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恐懼,帶你認識艾滋病,掌握預防之道

艾滋病(AIDS),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自20世紀80年代首次被發現以來,艾滋病已造成全球數千萬人感染,至今仍是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挑戰。然而,隨着醫學的進步,艾滋病已從“致命性疾病”逐漸轉變爲可管理的慢性病。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預防,完全可以有效阻斷其傳播。

距離1985年我國發現首例艾滋病病人已經過去40年。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截至2024年底,中國艾滋病疫情呈現地域差異,感染人數前十省份(2024年數據) :

  • 四川:17.47萬例,性傳播爲主要途徑(異性佔76.7%,男同佔10.8% ),涼山州和成都疫情嚴重,高危性行爲及流動人口是主要風險因素。

  • 廣西:12.32萬例,性傳播佔比超95%,多民族聚居與旅遊業發展加劇防控難度,農村地區感染率較高,異性傳播佔86.9% 。

  • 重慶:11.6萬例,性傳播佔98.3%,青年人和男性同性戀者爲主要感染羣體,2024年新發病例同比下降2% ,50歲以上中老年病例佔比顯著上升。

艾滋病感染人數在地域分佈上差異明顯,四川、廣西、重慶常年位居前列,新疆、雲南、貴州也是高發地區,而山東、河北、西藏則屬於低感染率地區。無保護的不安全性行爲已經成爲艾滋病傳播的主要根源,重症與死亡主要還是因爲“發現太晚”。

艾滋病病毒如何影響人體?

HIV病毒主要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特別是CD4+T淋巴細胞。隨着病毒複製,免疫細胞逐漸減少,導致免疫功能嚴重受損,患者最終可能因無法抵抗感染或癌症而死亡。艾滋病的發展分爲三個階段:

1、急性感染期:感染後2-4周,可能出現發熱、皮疹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容易被忽視。

2、潛伏期:此階段可能持續數年,患者通常無明顯症狀,但病毒仍在持續破壞免疫系統。

3、艾滋病期:免疫系統嚴重受損,患者易發生各種機會性感染或腫瘤。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HIV的傳播需要滿足三個條件:活病毒、足夠數量的病毒、以及進入血液循環的途徑。其主要傳播途徑包括:

① 性接觸傳播:無保護的異性或同性性行爲是主要傳播方式,佔全球感染的80%以上。

② 血液傳播:共用注射器、輸入被污染的血液製品、使用未消毒的醫療器械等。

③ 母嬰傳播:感染HIV的母親可能在孕期、分娩或哺乳過程中將病毒傳給胎兒。

需要明確的是,以下行爲不會傳播HIV:

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共餐)

蚊蟲叮咬

共用辦公用品或衛生間

咳嗽或打噴嚏

艾滋病的核心預防措施:

① 安全性行爲

堅持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可極大降低HIV傳播風險。

減少性伴侶數量,避免非婚性行爲。

定期進行HIV檢測,特別是有多性伴或高風險行爲者。

② 避免血液傳播

絕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針頭或其他注射設備。

確保醫療機構使用一次性或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

不與他人共用剃鬚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物品。

③ 預防母嬰傳播

感染HIV的孕產婦應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可顯著降低母嬰傳播風險。

選擇安全分娩方式,感染時避免母乳餵養。

④ 暴露前預防(PrEP)與暴露後預防(PEP)

PrEP:高風險人羣每日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使感染風險降低90%以上。

PEP:發生可能感染HIV的行爲後72小時內開始服藥,連續規律服用可有效阻斷病毒。

⑤ 醫療安全

醫療機構需嚴格執行消毒規範,保障血液安全。

提倡無償獻血,並確保所有血液製品經過HIV檢測。

定期檢測與積極治療

雖然目前仍無法徹底治癒艾滋病,但通過規範的抗病毒治療(ART)患者體內的病毒可被長期抑制。

 定期檢測:高危行爲後3個月是窗口期,之後檢測結果可靠。各地疾控中心提供免費、保密的檢測服務。

② 積極治療:一旦確診,應立即開始抗病毒治療。有效的治療可將病毒載量抑制到檢測不到的水平,患者可正常生活、工作,同時不再通過性途徑傳播HIV(U=U原則)。

拒絕歧視,關愛與支持同等重要

艾滋病患者常面臨嚴重的社會歧視和心理壓力,這也是許多患者不敢袒露自身患病狀態的原因。我們應當認識到:

① HIV感染者與普通患者一樣,需要尊重和關懷。

② 歧視會阻礙高危人羣主動檢測和治療,反而加劇疫情傳播。

③ 科學的認知、包容的態度是戰勝艾滋病的重要一環。

通過科學認知傳播途徑、採取有效預防措施、消除歧視與偏見,我們完全有能力遏制艾滋病的傳播。預防艾滋病,從我做起;關愛感染者,從心開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