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MI K90體驗:在小米改變的一年,最不變的次旗艦性價比守門員

今年雷總的年度演講,將“改變”作爲了主題。

與之對應的,是小米17 Pro系列劍走偏鋒,在大家對手機審美疲勞之時,將當年遺憾之作11 Ultra的背屏回爐重造。

初發布時,還有不少數碼圈網友認爲“方向錯了”,結果市場反饋狠狠打臉。

小米17 Pro系列銷量大增,隨之而來的各種“騷操作”玩法不斷——變身復古遊戲機、顯示實時通知、換上二三次偶像愛豆屏保……引領起一陣賽博“痛機”潮。

隨着小米17 Pro系列大賣,REDMI這邊也更有施展的空間了——盧總直接放話“不以價格來限制產品定義、不以品牌做技術區隔、甚至不排斥和小米直接競爭”。

口說無憑,K90 Pro Max反手“違背祖訓”,1英寸光影獵人950、USB 3.2、超級像素屏、5X潛望長焦,甚至搞了個BOSE聯名揚聲器,頗有當年K20 Pro“幹翻小米”的勁頭。

但問題來了——拿下高端創新高地的同時,已經打下的江山誰來守?

小米17有標準版,REDMI K90當然也是。

和沒有背屏的小米17標準版一樣,K90是REDMI這一代的“守家型”,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極致性價比機型。

開箱:REDMI迎來BOSE聯名,百瓦充電頭安排

REDMI K90延續了從K80開始新的“白銀”風格包裝盒設計,簡潔而不失科技感。

作爲聯名BOSE的系列,K90標準版在包裝盒上就分別在正面和右側面印上了Sound by BOSE的logo。

側面用英文標註了“享受由 Bose 技術帶來的高品質、專業調校音效。Sound by Bose 是 Bose 公司的註冊商標,經授權由小米公司使用”

盒中除REDMI K90主機外,還包含了電源適配器、USB Type-C數據線、手機保護殼、說明書、插針。進網許可粘貼在手機背面,正面屏幕出廠已貼好高透軟膜。

附帶的100W充電頭型號爲MDY-18-EW,符合新國標插腳半包要求。

單口Type-A,接口內MI CHARGE TURBO的橙色處理。

支持5V3A / 9V3A / 11V6.1A / 21V4.75A / 20V5A固定檔位,以及5~20V 3~5A範圍的動態輸出。 實測支持PD 2.0 65W、PD 3.0、BC1.2DCP、QuickCharge 3.0等主流快充協議。 數據線爲USB 2.0 Type-A to Type-C,6A規格,標註在接頭處。

附帶的軟質深灰磨砂手機殼大家應該也不陌生,鏡頭模組做了凸出保護,按鍵處開孔準確,整體幾乎感覺不到接縫和毛刺。

外觀:工藝再升級!iPhone同款一體式冷雕

先看下背面,我這臺是水藍色,其實有點介於天藍色和青綠色之間,略寡淡而不失活力感,不同光線下會有變化。

論今年Deco和背面設計,小米真就是現成的標準答案。

而到了REDMI K90的橫置大矩陣鏡頭Deco,些許“撞臉”iPhone 17 Pro卻名正言順——

大哥,我REDMI可是直接在前前代K70的基礎上精雕細琢、家族傳承,倒是沒準兒iPhone 17 Pro的設計是上次庫克來中國看到的靈感是吧。

哎,正好我這有臺REDMI K70 Pro,K90明顯更加年輕活力且精緻了不少,K70 Pro就顯得商務範了。

回到REDMI K90上,這塊後蓋首發了新的一體式冷雕工藝,將Deco部分與後蓋光啞兩種質感一體化——後蓋與 Deco處過渡平滑不說,關鍵是實現了無縫不積灰。

這代機身也跟上了更大的R角,Deco的R角也與機身進行了統一。

閃光燈、後置麥克風、紅外遙控等傳感器,一併集成在了第四個“圈”當中。右側SOUND BY BOSE的logo也和K90 Pro Max有了對應統一。

來到側面,同樣延續了從小米15開始的四微曲包裹式金屬中框,這種直到今天才逐漸在友商旗艦的工藝,已經下放到REDMI K系列兩代了。

水藍色的中框也做了上色,整體磨砂的處理,也解決了高光中框沾指紋的槽點。

機身右側,分別是一體音量加減鍵和電源鍵,按鍵邊緣也做了高光倒角。

機身頂部,則和近一兩年小米REDMI旗艦有點不同——可能考慮到更好發揮雙1115F超線性對稱雙揚的效果,迴歸了頂部揚聲器4個開孔,不過紅外還是集成在了背面Deco中。

