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雙十一聊一聊的,但好產品不怕晚,這次要分享的包括耳機、鍵盤、鼠標和一些小配件鼠標墊啥的,大夥有具體需求也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哦!
全文接近8000字,可以先收藏再看~
耳機篇
狼蛛G7(99元起)
賤驢的清倉耳機雖然夠便宜,設計也獨特,但不支持三模呀,總是得吊根線,不是很方便。所以說就先聊更性價比的狼蛛。
預算有限,就卡在100塊錢左右,但又想擺脫線材的束縛,上個三模,思來想去還得是狼蛛G7,誰叫它性價比高呢?
![]()
標準版99元,單元是40mm釹鐵硼強磁動圈,麥克風是降噪的,電池給到1000mAh,配合高密度彈力織帶調節頭梁,一般打遊戲聽歌足夠,它甚至在這個價格還給了一圈RGB燈帶... ...
![]()
如果想要更多電競遊戲個性化需求和EQ設置,還得看看狼蛛G7Pro。
內置更好的C-Media聲卡芯片,支持自定義EQ(用過EQ基本上回不去了),畢竟遊戲耳機聲音衆口難調,聽不慣還是得自己折騰一下,可玩性更高。
同時虛擬7.1聲道用來玩玩不需要聽聲辨位的遊戲,或者看電影,也能大幅提高沉浸感。
![]()
麥克風相較於標準版也支持拔插,同時頭梁設計也進一步提升,更耐用了。但是價格也相應加了起碼50塊錢,和基礎版區別比較大。
說到頭梁,算是G7系列的亮點之一,尤其是Pro版,隨便拉隨便擰,非常耐造,頭圍比較大也能接受。

官方在基本的調音設置上給了一個熱門遊戲調音參考,PRO版用戶福音。
![]()
硬要挑點刺兒,那就只能說G7的設計比較素,耳殼上也沒有額外的點綴,但這玩意兒見仁見智,畢竟不是誰都喜歡花裏胡哨的外觀。

凌豹T9(118元起)
兜裏只有100塊,優先看狼蛛G7,如果預算再足一點,想上PRO版本,那麼更推薦選擇——凌豹T9 PRO。
能給到更加豪華的50mm的大動圈,同樣採用C-Media聲卡芯片,能支持7.1虛擬聲道,EQ以及變聲器功能。
![]()
電池容量也來到1500mAh,作爲一款三模遊戲耳機,在同價位裏面算大的了,理論連續使用續航爲120小時。不想經常充電?那這款會比較合適。
![]()
相較於狼蛛那款G7,凌豹T9我更建議你直接上PRO(143元)及以上版本,多花二十來塊就能換來對應的C-Media芯片,還額外增加一組RGB氛圍燈,怎麼算都值回票價。

首發那會兒還附贈帶拓展塢功能的電競耳機支架外加耳套,如今得自己掏錢補票,基本上沒啥額外優惠,組合裝就真沒必要硬衝了。
跟之前的K98、K75鍵盤一樣,凌豹這次在耳機上也搞了基本不加價的UV打印二次元IP塗裝(星瀾、夕顏和艾莉妮婭),雖然沒再多堆觀感層面的額外設計(整體還是偏素),但好歹算個小點綴,要不要上就看個人口味了。

它的纖維耳罩個人是比較喜歡的,相比蛋白皮,要更加適應夏天環境(冬天也有一定保暖功能),填充也比較飽滿,彈性十足。
頭梁可拉昇的幅度較大,並且前段彈性較小。不夾眼鏡,更適合大頭圍用戶選擇,小頭用戶需要更細緻調整纔好使。
賤驢008(115元)
賤驢008,作爲一款老產品,它的確現在看起來挺落後的,沒有無線模式,兼容性一般,接口設計也不是很科學。
![]()
但是這玩意兒整體設計挺特別的,不隨大流。
並且規格上也不差,53mm的動圈,重點是調音相對科學,對比一般頭戴式遊戲耳機而言,甚至在整體素質上不比同價位的HiFi耳機差,這一點就很難得了。
甚至拿來聽聽歌也是沒毛病的,單元勁兒很大,只要USB口功率夠,甚至可以當外放音響使... ...
