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給大家寫了一篇明朝歷史的薦書文章,其中熱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筆下的大明王朝從巔峯走向落寞,故事寫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話題又被炒得很熱,這篇文章結合明史大佬顧誠教授的學術著作,繼續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兒》後面沒有寫完的那些歷史。
![]()
01 南明
南明的國祚,恰似帝國黃昏最後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曆——三帝更迭如走馬,
開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機,可執棋者卻步步錯算,
將反攻的銳氣消磨於派系的爭鬥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權臣的籌碼,前線的忠魂反而淪爲內Dou的棄子,
一個本有一戰之力翻盤的局面,最終卻因人心的潰散而滿盤皆輸。
![]()
上文講到清軍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到了南明晚期仍然有翻盤機會,
首先是南明東西的兩大勢力仍有相當的戰鬥力,
分別是西南的永曆/大西軍與東南的魯監國/鄭成功,
雙方在1654年籌劃了三入長江東西合圍的大戰略,
由張名振和張煌言引領東路軍水師進入長江,與西路軍一同夾擊南京,
然而西路軍統帥孫可望因個人篡位野心膨脹,劉文秀部按兵不動,
最終使得東路軍孤掌難鳴,計劃徹底擱淺,
這是南明最有希望的一次反攻,卻再次因內D而化爲泡影,
昨天給李定國章節進行了收官,今天再聊聊南明另一位傳奇英雄人物,
他與岳飛、于謙並稱爲“西湖三傑”,但是因爲南明史很冷門,
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他,也不瞭解他的生平,這篇文章就來看看大明的民族英雄張蒼水!
![]()
02 友軍背刺
南明永曆朝廷也是非常憋屈,孫可望製造了殘酷的十八先生案,徹底激化與李定國的矛盾,
在永曆帝的密詔下,李定國爲顧全大局,放棄兩廣戰線回師救駕,
成功將永曆帝迎至昆明,此舉雖保住了永曆,卻也導致已光復的失地得而復失。
然而,篡位失敗的孫可望悍然發動內Z進攻李定國,
最後又因衆叛親離而大敗,走投無路之下,
他爲報復李定國,無恥地投降清朝,並獻出西南全部軍防機密。
孫可望的背叛是南明史上最致命的一擊,
也讓李定國陷入衆叛親離的絕境,南明整個抗清勢力也進入低谷,
李定國雖然在軍事上無可指責,但是在戰略佈局上仍有侷限,
平定叛亂後,李定國重賞自己的親信,又對孫可望的舊部進行降爵、打擊,
在大敵當前之際,這種做法並不利於團結內部,
不過更糟糕的是李定國與劉文秀的關係破裂,大西軍後期就是由張獻忠四大義子領導,
艾奇能英年早逝、孫可望降清,大西軍最後只剩下李定國與劉文秀這兩位最後的支柱,
穩定了貴州局勢後,劉文秀從全局出發,
建議永曆帝遷都到更靠近前線的貴陽,以便統一指揮,振作士氣,
李定國對此大爲不滿,他也擔心朝廷遷往劉文秀的勢力範圍後,
劉的地位會超越自己,於是李定國以告病、請卸兵事爲要挾,
逼迫永曆帝取消遷都計劃,此外,李定國還更進一步,
要挾永曆帝將劉文秀及其他前線主力將領,從川、黔、湘前線全部召回後方昆明,
劉文秀備受冷遇,從此稱病不問政事,最終於1658年4月病逝,