底部則是比較常規的6個揚聲器開孔、USB Type-C接口、底部麥克風和雙面的SIM雙卡卡槽,天線帶同中間的Type-C呈對稱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接口都對齊在了中心一條水平線上,強迫症患者舒服了。

大R角更明顯的還是正面,外加上1.68mm的超窄下黑邊和其它等窄的三邊,從圖片看上去幾乎是四邊等窄的,再配合上6.59英寸這個更友好的“中屏”尺寸,對手感和顏值都有進一步的提升。

這一點,REDMI從Turbo 4 Pro就嚐到了甜頭,這也是2025年旗艦機新的設計語言之一了,因此K90整機都透着“不便宜”——一股主打線下的精緻質感。

屏幕:大哥東西拿來吧你!17PM同款超級像素

今年的K90系列,在屏幕分辨率上怕不是要“打臉”了。

但我想說,打得好。

當年REDMI K50發佈時,盧總喊出了那句“無2K不旗艦”。從那之後,除了特殊定位的至尊版外,2K屏幕從未在K系列標準版和Pro上缺席過。

而在今年友商相同定位的機型上一個個拿2K宣發時,K90卻回到了1156 x 2510這樣一個略高於1080p的分辨率。

這恰恰是種更爲高明的策略,側面表明REDMI也和小米一樣,不再和友商盲目卷參數,而是回到實際體驗上,去重新思考問題是否有更優解法。

K50發佈當年,盧偉冰“2K旗艦論”並非空穴來風。

OLED藍色子像素壽命短、衰減快,使得無法做完整的RGB排列,廠商們通過不同排列“共享子像素”來解決這個問題。

由此產生了當時OLED屏巨大的像素折損問題,使得1080p OLED細節觀感上,相比同分辨率的LCD屏差不少。

爲了彌補,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暴力堆參數,用更密集的像素填平折損帶來的大坑,最終換回一個令人滿意的清晰度。這就是當年“2K旗艦論”的特定歷史背景。

至於另一場關於屏幕排列的全民大討論,大家應該也不陌生,那就是轟轟烈烈的“周冬雨排列”,讓更多人知道同樣分辨率下,不同屏幕排列的顯示效果也有巨大差異。

小米的“超級像素”,即全新的RGB S排列,直接動搖了此前我們評價OLED屏幕清晰度體系的根基。

我們將不同像素排列的機型,一起放在顯微鏡下比較,就可以輕易看出來了。

由於RGB S排列的每個像素都擁有完整且獨立的RGB子像素,在數學上實現了“零折損”。

因此,刻舟求劍去把6.85英寸傳統類鑽排和6.59英寸RGB S排列放在一個評價體系裏,無疑是不客觀的——

就像當年1080p周冬雨排列和1080p鑽石排列放在一起,清晰度完全不一樣。

在其它方面,這塊6.59英寸的柔性OLED直屏也都是旗艦水準。

LTPS下最高120Hz刷新率,可自定義設置120Hz / 60Hz兩檔,支持自定義高刷應用,在軟件接口映射了60/90/120Hz檔位。

480Hz觸控採樣率,2560Hz瞬時觸控採樣率,實測日常鎖136Hz,遊戲下開啓觸控增強就能幹上去了。

實測支持廣色域,內置色彩管理,默認專業原色模式,可切換生動模式,支持真彩顯示。

HDR認證支持杜比視界DolbyVision、HDR10、HLG、HDR10+;

實測生動模式下,色域覆蓋做到了99.5%的sRGB和84.8%的DCI-P3,色域容積達到了122.7%的sRGB、86.9%的DCI-P3;

