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日本全国大约有 370 万台 自动贩卖机,平均不到 30 人就对应一台。走在街上出现它们的频率甚至高于信号灯并远高于垃圾桶。(骗你的,日本街上根本没有垃圾桶)那么,为什么自动贩卖机的数量会如此庞大呢?
我是彦熙,今天我们来讲——「自動販売機」(じどうはんばいき)!
日本街头的自动贩卖机
经济腾飞与快速城市化的历史因素
20 世纪 50–60 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快速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对便利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相比之下,当时便利店数量有限,街头商铺无法完全覆盖日益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这为自动贩卖机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于是企业开始尝试从欧美引进自动贩卖机并对其加以本土化改造。而此时,东京 60 年代的新建住宅区和商业区,正好提供了人口密集 + 商业空白 + 安全环境的条件,使自动贩卖机从实验性尝试迅速发展成规模化布局。
商业模式与成本逻辑合算
自贩机的商业模式与日本城市环境非常契合。机器占地小,不需要店员,特别适合在店面租金高、人力成本昂贵的城市区域推广。大多数饮料、食品厂商直接负责投放、补货和维护,也就是所谓的“厂家负责、位置共享”模式。这意味着,即使在小区门口或公司大楼外,也能密集放置自动贩卖机,而运营方几乎不增加额外人力成本。
相比之下,在国内新兴的部分自动贩卖机以及“无人店铺”,大多需要额外的人手去维护的配货。“无人店铺”模式下的小卖铺、糕点店这些更是因为规模更大而有着极高的重复人力成本。且并非各厂家自营的这一个特点更是出现了诸如配货,额外的整合成本。
随时可得、使用场景丰富
日本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通勤平均耗时约 1–1.5 小时,夜间活动也很频繁,这种高强度的都市生活带来了对即时消费的强烈需求。而自贩机可以安装在楼梯口、车站通道、公司大楼外,甚至偏远火车站旁的小路上,几乎覆盖了城市和乡村的每个常用出行路径。
在偏远地区,便利店分布稀疏,距离可能达到数公里,而自动贩卖机能让旅客或居民随时购买饮料、热饮、甚至鸡蛋、鲜果,地方特产或纪念品。即便是在城市中,对于路人而言,花费额外的少量金额就能立刻买到口渴或小饿所需的商品,也比绕路去便利店更省时省力,满足了现代人“效率第一”的消费心理。
《春物》里的自贩机。MAX旁边是同品牌的【エメマン】,没MAX那么甜
但国内街头自贩机等无人经营售卖通常出现在商圈或小吃街附近,很容易被便利店、饮品店等替代,因而难以形成像日本那样随手可得的使用网络。这种覆盖全方位的便利性,使得日本自动贩卖机不仅是购买商品的工具,也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推动普及
日本的自动贩卖机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多。从最初的冷饮、烟草,到现在的冷热双档饮料、咖啡、茶、奶制品,甚至方便拉面、温泉鸡蛋、口罩和鲜花都有贩卖机在售卖。厂家通过季节限定、地方限定和特殊口味不断吸引消费者,形成“打卡式消费”的趣味体验。
同时,支付方式也在不断升级,从传统硬币投币到电子支付、IC 卡、二维码甚至信用卡支付,降低了“只投硬币”的门槛,使更多人愿意使用。技术进步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也提高了机器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推动了自动贩卖机的普及。
贩卖调味料的自贩机(网上找的图,这东西我没尝过)
防灾和临时供给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社会对应急物资的快速获取有很高要求。即使便利店、超市或小商铺在灾害中无法营业,居民仍能在自贩机随手购买饮用水、热饮、方便食品或其他日常必需品,缓解短时间内的物资紧张。这种布局不仅覆盖街头、车站、学校、办公楼,也延伸到偏远乡村和车站周边,使应急补给的可及性大幅提升。
同时,沿海或地震多发地区的自动贩卖机通常加固结构,采用防震底座或固定支架,确保即使在强烈地震中也不倒塌、不损坏,从而保证物资供应不受影响。这意味着,自动贩卖机不仅是商业销售点,更成为一种分散式、随手可得的小型应急物资网络,在灾害发生时发挥着公共安全辅助作用。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