當時價格不便宜,好像是300~400元,現在一路降價到100出頭,如果你有券的話,可能還會更便宜。我是115拿下的。
![]()
耳殼設計比較獨特,不是那種常規的橢圓形,麥克風也是短小的航空耳麥設計,支持獨立插拔,並且另一側的旋鈕可以調聲音。
而且,耳罩是磁吸的,拆裝很方便,就是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備件可以買,但這個價格沒啥好說的了。
![]()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有線耳機的它接口是單USB-C,如果直接用USB口的話,功能是完善的,聲音和麥都沒問題,但如果用的是3.5mm轉USB-C那則會失去光效和麥克風功能,僅保留聲音。
佩戴還算舒適吧,耳罩素質真挺不錯,這個價格沒啥好說的啦,大跳水。
雷蛇戰錘狂鯊V3(343元)
入耳式遊戲耳機,就推薦一款——雷蛇戰錘狂鯊V3,總算在幾個月前迭代了,這款耳機不建議在第三方店鋪買,假貨太多,甚至戰錘狂鯊系列都不能貪小便宜買來路不明的貨。
![]()
戰錘狂鯊V3設計風格依舊延續V2的傳統,採用金屬筒式腔體,質感很好。黑腔體+綠線+無處不在的Logo,這很雷蛇!
11mm的全頻動態單元(V2升級)雖然比不過TWS上的那種20mm的大動圈,但對於遊戲而言,素質也是足夠的。
![]()
線材由扁線升級爲TEP防纏繞線,這點好評,質感很好,也不容易捲成麻花。
麥克風的位置很不錯,更加靠上,貼近嘴巴。在V3上雷蛇也對全平臺支持做了更多的優化,3.5mm三段式插頭+USB-C DAC適配器,基本上所有的設備都能用得上了。
![]()
在V3這兒雷雲本體用處不大,得上THX空間音效,一個獨立的軟件。除了雷雲支持的虛擬7.1聲道外,還可以調節EQ,自定義聲音遠景等等。
![]()
注意找客服要激活碼,有這個空間音效V3纔是完整版!
它比7.1環繞音功能性更好,算是上位替代,並且還可以針對遊戲或者軟件單獨定義,可玩性更高。
Hyperx颶風2(399元)
說到遊戲耳機,尤其是頭戴式遊戲耳機,當然離不開颶風系列。現在已經更新到第三代了,二代目前價格是439起,三代則更貴一些,549起。
其中2代/3代都有有線無線之分,並且部分型號支持DTS音效,大廠迭代總是慢慢悠悠的。
![]()
如果單純只是接電腦玩遊戲,需求不高,這裏個人更推薦颶風2有線版。畢竟無論是2代還是3代,都是53mm的釹磁體單元,規模不小,同時也支持虛擬7.1環繞音效,價格便宜體驗也不落後。
如果追求更高的可玩性,那肯定是上三代,它們的兼容性最強,Xbox和Switch也是支持的,並且也支持DTS音效。
遊戲體驗方面不用多說,畢竟職業哥嚴選。

ROG破風(849元)
最近好像還漲價了?這是一款帶有取捨的耳機,相較於棱鏡2,很有“性價比”。在外觀上有如下區別:
耳罩形態,破風與棱鏡都爲非常規“D”型設計,分別爲橢圓型和三角形,棱鏡的耳罩腔體面積要更大。但就ID設計方面,破風並無妥協。
頭梁模式,破風采用彈性頭帶,而棱鏡則爲常規的可調節伸縮頭梁。
頭梁材料:破風采用塑料,而棱鏡則採用質感更好,且重量較輕的合金。
![]()
棱鏡個人感覺偏炫酷一些,異形耳殼的確很不一樣,而破風則要剋制得多,相對常規的橢形設計。並且燈光也有所減少,僅保留髮光的Logo。
![]()
倒是單元兩者單元採用的爲同款50mm鍍鈦振膜振膜,單元素質在同一水平線。並且與棱鏡不同的是,破風是依照哈曼曲線進行調音,並未爲遊戲專門拉高低頻營造效果。
換句話來說,破風是更偏日用定位的耳機,適用場景更廣泛。
![]()
值得一提的是,驅動也支持專屬簡易版本,不用費勁安裝完整版奧創,對於非ROG主板/筆記本用戶而言,會方便很多。
![]()
總之,破風以更低的價格,在外觀設計上做了減法,而在軟件和單元等核心硬件上和凌鏡保持同一水平,而價格則要便宜上許多。
只要你不特別在意外觀,同時想整一個ROG的耳機組生態,那破風可以說是很性價比的選擇了。
鍵盤篇
狼途LT84(99元起)
無他爾,這玩意真是超級便宜。
99塊錢給到一個正兒八經的Gasket結構8X配列機械鍵盤,還帶旋鈕,性價比沒話說。
![]()
並且可選的SKU也非常多,個人更推薦選擇紅軸(106元)或者青軸(96元)版本,畢竟在百元附近徘徊的價格纔是真諦!
