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擠牙膏可能被罵 但三摺疊情有可原

終於,我可以跟大家好好聊聊三摺疊了。

在這個月的4號,華爲發佈了自家三拆疊的迭代產品,華爲Mate XTs。

託尼也是在發佈會結束之後第一時間拿到了真機。說實話,剛上手的時候是有點小失望的——

Mate XTs 在很多方面相比起初號機 Mate XT,升級都不算大。

可在拿 Mate XTs當主力機,體驗了一週多的 “ 尊貴 ” 數碼生活之後,我發現 Mate XTs 升級的點雖然不多,但每個升級點都挺實在的。

而且也正因爲不用把配置上的牙膏擠爆,華子有更多的精力去琢磨三摺疊具體的應用場景。這就讓這個一直被大家當成尊貴身份標籤的新形態,有了更多實際的用途。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樣,Mate XTs 上手就是濃濃的熟悉感。

熟悉的皮質觸感,還有上代相似的絲滑展開手感,這些都讓已經用過 Mate XT 的用戶可以無縫銜接,快速上手。

好在這回我們拿到的正好就是最新的槿紫色,能讓人一眼就看出我用上了新三摺疊。

不過這些都是面上的,裏子上讓託尼最興奮的還是這次的處理器和性能。餘總在發佈會上說了 Mate XTs 用的是麒麟 9020 之後,就沒有再提供更多的信息了。

而且由於目前 HarmonyOS 5.1 仍然不支持側載,大部分主流的參數信息工具和性能測試工具也還沒上架 App Gallery,我們也沒法通過常規的手段給大家直接展示 Mate XTs 的性能表現。

但好消息是,在這週三的時候,鴻蒙版的原神正式上架了,我們可以用遊戲跑圖的方式來看看這顆 9020 到底是什麼水平。

可以看到在 30 分鐘須彌城跑圖測試,Mate XTs 能在 1488p 的畫質下也能跑出穩定的60幀的成績。

即使完全摺疊起來,在散熱條件變差的情況下,Mate XTs 的跑圖成績也沒有明顯波動,當然分辨率就得跟着屏幕一塊縮小到 873P。

兩次測試結束後,機身溫度都屬於正常範圍內,沒有出現過度發熱的情況。

這別說跟華爲以往的機型自己比了,跟當下主流的 8 Elite 和 9400 機型比也是絲毫不虛的,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上次去 China Joy 的時候,在鴻蒙的展臺我們聽說現在鴻蒙的系統底層已經支持上了一種叫 “ AI 智能插幀 ” 的能力。

這回測出來的 XTs 遊戲表現,除了處理器性能有所提升之外,我估計跟這個 “ AI 智能插幀 ” 功能也有關係。

除了芯片和遊戲性能表現以外,影像也是一個很大的升級點 ——

超廣角和主攝都升級成了 RYYB 傳感器,與之對應的三摺疊機型也終於用上了紅楓原色攝像頭。至此華爲從 Pura 系列到 Mate 系列、從直板機到三摺疊,所有旗艦機型都用上了紅楓影像。

紅楓在色彩還原方面的優勢相信差友們應該都有了解過了,在這裏就會不給大家再展開說了,直接上樣張大家自己品吧。

性能和影像相對來說都算是進步,都讓託尼實打實的覺得用起來更有面了,然而Mate XTs 在電池容量上的原地踏步,相對來說就比較有爭議了 ——

Mate XTs 跟上一代一樣,用的都是 5600 mAh 的電池。

雖說一切都是爲了讓 Mate XTs 能有更加輕薄的機身 —— 完全展開狀態下,Mate XTs 最薄處僅有 3.68 mm,摺疊的情況下,機身最薄處也只有 13.24 mm。

但 Mate XTs 的完整形態畢竟是一個 10.2 寸的 “ 大平板 ”,這麼點電池到底能撐多久,說實話剛拿到機子的時候我心裏是沒數的。

所以開始那幾天我甚至都沒怎麼敢把它長時間展開來用,就怕用了半天就沒電了。

然而等我們跑完了一輪完整的測試,我傻了:

半個小時視頻播放 + 半個小時的直播 + 半小時 1080P視頻錄製 + 半小時淘寶 + 半小時微博 + 半小時抖音 + 半小時王者榮耀,這樣一頓拷打下來,Mate XTs 居然還能剩下 44 % 的電量。

注意,這個續航成績可是在 Mate XTs 完全展開狀態的狀態下測出來的。日常正常使用的話,並不會一直保持這個狀態,通常都是一屏、雙屏、三屏交叉着用。

也就是說實際使用的續航表現應該要比這個更好。

相比起硬件上的,這回 Mate XTs 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了應用場景的拓展上,說人話就是給大家想了更多用三摺疊的理由。

首先就是之前華爲平板上的自由多窗模式 —— 在控制中心中打開這個模式之後,Mate XTs 就能像電腦上一樣,同時打開多個應用,哪個應用都有面(狗頭。

去年聊 Mate XT 的三屏形態,大家可能更多地可能還是去聊用這個大屏來觀影和娛樂,辦公和其他生產力的場景只是簡單地提了一小部分。

華爲自己可能也意識到了,這塊展開的大屏如果只是這麼點用途的話,未免有點太浪費了這塊大屏幕了。

所以今年華爲特地拉上了老朋友 WPS、新朋友 Wind和東方財富等等,一起做給 Mate XTs 做了 PC 版的客戶端。

WPS 不用多說,一直關注鴻蒙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WPS 對鴻蒙的適配一直都非常積極上心。

