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短期恐難降價,等等黨要有耐心

最近想裝機或者升級SSD的朋友是不是都有一種感覺,這價格怎麼越來越看不懂了?

618那會兒很多人還在猶豫,想着沒準再等等,雙11的時候還能再降降呢。現在再看,當初的好價已經變成了現在的神價,SSD價格雖然沒和內存似的一飛沖天,但在漲價的路上也是一去不回頭了。

今天咱們就來深入扒一扒,這波SSD漲價潮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會給我們帶來何種影響。

一、零售端SSD漲價有跡可循

如果你覺得只是零售端的SSD價格在發瘋,價格上漲全是奸商囤貨所致,那就太天真了。

我們來看看上游供應鏈的數據,根據閃存市場(CFM)網站的數據曲線,從10月份開始,NAND閃存晶圓的價格就一路高歌猛進,近半個月更是呈現出陡峭的拉昇。舉例來說,目前1Tb TLC晶圓的售價已經達到10.5美元,較9月的價格已經翻倍。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麪粉都漲價了,麪包自然不可能便宜,我們現在在零售市場上感受到的,只不過是上游價格傳導下來的餘波而已。

二、SSD漲價的深層原因

此次漲價的原因與倒鉤囤貨關係不大,主要還是因爲目前的供需關係已經徹底失衡了。

1. AI吞金獸的瘋狂需求

沒錯,又是AI。AI行業現在火得一塌糊塗,巨頭們揮舞着鈔票在全球掃貨,直接擠壓了消費級市場的供應。

AI技術對高性能存儲的需求是海量的,並且近乎在以指數級提升。一方面,訓練大模型需要吞吐難以想象的數據量,背後都需要天量的NAND閃存作爲支撐;另一方面,部署AI模型的巨大負載也正在推動數據存儲的結構性增長,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正在迅速擴展其數據中心以滿足這一需求。

這一趨勢也加速了行業從傳統HDD向速度更快的固態存儲的轉變,給NAND供應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2. 全球2026年產能均已售罄

這不是危言聳聽,根據Digitimes報道,知名主控廠商羣聯電子(Phison)CEO潘建成在最近的採訪中透露了重磅消息:所有全球所有NAND閃存製造商在2026年的產量,已經被全部預訂售罄。

你沒看錯,是整個2026全年!這個消息代表着啥,想必不用我再多說了。

3. NAND供給增量不足

有朋友可能會問,既然產能需求如此旺盛,那三星、海力士、美光這些大廠爲什麼不趕緊建新工廠擴大產能呢?

這一方面是因爲它們被傷過。2023年SSD白菜價的盛況嗎,就是因爲前幾年NAND廠商過度樂觀,盲目提升產能,結果遇到了口罩事件出貨大減,庫存堆積如山,只能血虧清倉。喫過一次大虧後,這些NAND大廠對擴產的態度異常謹慎,生怕重蹈覆轍。

另外,即便在價格平穩的情況下,這些大廠本身也會傾向於通過減產提價的方式來攫取更高利潤,2017、2018年那會兒三星爲何失火、美光爲何水淹?這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兒了。

在現在的形勢下,既不用減產,又有正當理由提價,那它們就更沒理由擴大產能了。

退一步講,即便現在NAND廠商們立刻決定投錢建新的晶圓廠,那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一座晶圓廠從規劃、建設到最終量產,週期至少需要2-3年。這意味着就算現在動工,新產能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能釋放,屆時纔有可能緩解市場壓力。

4. 資本逐利,零售市場優先級靠後

最後,也是最扎心的一點,面對有限的產能,逐利的廠商會怎麼分配?當然是誰給的錢多就賣給誰

企業級和工業級客戶普遍更願意爲更高性能、更高穩定性的SSD支付更高的價格,利潤空間遠大於薄利多銷的消費級零售市場。所以NAND廠商自然會優先確保這些大客戶的供應,留給咱們普通消費者的貨源就更少了。

三、未來的影響與趨勢

瞭解了背後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看這波漲價潮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首先,短期內消費級SSD價格不僅不會下降,而且隨着貨源持續緊缺,還有很大概率繼續上漲。

雖然從歷史週期看,電子產品的價格終究會回落,但這次等待的時間可能會非常長。

如果你指望幾個月後、甚至明年618就能回到白菜價,那基本是不現實的,本次的漲價週期預計至少持續一年,甚至有可能數年內都難以回落。

如果你是剛需用戶,那沒必要猶豫了,閉着眼買就完事兒,除了認栽也沒啥別的好辦法。就連我自己作爲SSD老炮兒,前幾天也沒忍住,花1299入了一條SN8100 2TB玻璃大炮作爲測試素材,反正看這個漲價形勢,測完之後賣掉也虧不了多少。

如果短時間內沒有采購SSD的剛需,那建議做一個有耐心的等等黨,反正17、18年那會兒三星這麼不當人,咱們消費者都熬過來了,現在只不過是再來一次罷了。

其次,個人預計在消費級領域,無緩SSD將成絕對主流。

在零售端,SSD的價格高企不僅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慾,也讓SSD廠商們頭疼,爲了降本增效,它們肯定也會尋找出路。

有緩方案(DRAM-Based)SSD性能雖好,但DRAM顆粒的漲價幅度比NAND還要誇張,在這種雪上加霜的情況下,只有少數對價格不敏感、更追求極致性能的用戶纔會選擇。

而砍掉這顆DRAM緩存,採用無緩方案(DRAM-Less),就成了各大廠商控制成本、維持產品競爭力的共同選擇。未來的消費級SSD市場,雖然高端旗艦型號依然會保留獨立緩存,但中低端和主流產品線,勢必會全面倒向無緩設計。

不過大家也不必爲此擔心,事實上由於NAND和主控技術的進步,無緩SSD在性能上已經持平甚至反超前幾年的有緩SSD,前兩天致態剛推出的TiPlus7100s就是明證。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