並且這兩個版本中,打遊戲在乎反饋感,而不在乎聲音,青軸絕對爽歪歪,是時代認證的“寢室團結加速器”。希望世界和平,則可選紅軸版本,略貴一點。
![]()
其它倒是沒啥多說的,三層填充在這個價格面前也沒毛病。雖然軸體支持熱拔插,但也不建議玩客製化,老老實實當入門機械鍵盤用就是。
黑爵ALUX 60(149元起)
要說小配列鋁坨坨磁軸鍵盤,有顏的簡直數不過來。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還得是五月份發佈的黑爵Alux60:外殼全系統一爲6063CNC全鋁,加180目噴砂+陽極氧化工藝。主要區別在於其分爲“鏤空版”和“標準版”,鏤空版更輕更有個性,但也相對貴一些。
![]()
目前149元的標準版性價比拉爆,這也讓這個SKU一直斷貨。
畢竟這個價,能給到正兒八經的CNC鋁坨坨,還是五層填充,拿來改PCB,改鍵帽軸體,豈不美哉?光殼子就基本上值回票價了,更別說還有軸體、側刻鍵帽等一堆配件呢!
![]()
當然,預算再加個50~60塊錢,Alux 60 Plus版本,配置就到頂了,128KHz全鍵掃描率、8KHz回報率,理論延遲也很低。
這樣就PCB性能而言,絕對夠用挑不出毛病,客製化就折騰一下鍵帽、軸體這些外圍便足夠了,主打一個性價比。
![]()
ALUX60更多的是填補黑爵在小配列鋁坨坨產品中的空缺,畢竟有ALUX68這位成功的先行者。
149元買個正兒八經的鋁坨坨鍵盤,而非鋁殼殼,再加上支持換PCB,黑爵這波給的很良心,低價入門鍵盤DIY的優選之一。
黑爵AK980 Max(194元起)
爲啥要放它?作爲磁軸模具一般,不夠炫酷,一點也沒磁軸鍵盤的顏值精髓。
但是,它是大配列+磁軸,這就很好玩了!有完整的F鍵區,有獨立數字鍵盤區域,甚至連0鍵都是2U的規格,這你受得了嗎?
![]()
之前聊一把小配列磁軸鍵盤爲啥賣的好的文章中,有讀者表示:沒有F區的都是電子垃圾,白送都不用。這下它不僅有F鍵區,甚至還有小數字鍵區。
解決了磁軸鍵盤,不適合辦公的“歷史遺留問題”,可喜可賀!

當然,除了抖機靈外,這把鍵盤的確有可取之處,入門版本在200元以內的價格,給到了五層填充Gasket結構,0.0mm的RT精度也絕對夠用,生態位獨特。
雖然是沿用機械鍵盤的模具,但這大配列填充,在這個價位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就是隻支持單模有些可惜,如果是機械鍵盤,高低得是10000mAh電池起步。
![]()
這把鍵盤挺適合小數字鍵盤剛需黨,但是又想調節鍵程的用戶選擇,終究是小衆鍵盤。
並且鍵盤佈局也不是特別緊湊,要比常規的無小數字8X配列鍵盤大上一圈,小桌黨慎重選擇。
![]()
高斯GS3104T Pro(189元起)
只要說到大配列鍵盤,那高斯就是不可忽視的品牌之一。
他們算是在中小型配列當道的時代中的異類,大夥都是在卷中小配列的同時順手做一下大配列意思意思。而高斯則是在折騰大配列鍵盤的空閒之一,抽空整一下小中配列鍵盤。
在幾個月前,他們才搗鼓出第一把磁軸——高斯G61,完成度蠻高。
![]()
目前GS配列系列SKU很豐富,GS3104/3108,其中也夾雜着87配,有旋鈕+快捷鍵版本,也有旋鈕+小屏幕版本可選。
軸體目前給到KTT靜音軸、晶粉軸、風信紫軸以及靜音茶軸,每個配色版本都能對應相應軸體,並不和SKU捆綁,這點好評。
![]()
個人最喜歡的軸體還是KTT靜音紅軸,手感比較綿軟,回彈很輕柔,雖然不是特別合適打遊戲,但是碼字是相當舒服,也不吵人,有的時候晚上趕稿就用它。
![]()
在200元價位,8000mAh電池、5層Gasket結構(大配列),這兩點就很有競爭力了,大夥兒的常規機械大配列都不大便宜。
更何況GS系列不把配色和軸體進行捆綁,想怎麼選就怎麼選,沒毛病!