得益於全新的M10基材和新型紅色發光主材一併都有,陽光模式下亮度最高2000nits,強光25%區域能做到3500nits的峯值亮度。

專業原色模式下,平均ΔE色準達到了0.45的優秀水平。

全亮度DC調光,圓偏振光也來到了2.0。暗光下這次更是在OLED上支持了1 nit DC調光,對比右側此前機型,最低亮度下明顯不刺眼了。

全鏈路的小米青山護眼3.0,支持節律護眼,支持用眼習慣提示。

前面提到由於是LTPS,因此並沒有支持全屏AOD,不過AOD支持常亮(始終顯示),並且還給了智能顯示。

性能:三階凸臺冰封散熱,用前代旗艦降維打擊

從K60開始,K系列就形成了標準版用前代驗證過的旗艦SoC、Pro用當代旗艦SoC的格局。

K90依然用這個驗證過的路子,不過舊瓶也裝上了新酒——

通過新一代的散熱設計,在當下SoC極限性能多數場景下過剩時,進一步釋放前代潛能,同時又不是任何的閹割版,無疑是性價比更高的方案。

驍龍8 Elite早已跟大家見面,我就無須多言爲其證明,直接跑分說話。

在3DMark中,Wild Life Extreme得分6761,Solar Bay得分12122,Solar Bay Extreme得分1252,Steel Nomad Light得分2598。

相比首發驍龍8至尊版的小米15,又有了7%~10%的提升。

GFXBench得分如下,基本也都有一定提升。

Geekbench 6.5.0單核3103,多核9907,比起小米15單核又榨出不到4%,多核提升了8%。

內存閃存則都是最新的LPDDR5X + UFS 4.1。

RaptorMark閃存速度測試,得分43240,超越了榮耀GT Pro。讀取5413 MB/s,寫入4216 MB/s。

綜合進行安兔兔V11跑分,得分3404571,比起動輒400W的第五代驍龍8 至尊版當然略遜些,但這個成績降維打一波新的中端那沒啥問題吧。

UFS存儲擴容技術也有,我這臺1TB版本額外擴充了32GB。

13分鐘單局5v5王者榮耀的表現相對“穩”,畢竟今年各家旗艦甚至中端,全高几乎都能平均120跑下來,平均3W功耗放在今天也說不上一騎絕塵。

但原神就有點說法了,全高依然穩60這個不用說,在更大的屏幕上卻實現了和小米15差不多的平均3.8W整機功耗。

作爲對比,同樣SoC的榮耀GT Pro都到4.2W去了,REDMI K90實現了更低的幀能耗。

星鐵全高60幀,之前測過不少機子大多隻能在功耗和釋放上保住一頭,之前最亮眼的小米15,用3W做到了平均幀率58.5。

K90倒是沒這麼逆天,但在卡頓次數明顯下降的同時,在3.9W的功耗上把平均幀率幹到了59.3,平均溫度37.7℃,最高溫度僅40℃.

作爲對比,同平臺的榮耀GT Pro平均5.1W功耗做到幀率59.4,平均溫度40.1℃,最高溫度45℃。

影像:違背祖訓的AI長焦和RAW支持

按照以往,大家對K系列影像的期待和小米內部的產品定位,往往是要遜小米數字系列標準版一頭的。

但今年盧總的放話,似乎表明REDMI K系列影像也要來一波越級,隨後K90 Pro Max官宣搭載光影獵人950主攝和5倍潛望長焦也證實了這一點。

K90 Pro Max的“騰籠換鳥”,讓K90的影像也有了上探的可能。

和SoC的區隔策略相似,K90的主攝保持了原先的光影獵人800,但通過新的算法和功能,讓標準版更能打了。

日間陰天場景,對比下方同樣是光影獵人800的REDMI K70 Pro,幾乎看不出什麼區別,一樣的還原和傾向。

來到夜間,上方REDMI K90相比下面的REDMI K70 Pro,在夜景算法上傾向於更好的高光壓制(綠框部分)、更純淨更少的噪點——當然也多了些塗抹(左下方地面)。