在臨終前,劉文秀仍上疏建議朝廷應入川與“夔東十三家”(大順軍餘部)聯合,共赴國難。
![]()
03 吳三桂南下
李定國這邊戰略失策,滿清那邊倒是從不會錯過任何一個躺贏的機會,
清廷利用孫可望叛降提供的“天賜良機”,
直接策劃三路大軍總攻,去徹底消滅南明永曆朝廷,
北路由平西王吳三桂、李國翰率領,從陝西漢中,經四川南下,
南路由徵南將軍趙布泰率領,從湖南借道廣西,北上攻入貴州,
東路由寧南靖寇大將軍羅託和經略洪承疇率領,從湖南正面主攻。
爲確保萬無一失,清廷在次年正月又任命信郡王多尼爲安遠靖寇大將軍,統率八旗主力,
作爲第二梯隊,準備在貴州戰役結束後,總領各軍專取雲南。
1658年,羅託、洪承疇的東路軍進展神速,於二三月間便擊潰了湘西明軍,
長驅直入,至四月便攻佔了貴州省會貴陽。
吳三桂的北路軍,雖然在戰役中沒有遇到強力抵抗,但其進軍過程極爲艱難,
當時四川是人煙斷絕、枳棘叢生的殘破景象,清軍緩慢開路前進,
在克服了天險和少量明軍抵抗後,吳三桂於五月抵達貴陽,與東路軍會師,
趙布泰的南路軍也成功完成了迂迴包抄,於五月間攻克獨山、都勻等地。
到這年的五月份,清軍三路大軍已在貴州成功會師,佔領了全省大部分地區。
李定國戰線節節敗退,永曆朝廷形勢危急,
鄭成功見清方主力集中於西南,東南防務空虛,
覺得是擴大東南抗清基地的大好時機,決定率領主力乘船北上,展開長江戰役。
![]()
04 鄭成功北伐
1658年五月,福建的鄭成功在桐山一帶徵集糧草,親率主力駐紮在距離沙埕三十里的岑嶼,
而浙江的張煌言則集結兵力進攻浙江溫州的瑞安縣,福建、浙江的兩路兵馬會師,
鄭軍在溫州籌集糧草後,隨即北上,計劃進入長江攻打南京。
八月,鄭成功率大軍從浙江舟山進抵羊山羣島(今大洋山),
這裏是江浙海域交通要道,然而次日中午,艦隊突遭特大臺風襲擊,
史料記載“烏雲蔽日,狂風暴雨,巨浪滔天,戰船互相撞擊傾覆”,
鄭成功六名妃嬪和三個兒子溺亡,兵將、船隻、武器損失慘重,只能退回福建。
此後半年,鄭成功一邊重整軍隊、修補船隻,
一邊南下攻克台州、海門衛、黃岩等沿海要地,主力始終駐守浙江沿海。
1659年二月二十日,鄭成功抵達磐石衛,下令籌集糧餉,重啓長江戰役,
這一次鄭成功吸取白沙失守教訓,增派重兵留守金門、廈門,
六月,鄭成功和張煌言大軍進入長江,清軍佈置了“滾江龍”鎖江防線,
張煌言率義軍乘十七條船機警巧妙穿梭,幫助鄭成功攻克瓜州,兵鋒直指南京,
這一戰就擊斃了清軍將領左雲龍,打垮數千滿漢守軍,
燒掉了江上的三座水上堡壘,繳獲了幾十門大炮,
清朝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瞬間土崩瓦解。
![]()
05 張煌言先鋒
當時鄭成功在火器上對清軍也有巨大優勢,
在攻克瓜州的幾天後,鄭成功又在鎮江城外戰勝從南京趕來的清軍援兵,
鎮江守將高謙一看沒希望了,立馬獻城投降,
與此同時,張煌言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了南京城下。
打下瓜州和鎮江後,南京已經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張煌言建議鄭成功應從陸路穩步推進,直取南京,
就算一時打不下來,也應該迅速切斷南京與外界的陸路交通,防止清軍增援。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鄭成功犯下了第一個致命錯誤,
他不僅沒有去速攻南京,反而在鎮江停留數日,失去了第一時間突襲南京的機會。
就在他耽擱的這幾天裏,一支剛從貴州戰場回來的疲憊不堪的滿洲八旗兵,
於6月18日乘船抵達南京,稍微增強了城防,
