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比傳國玉璽更早,更神祕的華夏第一神器

九鼎,是被賦予了至高無上政治與文化意義的傳國寶器。是比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更早出現神祕至寶,它不單隻代表王位正統,還代表着九州歸一(華夏的統一)。它象徵着王權、天命所歸以及對天下疆域的統治,是夏、商、週三代王朝的鎮國之寶。

西漢司馬遷《史記》等古籍記載“大禹治水,劃定九州;鑄鼎象物,一州一鼎”。

傳說大禹成功治理了洪水後,將天下劃分爲九個行政區域,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就是“九州”的由來。

大禹登天子位後,收集九州貢獻的青銅,在豫州(天下之中)鑄造了九個巨大的鼎。每個鼎代表一個州,並在鼎上刻繪了該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魑魅魍魎等),讓人們識別並加以防備。

九鼎是“天下”地理概念的物質化體現,代表了統治者政權對九州萬邦的有效統治。擁有九鼎,就意味着獲得了“天命”,是合法的天下共主。而且鼎在古時候是祭祀用的重要禮器,九鼎作爲羣鼎之首,也具有與天地溝通的神聖功能。

著名的成語“問鼎中原”裏的鼎指的就是“九鼎”。

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強大。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在周天子境內陳兵示威。周定王派使者慰勞,楚莊王趁機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詢問鼎的重量,暗示了楚莊王有取代周室、奪取天下的野心。周使者王孫滿機智地回答:“在德不在鼎”,並告誡他“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暫時震懾住了楚莊王。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九鼎在當時作爲王權象徵的敏感性和重要性。

最後我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它的下落何在,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它的下落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 沉於泗水說(最流行):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96年,秦軍攻破周王室最後的領地,奪取九鼎。在將九鼎運回咸陽的途中,途經泗水彭城(今江蘇徐州)時,其中一個鼎突然落入水中。其餘八鼎雖被運走,但後來也下落不明。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派上千人在泗水打撈,一無所獲。因此,“泗水撈鼎”也成爲了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和藝術題材。

2. 沒於泗淵說:另一種說法是,周王室在滅亡前,自己將九鼎沉入了泗水深淵,以免神器落入僭越者之手。

3. 銷燬鑄錢說:後世有學者推測,九鼎可能在秦末戰亂或被後世王朝(如漢武帝)銷燬,熔鑄成了銅錢。

4. 陪葬於秦始皇陵: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現代猜想,認爲九鼎最終被秦始皇獲得,並作爲最珍貴的陪葬品埋入了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中。但這目前沒有任何證據。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