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4——永曆帝流亡緬甸,南明爲何比南宋還慘?

上個月,我給大家寫了一篇明朝歷史的薦書文章,其中熱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筆下的大明王朝從巔峯走向落寞,故事寫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話題又被炒得很熱,這篇文章結合明史大佬顧誠教授的學術著作,繼續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兒》後面沒有寫完的那些歷史。

01 南明

南明的國祚,恰似帝國黃昏最後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曆——三帝更迭如走馬,

開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機,可執棋者卻步步錯算,

將反攻的銳氣消磨於派系的爭鬥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權臣的籌碼,前線的忠魂反而淪爲內Dou的棄子,

一個本有一戰之力翻盤的局面,最終卻因人心的潰散而滿盤皆輸。

到了南明的晚期,在清軍主力進攻西南之際,

鄭成功與張煌言聯手發動的長江戰役,他們初期勢如破竹,

攻克瓜州、鎮江,兵臨南京城下,一度讓清廷震動,

然而鄭成功卻連續犯下致命錯誤,

先是在鎮江停留數日貽誤戰機,失去突襲南京的最佳時機,

然後又輕信清軍的緩兵之計,圍城而不攻,給了清廷調集援軍的寶貴時間。

另一位民族英雄張煌言則打出封神戰績,

收復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共計近三十座城池,

但由於鄭成功兵敗撤退,張煌言部隊獨木難支,他本人則歷經艱險才突圍,

之後,即便在永曆朝廷覆滅、鄭成功去世,希望渺茫的情況下,

他仍堅持抗爭近二十年,直到被叛徒出賣而被捕,英勇就義!

東線的故事告一段落,今天這篇文章繼續回到西線,聊聊永曆朝廷的覆滅,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明朝這最後一位正統皇帝,

