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硬件中,“原廠硬盤”往往是被人們所忽視的一環。愛好者很少關注它們的性能表現,但與此同時,這又與使用體驗息息相關。
隨着原廠硬盤逐漸向“大容量”發展,是否有廠商藉此“渾水摸魚”?不同品牌間的原廠硬盤,能效水準又究竟孰高孰低?
爲此,我決定進行一次“原裝硬盤測試”。本期文章的主角,便是聯想品牌所選用的硬盤:憶聯AM6A1。
Lenovo(聯想)
憶聯科技 AM6A1
這是一款緊湊型硬盤,支持PCI-E4.0協議。在2023-2024年度,它被廣泛應用在聯想旗下的筆記本中。
在主控方案的選擇上,憶聯使用了一款發佈於2022年的芯片:SM2269XTF——這是來自慧榮的入門級產品,並未集成DRAM緩存。
與之搭配的,則是長江存儲的128層上一代顆粒。
性能測試
這是一組不折不扣的“性價比”配置,自然在性能上做出了犧牲:儘管使用PCI-E 4.0接口,AM6A1卻沒能發揮出PCI-E 4.0的全部實力——甚至,沒能同PCI-E 3.0硬盤拉開差距。
憶聯AM6A1(PCI-E 4.0硬盤)得分
在衡量遊戲性能的3DMark項目中,AM6A1的水準大幅落後於PCI-E 3.0的對手。如果不事先說明,你是否能意識到:這竟是一款PCI-E 4.0硬盤的測試成績?!
海力士BC711(PCI-E 3.0硬盤)得分
雪上加霜的是,這仍是被SLC Cache所粉飾的成績:藉由將TLC閃存模擬爲SLC形式,硬盤在緩存區內的速度已大幅提升——而當SLC緩存消耗殆盡,真正的考驗纔算來臨。
短時寫入大量數據後,AM6A1的短板展露無遺:儘管長江存儲的顆粒並不算差,WriteBack回寫仍然消耗了主控大量精力。最終,它的速率徘徊在300—500MiB/s之間。
更糟糕的是,要想令硬盤的SLC Cache生效,必須先向緩存區內寫入數據。
當數據剛寫入時,它將暫存在緩存區中,得到SLC Cache的加速,很容易取得漂亮的測試成績。可當硬盤空閒後,“垃圾回收”會將數據移回TLC區間——在日常讀取時,數據往往在TLC區域,得不到SLC Cache的幫助。
也正因此,與“緩外寫入”不同,在日常使用中,“緩外讀取”每時每刻都會發生。
而在此項目中,憶聯的遮羞布再次被扯下:不足34MiB/s的4K直讀速率,纔是AM6A1真正的水平。
PCI-E 5.0日漸普及的當下,作爲一款PCI-E 4.0硬盤,憶聯AM6A1卻連PCI-E 3.0硬盤都不如——這樣的成績,是否能令你滿意?
能耗測試
倘若差距僅僅侷限在“讀寫速率”之上,一切並非無法挽回。遺憾的是,就連筆記本與移動硬盤最看重的“能效表現”中,AM6A1也不突出。
這場測試圍繞硬盤盒與電流表展開。測試使用的硬盤盒高達40Gbps規格,足以發揮出待測硬盤的實力。
電流表中記錄的“功耗數據”,均是硬盤盒的整體功耗——可能略高於硬盤的實際能耗。但基於多款產品間的橫向對比,我們仍然可以推知其真實能耗的高低。
在日常使用中,硬盤以小文件讀寫爲主。“4K隨機讀寫”項目的能耗,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實際體驗。
在此項目中,AM6A1的整體功耗高達3.8W。同爲2230短硬盤的海力士BC711,所取得的成績僅僅是3.5W——不僅如此,海力士硬盤更集成了DRAM緩存!在能效表現上,憶聯被遠遠甩在了身後。
更極端的“全盤寫入”項目中,憶聯硬盤再一次敗北:它整體耗費了1.28Wh的能量,才終於艱鉅地完成了任務。
而讀寫時間更是漫長,AM6A1足足用去了14分鐘!
相比之下,海力士BC711硬盤明顯更勝一籌。
它僅用時9分4秒、消耗0.79Wh的能量,便完成了相同的512G寫入工作。
速度慢55%,發熱量卻高出60%——不僅在設備內一敗塗地,就連“移動硬盤”也不適合AM6A1。
——如果你認爲這已是一塊原廠硬盤的下限,憶聯AM6A1還將源源不斷地帶給你“驚喜”。
意料外的“驚喜”
讓我們仔細端詳這塊硬盤的方案,似乎能察覺一些不太對勁的地方。
在存儲顆粒上,我們沒能找到長江存儲“YMTC”的原封標識;取而代之的,是憶聯“Union Memory”自己打上的標記。
——也就是說,或許是爲了節約成本,憶聯並沒有選擇長江存儲的原廠芯片。作爲聯想集團的“原裝固態”,AM6A1竟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自封硬盤”。
後記
從測試成績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憶聯AM6A1是一款入門級硬盤。
然而,定位低端的它,卻堂而皇之地取代了西數、海力士等知名產品。標配在聯想旗下的諸多國行設備之中!
下至3000元價位的小新入門筆記本,上到重視遊戲的LEGION產品線,甚至連定價一萬五千元、代表品牌形象的Thinkpad X1 Carbon,也沒能從中倖免。
Thinkpad X1 Carbon Gen12
與此同時,相同機型的海外型號,卻依然使用海力士、西部數據等知名品牌產品。
如今的憶聯,已是今非昔比:AM6B1、AM6C1的成功,或已令這家品牌走出了過去的陰影。
誠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品牌都將歷經探索的迷茫。但打着所謂“普及風暴”的旗號,堂而皇之地以尚不成熟的憶聯 取代更優越產品的聯想集團——它們已經不是第一次這麼做了。
這樣的行爲,終將動搖消費者對憶聯的信任;名爲“普及風暴”,又何嘗不是對憶聯品牌口碑的捧殺?
——任何“電子垃圾”,終將被繩之以法!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