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科普】爲什麼藍牙耳機的音質不如有線耳機?

我發現大家普遍有一個非常錯誤的認知,

或者說廠商一直想要將用戶錯誤的引導到這個方向,

那就是無線耳機音質不如有線耳機的原因

在於字面意義上,也就是那條線或者說傳輸碼率上,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傳輸碼率其實只是有線與無線耳機差異之中非常微小的一個環節,

其之間的本質差異差距其實是在體積上,

就和爲什麼手機性能追不上電腦的原理可以說是如出一轍的

舉兩個很簡單的例子,

我現在使用的臺式設備支持藍牙連接,

並且用藍牙相比於數據線的音質並不會有太大差異,

其的音質表現肯定是遠遠強於TWS耳機

現在我把設備的輸出碼率調整爲16位,

44100hz這種廠商口中的CD級有損傳輸,

出來的聲音表現依舊螺旋暴打高達4.6Mps,

理論上高了數倍的傳輸碼率的■■■機型

——

那爲什麼有線耳機與無線耳機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呢?

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得從耳機的發聲原理與內部構造說起。

有線HIFI耳機一般來說,是由解碼—耳放—線材—耳機這幾個環節組成

先講前端,

像是Z1R+金磚2代這套組合,金磚就承擔了前兩個項目的責任

而對於無線耳機來說,

他需要把上述四個環節集成到一個小小的耳機腔體裏面,

那麼其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受到腔體空間的極大限制,

很多藍牙耳機甚至沒有HIFI級的解碼與運放,

就算用音質來宣發的幾個型號,輸出功率一般也在30~50mW左右,

而目前市場上,一個百元的小尾巴,功率都能給你幹到4、500mw,

我都不知道拿出一個被奇葩政策砍廢的播放器來做對比是何意味?

對比法這塊兒也是非常嫺熟嗷

然後再說回耳機本體也就是後端,有線耳機大致可以分爲兩類,

一個是多單元耳機,

主要依靠不同單元的特性搭配以及分頻來調音;

一個是單單元耳機,

主要依靠腔體結構的設計以及阻尼濾網來調音;

無線耳機受限於體積,難以使用多單元架構的同時做好各方面的體驗

同時也無法像單動圈有線那樣通過做腔體結構設計來調音

可以說藍牙耳機的調音幾乎完全依靠於DSP硬拉EQ來搞定。

那麼沒有拉EQ之前的藍牙耳機原始曲線長什麼樣呢?

這個鬼樣

雖然我個人並不反對甚至非常支持EQ,後續也會發個視頻細說該如何調節,

但EQ他並不是萬能的音頻解決方案,其作爲調音唯一方式的過度參與,

會導致藍牙耳機的動態餘量受損以及相位偏移和非線性失真,

言而總之簡而言之就是,從無損和保真的意義上來講、不如物理手段調音

所以藍牙耳機無論從前端還是後端來說,

都完全無法與有線耳機同臺競技,

音質能對標才奇怪了,

——

當然,我並不否定碼率的提升能夠帶來更好的聽感體驗,

從個人經驗來說,碼率上去了對聽感較爲明顯的影響是,

聲音的密度提升,解析質感更加凝聚真實細膩,

雖然相較於別方面的影響來說比較微乎其微,但至少也是正向的一個努力

只是討厭一些廠商利用這種偷換概念的方式來營銷誤導消費者,

那麼爲什麼最近一年來主流大廠都很喜歡用這個點來做營銷推廣呢?

因爲音質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溢價切入點。

首先音質這個功能點沒有一個非常客觀的評判標準。

好壞可以很容易通過一些營銷推廣的方式來給用戶植入認知,

特別是在有能力捂嘴全網的情況下

其次,別方面是真追不上人呀,

市面上喜歡用音質來做宣發的機型,

拋開音質各種功能性追不上手機廠。

而國內手機廠的旗艦機,降噪透傳又被蘋果給拉爆幾代

那怎麼樣才能賣AirPodsPro系列一個價呢?

吹音質咯。

音質怎麼才能夠更直觀的表現出來?

當然是最簡單粗暴的數字比大小。

碼率上去了,功率變大了,無線耳機的音質又重新佔領高地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