一生都在流亡,甚至最後還流亡到了藩屬國緬甸,又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

02 李定國兵敗

1657年,孫可望在內Z中失敗,隨即做出了最致命的決定——投降清朝,

他不僅帶走了大量兵力,還將西南地區的全部軍防機密獻給了清廷,

第二天,清廷就利用孫可望提供的情報,發動了對雲貴的總攻,

由吳三桂、羅託、趙布泰率領的三路大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合圍,

儘管李定國奮力抵抗,但在兵力懸殊和內部空虛的情況下,

南明軍隊節節敗退,貴陽、昆明等戰略要地相繼失守。

在清軍攻陷昆明後,李定國在滇西的磨盤山(今高黎貢山)地區設下埋伏,

希望能夠全殲吳三桂的追兵,這是南明在大陸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決戰。

然而,由於叛徒告密,伏擊計劃泄露,

雖然給清軍造成了一定損失,但未能達到殲滅其主力的戰略目標。

此戰之後,李定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防線,

昆明失陷前,關於朝廷的撤退方向產生了嚴重分歧,

李定國等人主張退往四川,與夔東地區的大順軍餘部(“夔東十三家”)會合,以圖東山再起,

但是,以馬吉翔爲首的奸佞權臣,出於一己私利,極力勸說甚至脅迫永曆帝向西撤退。

03 流亡緬甸

1659年(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清軍攻佔昆明後,

永曆帝朱由榔在平陽侯靳統武護衛下,

正式率文武官員退至雲南邊境盞達土司(今雲南盈江),

權臣馬吉翔是武進士出身,早年依附太監高起潛,

崇禎自縊後,他南逃投奔隆武帝,謊稱出身錦衣衛世家,獲授錦衣衛僉事,

後通過巴結將領、虛報軍功升遷至安東副總兵,

永曆帝即位後,馬吉翔憑藉“擁戴功”升任錦衣衛指揮使,

而且在永曆流亡途中,馬吉翔博得永曆帝及太后信任,得以封侯入閣,

此前僅有嘉靖朝的陸炳可以從錦衣衛出身做到兼獲太保與少傅之銜,

而馬吉翔官至錦衣衛指揮使、內閣首輔,權傾朝野,時稱“馬皇帝”。

馬吉翔爲保自身安全,與弟弟馬雄飛、女婿楊在密謀,他們費盡心思才讓皇帝逃向緬甸,

若將來局勢穩定,皇上必後悔沒去四川,朝臣也會藉機彈劾,

如今不如製造清軍追兵的假象,逼皇上今夜急行入緬,待半夜過關,再劫散隨行官員,

就這樣,三人說服護衛軍將領孫崇雅,趁亂縱兵搶劫,造成清軍追上的假象,

就連永曆帝自己也被洗劫,赤腳逃至銅鐵關(今雲南隴川邊境),隨行官員財物盡失,士卒四散逃亡。

04 流亡繳械

正月二十六日,永曆帝抵達距緬關十里的曩本河,

黔國公沐天波通知緬方後,守關士兵要求明軍解除武裝才准入境。

永曆帝竟同意繳械,衛士、宦官丟棄的兵器堆積如山,全員赤手入緬,

此舉也遭忠明人士痛斥,自棄武裝等同於墮入緬人陷阱,

若護駕軍隊不散,本可與李定國、白文選會合,何至於被緬人拘禁甚至獻給清朝?

李定國本計劃退守四川,與夔東抗清義軍會合,他本人並未隨永曆入緬,

得知永曆繳械後,李定國急遣高允臣追回,但使者剛入緬即被殺。

此後李定國、白文選多次出兵緬甸欲救永曆,均告失敗,

永曆的逃亡對整個抗清士氣也是嚴重打擊,各地明軍或降清或潰散。

正月二十九日,永曆帝抵蠻莫(今緬甸八莫),沐天波等提出分兵策略,

一半人隨駕入緬,另一半護太子入茶山(雲南邊境)聯絡明軍,形成內外呼應。

永曆帝本已同意,但皇后不捨太子,計劃流產,

離境時,永曆竟命土官砍樹堵路,斷後援可能,

緬兵則趁機抓捕落單明臣,劫財殺人,老弱者被逼爲奴,死者拋屍江中。

緬甸八莫

05 入緬受辱

二月初二,緬王派四艘小船接應,永曆帝僅帶646名官員乘船,其餘900餘人由潘世榮率陸路行進。

登船時,永曆不顧太后先行,太后怒斥:“皇帝未到絕境,竟不顧親孃?”永曆方停船兩日等候。

水路途中,緬民供給物資,但永曆使者欲以宗主國身份面見緬王,遭到拒絕,

緬方對比玉璽後還懷疑永曆的身份,幸有沐天波的“徵南將軍印”爲證才獲收留。

三月十七日,陸路隊伍抵阿瓦城(今曼德勒)對岸,緬王懷疑永曆是“假避難真侵略”,

派兵包圍,將人員分散囚禁於各村,致夫妻離散,通政使朱蘊金等自盡身亡。

五月,永曆被移居阿瓦城郊竹屋,與緬王隔河相望卻從未會面,

緬方僅以“進貢”名義提供少量物資,拒行藩臣禮,

隨臣沐天波更被強令赤腳穿緬服朝拜緬王,沐天波痛哭道:“若非我屈膝,皇上早入虎穴!”