這次也不例外,如果不特別去摳的話,Mate XTs 上這個 “ PC 版 ” 的 WPS ,在字體適配、PPT 演示、表格這些方面的體驗跟電腦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了,甚至連公式編輯器都安排上了。

另一款在發佈會上重點亮相的應用, Wind 的 PC 版的含金量就更高了。

我們諮詢了下之前做投資研究的同事,他說這個叫 Wind 的應用最有價值的其實就是他的金融數據庫,這也就意味着信息的顯示方式對這個應用來說就非常重要了。

Wind 這類應用往往需要展示多個維度的信息,既有實時動態曲線,也有表格數據,甚至還需要偶爾支持一下 PDF,這就導致了普通手機的那個小尺寸屏幕很難去發揮出這類應用真正的實力,因爲根本放不下。。。

巧了,我們三摺疊展開之後,不就正好能顯示更多的信息嗎。而且這回Mate XTs 給安排的還是還是 PC 版的 Wind,看板佈局相對來說更加合理高效。

如果你恰好財力雄厚,買的是 16G + 1T 手寫筆套裝的版本,那麼 Mate XTs 的生產力還能再上一層。

這支 M-Pen 3 的筆桿上攏共有三個按鍵,兩種模式,在書寫模式下,長按中間的這個按鍵直接觸發 AI 圈選。

靠近筆尖的按鍵會負責其他的功能,單擊它就能喚出功能的菜單。這幾天體驗下來我用的最多的還是這個全局批註的功能——

不管是什麼界面,只要單擊靠近筆尖的按鍵,就能喚起這個功能,然後就跟在作業本上批註一樣,直接用手寫筆記錄對當前畫面的想法。

在進入了批註模式之後,雙擊這個靠近筆尖的按鍵還能切換筆刷。批註好了之後,直接就能存成圖片或者 PDF,不需要再到額外的筆記軟件裏操作,也是相當簡單快捷了,不敢想差評君要是用上這個功能之後,一天能在我稿子裏留下幾個批註。。。

更騷的是,這支筆的筆尾是可以滑動的,託尼一開始以爲這個滑動的設計只是爲了隱藏充電口,但實際上快速地滑動筆尾再恢復原狀還能切換模式。

在切換成空鼠模式之後,M-Pen 3 就能變成一支激光筆,隔空光標、隔空選中還有隔空翻頁,都能一氣呵成,加上是實體按鍵操作,觸發準確率比滑動、點按這些手勢操作要更加靈敏準確。

要是能再加入一個滾動頁面的邏輯就好了,這樣這支筆就可以完全變成一個隔空鼠標了。

之前有跟大家講過這支新發的 M-Pen 3 跟之前華爲給平板出的 M-Pencil 屬於不同的系列,從官網發佈的信息來看,目前這支筆是 Mate XTs 獨享的,其他平板和摺疊屏暫時都還不支持。

從在功能和結構上也能看出,它跟之前給平板用的筆確實不太一樣。

首先爲了保證 Mate XTs 的厚度不會超標,手機本身並沒有預留可以給筆吸附的地方,初次使用時也只能通過長按機身的按鍵激活配對,也就是說在閒置下,手寫筆和三摺疊本體會更像是兩個獨立的硬件。

不過最重要的可能還是筆尖的結構,雖然 Mate XTs 的屏幕結構有 OTG 玻璃和非牛頓流體兩重保障,按理說筆尖這種不算特別尖銳的物體也是傷不到它的,但 M-Pen 3 上還是做了保護措施:

筆尖並不是緊實一體的,沿着筆桿的方向會有一定幅度的活動空間,這樣的設計估計是爲了讓筆尖跟屏幕接觸時有一定的緩衝空間,避免下筆時給屏幕造成很強的衝擊。

不光如此,在書寫的時候,但凡寫的太快或者太重,系統都會彈窗提示讓用戶注意力度,避免損傷屏幕。

華子,你未免太謹慎了。。

當然這樣的筆尖設計也是有代價的,用它在偏軟的摺疊屏上寫字的時候,體驗就很像拿鉛筆在一本溼透了的書上寫字差不多,遠沒有在平板上那麼絲滑。

在放慢四倍的鏡頭下看,這支筆的書寫延遲雖然跟已經高度成熟的平板手寫筆對比算不上出色,但夠日常書寫肉眼也基本感覺不到太大的延遲了。

不過轉念一想這些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一方面 Mate XTs 的目標用戶估計也不需要用這支筆寫很多字,更多的可能還是對着下屬呈上來的 PPT 圈圈畫畫,或者籤一簽分分鐘幾百萬上下的大合同。(狗頭

可能還希望華爲要改進的就是,儘快給 MateXTs 出一個一個能夠收納筆的手機殼吧,不然外出的時候總要思考筆放哪還挺麻煩的(小聲

OK, 這塊尊貴+1 的全新三摺疊華爲 Mate XTs 我們就給大家聊到這兒了。總體看來,華子對於三摺疊的發展思路還是很有數的:

在量產一年還沒有友商跟進的情況下,實在是沒必要去自己卷自己瘋狂堆料,還不如像現在這樣一年半代升級,同時花更多的精力去適配更多的應用場景。

相比起每年一個大跨步,跨步完之後又 “ 管生不管養 ” 不去細化體驗,華爲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能纔是對待新形態該有的態度。

因爲不管是多麼新奇、高科技的產品,都不能一直只是一張 “ 有面 ” 的名片,最終多少還是要去解決一些問題,提供更多功能上的價值的。

來源:快科技-手機頻道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