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小白科普文啊,如你是大佬可以直接移步到評論區,留下寶貴的經驗建議。全文近五千字,碼字不易,感謝點贊關注。如有錯誤或者遺漏望見諒,希望能在評論區補充指正。
本期文章目的就是帶大家認識電腦的組成部分,八大件到底都有什麼,有什麼用,簡單介紹關鍵的參數,希望對大家使用,選購電腦有一定的幫助。篇幅有限,每個部分不會介紹的過於詳細,本篇作爲我的電腦掃盲第一期,提前畫餅後面我會詳細出單期。
1. 中央處理器 (CPU)
CPU是電腦的核心,相當於人的大腦,整個電腦的運行處理都靠它負責執行所有計算、處理指令、指揮其他部件工作。它通常是一塊小小的、方方的芯片,正常情況下是安裝在主板上,並且上面可能還壓着一個散熱器,所以你是看不到它的。
關鍵指標:
核心數: 可以想象成有幾個人在同時工作。理論上核心越多,同時處理多任務的能力越強,比如你要一邊打遊戲一邊開直播就需要至少8核的芯片來完成這項任務。但是對於打遊戲來說,核心越多不一定會更強,具體還要涉及到遊戲軟件的多核心優化問題,很可能出現名場面“一核有難,九核圍觀”。
頻率 : 可以理解爲CPU這顆“小腦瓜”思考的速度有多快。頻率越高,處理單個任務的速度通常越快。
常見品牌: 英特爾 、AMD 。
主板 (Motherboard)
顧名思義它一塊板子,通常是安裝在機箱裏的最大一塊電路板。上面佈滿了密密麻麻的插槽、接口和線路。 它相當於人體軀幹,把所有其他部件連接到了一起,CPU、內存、顯卡、硬盤、電源等都要插在它上面或者連接到它上面。它負責讓所有部件之間能夠順暢地“對話”和傳輸數據、電力。
關鍵點:
買什麼主板還要看它支持什麼型號的CPU,這主要是因爲 英特爾 和AMD 的CPU接口不同,導致主板插槽類型也不同。
芯片組:它是控制主板的核心芯片,不同的芯片組支持的內存類型頻率、pcie通道數量、IO接口數量類型都不盡相同,選購時要仔細考慮是否有特定的需求。如果你要壓縮裝機成本的話,丐一點的主板可能更適合。
還有一個重點,主板根據尺寸大小劃分爲ATX(標準大板)、 M-ATX(緊湊型) M-ITX(迷你板)、 E-ATX(加強大板)四個不同的類型,需要根據自己需求選擇,主流爲ATX和 M-ATX。
常見品牌: 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微星msi、七彩虹Colorful、華擎ASRock、映泰BIOSTAR等。
內存 (RAM)
當電腦運行程序或遊戲時,需要處理的數據會先快速加載到內存裏,讓CPU能立刻拿到並處理。CPU如果是一個幹活的人,內存就相當於是一個工作臺,內存越大,這個工作臺就越大越寬敞,能同時放下的東西就越多,幹活的人就能更快完成工作,電腦運行多個程序或大型軟件就越流暢,不容易卡頓。
內存它一般是一根或幾根長條形的電路板內存條,插在主板的專用插槽上。現在基本上很少看到是直接裸露電路板的內存條了,這種稱爲裸條。因爲內存條的性能和容量不斷增加,發熱量也隨之提高,裸條的散熱已經不能滿足內存條正常工作,需要外加被動散熱片,也就是馬甲條。在馬甲條的基礎上還有加裝燈帶裝飾的稱之爲燈條。
關鍵點:
DDR技術:
