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日本全國大約有 370 萬臺 自動販賣機,平均不到 30 人就對應一臺。走在街上出現它們的頻率甚至高於信號燈並遠高於垃圾桶。(騙你的,日本街上根本沒有垃圾桶)那麼,爲什麼自動販賣機的數量會如此龐大呢?
我是彥熙,今天我們來講——「自動販売機」(じどうはんばいき)!
日本街頭的自動販賣機
經濟騰飛與快速城市化的歷史因素
20 世紀 50–60 年代,日本經濟開始快速復甦,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居民消費能力和對便利性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相比之下,當時便利店數量有限,街頭商鋪無法完全覆蓋日益繁忙的都市生活節奏,這爲自動販賣機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白。
於是企業開始嘗試從歐美引進自動販賣機並對其加以本土化改造。而此時,東京 60 年代的新建住宅區和商業區,正好提供了人口密集 + 商業空白 + 安全環境的條件,使自動販賣機從實驗性嘗試迅速發展成規模化佈局。
商業模式與成本邏輯合算
自販機的商業模式與日本城市環境非常契合。機器佔地小,不需要店員,特別適合在店面租金高、人力成本昂貴的城市區域推廣。大多數飲料、食品廠商直接負責投放、補貨和維護,也就是所謂的“廠家負責、位置共享”模式。這意味着,即使在小區門口或公司大樓外,也能密集放置自動販賣機,而運營方几乎不增加額外人力成本。
相比之下,在國內新興的部分自動販賣機以及“無人店鋪”,大多需要額外的人手去維護的配貨。“無人店鋪”模式下的小賣鋪、糕點店這些更是因爲規模更大而有着極高的重複人力成本。且並非各廠家自營的這一個特點更是出現了諸如配貨,額外的整合成本。
隨時可得、使用場景豐富
日本人的生活節奏非常快,通勤平均耗時約 1–1.5 小時,夜間活動也很頻繁,這種高強度的都市生活帶來了對即時消費的強烈需求。而自販機可以安裝在樓梯口、車站通道、公司大樓外,甚至偏遠火車站旁的小路上,幾乎覆蓋了城市和鄉村的每個常用出行路徑。
在偏遠地區,便利店分佈稀疏,距離可能達到數公里,而自動販賣機能讓旅客或居民隨時購買飲料、熱飲、甚至雞蛋、鮮果,地方特產或紀念品。即便是在城市中,對於路人而言,花費額外的少量金額就能立刻買到口渴或小餓所需的商品,也比繞路去便利店更省時省力,滿足了現代人“效率第一”的消費心理。
《春物》裏的自販機。MAX旁邊是同品牌的【エメマン】,沒MAX那麼甜
但國內街頭自販機等無人經營售賣通常出現在商圈或小喫街附近,很容易被便利店、飲品店等替代,因而難以形成像日本那樣隨手可得的使用網絡。這種覆蓋全方位的便利性,使得日本自動販賣機不僅是購買商品的工具,也成爲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技術進步與產品多樣化推動普及
日本的自動販賣機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繁多。從最初的冷飲、菸草,到現在的冷熱雙檔飲料、咖啡、茶、奶製品,甚至方便拉麪、溫泉雞蛋、口罩和鮮花都有販賣機在售賣。廠家通過季節限定、地方限定和特殊口味不斷吸引消費者,形成“打卡式消費”的趣味體驗。
同時,支付方式也在不斷升級,從傳統硬幣投幣到電子支付、IC 卡、二維碼甚至信用卡支付,降低了“只投硬幣”的門檻,使更多人願意使用。技術進步不僅降低了使用成本,也提高了機器的商業價值,進一步推動了自動販賣機的普及。
販賣調味料的自販機(網上找的圖,這東西我沒嘗過)
防災和臨時供給
日本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因此社會對應急物資的快速獲取有很高要求。即使便利店、超市或小商鋪在災害中無法營業,居民仍能在自販機隨手購買飲用水、熱飲、方便食品或其他日常必需品,緩解短時間內的物資緊張。這種佈局不僅覆蓋街頭、車站、學校、辦公樓,也延伸到偏遠鄉村和車站周邊,使應急補給的可及性大幅提升。
同時,沿海或地震多發地區的自動販賣機通常加固結構,採用防震底座或固定支架,確保即使在強烈地震中也不倒塌、不損壞,從而保證物資供應不受影響。這意味着,自動販賣機不僅是商業銷售點,更成爲一種分散式、隨手可得的小型應急物資網絡,在災害發生時發揮着公共安全輔助作用。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