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承擔重任要叫"請纓"?

"這個項目誰願意負責?"當會議室裏一片寂靜時,總會有一個人舉手:"我來!"。像這種主動請ming的場景,我們稱之爲"請纓"。但你想過沒有,爲什麼承擔重任要叫"請纓"?這跟繩子有什麼關係?

根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年輕的諫大夫終軍主動上書:"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這個熱血故事是這樣的。漢武帝時期,有個二十歲出頭的諫大夫名字叫做“終軍”,主動給皇帝上書請ming。這位年輕人放出豪言:“皇上,您只要給我一根長繩,我絕對能把南越王綁回來見您!”這話擱現在,就像剛進公司的實習生,拍着胸脯對董事長保證:“老闆放心,給我個機會,保證把行業龍頭給您拿下!”

更絕的是,終軍可不是光說不練。他真就奉命出使南越,憑着一身膽識和智慧,硬是說服南越王答應歸附漢朝。雖然後來南越突發叛亂,終軍不幸遇難,年僅二十多歲,但他那一句“請纓”的豪言,卻穿越兩千年時光,至今聽來仍令人心潮澎湃。

在古代,"纓"最初就是系在脖子上的帽帶,或者捆東西的繩子。但自從終軍之後,"纓"完成了華麗的轉身。這個轉變太精妙了,就像現在的我們,不再需要真正的繩子,但每當說出"請纓"時,那份勇於擔當的心情,和兩千年前的終軍一模一樣!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身邊的"請纓者"無處不在,就像公司裏新來的實習生主動承接大家都不想做的數據整理,這是生存型請纓;項目遇到瓶頸時,有人站出來說"讓我試試",這是破局型請纓;公司開拓新市場,有人主動請ming去陌生城市,這是開拓型請纓。

不過,"請纓"可不是無腦往前衝。真正的"請纓者",都懂得“量力而請”接得下的纔是機會,接不下的是陷阱。“有備而請”舉手時說"我能行",背後是足夠的準備。“有始有終”既然請了纓,就要負責到底

這就像終軍,他敢請纓是因爲確實有外交才能,而不是一時衝動。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不敢舉手。 無論是職場上的挑戰,還是人生中的機遇,有時候,我們缺的不是能力,而是那一聲"我來試試"的勇氣。

畢竟,人生的精彩,往往就藏在那些主動"請纓"的時刻裏。就像終軍,雖然他的人生短暫,但那個請纓的身影,卻在歷史長河中閃耀了兩千年。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