如今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DDR技術,也就是DDR5,都2025年了DDR4已經開始走向了淘汰,最後的價格也已經不再具有優勢,目前是全面DDR5的時代,AMD 9000系開始只支持DDR5,D5的頻率性能更好,所以現在裝機還是優先考慮DDR5。
內存頻率:
頻率表示內存每秒傳輸數據的次數,單位爲MHz或MT/s(百萬次/秒)。頻率越高,帶寬越大(帶寬=頻率×位寬/8),性能越強。例如,DDR5-4800的帶寬比DDR4-3200高50%,但實際體驗還需結合時序優化,看後面時序介紹。高頻內存對遊戲、視頻編輯等大帶寬任務提升明顯,但需考慮主板和CPU是否支持。
內存容量:
現在主流裝機都是建議16GB起步,玩遊戲、做設計建議32GB或更高。這裏涉及一個雙通道問題,使用兩根同容量、同頻率的內存條,會將帶寬翻倍,提升數據吞吐量,從而使得遊戲幀率更穩定,如果沒有獨顯還能讓你的核顯性能提升。如果你的舊電腦是單內存的話,暫時最有效的提高電腦性能的辦法就是加裝雙通道內存條。
內存時序:
外行看頻率,內行看時序,內存時序是衡量內存響應速度的重要參數,通常以一組數字表示(如CL16-18-18-36),其中CL最爲關鍵,代表內存從接收指令到輸出數據的延遲週期數。時序越低,延遲越小,響應越快,但高頻率內存往往需要放寬時序以保持穩定。例如,DDR5-8800 CL42的絕對延遲(42/8800MHz≈4.77ns)可能優於DDR4-3200 CL16(16/3200MHz=5ns)。時序與頻率共同決定內存的實際性能,需根據應用場景平衡二者關係。
內存顆粒:
內存顆粒是內存條的核心元件,負責數據的存儲和讀寫,其品質直接影響內存的性能、穩定性和超頻潛力。常見的顆粒類型有原廠顆粒如三星B-Die、海力士CJR/DJR、美光E-Die和降級片,白片和黑片。優質顆粒通常具備更低的時序、更高的超頻能力,而劣質顆粒可能導致藍屏或性能縮水。顆粒的篩選和體質有好有壞,比如特挑顆粒就是高端內存貴的主要因素。
常見品牌:三星(Samsung),海力士(SK Hynix),鎂光(Micron),英睿達(Crucial),金士頓(Kingston),海盜船(Corsair),芝奇(G.Skill),威剛(ADATA),金百達(KINSTON),光威(Gloway),科賦(KLEVV)
4. 硬盤/固態硬盤 (HDD/SSD)
硬盤就是存儲數據的設備。傳統的是機械硬盤 (HDD),裏面有轉動的磁盤和磁頭,像個小型唱片機。現在主流是固態硬盤 (SSD),沒有機械部件,更像一個大號U盤。硬盤它就相當於是電腦的永久倉庫,你的操作系統、安裝的軟件、下載的小電影、拍的照片、寫的文檔,都能長期保存在這裏。即使是電腦關機,或者把硬盤拆下來,數據也不會丟失。
關鍵點:
SSD:也就是固態硬盤,是一種用閃存芯片存儲數據的硬盤,相比機械硬盤速度更快、更安靜且抗震。固態硬盤根據接口不同還要也分很多種類出來,我這裏介紹幾個常見接口的固態硬盤。
SATA接口 SSD採用傳統SATA接口,速度約550MB/s,SATA目前只是適合沒有M.2接口的老電腦升級使用。