南京總督郎廷佐後來說,如果不是這支援軍碰巧趕到,南京根本保不住。
但這支援軍數量很少,而且沒帶馬匹盔甲,戰鬥力有限,
南京城內清軍自知兵力不足,便由提督管效忠出面,
派人向鄭成功假意乞降,還懇求鄭成功寬限一個月再受降,暗地裏則向清廷求援。
![]()
張煌言故居
06 清軍詐降
接下來,鄭成功犯下了第二個、也是最致命的錯誤:他居然相信了敵人的“緩兵之計”。
6月24日佔領鎮江後,鄭成功的行動變得異常緩慢,
足足花了三天時間在鎮江安撫百姓、閱B、整頓紀律,儼然一副“仁義之師”的模樣,
把進攻南京這個頭等大事完全拋在腦後,直到28日,他才召開軍事會議商討,
張煌言再次提出讓鄭成功從陸路進攻南京,
但鄭成功部將找藉口說下大雨路不好走、士兵是南方人不習慣陸戰,
主張慢慢從水路走,鄭成功居然同意了這個戰術。
鎮江到南京不過百里,陸路急行軍最多兩天就到,
而鄭家軍十幾萬大軍,乘坐着逆水逆風的巨大海船,
靠着縴夫拉,硬是花了十天才晃到南京城下。
7月9日,大軍終於兵臨城下,按理說,坐了十天船,士兵體力充沛,應該立即攻城。
可是,鄭成功又停了下來,他先是花了兩天去祭拜明太祖的孝陵,
然後慢條斯理地在城外安營紮寨,擺出了一副長期圍困的架勢,
而且清軍詐降也成功騙過了鄭成功,他答應清軍下令“圍而不攻”,坐等一個月後敵人開門。
消息傳到北京,整個清廷都炸了鍋,順治皇帝嚇得魂不附體,一度想逃回東北老家,
在被皇太后痛罵後,又陷入狂怒,拔劍劈碎了御座,聲稱要“御駕親征”,
結果就是這一個月鄭成功等待的時間,清廷從蘇州、松江、杭州籌措援軍,
甚至京師派出的安南將軍也抵達南京。
![]()
張煌言紀念館
07 光復蕪湖
就在鄭成功主力緩慢向南京移動時,張煌言的部隊抵達南京觀音門外的江面,
等了兩天也沒見到鄭成功的大部隊,無奈之下,他僅率不足萬人的偏師溯江而上,
向西進攻蕪湖,他自己則率主力駐紮在浦口,
等到鄭成功率領水師主力抵達後,張煌言又在七月初七趕到蕪湖,
在這裏,他重新部署各路兵馬,將義軍分成四路,分頭攻城略地,
並且沿途張貼文告,號召各地反正,許多之前投降清朝的前明官員看到文告後紛紛起義響應。
於是,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等地的府、州、縣都宣佈歸附,
由於張煌言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各地百姓紛紛響應,
義軍很快就收復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共計近三十座城池,張煌言一時間也打出了驚人戰績!
每經過一個州縣,張煌言都會去拜謁孔廟,在明倫堂處理公務,
並且接見當地官員,考察他們的表現來決定升遷或罷免,就像朝廷的巡按御史視察地方一樣。
當時的皖南也出現了空前盛況,老百姓們爭着牽着牛、捧着美酒來犒勞軍隊,
拄着柺杖的老人點着香,遠遠望見義軍的衣冠,就激動得淚流滿面,說這是十五年來從未見過的景象。
然而,這樣的大好形勢,因爲鄭成功在南京城的戰敗而急轉直下。
![]()
蕪湖
08 兵敗南京
7月22日,清軍成功集結各地援軍後,在夜間對鬆懈的鄭軍營壘發動了突然襲擊,
鄭成功倉促應戰,陣腳大亂,隨後清軍利用優勢兵力,從觀音山高地猛衝而下,
鄭成功部署在陸地上的主力部隊全線崩潰,中提督甘輝、五軍張英等核心將領力戰身亡。
鄭成功見陸師已敗,無力迴天,只得收集殘兵,主動放棄已攻佔的鎮江、瓜州等地,全軍退出長江。
正當張煌言收復徽州的時候,聽到了鄭成功在南京城下兵敗的消息,
他立刻返回蕪湖收攏部隊,希望聯合駐守瓜洲、鎮江的義軍,
制定防守計劃,等待有利時機再圖發展。
