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品已消亡?

以前春节的时候,都是坐在电视家前等待着春晚小品的播放,而如今春晚,变成了一个家里播放声音的背景板,小孩打着游戏,大人刷着手机,造就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春晚小品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

群像视角的转变与人物弧光的缺失

以前的小品都是以农民百姓为基调,通过百姓的视角来探讨所今年发生的变化,引起人民共鸣,无论赵本山的白云黑土,还是赵丽蓉的打工奇遇都是地道农民作风,编剧通过这种设定来迅速拉进观众与小品主角之间的关系。朴实而又滑稽的人物演绎着今年国家发生的事情与乱象。通过大环境的改善在小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具体现象。

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

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

反观近年来的小品,大部分是以中产阶级为视角。虽然我国越来越好,但是仍有一些人还是处于农民阶段。所抛出和引用的剧情不再折射现实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和问题,而通过包饺子的形式将目光聚焦与于家庭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并且故事的情节也不在聚焦与个人的鲜明特点,而是服务于最后的煽情与主题的升华。

观众不是厌烦这种煽情和主题的升华,而是因剧本情节的缺失而强行煽情和升华。

那因为什么造就剧本情节的缺失呢?

小品演出时间的极限压缩与强行赋予教育意义的情节扭曲

演一出小品需要多长时间,以前的回答是20分钟左右,到了当代最短被压缩到了8分钟一部,

但大部分小品是处于10-15分钟这个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崛起,春晚已经是文化出海的主旋律,语言类小品在春晚所占的比重一步步被其他演出稀释。这种被压缩后的时长限制和代表我国文化符号的加持,小品编剧不得不以快节奏的形式经行演出,进而导致的结果是小品不在那么搞笑了,观众看得虎头巴脑突然电视里的人物就开始说教起来,或是莫名感动

从而观众讨论出,现在的小品与以往的小品不同了,教育目的和煽情环节太重,从中获得快乐也没了。

但其实不是快乐消失了,而是转移了。

最后我想说当有人指责“小品没落了”,“小品变成了短视频”的同时,我们应该想想是什么造就这样的现象,因为小品在这个时代中,也只不过是作为文化产品的功能性需求罢了。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