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破案和推理小說有什麼區別呢?

今天我們將揭開現代謀殺案的真實偵破流程,看一看現實中的偵查手段與諸多推理小說之中的差別。

謀殺案的發現

一場謀殺案的發現或許是從釣魚佬的精準垂釣,或許是從無法掩蓋的濃烈屍臭,也可能是失蹤不見人口,相比後者,前兩者發現幾率更大,也更容易着手。從隱藏屍體的手法來看,大多數都遵循着遠拋近埋的規律,如果一具屍體沒有加以掩埋,而是直接拋入江河中,那麼說明真實案發地點或者兇手所在地,一定離拋屍現場比較遠,如果是掩埋屍體,那麼兇手居所一定離屍體不遠,這其實很符合一般人的心理。

確認屍體身份

在處理無名屍體時,確定其身份是關鍵步驟,因爲確認身份信息後,可以通過分析死者的社會關係,如情感糾葛、矛盾衝突或炫富行爲,來鎖定嫌疑人。

而確認身份依賴於隨身物品和屍身特徵。隨身物品透露經濟狀況和職業,手機等電子設備可能提供額外信息。

   面部特徵用於走訪調查、發佈懸賞和比對失蹤人員記錄。法醫檢驗則揭示死因、年齡、性別和死亡時間,其中我們可以通過死者胃內容物消化程度,推斷最後一餐後死亡時間,而恥骨聯合面,是判斷死者年齡的金標準,骨盆的恥骨聯合面的形態會隨着年齡發生非常有規律的變化。年輕時(20歲左右)表面粗糙不平,有隆起的嵴;隨着年齡增長(30-40歲),嵴逐漸磨損、消失,表面變得光滑;進入老年(50歲以後),邊緣會出現骨質增生,表面出現小孔(骨質疏鬆)。

   死者的生活方式和裝扮也指引調查方向,例如,紋身女性可能會與娛樂場所有關,也會更讓人傾向於情感糾葛被殺。這些努力旨在精確識別死者,推進案件解決。

DNA的重要作用

在確認個人信息之後,就要開始追查兇手,根據現場判斷作案動機,如果是女性,則會比男性多出見色起意造成的死亡,所以會重點檢查體內有無男性體液殘留,從而確定兇手DNA,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有前科的兇手纔會在公安系統留有DNA信息,所以單憑這個並不能輕鬆確定兇手,不過隨着科技的發展,如果和你同一族系的男性有前科案底,那麼也很有可能鎖定你,因爲同一族系的Y染色體在男性中是一脈單傳的,只需要確定族系,排查可能犯案的年齡段的男性,以及和死者的關係,就有可能確定兇手。

就像如果你犯了事,你某個同一個祖先的遠房親戚不幸喝酒被抓了進去,錄了DNA,警方便可以排查到你。此外,比較新鮮的菸頭,頭髮,或者搏鬥過程中被死者抓傷,指甲裏留存的細胞組織,皮屑,血跡等,都會暴露一個人的DNA信息。

人際關係在刑偵工作中的作用

通過人際關係來尋找兇手,是刑偵工作中至關重要且極爲經典的一環。這一方法通常被稱爲“關係人排查”或“動機分析”。

核心邏輯

刑事案件,尤其是謀殺案,往往不是隨機的。兇手與被害人之間通常存在某種“因果關係”,包括但不限於:情感糾葛,金錢糾紛,恩怨衝突等。

這套方法的本質是通過深入剖析被害人,以其爲圓心,重構其社會關係網絡,然後在這個網絡中找出具有作案動機、作案時間和作案條件的人。

偵查策略:構建並分析被害人社會關係網絡

在犯罪偵查過程中,一個有效的策略是圍繞被害人構建其社會關係網絡,並在此基礎上尋找具有作案動機、時間和條件的嫌疑人。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構建社會關係網絡

• 親密關係:家庭成員、親密伴侶。

• 社會關係:同事、上司、下屬、朋友熟人。

• 外圍圈層:鄰居、有前科的熟人、網友等。

在關係網中識別“紅色警報”信號

一旦關係網建立完成,警方將細緻地掃描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特別關注以下幾類人羣:

• 具有明顯動機者

• 情感動機:因愛生恨、嫉妒、背叛、情感控制(例如,被害人在戀愛關係中提出分手而遭到對方強烈反對)。

• 經濟利益動機:遺產繼承(考慮哪些人可能從被害人的死亡中獲益)、保險金、債務問題、商業競爭。

• 恩怨報復動機:長期積累的仇恨、曾受到被害人的實際或臆想傷害、被羞辱的經歷、各類糾紛(如土地使用權、房地產爭議)。

• 行爲異常者

• 案發後突然失聯或態度反常:表現出過分熱心協助調查或者異常冷淡及逃避警方的行爲。

• 無法提供不在場證明或證明存疑:對於案件發生時的時間段,其行蹤描述模糊不清或存在邏輯矛盾;所提供的不在場證明可能存在漏洞,甚至證明人本身也值得懷疑。

運用專業的偵查策略

1. “由內到外”排查法:

