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小品已消亡?

以前春節的時候,都是坐在電視家前等待着春晚小品的播放,而如今春晚,變成了一個家裏播放聲音的背景板,小孩打着遊戲,大人刷着手機,造就這一現象的具體原因到底是什麼,春晚小品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

羣像視角的轉變與人物弧光的缺失

以前的小品都是以農民百姓爲基調,通過百姓的視角來探討所今年發生的變化,引起人民共鳴,無論趙本山的白雲黑土,還是趙麗蓉的打工奇遇都是地道農民作風,編劇通過這種設定來迅速拉進觀衆與小品主角之間的關係。樸實而又滑稽的人物演繹着今年國家發生的事情與亂象。通過大環境的改善在小人物身上所發生的具體現象。

九八九八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

百姓安居樂業,齊誇黨的領導。

尤其人民軍隊,更是天下難找。

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鬥角。

今天內閣下臺,明天首相被炒。

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

縱觀世界風雲,風景這邊更好!

反觀近年來的小品,大部分是以中產階級爲視角。雖然我國越來越好,但是仍有一些人還是處於農民階段。所拋出和引用的劇情不再折射現實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和問題,而通過包餃子的形式將目光聚焦與於家庭和人際關係的改善。並且故事的情節也不在聚焦與個人的鮮明特點,而是服務於最後的煽情與主題的昇華。

觀衆不是厭煩這種煽情和主題的昇華,而是因劇本情節的缺失而強行煽情和昇華。

那因爲什麼造就劇本情節的缺失呢?

小品演出時間的極限壓縮與強行賦予教育意義的情節扭曲

演一出小品需要多長時間,以前的回答是20分鐘左右,到了當代最短被壓縮到了8分鐘一部,

但大部分小品是處於10-15分鐘這個區間。近年來,隨着我國的崛起,春晚已經是文化出海的主旋律,語言類小品在春晚所佔的比重一步步被其他演出稀釋。這種被壓縮後的時長限制和代表我國文化符號的加持,小品編劇不得不以快節奏的形式經行演出,進而導致的結果是小品不在那麼搞笑了,觀衆看得虎頭巴腦突然電視裏的人物就開始說教起來,或是莫名感動

從而觀衆討論出,現在的小品與以往的小品不同了,教育目的和煽情環節太重,從中獲得快樂也沒了。

但其實不是快樂消失了,而是轉移了。

最後我想說當有人指責“小品沒落了”,“小品變成了短視頻”的同時,我們應該想想是什麼造就這樣的現象,因爲小品在這個時代中,也只不過是作爲文化產品的功能性需求罷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