![]()
狼蛛F87Pro V2(212元起)
F87PRO用戶簡直被背刺麻了... ...
自從9月份F87PRO V2迭代後,上一代產品直接不香了。所以說V2這把鍵盤我個人是十分滿意的,加量不加價。
畢竟200多元出頭的價格,能給到5層填充,並且還支持8K有線回報率,然後燈光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點陣屏、拾音燈、RGB環繞燈、燈條……
![]()
87配列也算是實用性比較大的一個配列,主要就是把小數字鍵盤區給取掉了,保留了一大部分功能鍵以及F鍵區,算是比較折中的方案,在體積相對小的情況下,遊戲和辦公皆可。
並且相對於F87 PRO初代,F87 PROV2額外的小設計增加得特別多,模具也有挺多改變,可以說擺脫了公模鍵盤外觀太過普通的毛病。
除了宗師版,大宗師版和超神版配置基本拉滿: 12000毫安時電池、七層填充的Gasket結構,打字手感很到位,並且也支持8K有線,環繞燈帶以及點陣燈讓外觀也比較有新意。
![]()
並且它的網頁驅動做得還不錯,F+M可以一鍵進入網頁驅動設置,甚至連網頁驅動的地址都不需要去專門記憶,同時也支持一些之前磁軸纔有的高級鍵。
![]()
這把鍵盤沒話說,展現了作爲一個外設老廠的實力,基本上沒有短板,性價比也做得足夠到位。如果看上了F87,那直接上V2版本,哪怕加一些預算也是划得來的。
ROG魔導士Ace HFX(891元)
大廠鍵盤不能少!
魔導士算是把外觀和特色功能玩出花的磁軸鍵盤,去年年底摸過實物的我一直記憶猶新。燈效外觀表現一絕,喜歡收集ROG外設的用戶,不看看它怎麼行?


除了本身的ROG元素外,魔導士Ace HFX在去年國產磁軸纔開始發力的時候就交出了一份在創新性層面的標準答案:
RT實體快捷開關
通過建議右上角的撥動開關,可以快速開/關RT功能,並且還可以自定義可觸發的RT按鍵,可玩性和易用性都很高。
![]()
雙USB-C接口
無論是筆記本還是臺式機,有線磁軸鍵盤理線一直是一個難題。
如果電腦和鍵盤接口在對側還好,可以在最短的距離內連接設備。如果是同側,那就得引老長的數據線了,不是很方便。
兩個USB接口就能很好解決問題,哪裏近就接哪個口。並且還支持雙設備接入,快速切換輸入設備。
![]()
SmartBar手勢+多功能切換鍵
這玩意用過就知道它的好了,比旋鈕、小屏幕啥的組件都方便,聲音/光效/多媒體/觸發行程啥的都可以控制,也支持功能映射,功能豐富。
![]()
其他配置方面,放現在也是不錯的,瑞翼鯊代工的ROG HFX磁軸,行程有4mm,比一般磁軸要長,手感很不錯。支持8KHz回報率,填充也給到五層類Gasket,並且也用上了輕量化的奧創中心。
論激進創新,還得看ROG。
鼠標篇
VK M3系列(49元~309元)
M3 Lite:49元起
M3:101元起
M3 Pro:299元起
好久沒提到瓦爾基里了,看到他家賣49元的M3 Lite有點走不動道了,之前一直認爲PAW 3311雖然入門,但這個價格還是比較給力的。
再考慮到加10元(59元)選赤/彤配色版本,主鍵微動給的是TTC防塵金微動,側鍵也是TTC的160微動,這簡直是買微動送鼠標呀!