部分官員反劾沐天波“失體辱國”,永曆只能置之不理。

其他官員們只能苟且偷生:有人短衣赤腳混入緬婦中嬉笑,有人開設賭場日夜喧譁。

中秋夜,馬吉翔等強令戲班黎應祥表演,黎應祥哭諫:“皇上臥病,豈能作樂!”竟遭鞭打。

九月,馬吉翔謊稱官員斷糧,逼永曆開“內帑”救濟,永曆怒擲黃金國璽命人鑿碎分贓,

典璽太監李國用叩頭拒碎國寶,馬吉翔卻親自動手,將碎片分予親信,

後緬方送來稻穀,馬吉翔私分同D,護衛總兵鄧凱斥責馬吉翔“矇蔽聖聽”,反遭馬吉翔毆打致殘。

06 吳三桂入滇

在李定國決定放棄昆明時,四川當時很大部分其實仍在明軍控制下,

但永曆朝廷決策失誤選擇向西邊境撤退,導致四川的明軍羣龍無首,

在長達半年的權力真空中,清軍1659年7月纔開始派兵“收復”,

當地的明朝總兵們幾乎未經戰鬥便自動撤退或投降。

此時,永曆帝逃亡,李定國遠在邊境,散佈在雲南各地的明軍將領與主力失去聯繫,

敘國公馬惟興、漢陽王馬進忠之子馬自德、公安伯李如碧等一大批將領,

他們都對前途悲觀失望,也紛紛選擇了投降,

除了武將,東閣大學士張佐宸、戶部尚書龔彝等一大批留守的文官核心,也選擇投降。

再回看永曆流亡緬甸的歷史,南明軍隊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如果指揮得當,完全有能力在清軍三路分進時,

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其中一路,再試圖扭轉戰局,磨盤山之役就是明證,

當時李定國僅以六千兵力,就給清軍追兵以沉重打擊,

但永曆跑得太快,南明軍撤退時缺乏統一部署,各部失去聯繫,這是南明軍隊瓦解的最重要原因。

而主力瓦解後,李定國率領身邊僅存的部分軍隊,輾轉於滇緬邊境的蠻荒之地,處境極爲艱難。

在絕望的環境下,軍心不穩,李定國爲防止部將叛變,

直接將廣國公賀九義亂棍打死,還處死了親信文官金維新,他的敗亡也不遠了。

07 雲南慘狀

很多清粉總喜歡給清軍南下圖城進行洗白,但清軍幹過的事都是鐵證如山,

比如自家五省經略洪承疇就詳細報告了雲南的慘狀,

清軍入滇後,雲南全省“無處不遭兵火,無人不遇劫掠”,幾乎成爲人間煉獄,

清軍每到一處就是搶掠財物、擄掠人口、焚燒房屋,

後果就是導致雲南毀滅性的大飢H,米價暴漲至二十六兩一石仍無處購買,

永昌等地甚至“周圍數百餘里杳無人煙”。

而此前一再被史書詆譭污衊的大西軍,

則是將雲南治理成盛世景象,連年豐收、百姓豐足,

這種對比恰恰證明了,雲南的慘遭就是征服者自居的清軍所造成的。

而清軍的暴行激起了各族百姓的極大反感,忠於明朝的元江府土知府那嵩,

受永曆帝臨行前的冊封,決心承擔起恢復雲南的重任,

他祕密聯絡了其他土司和反正的明朝降將高應鳳、許名臣等人,

又豎起反清復明的大旗,這次起義聲勢浩大,

清軍統帥吳三桂、多尼等人極爲恐慌,擔心會與在滇緬邊境的李定國形成內外夾擊之勢,

因此決定集中主力,先行撲滅元江起義,

吳三桂親率大軍將元江城重重圍困,還企圖分化,招降那嵩,

但那嵩毅然拒絕,還將吳三桂的勸降信,以“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開拆”的署名射回,對其進行羞辱。

