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各位想必都很熟悉,但可能只是局限于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的理解范围,正好,最近由于二创小说创作的原因,对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所以给各位浅浅总结了一下太阳系的真正结构
我们通常将太阳系想象成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扁平空间,但实际上,它的结构要复杂和宏大得多,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主要圈层或区域
第一部分:核心与内太阳系
这个区域从太阳本身一直延伸到小行星带,主要由岩石金属质天体构成
1. 太阳 (The Sun)
高中地理第一课之太阳其实是一坨圆圆的千层蛋糕(?)
位置:绝对的中心。
描述:太阳不是一个固态结构,但它自身拥有分层的圈层:
核心温度约1500万开尔文,压力极大,这里是核聚变(氢聚变为氦)发生的地方,是太阳的能量之源
辐射区:能量从核心以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传播,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可能需要数十万年。
对流区能量通过炽热等离子体的升降对流更高效地向外传输
光球层:我们肉眼所见的“太阳表面”,温度约5800K,太阳黑子就出现在这一层。
色球层:光球层之上的一层薄薄的大气,呈红色,日珥在此发生
日冕:太阳最外层的大气,极其稀薄但温度高达百万开尔文,日冕物质抛射从这里发生,并形成太阳风
2. 内行星/类地行星
位置:从太阳向外依次排列。
成员:水星 (Mercury) -> 金星 (Venus) -> 地球 (Earth) -> 火星 (Mars)
描述:这些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具有固体的表面
它们体积较小,密度较高,卫星较少
ps: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地球有1个卫星(天然的),火星有2个卫星
3. 小行星带
位置: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描述:一个由无数小型岩石和金属天体构成的带状区域
由于电影刻板印象的原因,大家的脑海中对这种区域总是带有极其危险的信号
但其实这里虽然天体数量众多,但它们分布得非常稀疏,探测器可以轻松穿过而无需躲避。最大的天体是矮行星:谷神星
第二部分:中太阳系与气态巨行星
这个区域由巨大的气体行星主宰,它们的引力影响范围非常大
4. 外行星/气态巨行星
位置:小行星带之外。
成员:木星 (Jupiter) -> 土星 (Saturn)
描述:这些行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没有固体的表面,但可能有一个小的岩石/金属核心
它们体积庞大,质量巨大、拥有强大的磁场和众多的卫星系统
5. 冰巨行星
位置:气态巨行星之外。
成员:天王星 (Uranus) -> 海王星 (Neptune)
描述:它们与气态巨行星类似,但含有更高比例的“冰”
这些冰不是普通的冰,专指导电的水、氨、甲烷冰,大气层下的幔主要由这些冰物质组成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知范围之外的部分领域
第三部分:外太阳系与跨海王星区
这是柯伊伯带及其之外的广阔空间,是太阳系寒冷黑暗的边缘地带
6. 柯伊伯带
位置:海王星轨道之外,一个从约30AU延伸到55AU的广阔圆盘状区域。
描述:可以看作是“小行星带”的更大、更冰的版本。
主要由冰质天体组成,水冰、甲烷冰、氨冰什么的,这里居住着众多矮行星,包括一下熟悉的名字:
冥王星 (Pluto),及其卫星卡戎
阋神星 (Eris),它比冥王星质量更大
鸟神星 (Makemake)
妊神星 (Haumea)
短周期彗星(轨道周期小于200年的)来源地
7. 离散盘
位置:与柯伊伯带重叠但延伸得更远,从约30AU延伸到100AU以上
描述:柯伊伯带天体会因海王星等巨行星的引力扰动而被散射到更高倾角和更偏心轨道的区域
离散盘是柯伊伯带动态演化的一部分,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之一
例如:阋神星就是一个典型的离散盘天体
8. 分离盘
位置:离散盘之外,轨道近日点远在海王星引力影响范围之外,距离通常大于50AU
描述:一个理论上的区域,其中的天体(例如矮行星塞德娜 )的轨道极其遥远,但依旧呈现围绕太阳的椭圆,且几乎不受海王星引力的影响
(它们是怎么到达那里的?)
这可能暗示着早期太阳系存在未知行星或恒星近距离飞越的扰动
第四部分:太阳系的边缘与极限
这是太阳系最宏大,也最模糊的边界,是太阳引力与恒星际空间的分界线
9. 日球层
这是一个由太阳风和太阳磁场吹出的,包裹着整个太阳系的“气泡”。
结构分析:
太阳风:从日冕持续向外喷射的超音速带电粒子流。
终端震波:太阳风速度降至亚音速的区域,开始与星际物质相互作用。
日鞘:终端震波和日球层顶之间的湍流区域,太阳风在这里被压缩 加热和转向。
日球层顶:日球层的最外层边界
在这里,太阳风的向外压力与星际介质的向内压力达到平衡
总之,日球层的存在,得以保护太阳系内部免受大部分银河宇宙射线的侵害
10. 奥尔特云
一个理论上存在的、包围太阳系的巨大球形云团,其内缘约从2000-5000 AU开始,外缘一直延伸到太阳引力的极限,即约100,000 AU(约1.58光年)。
描述:这是由数万亿个冰质天体组成的遥远仓库,它们几乎不受行星引力的影响,而是被遥远的恒星和银河系潮汐引力的轻微扰动所支配,偶尔的扰动会将一些天体推入内太阳系,成为长周期彗星(轨道周期可达数百万年)
没有任何探测器到达过这里,它完全是一个理论模型,但被天文学界广泛接受
极致边界:太阳的引力极限
这是太阳引力能够有效控制天体轨道的最大距离,超过这个距离,附近恒星和银河系的引力影响将超过太阳的引力。
位置:这个边界并不锋利,而是一个渐变的区域,通常认为奥尔特云的外缘(约1-2光年)就标志着这个极限。
这个概念也许有些抽象,所以我们可以简单进行一个对比
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离我们大约4.24光年
这意味着,在太阳和比邻星之间的空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太阳的奥尔特云和比邻星的类似云团所占据的
太阳的引力范围也被称为希尔球半径,大约1.3光年
朋友们,我们的旅行者一号于1977年9月5日升空,直到现在2025年彻底失联,它已经行驶了47年11个月,太阳的光照耀到它也需要22个小时,即使如此,它也只是来到了距离太阳159个AU的距离,这个距离到奥尔特星云还需要大概300年才会摸到星云的门口,随后再花上两三万年的时间才会彻底飞出太阳系
这些数据虽然看起来很恐怖,但是时间也会是最大的力量,或许在未来,旅行者一号在奥尔特星云中孤独漂流的时候,会被未来的人类重新捕捞,成为一个幼年人类的漂流瓶
![]()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