預算不足可以買Lite嚐嚐鮮,59元就能體驗不少200以上價位鼠標纔有的金微動。
![]()
M3標準版的邏輯和Lite一樣,黑白等常規配色要比梅林/迷霧等特殊配色便宜一些,配置也有所不同。
這幾個版本都給到PAW3395,目前已經卷到百元價位的傳感器,但是VK給到一個比較好的主鍵微動,華諾藍透粉點,而特殊配色版本是綠透白點。
![]()
並且這幾款特殊顏色版本後殼也有對應的類似穀子的點綴圖案,這設計是打算激發玩家的收集癖嗎?
倒是值得注意的是,M3標準版系列的電池容量僅爲230mAh,重量則爲40g左右,算是定位輕量化,在1KHz回報率下續航在60(50)小時,而開啓8KHz後,則僅爲20小時。
![]()
最後則是299元的M3 Pro版本,3950 VK定製傳感器(42000DPI),殼體UV打印做的很到位,細節豐富但不豔麗,有種泡沫經濟時代日漫的味道。
微動方面,Pro版用的是TTC藍點光微動(手感類似歐姆龍),這類微動的行程短反饋明顯,聲音相對於機械微動也更清脆,有點光軸和機械軸的區別,手感差異比較大。

Pro版三個配色版本,可以分爲兩個不同的定位:
迷霧/梅林採用230mAh電池,走40g輕量化路線。而德古拉則是常規的600mAh電池,49g走續航路線。該如何選,還得看需求。
模具則是類GPW,萬金油,很穩妥的選擇... ...
羅技G304(99元)/G102(139元內可買)
說到G304我就不困了嗷,不是人人都是性能黨!
只要願意蹲好價,100元出頭隨便買。22年11月份我就以136元的價格拿下白色版,中途連接失靈續杯一次(有可能是設備干擾),自營店的售後就是好。

今年雙十一也是100~130元之間也是隨便買,性價比很高。
![]()
爲啥買G304?
很簡單:預算少,性能需求不高,希望有省心的大廠售後。
它可以理解爲G102的無線且性能略微提升省電版,一節鹼性電池給幹一年的續航,這是其它幾家大廠乾電池鼠難以做到的。
所以說我一直用它來當辦公鼠標,當然,玩遊戲也是沒毛病的。
![]()
再往下就是G102了,有線,百元內,從2005年的G1迭代到現在,經得起時代的考驗,並且品控要比G304好很多,之前打遊戲上頭了狠狠砸了幾次,一點毛病都沒有。
本科用了3年,都成戰損版了,也沒出現滾輪失靈等毛病。
![]()
這鼠標就是小白選的,別講啥模具、握法,怎麼舒服怎麼握,日用/輕度遊戲足夠,如果你之前還是用買電腦送的辦公鼠/殺馬特“遊戲風味”鼠,又不想研究,入它沒毛病。
凌豹M9(199元起)
主打的就是換電+輕量化設計的類GPW模具(大手)定位。
之前聊過的支持換電模塊的鼠標都不算輕,凌豹M9這44g的重量還是很有東西的。模具也是飽經市場考驗的萬金油對稱模具,配合偏大的尺寸,中大手用戶可以看看。
![]()
和ATK類似,凌豹也根據模具類型整了個“M系宇宙”,從M5一路到M9。
M9系列個人建議就上M9 Pro Max,目前價格不知道爲啥三個版本基本保持一致,差價僅在20元內,那自然得上216元的頂配版本。
![]()
這樣不僅僅能上減重4g的輕量化版本,還能額外再送一塊電池,這樣臨時換電也方便。
配置方面,200元價位給到PAW3395,TTC光微動,有線/無線雙8K,以及可換電設計,個人認爲是沒毛病的,性價比還是有所保證。
煉獄蝰蛇V2x極速版(259元)
預算不足可以看百元左右的有線標準版,V2x在200元出頭就算好價了,喜歡這個模具的可以直接拿下。
V2x算是我接觸過的第一款雷蛇鼠標,當時衝着就是它的大手人體工學模具(右手)+5/7號雙槽可換電池設計+200元出頭的價格去的。
![]()
煉獄蝰蛇這個模具可以說是獨一份,背高很誇張,42.7mm。
如果你的手稍微小一點,趴握就不大好用了。以本人19.5cm長的手爲例,趴握對大小魚際,包括掌心的支撐很足,貼合很緊實飽滿。
所以說這款鼠標也就適合趴握,配合61.7mm*42.7mm*127mm的大模具,哪怕塞上乾電池,重量直衝100g,滑動依舊是比較舒服的。