但不久後,他又得到消息,鄭成功的部隊已經放棄了瓜洲、鎮**地,撤回海上了,
這下直接讓張煌言的部隊陷入了進退兩難、前後受敵的危險境地,
清朝的兩江總督郎廷佐一方面調遣水軍切斷張煌言向東撤退的水路,
另一方面寫信勸他投降,張煌言則對招降信理都不理。
爲了擺脫困境,他率領剩下的部隊取道繁昌,計劃進入鄱陽湖,向江西發展,
但當船隊抵達銅陵時,卻遭遇了從湖廣趕來增援的大批清軍水師,
經過一場激戰,張煌言戰敗,最後只能收攏幾百殘兵退到無爲州,燒掉戰船上了岸,
接下來張煌言又從陸路,經桐城,取道霍山、英山,
到達東溪嶺時,清朝的追兵騎兵趕到,張煌言好不容易纔突圍出來,
再換上平民的衣服,趁着黑夜趕路。
到了高滸埠,有一位認識他的老鄉,把他藏在家裏好幾天,
然後指引他從小路走,渡過長江,進入了建德、祁門一帶的深山裏。
![]()
張煌言紀念館
09 東山再起
此時,張煌言身染瘧疾,幾乎走不動路,但他仍然不顧病痛奮力前行。
到達休寧後,他找到一條船,順流而下到了嚴州,
上岸後,張煌言又開始走山路,途經浙江的東陽、義烏,最終抵達天台,
這一路上張煌言歷盡千辛萬苦,在兵敗後繞道潛行了兩千多里地,
可以說是九死一生,終於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區。
但張煌言仍重新集結舊部,準備東山再起,
鄭成功得知張煌言還活着的消息,也把自己的一部分兵力劃歸他統領,
遠在西南的永曆皇帝得知張煌言的經歷,還給他加封兵部尚書。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清廷爲了徹底清除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力量,
頒佈“遷海令”,讓沿海地區的居民全部向內陸遷移,目的是斷絕抗清義軍的糧食和軍餉補給。
張煌言的義軍只得在南田島開墾荒地、建立軍屯,以求自給自足,
當時,鄭成功正率領大軍向東遠征,準備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灣灣,
不久後清軍攻入雲南,永曆朝廷覆滅,
在這危急關頭,張煌言派遣他的幕僚羅綸催促鄭成功出兵福建南部,但卻被鄭成功拒絕,
於是,張煌言只得又派使者到湖北的鄖陽山中,去說服“夔東十三家”出戰,
然而夔東十三家自身兵力也已經衰弱疲憊,加上勢單力薄,最終未能出戰。
![]()
10 獨木難支
1662年(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張煌言又將部隊轉移駐紮到沙堤,
此時永曆朝廷已經覆滅,還剩下南明的魯王寓居金門,
張煌言上書希望擁立魯王來號召天下,卻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支持,
同年五月,鄭成功也突然病逝,張煌言只好率部在寧海的臨門村一帶輾轉作戰。
這時,清朝的浙江總督趙廷臣,趁張煌言義軍處境艱難,再次寫信來招降,
張煌言仍然不爲所動,並回信嚴詞拒絕。
同年十一月,魯王在金門去世,張煌言的部隊只能繼續在寧海縣臨門村一帶堅持。
到了1664年(康熙三年)六月,張煌言見恢復明朝已經毫無希望,
便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了義軍,自己則隱居在海島上,不再出世。
七月十七日,清軍通過一個叛徒的告密,找到了張煌言的隱居地,在半夜派兵登島,
張煌言和他的部屬羅子木、書僮楊冠玉等人一同被捕。
九月七日,在張煌言走向刑場時,臉上沒有絲毫恐懼,
他抬頭望見遠處的吳山,嘆息道:“大好的江山,可惜落入了異族之手!”
