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WHO於2025年9月2日發佈的最新數據《世界心理健康現狀:最新數據》,全球精神障礙患者已超過10億人,焦慮和抑鬱等常見問題已成爲導致長期殘疾的第二大因素。 這一增長可能與壓力、經濟不平等以及全球老齡化等因素有關。精神疾病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還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負擔,例如抑鬱症和焦慮症每年導致全球經濟損失約1萬億美元,包括醫療費用、生產力下降和家庭負擔。 這些數據強調了精神健康服務的迫切需求,儘管全球已有進展(如超過80%的國家將精神衛生納入應急響應),但治療覆蓋率仍存在巨大差距,低收入國家僅有不到10%的患者獲得有效干預。
報告涵蓋了12類主要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飲食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自閉症譜系障礙、物質使用障礙(如酒精或藥物成癮)、行爲障礙、智力障礙以及其他神經發育障礙。這些疾病的分類基於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1),涵蓋了從輕度焦慮到嚴重精神分裂的廣泛譜系。其中,抑鬱症和焦慮症是最常見的,影響了全球數億人;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則往往導致更嚴重的致殘和住院需求。報告強調,這些疾病並非孤立存在,常與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疼痛)共存,形成“共病”現象,進一步加重負擔。
報告顯示,精神疾病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通常指每10萬人口的患病率,調整年齡因素)存在顯著地域差異。中撒哈拉以南非洲最高,達8706.11/10萬,這可能與衝突、貧困、傳染病流行和醫療資源短缺有關,導致患者更容易發展爲慢性殘疾或過早死亡。相比之下,東亞最低,僅3340.99/10萬,這得益於較穩定的社會環境、較高的識字率和部分地區的傳統文化支持(如家庭網絡),但也可能存在報告不足的問題。
女性的精神疾病發病率和疾病負擔普遍高於男性。例如,抑鬱症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且與遺傳易感性相關的基因標記數量幾乎是男性的兩倍。這可能源於生物因素、社會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焦慮症也類似,女性更易受影響。根據2025年數據,精神障礙患病率因性別而異,但女性總體上受到的影響尤爲嚴重,尤其在抑鬱和焦慮領域。
在中國,成人抑鬱風險檢出率達10.6%,約影響9000萬人。這包括了臨牀診斷和潛在風險人羣,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職場高壓環境是關鍵因素:18-35歲青年抑鬱焦慮就診率年均增長18%,反映了快速城市化、經濟競爭和“996”工作文化的影響。每5個職場新人中就有1人需藥物干預,這突顯了早期篩查的重要性。此外,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超過5000萬,但就診率不足20%,可能由於家長認知不足和專科資源有限。
根據WHO最新估計,中國14億人口中約有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4100萬人患有焦慮症。2025-2027年定爲“精神衛生服務年”,目標到2025年每個地市至少有一家醫院提供精神和睡眠障礙門診。然而,整體就診率低,全國精神疾病患者中91.4%未接受專業治療。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