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標題黨美食

重慶雞公煲

有人說,這道菜和一位名叫張重慶的福建人存在關聯。

這位仁兄跑到上海開起了飯館,研究出一款雞肉煲,其味道絕佳,喫完能讓人滿頭冒汗。

隨着生意愈發紅火,這道菜直接以他的名字命名,成了重慶雞公煲。

這聽上去好似一段傳奇,然而這個故事是否可信呢?

一個福建人做的菜,名字裏卻帶着“重慶”,怎麼想都感覺有些離譜。

也有人稱,雞公煲實際上是四川的特色菜品。成都距離重慶不算遠,兩地口味宛如親兄弟般相似。

四川人熱衷於喫辣,重慶人亦是如此,不過成都人在烹飪上更講究精雕細琢。

他們對重慶的粗獷烹飪方式加以改良,選用散養的土公雞,搭配花椒、辣椒,炒得滿室飄香。

後來重慶廚師瞧見這道菜不錯,便把鍋具換成煲,將調料改爲火鍋底料,菜名也從“燒雞公”升級成了重慶雞公煲。

這種說法聽起來頗有道理,畢竟川渝本是一家,菜式相互借鑑實屬平常。

河北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安徽與河北相距數百公里,這兩省之間能有什麼關聯呢?正因如此,很多人覺得這是河北商人有意編造的,認爲安徽根本不存在板面。

但實際並非如此,板面實則源自安徽北部的阜陽市太和縣,全稱爲太和羊肉板面,屬於地方特色小喫,所以即便是來自安徽皖南地區的人,也鮮少有人知曉板面的存在。

那麼,它又是如何與河北產生聯繫的呢?

猴哥當年吵着要喫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座城市——河北省會石家莊。

上世紀90年代,國內掀起一股外出打工熱潮,阜陽地區人口密集,隨着打工潮興起,人們有的南下,有的北上。

北上的人羣中,大部分人都會途經石家莊,畢竟石家莊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素有“火車拉來的城市”之稱。

其中一部分人就此留在了石家莊,有的受僱於老闆,有的則做起了小本生意,而家鄉的太和羊肉板面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起初,石家莊人並不看好太和羊肉板面,畢竟羊肉帶有一股羶味。

後來也不知是哪位能人,將羊肉換成了牛肉。

牛肉同樣散發着獨特的香味,而且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價格還比羊肉實惠。

再加上板面原本偏重的口味很契合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就這樣,安徽牛肉板面在石家莊逐漸火爆起來。

蘭州拉麪

1988年,一位來自青海化隆的農民聽說南方的穆斯林喫不到正宗的清真餐,於是帶着自己的積蓄來到廈門開了第一家蘭州拉麪店。

因爲蘭州牛肉麪在當時的西北已是響噹噹的照片,如果取名化隆拉麪的話可能沒一個人聽說過;

於是,這位首開先河的化隆人將自己的拉麪店命名爲蘭州拉麪,並常常在店門口表演拉麪絕技,很快取得成功。

河南拉麪

阿巴阿巴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