M.2接口 SSD體積更小,採用M.2接口(NGFF標準),直接插在主板上,無需數據線。它分爲SATA協議(速度約550MB/s)和NVMe協議(通過PCIe通道,速度可達3500MB/s至7000MB/s以上)。NVMe版本性能更強,適合系統盤、遊戲或大型軟件加載。選購時需注意主板支持的接口類型數量和PCIe協議是幾代,並根據情況考慮是否搭配散熱片來避免硬盤過熱降速。
HDD :也就是常說的機械硬盤,它是一種使用磁性碟片存儲數據的傳統硬盤,通過磁頭讀寫數據,容量大且價格低,但速度較慢,大約100-200MB/s,且怕震動、噪音明顯。適合作爲倉庫盤存放大量文件,或對速度要求不高的場景。常見接口爲SATA,主流轉速有5400RPM和性能稍強的7200RPM。 裝機時候要考慮自己是否有大容量需求,是否需要進行文件數據備份,或者是保存大量的電影等,如果有,HDD 是必不可少的。
現在裝機推薦至少一塊 SSD 作爲系統盤,再根據需要配一塊大容量 HDD 存資料。
常見品牌:
HDD機械硬盤品牌
西部數據(WD),希捷(Seagate),東芝(Toshiba)
SSD固態硬盤品牌
三星(Samsung),西部數據(WD),鎧俠(Kioxia,原東芝),致態(ZhiTai,長江存儲),金士頓(Kingston),英睿達(Crucial,美光旗下),閃迪(SanDisk,被WD收購)
5. 顯卡 (GPU )
顯卡,通常說的是帶有一塊獨立的電路板的獨立顯卡,插在主板上,通常體積較大,自帶風扇。那爲什麼沒有顯卡的電腦也能運行,是因爲核顯,有一些CPU在內部集成了一塊性能較弱的顯卡。
顯卡它幹啥的? 它是專門負責處理圖像和視頻相關的計算!把CPU處理好的數據轉換成你能在顯示器上看到的畫面。玩遊戲、看高清視頻、做視頻剪輯、3D設計渲染,都需要強大的顯卡。
關鍵點:
CUDA 核心(NVIDIA)/ 流處理器(AMD):數量越多,並行計算能力越強。
顯存(VRAM):
容量:影響高分辨率紋理和複雜場景的處理能力(如 8GB/12GB/24GB)。
類型:GDDR6/GDDR6X(主流)、HBM(高端專業卡),速度依次遞增。
位寬:顯存與 GPU 的數據通道寬度(128-bit/256-bit/384-bit),位寬越大帶寬越高。
散熱系統:
同樣型號同一品牌由於定位不同,散熱規格也是有差異,要看風冷(雙風扇/三風扇)、水冷(高端型號)或均熱板設計。散熱能力直接影響 GPU 的持續性能,也就是所說的丐卡和旗艦卡的區別之一。
到了買A卡還是買N卡的環節了,我的建議是隻打遊戲不在乎光追,A卡性價比很高。如果有兼顧生產力需求,就N卡。具體還是看你需求和預算,沒錢A卡,有錢N卡現階段是這樣的。
英偉達 (NVIDIA )、AMD 、英特爾、摩爾線程
常見品牌:華碩(ASUS)、微星(MSI)、技嘉(GIGABYTE)、七彩虹(Colorful)、影馳(GALAXY)、訊景(XFX)、索泰(ZOTAC)、藍寶石(SAPPHIRE)、銘瑄(MAXSUN)、耕升(GAINWARD)、瀚鎧(VASTARMOR)、盈通等
6. 電源 (PSU)
一個方方的鐵盒子,安裝在機箱裏,通常靠後靠下位置。有一大把電線伸出來。它幹啥? 把家裏插座220V的交流電,轉換成電腦內部各部件需要的穩定直流電(如12V, 5V, 3.3V)。它是整個電腦的能量來源!
關鍵指標:
額定功率: 電源能提供的最大功率。要根據你選的CPU、顯卡等部件的耗電量來選擇合適的功率。功率不足會導致電腦不穩定甚至損壞部件!
