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同步到底在「同步」什麼?
先別急着關掉那三個字母的 V-Sync。200 FPS 很爽,但它帶來的副作用,可能正悄悄毀掉你的畫面和手感。
今天就帶大家來探討探討“垂直同步”這個東西發明出來到底有什麼用?
1. 撕裂:高幀率≠完美畫面
當 GPU 以 200 FPS 輸出,而顯示器只有 144 Hz 時,一幀畫面還沒刷完,下一幀數據已經衝進來,屏幕瞬間出現「斷層」——這就是畫面撕裂。幀率越高,斷層越細,反而像無數根小刺,讓高速轉動的視角看起來滿是「毛邊」。垂直同步把 GPU 的幀率鎖到顯示器刷新率的整數倍(144→144/72/48),讓每一次像素更新都恰好落在顯示器「翻頁」的間隙,徹底斬斷撕裂。
2. 卡頓:幀時間比幀率更誠實
200 FPS 聽起來絲滑,可如果幀生成時間忽高忽低(5 ms→12 ms→6 ms),肉眼會感到節奏錯亂。垂直同步強制 GPU「等顯示器」,讓幀時間固定爲 6.94 ms(144 Hz)或 7.14 ms(140 Hz)。雖然上限被削,但曲線變得平直——穩定 144 FPS 的流暢度,往往比波動 180-220 FPS 更跟手。
3. 輸入延遲:V-Sync ≠ 必然拖慢
舊版 V-Sync 確實會把延遲抬高 20-40 ms,但今天的「快垂直同步(Fast Sync)」「增強同步(Enhanced Sync)」以及 NVIDIA Reflex、AMD Anti-Lag 讓「同步」與「低延遲」不再矛盾。在支持 Reflex 的遊戲裏,打開「NVCP 低延遲模式 + 開啓 V-Sync」,延遲甚至能比關閉 V-Sync 更低——因爲驅動會動態壓縮渲染隊列,CPU 不再「提前」提交幀。
4. 能耗與噪音:200 FPS 的電費誰來付?
高幀 = 高負載 = 風扇起飛。V-Sync 把幀率封頂後,GPU 可以偷懶 20-40 %,溫度與噪音同步下降。對於筆記本玩家,這意味着更長的續航和更安靜的風扇;對於臺式機,則是顯卡風扇晚點進「直升機模式」。
5. 兼容性問題:G-Sync / FreeSync 仍需 V-Sync「兜底」
可變刷新率(VRR)顯示器能在 48-144 Hz 之間動態匹配幀率,但當幀率突然掉到 40 FPS 以下時,G-Sync/FreeSync 會失效,畫面瞬間撕裂。此時若開啓「V-Sync 在 G-Sync 範圍內關閉、超出範圍打開」的混合模式,就能保證全場景無撕裂。
這三種垂直同步之間是有技術區別的!!
詳情請見圖4
如果你擁有 240 Hz 顯示器、支持 Reflex 的遊戲,不妨「V-Sync + G-Sync + 幀率上限 237」三連,你會發現:真正的絲滑,是既無撕裂也無卡頓,還省電費。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