畢竟硬件幾乎不變,這些細微的提升,如果不放在一起精細放大賽博鬥蛐蛐的話,也很難察覺。

但新的2.5x長焦鏡頭,便是第一次來到標準版上了,還加上了In-sensor Zoom技術。

站在五四廣場拍攝遠處的奧帆中心,統一變焦到135mm(5.5x)左右,REDMI K90(上)相比REDMI K70 Pro的2x人像鏡頭明顯清晰了許多,甚至畫面純淨度清晰度好過了小米14。

真正違背祖訓的來了,這次AI超級長焦連REDMI K90標準版都有,在20x以上便支持自動開啓和強制開啓。

棧橋前拍橋上的回瀾閣,變焦到30x並開啓超級長焦,REDMI K90(左上)明顯在四個對比機型中領先,畫面相對自然而清晰。

作爲對比,缺少AI超級長焦且只有2x原生長焦的REDMI K70 Pro(右上)只能放大到20x,並且已經糊成一片,細節丟失差不多了。

左下角的小米14,似乎還是初代的AI超級長焦算法,油畫感極強,幾乎失去了真實感。

甚至,把原生5.5倍光學變焦的華爲Pura 80拉來也差不多,華子銳化拉的太嚴重了。

對比就先到這兒,可以看出,REDMI K90這次雖然沒換主攝,但這顆長焦以及相應算法的下放確實是給足了誠意。

而軟件功能體驗上,REDMI K90首次把專業模式下的RAW格式拍照和LOG視頻加上了!

其中,1x主攝和2.5x長焦還支持5000萬高像素RAW,LOG則只支持1x主攝和2.5x長焦。

要知道,RAW和LOG拍攝一直是REDMI區隔小米的刀法,你就說,盧總給大家喊的話做到了沒!

整個相機的精簡、操作邏輯也都合入的最新版。

錄像支持智能降噪、3D立體錄音、耳機返聽、音源追焦,專業模式下支持視頻收音增益。

支持了運動抓拍。

水印更是支持四種類型(標準、打卡、經典、膠片)18種樣式,主流的水印自定義功能也都支持了,比如高斯模糊取色、自定義logo與文字等。

前置錄像最高1080p @ 60fps;後置超廣角錄像最高1080p @ 30fps;主攝最高8K @ 30fps(最長6分鐘);2.5x長焦最高4K @ 60fps;錄像夜景模式僅支持主攝,最高4K @ 24fps;

後置慢動作最高1080p @ 960fps(3s後半部分爲慢動作),1080p @ 240fps不限時長;前置慢動作最高720p @ 120fps。

延時攝影主攝和長焦最高4K @ 30fps,超廣角和前置最高1080p @ 30fps。

人像模式支持1x主攝、2x主攝和2.5x長焦。前置攝像頭拍照支持0.8x超廣角。

續航快充:百瓦更持久!45分鐘充滿7100mAh

REDMI K90採用了7100mAh電池,含硅量達到了10%。

因此,實現了比前代更小的機身下,容量進一步提升了450mAh。

全程默認刷新率、50%亮度、50%音量、單卡開啓5G、連接Wi-Fi下,進行如下續航測試。

1小時30分鐘長視頻(嗶哩嗶哩) + 1小時30分鐘遊戲(原神、王者榮耀全高) + 1小時信息流App(15分鐘知乎、15分鐘微博、15分鐘小紅書、15分鐘酷安) + 30分鐘短視頻(抖音) + 30分鐘音樂外放 + 15分鐘高德導航 + 15分鐘微信視頻 + 15分鐘微信語音 + 15分鐘微信聊天朋友圈 + 10分鐘電話通話 + 5分鐘淘寶購物 + 5分鐘美團 + 5分鐘1080p@60fps視頻錄製 + 5分鐘拍照,共計6小時30分鐘,剩餘電量54%。

繼續用到1%,如果你不是重度用戶,這個成績“妥妥用兩天”似乎也不是大問題?

支持低溫超級續航,支持電池健康保護和智慧充電保護,支持顯示電池健康度,旁路充電似乎要等OTA?

