獨所困,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沿途的風景和各色路人,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奔跑中穿過了杭州的風霜雨雪與春夏秋冬

2023年9月,我搬回了老家紹興,住到了柯橋,開始了每日地鐵往返杭紹兩地的社畜生活,平日的跑步地點和跑步節奏也就此固定了下來,成爲了我每月十餘次的必修課。

不過新冠的影響確實很深遠,所以直到24年12月,我纔在身體狀態感覺尚佳的時候,再一次嘗試挑戰了半馬——得益於長久的訓練,這一次我的配速相比最開始那次毛糙的嘗試要穩了很多,雖然後半程依然因爲撞牆期掉速+停表,但12-16公里跑出的穩定巡航速度便是我進步的最好佐證。

這一次,我的平均配速提升到了5’21,全程用時上要快了五分鐘,期間僅僅停表休息一次。

當時間來到2025年,跑步也終於成爲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即便在烈日炎炎的7-9月,我的月跑量也穩定在了50km以上,其他月份則基本都突破了80km,雖然相比於跑圈大神們的幾百公里月跑量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我畢竟不是爲了追求成績而邁開腳步的,當下這樣的跑量,於我而言已然足夠。

而很幸運的是,今年我終於抽中了紹興馬拉松的資格,圓了我跑一場半馬賽事的願望。

2025年11月23日,我花了1小時44分6秒,在沒有停表和休息的情況下,順利在老家跑完了這21.0975公里,每公里平均配速4分57秒。

https://www.xiaoheihe.cn/app/bbs/link/169306295

這不是一項多偉大的成就,畢竟我距離冠軍差了十萬八千里,這場比賽裏比我跑得快的人也還有2900多個,這個成績放在跑圈不過平平無奇。

但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場勝利。

我沒有被複健時痛苦的身體反應所擊倒,也沒有因爲無聊和孤獨而放棄。

我沒有因爲炎夏和寒冬而懈怠,也沒有因爲大風和雨雪而退卻。

我既在不同的城市裏奔跑着見證了人生百態,也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領略了不同的風光——

我吹到了錢塘江畔的晚風,跨過了茫茫大海上的星海灣大橋,沿着湘江和贛江看過了不同城市的側面,環着北固山眺望到了天際邊的大海。

我在跑步的路上,看過大連裹挾着海風的寒春,看過杭州蒸騰着熱浪的盛夏,看過長沙輕撫着豔陽的初秋,看過紹興呼嘯着北風的深冬。

跑步所帶給我的,除了再次恢復健康的身體和再度旺盛的精力,還有更多無法通過文字所複述的感觸。

所以,時至今日,跑步於我的意義,早已不再侷限在跑步本身了,我雖已跑過了五年的時光,但我想我未來腳下需要踏過的路,遠不止這五年來的2355公里。

我會繼續跑下去的,畢竟堅持跑步本身,遠比抵達這21.0975的終點更加重要。

也希望本文能與諸君共勉。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