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彡P丨文
前兩個月有個叫 Osada 的日本油管主,發佈了一條探訪重慶的視頻。可能有朋友看過他的作品,主打一路不安碰壁的旅行冒險,所以有個外號叫“不安仙人”。
這不是他第一次來內地了。
去年 144 小時免籤政策實施後,他提前做好各種攻略,抱着必死的決心來到上海,喫了小籠包(其實是生煎)和各種麪食。
整個過程東張西望,畏畏縮縮,讓人具象化的認識到“偷感十足”是什麼樣的。行爲雖然抽象,但是作爲 i 人又感覺非常合理。
(爆肉汁的生煎)
視頻既沒有刻意的節目效果也不帶節奏,平平淡淡的,只是把自己遇到的情況都說一下,所以很能讓那些獨自出去旅遊過的人產生共鳴。
後來節目被搬到B站意外火了,網友們笑稱“不安仙人”。時隔幾個月,他念念不忘又去了北京喫了烤鴨和銅鍋涮肉,這次又來到了重慶。
真是剛走了個甲亢哥,又來了個不安仙人——雖然Osada只是個小博主,但是看着他難繃的笑容和不安的神情,就很有日本人風格。
說起來,「不安」這個詞這兩年在互聯網上出現頻率挺高的,現在都已經快成爲日本人的底層代碼了。
一說到日本人就是不安,一說到櫻花妹就是不安です(這兩個假名念desu,表斷定或強調的助動詞)。
日本米價上天,不安です;金毛奶龍發瘋了,不安です;中文困惑害怕,不安です……網上搜索關鍵詞,你可以找到各種討論。
特別是推特上的櫻花妹,總給人一種好像她們不管做什麼都會「不安です」的印象。
——所以今天簡單聊聊這個話題吧。
之前我翻了一下TikTok和油管,想聽日本博主是怎麼看待「日本人爲什麼這麼容易不安?」這個問題的。
他們覺得這和日本人的成長環境有很多關係。
說是在日本,大人經常會提醒他們某件事情的風險,或者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很多人傾向於謹慎地考慮事情的風險。
比如煤爐(日本的閒魚)上買東西。
實際上,買到的東西收不到的情況應該很少發生,但日本人往往會過度擔心最壞的結果。例如,如果賣家不秒回,就開始腦補“對方是不是跑了?”之類的事情。
(BV1RAZAYDEcK《不安です!日本人到底在不安什麼?》)
這種現象在國內也很常見。
話是這麼說。日本年輕人的不安現象又確實非常嚴重,而且遠超大家的想象。哪怕是天天標榜 i人 的國人,換到那邊也成了實打實的社交恐怖分子。
實際上,每一條奇怪的共識形成之前,肯定發生過什麼逆天的事情。至少“櫻花妹不安” 的梗之所以在國內流傳甚廣,跟二次元同人圈有很大關係。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2019年初的時候,有個櫻花妹發現在 BOOTH 平臺賣了五六本同人誌,買家均來自同一個賬號,這一異常情況引發了她的警覺。
經過一番順藤摸瓜式的調查,她發現了一個叫 Masadora 的中國購物網站,自己的作品頁面竟出現在上面,這令她“深感不安”。
事情在圈子裏傳播開來後,很多日本創作者也開始深入挖掘。有人發現自己標價1000日元的同人本,竟然在這個網站上賣1100日元,多了100日元!於是認定網站的行爲是黃牛倒賣,在推特發起聲討。
其實 Masadora 就是前兩年宣告倒閉的魔法集市/瑪莎。由於國內用戶無法直接登錄日本網站,經常會藉助這類代購網站來代購同人商品。
雖說網站本質是代購平臺,並非倒賣,但考慮到作品流傳到海外,可能會有難以預估的法律風險,進而給創作者帶來「不安」的情緒,最後 BOOTH 還是屏蔽了 Masadora 的訪問。
這事當時在日推鬧得挺大的。搞笑的是,當時類似的代購網站有很多,甚至BOOTH自己也有針對海外用戶的寄送服務,Masadora 甚至算比較良心的一個了,扒的也是網上公開的信息,不涉及隱私。
但櫻花妹怎麼說呢……在我們這些海外用戶的角度看來多少有些應激,或者說“不食人間煙火”,不瞭解海外ACG環境,非常排斥眼裏的“圈外人”。
所以後來「不安」在國內變成了一個梗。
最開始大家一口一個「不安です」只道是好玩,等這兩年真的跟櫻花妹打交道多了,發現這種小心謹慎到病態的現象真的很棘手。
國內谷圈有一個詞叫“陰花妹”,櫻花妹陰人的意思。之前玩《Jack & Jeanne》的時候找代購買谷,認識過一些乙遊姐,聽說過一些騷操作。
據說有的日本妹子在煤爐(日本的閒魚)賣穀子的時候,她們會翻買家主頁,專門坑日語不好、用翻譯器交流的國人。