最高100W有線快充,實測1%到100%充電時間約45分鐘,峯值功率能達到近85W。

要知道,小米15的5600mAh也要45分鐘左右。從曲線中可以看出,K90快充的高功率時長更持久了。

此外,和小米17系列一樣,K90也支持100W的PPS。

系統:金凡上桌喫飯!HyperOS 3再進化

REDMI K90出廠就搭載了最新的基於Android 16的澎湃OS 3。

如果你有關注過HyperOS 3,就知道我這個“金凡上桌喫飯”的含金量了。

首先就是大家最關心的流暢度提升,我自己的小米14早已升級beta版,而在我用這幾天K90的時間裏,HyperOS 3整體都是十分絲滑流暢的,在機圈的口碑無需多言。

美學方面你永遠不用擔心小米,唯一在於這套新的圖標有點爭議,大家還不習慣。

類液態玻璃的處理也有,但應用的非常剋制,比如也只是在搜索框這種地方而已,不會出現可讀性大幅下降的問題。

主要功能上,小米的“靈動額頭”終於還是聽勸刪了,取而代之的是這個新的小米超級島,整體使用邏輯清晰,點擊展開,滑動切換/關閉,展開後直接下拉便進入App。此外還支持長按超級島拖拽分享內容。

碰一碰和小米/iPhone設備傳文件也來了,自然流暢,不需要搜索設備找半天,也不需要提前打開功能了,動畫也是十分的絲滑。

安卓人手邊沒有iPhone和iPad,那來看看澎湃OS3在Mac互聯上的表現。

可以將瀏覽器、微信、相冊等App以類似橫屏平板的比例來互聯,可以同時打開3個App,並且支持一鍵啓用手機熱點,還支持了用電腦觸控ID指紋解鎖手機,無需在電腦和手機間頻繁切換解鎖了。

細節:BOSE調音揚聲器,標準版同樣頂!

REDMI K90依然延續了前代普及的超聲波指紋,主要優勢還是在於解鎖正確率上,幾乎輕碰就能解鎖。

另外,也支持轉圈錄入指紋了。

這次,還支持了類似蘋果查找網絡的無網定位功能,至少在遺失手機時能多一道找回的希望防線。

紅外依然放在了手機背面。

由於支持了低功耗攝像頭常開,也就可以實現主動視覺感知、極速掃碼、懸浮通知智能顯示這些智能感知的功能——包括前文提到的AOD智能顯示。

另一個重頭戲就是BOSE音效了,K90雖然不像K90 Pro Max那麼“轟轟烈烈”,但這組雙1115F超線性對稱雙揚,相比之前也是一耳朵可感的明顯提升。

具體說來,如果說單揚聲器是一個點的單維度單聲道發聲,以K70 Pro爲代表的老機型雙揚聲器幾乎都是二維的立體聲。

那麼到了K90標準版,就是有了一定的三維縱深感,樂器和人聲有了更明顯的層次分離了——我們去現場聽演唱會、音樂會不就是追求這樣的聽感嗎?

這次也支持了更多樣的音效選擇調節,兩種模式各三種音效,支持自定義均衡器。

其他方面,NFC支持eID,網絡支持Wi-Fi 7和藍牙5.4這些旗艦外圍也都不少,還有雙頻GPS定位,無網通應該也要等一下OTA。

也只有0809馬達、USB 2.0這些旗艦級纔有的、不夠極致的小槽點——

當然K90 Pro Max沒有這些問題,所以只要看K90的售價到不到位,就知道這些算不算槽點了(手動狗頭)

總結:標準版守家性價比,Pro Max開大整新活

REDMI乃至整個小米,從小米12之後就從參數爲先轉移到了體驗爲王上,將單一的參數拿出來,或許時常有更強的對手產品;

但做手機就是做水桶,單一長板並不能彌補短板的不足,綜合競爭力纔是拿下更多消費者的關鍵。

REDMI K90作爲更普世、更大衆向的產品,以屏幕爲例,能在一衆卷2K的大潮中急流勇退,重新思考卷2K的本質,實現了成本、功耗、顯示效果的更好平衡,這無疑是站在用戶體驗角度才能做出的深思熟慮。

在“改變”的一年,我們既看到了小米17 Pro系列、REDMI K90 Pro Max這樣打破行業常規,一如當年小米MIX開全面屏先河般的敢爲人先,也有小米17、REDMI K90這樣守序而不唯參數,重新思考下刀法的守門員。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