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東西快把焚訣交出來”
海的那邊是什麼?
如果你以前問我這句話,我可能會覺得你剛看完巨人,想跟我對暗號玩個梗,那我就得回上一句“海的那邊是敵人”,表示自己是個通曉二次元名人名言名場面的老資歷。
但你要是現在問我“海的那邊是什麼”,我可就得淡淡質疑一句“何意味”,然後非得咬上你一口不可。
別問,問就是現在最新的潮流——海邊三宮格。
![]()
起初,這款三宮格還挺有哲理。
“山的那邊是什麼?”
“你不用告訴我”
“我會自己去看”
這段聽上去相當經典,被無數文章引用,並最終成爲金句的獨白,已然難尋其源。但其表現出的文藝範和電影感,卻始終能帶來淡淡的裝逼氣質。得益於日漸靈活的AI工具,用這三段話生成定製的電影分鏡,也就成了一時的潮流。
![]()
只需要把焚訣複製一份,然後將其粘貼到任意AI軟件裏,就能把某張照片改成類似的三宮格分鏡。可能是昏暗的海邊天生自帶一絲文藝風,也可能是一個人在海灘上的獨白極富孤獨感……不論如何,這段三宮格寫真的最初表現,都以美感與氛圍爲主。人物的氣質必須狠狠拿捏,分鏡也得對上獨白的層層遞進,這才能把AI的功力完全發揮出來。
![]()
但你知道的,網友們永遠不會停留在這第一階段。滿足自己對美感的追求後,那就得整點新活給大夥來點小小的震撼了。
很快,我們就迎來了海邊三宮格的第二階段——不當人。
“不用AI時我都能看到文藝青年海邊裝逼,用上AI還看文藝青年海邊裝逼,那我這AI不就白用了嗎?”秉持這樣的態度,三宮格里的角色很快就完全不是人了。不管是貓貓還是狗狗,那些跟人親近的可愛寵物,也可以配上類似的文案和分鏡,看上去便有一種奇妙的反差感。
![]()
而二次元角色,也可以巧妙地融合進來,既有那種符合原作氣質,製作以美感爲主的三宮格,也有在反差道路上越走越遠,主打一個給大夥都逗笑了的整活三宮格……但萬變不離其宗,整體上還是經典的框架。
![]()
可能有朋友已經發現了,這些三宮格的第一句,怎麼有的是山有的是海呢?這或許正是三宮格在流傳過程中的失真,原因也不難推測——背景裏真的有一片海。所以,臺詞便迭代爲“海的那邊是什麼”,形成一種山海共存的局面。
![]()
其實無論是山還是海,這段臺詞所表述的內容都是一致的,那便是在面對某樣難以逾越之物時,你會怎樣做。但好巧不巧的是,大夥正好還知道一個在海邊的名場面——“海的那邊是敵人。”