計算方法,根據CPU、顯卡、主板等硬件的功耗(TDP)計算總功耗,預留20%~30%餘量即可。
80 PLUS認證
反映電源轉化效率,也就是省電能力,有白牌、銅牌、銀牌、金牌之分,等級越高越節能。
ATX3.0和ATX3.1
他們都是爲了滿足供電需求,同時提升安全性和穩定性,主要是增加了瞬時峯值功率。小白記住現在買電源找帶有ATX3.1。
常見品牌:海韻、海盜船、振華、酷冷至尊、九州風神、微星、Thermaltake等。
7 散熱器 (Cooler)
通常指 CPU散熱器,常見的有風冷和水冷。顯卡和電源也自帶散熱風扇。它是幹啥的?電腦工作時,CPU等部件會產生大量熱量!散熱器的作用就是把這些熱量快速帶走,防止部件過熱燒壞或降頻。
風冷散熱器:
結構簡單,穩定可靠,價格便宜,利用散熱底座直接接觸CPU導熱。按照結構類型分爲下壓式,單塔單風扇,雙塔雙風扇。,散熱效果依次增強,同時散熱器的尺寸也是依次增大。
需要注意的是體積龐大的散熱器可能純在可能遮擋內存問題,如很多馬甲條尺寸也比較大,選購時注意看散熱器是否有內存避讓。再一個是機箱限高問題,要結合機箱高度選配散熱器,避免散熱器頂到機箱。最後由於一些頂級的CPU散熱要求大,風冷的極限散熱能力弱,不能勝任,則需要選擇水冷。
水冷散熱器:
散熱高效,顏值擔當更高。按照結構分爲一體式水冷和分體式水冷。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選擇一體式水冷,它是出廠密封,不需要維護的。而分體式水冷的優點是可以自定義水路,性能更強,屬於發燒友的進階。
按照冷排尺寸,分爲120mm單風扇,適合小型ITX機箱。
240mm雙風扇適合M-ATX海景房等小機箱。
360mm三風扇適合ATX/E-ATX機箱。
420mm 14cm三風扇適合全塔機箱。
水冷一大缺點就是,有漏液風險,可能損壞硬件,選購時候要找支持理賠的品牌。一般水冷壽命也是有限的,後期效能會下降。
常見品牌:九州風神(DEEPCOOL)、酷冷至尊(CoolerMaster)、利民(Thermalright)、瓦爾基里(VALKYRIE)、貓頭鷹(Noctua)、喬思伯(JONSBO)、華碩(ROG)等
8. 機箱 (Case)
機箱其實是我們最直接接觸的電腦部件,因爲這個金屬的大箱子,把電腦的所有的配件都裝到了裏面。有的人可能覺得機箱不重要,不影響電腦性能,這確實是對的,但是機箱是給所有內部部件提供一個安身之所,保護它們免受灰塵、碰撞的傷害。同時,好的機箱也注重有散熱和美觀。
機箱根據尺寸分爲全塔、中塔、緊湊中塔、ITX機箱。尺寸依次遞減,根據你的空間大小,使用需求選擇適合的機箱。
除了上面介紹的傳統機箱外,還有現在最受歡迎的海景房機箱類型,顏值獨一檔,價格相對傳統機箱偏高,散熱效果稍差,但是顏值即實力。
常見品牌:先馬(Sama)、聯力(Lian Li)、酷冷至尊(CoolerMaster)、恩傑(NZXT)、喬思伯(JONSBO)、愛國者(aigo)、航嘉(Huntkey)、金河田(GOLDENFIELD)、曜越(Thermaltake)、 美商海盜船(CORSAIR)等
9,RGB
衆所周知RGB能讓電腦整機性能提升50%,那麼RGB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
具體實現方法,可以從電腦配件選擇上入手,比如最基本的機箱風扇可選擇ARGB風扇。第二個就是加裝RGB配件,比如增加燈條燈帶顯示屏,
真實的是RGB對性能提升爲0%,但是對整機增加大約5%~10%的功耗。
給小白的小建議:
組裝電腦就是把這八大件按照兼容性要求挑選好,然後像搭積木一樣組裝起來的過程。這個選購搭配的過程就是樂趣無窮的!
好了篇幅有限,現在,你對電腦內部的“八大金剛”是不是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下次再聽到別人聊CPU、顯卡、內存時,你也能自信地加入討論啦!現在,你想自己動手裝一臺嗎?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