一旦發現對方是代購 app 代切的(拍下之前沒有講價,也沒有確認過商品情況,總而言之與賣家沒有太多交流),就會故意錯發/少發/換貨。
等國內收到貨,熊貓妹發現自己被陰了,一看對方早就把商品頁刪除了。
而且騙子心虛,會特地換成匿名快遞(比一般快遞貴),這樣你只能知道大致的都道府縣信息。跨國扯皮很麻煩,最後只能認栽。
這裏 BB 姬疊一個甲——不是說騙子一定是男是女,只不過國內女性社區跟櫻花妹切磋的機會比較多,曝光也更多。所以這裏的性別就當成是“賽博櫻花妹”吧。
有些中國代購用的是個人號,日語夠好完全無障礙交流,櫻花妹發現這個中國人不好騙,起手就是一句“不安です”,懷疑對方對角色的愛,說對方是倒賣的黃牛,以“外國人讓我很不安”爲由取消交易。
(這個賬號後來註銷了)
反正就是各種不安です。
你是中國人不安;你是小號不安;你收藏了不買是嫌我價高了嗎不安;你付錢太爽快了不安;你說話像人機不安;你沒用敬語不安;你不秒回不安;你打字太快不安……
這裏的「不安」,潛臺詞翻譯過來其實是「你好煩啊」「識相點快滾」的意思。
說白了心裏覺得對方不爽,但是又不敢直接攻擊,於是以退爲進,用這種方式旁敲側擊……對對對,都是我的問題,我不安了,然後一波操作立刻拉黑跑路。
日本人就很彆扭。換作是國內,大家就比較武德充沛,不會說不安,而是有啥說啥,遇到類似的問題,別說你是學生你是出生也不行。
不過煤爐畢竟是櫻花妹的地盤。
對於熊貓妹來說,本來好好的想要交易的夢中情谷,鬼知道因爲什麼原因人家不賣了,簡直麻煩透頂——而且往往是已經下了單,在提供地址的時候人家發現是轉運倉,要麼直接不賣了跑路,要麼碰到陰花妹被坑。
每次看到櫻花妹的不安,被過度防衛的精神所攻擊,熊貓妹也開始跟着不安了。
(出自@只是睡着了)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以至於小紅書的集美們怨聲載道,恨不得打到日本把這羣人全突突了。
就像前面說的,每一條奇怪的共識形成之前,肯定發生過什麼逆天的事,或者一個契機。當然,我認爲網絡現象也可以折射出一些趨勢。
國內90後00後可能感受更深刻一些,他們很多人是獨生子女,處於長輩鄰里構建的“熟人社會”逐漸崩塌,過渡到大城市流動性很高的“陌生人社會”階段。
日本很早也有“上京”的說法,就是去東京的意思,之前BB姬藉着三上悠亞老師的話題,聊到過上京的“港區女子”。
而現在的日本,已經有點退回一種後現代熟人社會的節奏了。但這種熟人關係並非血緣親緣、地區社區的,而是通過一種文化興趣、身份認同的聯繫。
就像之前 BB 姬聊《爲什麼都說魔爪是男娘、地雷妹最愛的飲料?》的時候,提到過地雷女這一類天天東橫廣場鬼混,大久保公園一站的日本精神小妹。
在亞文化的小圈子裏,用吸管喝粉魔爪、拍大頭照的地雷女們可能互相都是熟人。但是父母不叫父母,叫原生家庭,親爹只能是生物爹——類比國內的話。
扯個題外話。前段時間看有一個日本互聯網的“圈子避雷榜”挺有意思的,可以看作是一種不安話題榜。
裏面有些詞條可能本身沒什麼危險,但是討論的相關圈子裏逆天魔怔人很多。比如日本網絡的“世界史”圈子,簡直跟“銀夢圈”同一個檔次,類似我們國內的抽象圈和鑑證圈一樣讓人避之不及。
經常有人調侃,日本是一種另類的測試服。雖然國情不同,很多東西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些苗頭確實很像。
畢竟這是一個 QQ 羣友更像家人的時代,羣裏的老哥老姐每個人說話都這麼好聽。很多在外人看來瘋魔的行爲,處在舒適圈的本人可能不覺得有問題。
然而小圈子畢竟只是小圈子,一旦受到外來的凝視,或者不得不離開快樂小窩,於是對於未知的發展,很容易開始「不安です」。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看法。至於爲什麼櫻花妹,或者說日本人普遍容易不安——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也難以輕易得出定論。
不過還好。目前國內的小圈子很多時候只是一個時尚單品,雖然你罵我的 XXX,就等於是在否定我的品味,我要化身超雄小鬼,噴你全家,跟你沒完。
但至少還沒到“不安的櫻花妹”這種精神防衛拉滿、拒絕一切外來交流的程度。
-EN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