![]()
V2x的傳感器怎麼說呢,14000DPI的性能一般般,但絕對是夠用的。
毒蝰V3極速版(395元)
不想趴握,手也沒那麼長,想整指握/抓握這類控制性強的握姿,那可以看看毒蝰的模具。作爲乾電池愛好者(單純電池買多了),自然推薦毒蝰V3極速版。
目前價格比較高,如果能蹲到300元以內,那就是好價,等不及可以上萬能的閒魚。
![]()
V3極速版要比V2x極速版性能強很多,重量也更輕一些。PAW3950傳感器最高支持到30000DPI,硬件上給的十分大方。
支持的握姿也更多樣化,抓/指握都可行,背部能給大小魚際足夠的支撐,個人認爲可玩性要比煉獄蝰蛇的模具大多了,中大手都很可用。
![]()
卓威EC2(1079元)
給大家來個千元細糠,主要還是聊聊EC的模具。
這款鼠標我手裏有一枚,一直不捨得用(在用S2-DW)。模具絕對上的經典,值得一聊,並且還推出白色特別版,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算是卓威鼠標中的扛鼎之作,自2010發佈至今,廣受好評。其也是卓威於23年試水無線鼠標所選擇的模具,即EC-CW。
EC是一枚典型的右手人體工學鼠標,參考右手在自然放置於桌面時,會呈現左高右低的狀態而設計。
![]()
當手掌自然放置鼠標上時,它能給手掌最大的接觸和支撐,較爲適合趴握。大範圍的自然接觸也使其在長時間遊玩會相對舒適。
同時,由於人體工學設計,手指和手掌可自然握持住鼠標,使其在大幅度橫向水平移動時鼠標整體受力均勻。

總之,想要個頂級趴握鼠,且不差錢,那可以看看卓威的EC2。當然,如果覺得這個握姿比較合適,也可以看看平替~
鼠標墊&配件篇
颶鴉超薄防滑貼(15.8元)
颶鴉家的新品,颶鴉家的小配件我都挺喜歡的,例如Steam Deck的防滑貼、小圓點啥的。價格相對較高,但品質和設計沒話說,下了很大功夫。
這小玩意主要特點就是薄,0.3mm,聚氨酯材質。常規聚氨酯防滑貼一般都得7,8塊錢了。
![]()
除了純素黑色款,還有額外定製的有圖版本,挺細的這波。
之前在聯想M6X上貼過,本來計劃是當辦公鼠的,畢竟當年那個價位的鼠標沒啥塗層,和G304一樣滑溜溜的。貼了後手感好多了,也不臃腫,時不時在辦公室來把酸腳粥跑刀,美滋滋。
![]()
後面買一張試試,看看這超薄還可拉伸的防滑貼用起來怎麼樣,就衝0.3mm聚氨酯,基本體驗絕對沒毛病。
卓威G-SR-SE瀾II(G-299元)
前段時間賣斷貨的新品,現在補上貨了,就乾脆放這裏聊一聊,給富哥一些參考。
首先,瀾分爲H和G兩種規格,G爲299元,H則爲349元。G的規格比較偏向於常規墊子的4:3比例,適用性比較廣。桌面比較大,或者低敏壓槍流,可以看H,500*500mm。
![]()
這款墊面編織很細密緊實,觸摸感受和G-SR的細磨砂質感有所區別,手感更細膩平滑,有極微弱的絨感,預估磨開後絨感會增加一些。
墊厚爲3.5mm,SR底材,鼠標按壓手感偏硬,形變不多。XY軸滑度基本一致,啓動給的不是特別快,更偏向中性控制,比較喫鼠標重量,如果想要快速響應,建議上50g以內的鼠標,哪怕是大腳貼都比小腳貼重鼠來的快。
滑動起來就是“越快越滑”,很舒服,和我手中滑動一致性很強G-SR完全不一樣。瀾更適合大幅拉動,但又需要及時停止的遊戲。
![]()
背面則是SBR小圓點,防滑性不錯。採用和熾同樣的無包邊工藝,但壽命不用太過擔心,在熾上,它也不那麼容易卷邊。
相較於以往版本,在防潮等細節設計上更進一步。
![]()
所以說之前買斷貨也很正常,迭代改進明顯,還是新配色,並且墊面底膠都很考究,壽命在老產品上也得到印證,自然會有預算充足的用戶買單。
倒是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墊子可千萬別水洗,用無酒精溼巾擦擦就完事兒,別把布面給幹廢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