 這是最基本的原則。首先從最核心的親密關係人(配偶、家人)開始排查,然後逐步擴展到朋友、同事、熟人。統計數據顯示,熟人作案的比例遠高於陌生人。

2. “動機-機會”交叉分析:

 製作一個矩陣,將每個關係人的“動機強度”和“擁有作案機會(時間、條件)”進行評分。那些動機強、機會大的人,就是重點嫌疑對象。

3. 祕密調查與正面接觸相結合:

• 祕密調查:在不驚動嫌疑人的情況下,調查其背景、經濟狀況、案發前後行蹤、通話記錄等。

• 正面接觸:與嫌疑人進行面對面談話。有經驗的偵查員會通過問詢細節,來發現破綻,觀察其微表情、肢體語言是否緊張、矛盾。

監控系統

隨着天網系統的普及,大街小巷充滿着監控,我們可以根據死者的人際其關係,結合監控,來排查很多可疑人物。與傳統目擊者可能記憶模糊、帶有主觀性不同,監控錄像提供的是客觀、連續、可反覆查驗的視覺證據。

• 直接記錄犯罪過程:對於發生在公共區域或裝有監控的室內的案件,監控可能直接拍下作案的全過程,包括兇手的身形、體貌、衣着、作案手法、使用的工具、進出現場的方式和時間等。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 輔助現場分析:即使沒有直接拍到核心現場,周邊監控也能幫助警方確定案發的精確時間範圍,爲排查其他線索(如通訊記錄)提供關鍵時間節點。

• 鎖定犯罪嫌疑人

獲取體貌特徵:這是最直接的作用。監控能清晰顯示嫌疑人的性別、大致年齡、身高、體態、走路姿態(步態分析)、特殊標誌(如紋身、疤痕)以及案發時的穿着。如果畫面質量足夠高,可以通過人臉識別系統與人口信息庫、違法犯罪人員數據庫進行比對,直接鎖定嫌疑人身份。

追蹤活動軌跡(“時空倒帶”)

這是監控最強大、最常用的功能,俗稱“刷監控”。警方會以案發現場爲圓心,向外輻射,調取所有可能路徑上的公共監控、商鋪監控、社區監控和行車記錄儀。

• 追溯來源(來路追蹤):嫌疑人從何處來?是步行、駕車還是乘坐公共交通?通過連續追蹤,可以找到其出發地(可能是住所、工作單位、網吧等),從而縮小排查範圍。

• 追蹤去向(去路追蹤):作案後逃往何處?是否中途換裝、丟棄兇器或贓物?追蹤其最終目的地,爲抓捕提供直接線索。

現場遺留物證

此外,現場遺留指紋、足跡、工具等一般線索,也可以從中獲得很多信息。指紋的比對自古有之,加之現代對於身份證錄指紋的要求,其鎖定兇手的能力也比較強。而足跡則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行走習慣等。鞋子的花紋也有助於判斷鞋子的品牌,從而成爲日後的證據。對於作案工具,在早年我們可以通過排查周邊五金店等手段來確定嫌疑人。不過隨着互聯網的普及,這一點也很少再提。

網絡信息手段

社交軟件

我們可以通過排查嫌疑人通話記錄、死者通話記錄來確定一些信息。因爲隨着實名認證的普及,一個電話號碼便可以確定一個人的身份。根據死者死前通話記錄、社交軟件的痕跡以及瀏覽記錄等可以獲得不少信息。

基站定位

手機定位的原理在於手機會自動與附近的通訊基站交換信號,通過分析基站數據,位置,可以大致勾勒出嫌疑人在案發前後的活動範圍,判斷其是否到過案發現場。

人口信息

公安擁有全國人口信息以及龐大的前科人員DNA信息庫,失蹤人口信息庫,且可以要求電信部門交通鐵路運輸部門的配合。而隨着買票實名制和電話卡實名登記的普及,想做到逃亡途中不漏一絲痕跡簡直難如登天。

       所以,隨着科技的發展,基本不存在所謂的完美犯罪,九十年代之所以有那麼多懸案,都是因爲科技的落後,而科技的發展也爲解決積壓了二十年未破的案件帶來了一絲轉機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