吳三桂惱羞成怒,下令強攻,城破後,那嵩、那燾父子閤家登樓自F,許名臣等人也自殺殉國。

元江

08 李定國救駕

永曆帝流亡國外,對南明抗清勢力是巨大打擊,

李定國於是將永曆迎駕回國作爲當務之急。

這邊白文選率先率部入緬,緬甸方面誤判形勢,企圖搶掠明軍馬匹,

結果反被白文選的精銳部隊一戰擊潰,大敗虧輸,證明南明軍隊依然戰力強盛。

而緬甸當局戰敗後,向永曆帝告狀,

朱由榔爲討好緬甸,竟不問情由,立即頒發敕書,命令前來救駕的白文選退兵。

白文選作爲忠臣,只得叩頭領旨,無奈撤軍。第一次救駕行動,因永曆本人的昏聵而失敗。

不久,明將高文貴、吳子聖也率部入緬迎駕,再次擊敗了緬軍,

緬甸再次向永曆帝施壓,這一次在馬吉翔等奸臣的慫恿下,

朱由榔竟發出了一道令人髮指的敕令,他告訴緬甸方面:“朕已航閩”(我已經坐船去福建了),後面再有任何明軍前來,你們“可奮力剿殲”。

這位末代皇帝爲了換取自己在緬甸的安穩,

竟公然下令讓“友邦”去殲滅自己的忠臣良將,實屬是荒唐至極!

儘管如此,李定國、白文選在接下來的一年多里,仍未放棄,

多次陳兵邊境,派使者祕密聯絡,試圖迎回永曆帝,

1661年初,白文選甚至已在阿瓦附近搭好浮橋,準備渡江強行救駕,

但不幸被緬軍破壞,這也是南明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營救嘗試。

與此同時,流亡朝廷內部,世守雲南的黔國公沐天波,見勢不妙,決心做最後一搏。

他與總兵王啓隆密謀,準備刺殺奸臣馬吉翔、李國泰,然後保護太子突圍,投奔李定國,

然而,這一密謀被馬吉翔等人察覺,他們反咬一口,向永曆帝謊稱沐天波要勾結緬甸謀反,

昏庸的朱由榔竟信以爲真,下令處死了沐、王二人的家丁,徹底粉碎了從內部突圍的最後希望。

在所有努力失敗後,使者黎維祚仍在永曆帝與李定國之間,冒死傳遞消息,進行最後的聯絡,

他成功地將諸將的迎駕表文送到李定國處,

又將李定國的令諭帶回,並最終輾轉呈送給永曆帝。

朱由榔在絕望中,將一道密敕寫在自己御衣的殘片上,交給黎維祚,命他去聯絡“夔東十三家”等部隊,做最後抵抗。

09 咒水之難

然而,就在黎維祚再次出發後不久,緬甸當局其實已經出賣了永曆帝,

黎維祚痛心疾首,趕去與已被俘的永曆帝見了最後一面,

永曆帝哭着託付他轉告諸將:“若能救我出,我只願修行去。”

這最後的計劃也化爲泡影。

再看清軍,他們佔領了雲南,但因入緬作戰困難重重,高層將帥普遍不願再戰,

經略洪承疇向緬甸當局發出國書,軟硬兼施,

一面將南明稱爲“獻賊遺孽”,將清軍描繪成“爲明覆仇”的解放者;

