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在年度演講前接受小訪談第三期,雷軍將小米15週年的核心總結爲“找人”和“攢錢”,看似樸素的邏輯背後,是小米從一家創業公司向全球化科技企業蛻變的底層支撐。尤其在造車、造芯等重投入領域,這兩點直接決定了能否“集中精力辦大事”。
![]()
(以下爲演講前完整採訪內容)
提問:今年是小米15週年,你認爲最重要的事兒是什麼?
雷軍:就是兩件事。第一找人,第二攢錢。厲害的人足夠多呢,才能幹成事兒。攢的錢呢,足夠多呢,才能集中精力辦大事。
提問:這麼多年了,爲啥你還在工作一線呢?
雷軍:這些年裏面呢,小米一直在創業,成長也實在是太快,非常非常缺人。這幾年呢,我們一直致力於內部的提拔和外部的招募。已經有非常多的人才幫我呢,分擔了大量的壓力,所以呢,也歡迎更多的人加入小米。
提問:這些年你們受到很多質疑,你怎麼看?
雷軍:這就是我們比較難受的地方。我考慮了一下呢,主要是因爲我們的小米模式非常新,小米成長速度很快,就很容易被大家誤解。我們呢,也一致用實際行動來改變大家的印象。
提問:能舉個例子嗎?
雷軍:前幾年黑我們組裝廠的人特別的多,去年呢,我們小米的手機智能工廠、汽車智能工廠投產以後,一下子在黑我們組裝廠的人就幾乎沒了。所以呢,在這裏呢,也希望大家幫我們多宣傳,多解釋吧。
提問:你覺得小米高端化成了嗎?
雷軍:說成功還太早。不過小米在高端化的進展還是蠻快的。大家對我們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舉個例子,像小米Su7 ultra,一款五六十萬的產品,這麼多人買,真的是不可思議。要是擱兩三年前,你信嗎?反正我是不信的。
提問:是不是還有很多失敗經歷沒對外說?
雷軍:那當然了,失敗的事情也是一堆一堆的。我以前常開玩笑說,大家記得我乾的事情都是成功的,這樣我的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所以呢,人呢,總還是要有一點樂觀主義精神。
![]()
面對“爲何仍在一線”的提問,雷軍的回答透露出小米高速擴張中的人才焦慮。儘管通過內部提拔與外部招募已緩解部分壓力,但他仍親自參與業務,這也呼應了小米近年“高端化”“全球化”“生態協同”多線作戰的挑戰。
關於質疑,雷軍並未迴避,而是以智能工廠的落地爲例,強調用行動扭轉“組裝廠”標籤。這種“以成果回應”的策略,與他對標蘋果、保時捷的勇氣一脈相承。而提到高端化,他坦言“成功還太早”,但SU7 Ultra的市場接受度顯然超出了內部預期——這種“不敢信”的坦誠,反而讓小米的進階更具說服力。
最後,雷軍笑談“失敗經歷一堆”,卻將公衆注意力引導至成功案例,這種“樂觀主義”或許正是小米穿越週期的關鍵。正如他曾在演講中提到的:“痛苦不是壞事,挫折終爲饋贈”。今晚的年度演講《改變》,或許會進一步揭開這些“未說的失敗”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小米。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