在就義前,他留下了一首《絕命詩》,臨刑時仍拒絕下跪,而是“坐着接受刀斬”,年僅四十五歲。
**官見他的書僮楊冠玉年紀還小,有心替他開脫,
楊冠玉卻斷然拒絕說:“張公爲國盡忠而死;我願爲張公盡義而死。要殺便殺,不必多說!”說完,他跪在張煌言面前,伸長脖子受刑。
![]()
張蒼水墓
11 西湖三傑
西湖向來有"西湖三傑"的說法,分別是岳飛、于謙和張煌言(張蒼水),
張煌言墓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北麓荔枝峯下,
與章太炎墓毗鄰,與嶽王廟恰好在西湖南北遙遙相對,
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著有《滿江紅》,後被以"莫須有"罪名殺害,葬於西湖棲霞嶺,
于謙是明朝名臣,在土木堡之變後指揮北京保衛戰,後被冤殺,葬於西湖三臺山麓,
張煌言是明末抗清英雄,堅持抗清近二十年,被清軍殺害,葬於西湖南屏山荔枝峯下,
他們都與杭州西湖有着不解之緣,都葬在西湖周邊,
而三人中張煌言這個名字可能是最冷門的,
這也是因爲南明史本來就是一段充滿悲劇色彩、常被後人選擇性遺忘的歷史,
張煌言爲之奮戰的王朝最終覆滅,而歷史,通常由勝利者書寫,
他最讓後人敬佩的就是那份百折不撓的堅持,
在近二十年的抗爭中,身邊的戰友或犧牲、或投降、或只圖私利,唯有他從未放棄,
在南明皇帝懦弱、權臣自私、盟友背信棄義的襯托下,張煌言抵抗的意志從未動搖,
這種在近乎絕望的逆境中依然堅守信念的精神,正是張煌言悲劇英雄形象所在,
當然他的人生也是整個南明悲劇的縮影——
前線有無數像他一樣奮戰的忠魂,後方卻盡是掣肘、猜忌和背叛。
他雖未能挽救一個註定滅亡的王朝,但是近二十年的不屈抗爭,也爲這段黑暗的歷史,留下了最後一道璀璨的光芒。
(南明史這個系列我已經更新了快一個月,寫到永曆也接近收尾階段了,計劃接下來再寫幾期鄭成功、李定國(已經更完)和張煌言(已經更完)的故事,大家感興趣可以多多支持~)
![]()
往期歷史相關:
精羅落淚——羅馬史該如何入坑?
歷史天花板——中國通史必讀:從入門到進階!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兒》沒有寫完的歷史
明末1644——天下無敵的大明,《明事》未竟的歷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闖王之路!
明末1644——張獻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陽之役,闖王東山再起!
明末1644——孫傳庭的悲歌,大明最後的脊樑!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禎爲何不南遷?
明末1644——李自成爲何失利,沒能成爲劉邦、朱元璋?
明末1644——吳三桂爲何投清,衝冠一怒爲紅顏是真的嗎?
明末1644——山海關大戰,李自成爲何快速崩盤?
南明1644——南明爲何曇花一現?
南明1644——誰能拯救南明危局?
南明1644——南明弘光爲何只堅持了一年?
南明1644——南明爲何沒有聯合李自成?
南明1644——南明初唯一的北伐,爲何迅速失利?
南明1644——揚州失守,史可法爲何沒能拯救南明?
南明1644——東林文人們,真的是清流嗎?
南明1644——南明最強明君,隆武帝爲何沒重振大明?
南明1644——南明爲何又聯合李自成的大順軍?
南明1644——張獻忠的四大義子,南明傳奇抗清名將!
南明1644——南明三忠,嶺南傳奇抗清義士!
南明1644——南明諸葛亮,爲何難以拯救南明?
南明1644——自詡清流的東林文人,爲何沒能拯救南明?
南明1644——抗清名將李定國,真正的傳奇英雄!
南明1644——多爾袞入關僅十萬人,南明爲何打不過?
南明1644——“明朝岳飛”李定國,爲何總被友軍背刺?
明朝歷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兒》,還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歷史——《刺客信條:王朝》,唐朝歷史神作有哪些?
三國曆史——看完《三國演義》,還有哪些三國曆史神作?
魏晉南北朝——《東晉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好書推薦!
春秋戰國——讀完《商君書》,春秋戰國史有哪些經典著作?
考古尋秦記——《秦始皇的兵與城》有多麼偉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遊戲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條王朝》,做成遊戲靠譜嗎?
冷門佳作——《康熙的紅票》,一段不爲人所知的歷史
漢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王莽是“穿越者”嗎?
八王之亂——《全戰三國》,司馬家爲何是短命王朝
歷史神作——《東晉門閥政治》,史學天花板!
國劇巔峯——《大明王朝1566》,被埋沒的歷史劇
裸體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樂古典名曲
明朝懸案——朱元璋臉上,真的有72顆麻子嗎?
天涯神貼——《明朝那些事兒》,一個時代的離去!
#gd讀書#
#gd歷史雜談#
#gd的ai&遊戲雜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