另一面對緬甸當局進行威逼利誘,要求他們主動交出永曆帝,否則“玉石難分,後悔無及”。

已受封平西王的吳三桂,一心想效仿明代沐氏家族,成爲世襲鎮守雲南的藩王,

爲此,他必須徹底剷除永曆帝這個前明“正統”的象徵。

所以吳三桂一再上疏,極力主張出兵緬甸,

他還在著名的“三患二難”疏中,系統地闡述了永曆帝的存在,對雲南邊境的土司、降軍和民心都構成了隱禍,只有出兵才能一勞永逸。

所以在吳三桂的極力推動下,猶豫不決的清廷最終批准了入緬作戰的計劃,並任命吳三桂和愛星阿爲主帥。

緬甸當局最初對永曆君臣尚存善意,但隨着清朝統治日趨穩固,以及李定國等人爲救駕而與緬軍屢次發生衝突,緬方決定轉向,與清朝合作。

1661年5月,緬甸發生宮廷Z變,新國王莽白上臺,對南明流亡朝廷的態度更趨惡劣,

7月18日,緬甸當局以“喫咒水盟誓”爲藉口,將永曆朝廷的文武官員騙至一處佛塔下。

隨即,三千緬兵蜂擁而上,將南明最後一個核心官僚集團全部T殺。

世守雲南三百年的最後一位黔國公沐天波,也在被騙官員之列,

他在察覺有變後,奮起反抗,手刃數名緬兵,最終寡不敵衆,壯烈遇難。

貴州都勻-明永曆皇帝陵

10 永曆之死

圖S之後,緬兵又衝入永曆帝住所,大肆搜掠,

永曆帝的劉、楊二貴人及吉王妃妾等百餘人自縊,

永曆帝本人也欲自盡,被侍衛勸阻,

至此,永曆身邊僅剩太后、皇后等二十餘人,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1661年底,在吳三桂的極力主張和率領下,清軍主力正式侵入緬甸,

並向緬甸國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出永曆帝,

永曆這邊聽聞清軍入境,朱由榔的第一反應不是號召抵抗,而是給吳三桂寫了一封長信,

信中朱由榔歷數自己的不幸,指責吳三桂的背叛,

最後竟卑微地提出,只要吳三桂能讓他“以南方片席,俾朕備位共主”,則“惟將軍命”。

可以說朱由榔的骨氣遠遠比不上崇禎,

南明衆多志士將希望寄託於這樣的皇帝,實屬緣木求魚。

1661年12月,緬甸國王爲避免本國捲入戰爭,決定將朱由榔父子獻給清軍,

清軍還派降將王會僞稱是“奉晉王李定國之命前來迎駕”,將永曆帝騙入清軍大營。

這時還流傳了非常有名的一幕,被俘的永曆帝在公堂之上,面對前來見他的吳三桂,

永曆帝痛斥吳三桂:“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爲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

據記載,吳三桂被罵得“緘口伏地若死人”,“色如死灰,汗浹背”,此後不敢再見永曆帝。

1662年3月,吳三桂並未遵守送永曆帝回北京見祖陵的承諾,而是將永曆帝押回昆明,

然後以“路途遙遠,恐生意外”爲由,上疏請求就地處決永曆帝,並得到清廷批准。

1662年4月25日,在昆明城內,永曆帝朱由榔被清軍用弓弦勒死,

他的棺木被焚化後,雲南百姓偷偷將其殘骨葬於太華山,至此南明最後一帝也煙消雲散。

11 南明終章

再回到本文的標題,大明最後的末代皇帝永曆帝,爲何淪落到流亡緬甸,初期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的南明,甚至比南宋還慘(準確來說是慘得多,南明幾乎沒法和南宋對比)?