這段話本是《進擊的巨人》中的名場面,由於其流傳極廣,導致不少人每每用手指向海邊,都想把這段話復讀一遍——這倒也可能是“山的那邊是什麼”逐漸轉變爲“海的那邊是什麼”的原因之一。
![]()
不過,糾結是山還是海完全沒有必要,因爲繼續迭代下去,更有反差感的玩意就來了——地方名菜系列堂堂登場。
![]()
衆所周知,沒有一隻雞可以活着走出廣東、沒有一隻牛可以活着走出潮汕、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着走出南京、沒有一頭驢可以活着走出保定……如果可以,我甚至能給你來上一段貫口,把這樣的句式套在全國各地。當然,西湖裏的魚除外。
![]()
光是鏡頭裏的角色不當人,難免有些不盡興——真想找樂子,屏幕外輸入指令的也不能當人。所以,在進化版海邊三宮格里,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山”,可山的那一邊沒法去看,因爲反轉來得如此突然,它們真的走不出去。雖然對這些動物而言,這樣的三宮格有一點點地獄笑話的味道,但對屏幕前已經不當人的人類來說,大夥巴不得美食在地獄的油鍋裏走上一遭。
![]()
就連各地文旅,都開始用這種手段爲家鄉宣傳,展示各種各樣的地方特產——雖然有時候,說臺詞的連生物都不是了,但三宮格的分鏡還是會讓人忍俊不禁。
![]()
如果你覺得光是這樣玩還是有些不夠勁,那更搞的創作還在後面。網友們終究順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路徑,再次回到了圖裏有人的境界,只不過這一次,圖裏出現的是各路神人。
![]()
不管是東北雨姐還是大衛戴良子,各路久經沙場的抽象網紅你方唱罷我登場,只要把他們放在海邊,再配上這個相當電影感的三宮格,那文藝範小味就一下子上來了。雨姐成了大夥的“小雨”,良子也變回了小胃袋時期——順帶一提,要是給良子本人看這圖,他估計會高興地表示:“對對對,我就是這麼帥。”(也有可能是“這圖還沒我帥”)
![]()
總之,海邊三宮格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神人,只要是在互聯網上出現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起到某種“這倒是提醒我了”作用的網紅,就都在海邊有着一席之地。
![]()
就這樣,在愈發自由的發展當中,三宮格徹底成了網絡熱梗大亂燉——雖然那些梗本身已經有着自己的發展路徑,能讓大夥在理解的基礎上笑出來,但套上文藝範拉滿的三宮格,就在多了一層反差的濾鏡裏拐了個彎,從而造出新的樂子,誕生了如今愈發抽象、愈發引人思考的海邊三宮格。
![]()
比如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貓meme,進到三宮格里也不需要一層層遞進的情緒,沉默的表情配上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臺詞,完全足以形容不少人第一次看到這個三宮格時搞不清楚狀況的虛無心境。
![]()
而這種徹底拋去三宮格框架,從想知道外面是什麼,到無法知道外面是什麼,再到不想知道外面是什麼的演變,最終便停止在開頭的那句“我非得咬上你一口”不可——當然,咬人也行,把拖鞋咬爛也行,只要有活就行。
![]()
這場由網友們共同發起,由AI充當工具,由無數互聯網熱梗充當素材的海邊三宮格熱潮,在一輪又一輪的演進中誕生出數不清的梗圖,並且還在不斷持續——畢竟老東西們把焚訣到處丟,隨便複製一個就能開搞了。
不過,若是我們反過來重新梳理海邊三宮格梗圖的發展路徑,你會發現這似乎有些眼熟,這也是在無數梗圖誕生過程中,網友們或有意或無意製造出的意義。
當三億多年前的第一批原始魚類從海洋爬向陸地時,沒有魚能想到自己的子孫將在進化中成爲陸地霸主,並來到物是魚非的岸邊回望那片海洋,問出這樣的問題:“海的那邊,是什麼?”
這是已經蛻變爲人類的陸地生物們,望着那片可以稱之爲生命起源的海洋,所提出的令一代又一代先驅着迷的知識性問題。

魚石螈,生活的時代距今已有3.6億年,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爲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也是泥盆紀四足動物的唯一代表,這是真老資歷
但上過地理課的人都知道,地球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從最淺薄的知識點角度來看,海洋的另一面是什麼,你早就知道了。正如你玩《席德·梅爾的文明VI》時點出衛星科技的那一刻,整張地圖的迷霧都被揭開,一個完整的世界展現在你眼前那樣。海洋的盡頭、世界的盡頭,都在一代又一代先驅的探索中從未知變爲已知,而後人們要做的,可能只是學習這些知識,並在這之後繼續探索而已。
![]()
然而,在知識之外,還有一片迷霧——那便是我們自己。
山的那一面是什麼、海的那一面是什麼?人們尋求的不是知識性的解答,而是求知的過程,那些靜態的知識其實沒那麼重要,所以人們纔要自己去看,去用自己的經歷去探求一切,哪怕是已知的,哪怕是重複造輪子。
這便是三宮格一開始便大受歡迎的原因。“山的那邊是什麼?你不用告訴我,我會自己去看”,它符合人們對“自由”的想象——似乎也與巨人的看海名場面不謀而合。
但一開頭的“自己去看”雖唯美,卻多少有些流俗——說多了,總會令人感到厭煩。那些對出不去地點的動物的調侃,其實就是對三宮格的一種溫和調侃——其實世界並不一定會給你一個想要的答案,它更可能給你端上一口油鍋。
![]()
可儘管如此,人類總會認識到結果的荒誕,並以某種手段充實自己的生命。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地將巨石推向山頂,又看着巨石一次又一次地從山頂滾下,他的勞動是“無用”的,但卻是他對抗荒誕結果、證明自己本真的存在意義的崇高行爲。

所以,山的後面是什麼?海的後面是什麼?管他的,我只想咬爛你的拖鞋。三宮格梗圖,便成功發展到了這一階段——在認識到結果可能存在的荒誕性後,產生出荒誕的調侃。正如多年前流傳過的經典表情包一樣:我們要飛向何方?活着是爲了什麼?
去碼頭整點薯條而已。
![]()
只有在認識到世界的無意義和荒誕性後,纔有真正的反抗。所以,如果你對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感興趣——那麼山的那邊是海、海的那邊是海岸、海岸上有一個碼頭,大夥一起去碼頭整點薯條。
不感興趣也無所謂,念一念神祕咒語,照樣飛昇哈基米星球:哈基米南北綠豆,哈壓庫奶龍,曼波!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