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醫生可以上門問診

古裝劇中常有家裏人生病請大夫來家看病的鏡頭,在古代中國曾是民間醫療的主流。

可如今,除非是特殊的家庭病牀服務,普通人很難再把醫生請到家裏看病。

在古代,醫生分爲良醫、遊醫以及館醫。良醫是醫術精湛的國手,求診的多是達官貴人,一般老百姓根本請不到。

能給老百姓治病的是遊醫,他們走街串巷搖着鈴鐺賣藥,專門治療窮苦百姓的頭痛、腦熱、跌打損傷。

《清明上河圖》裏就有遊醫的場景:遊醫坐在地上,面前鋪着些東西,圍觀人羣中有人挽起褲腿等着診治。明代周臣畫的《流民圖》中,老百姓因長期流亡奔波,常出現腿腫,有的人腿上還貼着黑色膏藥。

古代遊醫有個明顯特點 —— 師承無名、自學成才。達官顯貴不會找他們看病,他們只能靠賣些 狗皮膏藥 餬口。

遊醫們走街串巷時,手裏都會拿一個 虎撐,它的外圈中間有一條環形縫隙,環內放着兩個金屬彈丸,手指轉動就能發出 叮叮噹噹 的聲音。

北宋畫家李唐的《灸艾圖》中,一位醫生正在給村民做艾灸治療,他身後的徒弟在往膏藥上哈氣,旁邊還放着一個虎撐。

後來又有傳說,孫思邈用金針治好了龍王的病痛,這個故事代代傳播,各地醫館也開始供奉藥王孫思邈,最典型的畫像就是 坐虎針龍圖

比如明朝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上面的醫館左邊招牌寫着 小兒內外方脈藥室,館內掛着四幅畫:一幅是騎虎穿紅袍的藥王孫思邈,一幅是穿綠袍騎黑犬的藥王菩薩韋古道,還有一幅是婦女抱着孩子,腳下放着馬鞍,取 小兒馬上平安 的寓意;最左邊的畫是一隻大眼睛,這表示醫館裏還有治療眼病的醫生。

宋雜劇中 “眼藥酸” 的表演場景,有一張宣傳海報:左邊的演員扮成眼科醫生,身上掛滿畫有眼睛的幌子,表明自己江湖眼科郎中的身份,他手拿一瓶眼藥,準備遞給右邊的中年男子;

右邊的男子伸手指着自己的眼睛,雙臂有刺青,左手還拿着一截木棍,從形象來看像是個潑皮無賴,估計是要找茬教訓這位民間眼科醫生。

古代的遊醫要是年紀大了,跑不動了,就會和相識的三五個遊醫一起開個醫館,這時遊醫就升級成了館醫。不過遊醫羣體裏,除了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更多本質上是騙子。

他們有個騙術叫 “測字治病”。比如病人寫個 “樹” 字,他們就說這病屬於 “木病”,按照中醫五行 “金克木” 的理論,讓病人把金子放他這兒三天,說三天後病好就把金子還回去。

家裏的老人、媳婦看着男人的病一直不好,沒人幹活連飯都快喫不上了,就趕緊把壓箱底的嫁妝小心翼翼地拿給遊醫,盼着三天後男人能康復,可實際上別說三天,三年也好不了。

除了測字治病,還有些遊醫專門跑到鄉下市集賣假藥。中藥有丸、散、膏、丹四大門類,其中膏藥的成本最低。古代沒有食藥監局,遊醫的膏藥沒有固定配方,宣稱能治的病也五花八門。

民國時,有些老媽子會從遊醫手裏買硃砂膏,放在太陽底下曬熱了貼在太陽穴上。

硃砂導熱性好,曬一會兒貼在腦門上會讓人覺得溫暖通透,但貼多了很容易引起皮膚潰爛和重金屬中毒,可老百姓不懂,還以爲這是活血化瘀的效果。

其實老百姓能請到家裏的醫生,基本都是這種賣藥的騙子,他們沒有固定的行醫和擺攤位置。古代交通閉塞、信息不發達,遊醫們騙完東村騙西村,走到人多的地方就隨機蹲下來擺攤。

比如到了碼頭,工人多,他們就說自己的膏藥貼了能正骨、治跌打損傷;到了八大胡同這種風月場所,又說自己賣的是虎骨壯陽膏。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