答案也非常簡單,南明各方勢力並不團結,而永曆本人的能力也差遠了。

前面弘光、隆武還沒登基就開始內D,朝廷建立起來還是內D,坐等清軍摘桃子,

到來永曆一朝,從登基之初,永曆帝就表現出極度的懦弱和無能,

他和身邊的權臣宦官集團,面對清軍的攻勢,唯一的策略就是“逃跑”,

先是因恐懼而倉皇逃離廣東首府肇慶,導致“紹武爭立”的內L,白白斷送了廣東,

繼而逃往湖南,淪爲地方軍閥劉承胤的人質,受盡屈辱,

在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軍餘部將他迎入雲貴前,

永曆朝廷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沒有地盤、沒有軍隊、沒有財源的流亡朝廷。

本來完全依賴獻忠義子孫可望、李定國領導的大西軍,永曆還有希望中興,

但是永曆本人昏聵無能,又被孫可望的野心所打亂,李定國獨木難支,

隨着貴州、雲南腹地相繼失守,省會昆明陷落,

永曆不敢逃亡四川和剩餘的明軍會和,反而是聽信讒言一再南逃進入緬甸,

而且還繳械拱手讓自己成爲緬甸的俘虜,將大明的顏面丟得一乾二淨,

比較搞笑的是,緬甸民間流傳諸葛亮“異日皇帝過此”的預言,

永曆得知後竟視爲天命所歸,但這世界哪有什麼天命所言,

李定國、白文選四次率軍入緬營救,但都由於各種阻礙失敗,

永曆和崇禎是堂兄弟,但是永曆還遠沒有“君王死社稷”這種氣節,

反而成了吳三桂向新主獻媚的祭品,

如果永曆採納李定國“入川聯夔東義軍”之策,或帶兵控制緬北聯合暹羅,南明或可延續一線生機。

但歷史沒有假設,永曆流亡緬甸的選擇,已經成爲南明朝廷的終章,

不夠,朝廷亡了,南明還沒有亡,因爲李定國、張煌言、夔東十三家這些大明最後的忠臣仍然還在堅持......

(南明史這個系列我已經更新了快一個月,永曆寫完基本收官,計劃接下來再寫幾期鄭成功、李定國(已經更完)和張煌言(已經更完)的故事,大家感興趣可以多多支持~)

往期歷史相關:

精羅落淚——羅馬史該如何入坑?

歷史天花板——中國通史必讀:從入門到進階!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兒》沒有寫完的歷史

明末1644——天下無敵的大明,《明事》未竟的歷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闖王之路!

明末1644——張獻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陽之役,闖王東山再起!

明末1644——孫傳庭的悲歌,大明最後的脊樑!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禎爲何不南遷?

明末1644——李自成爲何失利,沒能成爲劉邦、朱元璋?

明末1644——吳三桂爲何投清,衝冠一怒爲紅顏是真的嗎?

明末1644——山海關大戰,李自成爲何快速崩盤?

南明1644——南明爲何曇花一現?

南明1644——誰能拯救南明危局?

南明1644——南明弘光爲何只堅持了一年?

南明1644——南明爲何沒有聯合李自成?

南明1644——南明初唯一的北伐,爲何迅速失利?

南明1644——揚州失守,史可法爲何沒能拯救南明?

南明1644——東林文人們,真的是清流嗎?

南明1644——南明最強明君,隆武帝爲何沒重振大明?

南明1644——南明爲何又聯合李自成的大順軍?

南明1644——張獻忠的四大義子,南明傳奇抗清名將!

南明1644——南明三忠,嶺南傳奇抗清義士!

南明1644——南明諸葛亮,爲何難以拯救南明?

南明1644——自詡清流的東林文人,爲何沒能拯救南明?

南明1644——抗清名將李定國,真正的傳奇英雄!

南明1644——多爾袞入關僅十萬人,南明爲何打不過?

南明1644——“明朝岳飛”李定國,爲何總被友軍背刺?

南明1644——大明最後的孤勇者,誰能與岳飛、于謙齊名?

明朝歷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兒》,還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歷史——《刺客信條:王朝》,唐朝歷史神作有哪些?

三國曆史——看完《三國演義》,還有哪些三國曆史神作?

魏晉南北朝——《東晉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好書推薦!

秦漢史——看完《大秦帝國》,秦漢史有哪些封神級作品?

春秋戰國——讀完《商君書》,春秋戰國史有哪些經典著作?

宋史——聽完大宋搖滾,宋朝有哪些封神作品?

清史——除了B站李正講史,清史有哪些神書值得看?

考古尋秦記——《秦始皇的兵與城》有多麼偉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遊戲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條王朝》,做成遊戲靠譜嗎?

冷門佳作——《康熙的紅票》,一段不爲人所知的歷史

漢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王莽是“穿越者”嗎?

八王之亂——《全戰三國》,司馬家爲何是短命王朝

歷史神作——《東晉門閥政治》,史學天花板!

國劇巔峯——《大明王朝1566》,被埋沒的歷史劇

裸體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樂古典名曲

明朝懸案——朱元璋臉上,真的有72顆麻子嗎?

天涯神貼——《明朝那些事兒》,一個時代的離去!

#gd讀書# 

#gd歷史雜談#

#gd的ai&遊戲雜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