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各位想必都很熟悉,但可能只是侷限於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帶的理解範圍,正好,最近由於二創小說創作的原因,對這個方向比較感興趣,所以給各位淺淺總結了一下太陽系的真正結構
我們通常將太陽系想象成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扁平空間,但實際上,它的結構要複雜和宏大得多,我們可以將其分爲幾個主要圈層或區域
第一部分:核心與內太陽系
這個區域從太陽本身一直延伸到小行星帶,主要由岩石金屬質天體構成
1. 太陽 (The Sun)
高中地理第一課之太陽其實是一坨圓圓的千層蛋糕(?)
位置:絕對的中心。
描述:太陽不是一個固態結構,但它自身擁有分層的圈層:
核心溫度約1500萬開爾文,壓力極大,這裏是核聚變(氫聚變爲氦)發生的地方,是太陽的能量之源
輻射區:能量從核心以光子的形式向外輻射傳播,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可能需要數十萬年。
對流區能量通過熾熱等離子體的升降對流更高效地向外傳輸
光球層:我們肉眼所見的“太陽表面”,溫度約5800K,太陽黑子就出現在這一層。
色球層:光球層之上的一層薄薄的大氣,呈紅色,日珥在此發生
日冕:太陽最外層的大氣,極其稀薄但溫度高達百萬開爾文,日冕物質拋射從這裏發生,並形成太陽風
2. 內行星/類地行星
位置:從太陽向外依次排列。
成員:水星 (Mercury) -> 金星 (Venus) -> 地球 (Earth) -> 火星 (Mars)
描述:這些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屬構成,具有固體的表面
它們體積較小,密度較高,衛星較少
ps: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地球有1個衛星(天然的),火星有2個衛星
3. 小行星帶
位置: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描述:一個由無數小型岩石和金屬天體構成的帶狀區域
由於電影刻板印象的原因,大家的腦海中對這種區域總是帶有極其危險的信號
但其實這裏雖然天體數量衆多,但它們分佈得非常稀疏,探測器可以輕鬆穿過而無需躲避。最大的天體是矮行星:穀神星
第二部分:中太陽系與氣態巨行星
這個區域由巨大的氣體行星主宰,它們的引力影響範圍非常大
4. 外行星/氣態巨行星
位置:小行星帶之外。
成員:木星 (Jupiter) -> 土星 (Saturn)
描述:這些行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沒有固體的表面,但可能有一個小的岩石/金屬核心
它們體積龐大,質量巨大、擁有強大的磁場和衆多的衛星系統
5. 冰巨行星
位置:氣態巨行星之外。
成員:天王星 (Uranus) -> 海王星 (Neptune)
描述:它們與氣態巨行星類似,但含有更高比例的“冰”
這些冰不是普通的冰,專指導電的水、氨、甲烷冰,大氣層下的幔主要由這些冰物質組成
接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範圍之外的部分領域
第三部分:外太陽系與跨海王星區
這是柯伊伯帶及其之外的廣闊空間,是太陽系寒冷黑暗的邊緣地帶
6. 柯伊伯帶
位置:海王星軌道之外,一個從約30AU延伸到55AU的廣闊圓盤狀區域。
描述:可以看作是“小行星帶”的更大、更冰的版本。
主要由冰質天體組成,水冰、甲烷冰、氨冰什麼的,這裏居住着衆多矮行星,包括一下熟悉的名字:
冥王星 (Pluto),及其衛星卡戎
鬩神星 (Eris),它比冥王星質量更大
鳥神星 (Makemake)
妊神星 (Haumea)
短週期彗星(軌道週期小於200年的)來源地
7. 離散盤
位置:與柯伊伯帶重疊但延伸得更遠,從約30AU延伸到100AU以上
描述:柯伊伯帶天體會因海王星等巨行星的引力擾動而被散射到更高傾角和更偏心軌道的區域
離散盤是柯伊伯帶動態演化的一部分,也是短週期彗星的來源之一
例如:鬩神星就是一個典型的離散盤天體
8. 分離盤
位置:離散盤之外,軌道近日點遠在海王星引力影響範圍之外,距離通常大於50AU
描述:一個理論上的區域,其中的天體(例如矮行星塞德娜 )的軌道極其遙遠,但依舊呈現圍繞太陽的橢圓,且幾乎不受海王星引力的影響
(它們是怎麼到達那裏的?)
這可能暗示着早期太陽系存在未知行星或恆星近距離飛越的擾動
第四部分:太陽系的邊緣與極限
這是太陽系最宏大,也最模糊的邊界,是太陽引力與恆星際空間的分界線
9. 日球層
這是一個由太陽風和太陽磁場吹出的,包裹着整個太陽系的“氣泡”。
結構分析:
太陽風:從日冕持續向外噴射的超音速帶電粒子流。
終端震波:太陽風速度降至亞音速的區域,開始與星際物質相互作用。
日鞘:終端震波和日球層頂之間的湍流區域,太陽風在這裏被壓縮 加熱和轉向。
日球層頂:日球層的最外層邊界
在這裏,太陽風的向外壓力與星際介質的向內壓力達到平衡
總之,日球層的存在,得以保護太陽系內部免受大部分銀河宇宙射線的侵害
10. 奧爾特雲
一個理論上存在的、包圍太陽系的巨大球形雲團,其內緣約從2000-5000 AU開始,外緣一直延伸到太陽引力的極限,即約100,000 AU(約1.58光年)。
描述:這是由數萬億個冰質天體組成的遙遠倉庫,它們幾乎不受行星引力的影響,而是被遙遠的恆星和銀河系潮汐引力的輕微擾動所支配,偶爾的擾動會將一些天體推入內太陽系,成爲長週期彗星(軌道週期可達數百萬年)
沒有任何探測器到達過這裏,它完全是一個理論模型,但被天文學界廣泛接受
極致邊界:太陽的引力極限
這是太陽引力能夠有效控制天體軌道的最大距離,超過這個距離,附近恆星和銀河系的引力影響將超過太陽的引力。
位置:這個邊界並不鋒利,而是一個漸變的區域,通常認爲奧爾特雲的外緣(約1-2光年)就標誌着這個極限。
這個概念也許有些抽象,所以我們可以簡單進行一個對比
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離我們大約4.24光年
這意味着,在太陽和比鄰星之間的空間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太陽的奧爾特雲和比鄰星的類似雲團所佔據的
太陽的引力範圍也被稱爲希爾球半徑,大約1.3光年
朋友們,我們的旅行者一號於1977年9月5日升空,直到現在2025年徹底失聯,它已經行駛了47年11個月,太陽的光照耀到它也需要22個小時,即使如此,它也只是來到了距離太陽159個AU的距離,這個距離到奧爾特星雲還需要大概300年纔會摸到星雲的門口,隨後再花上兩三萬年的時間纔會徹底飛出太陽系
這些數據雖然看起來很恐怖,但是時間也會是最大的力量,或許在未來,旅行者一號在奧爾特星雲中孤獨漂流的時候,會被未來的人類重新捕撈,成爲一個幼年人類的漂流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