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產二遊文化地位最高的一天

15年前,2010年世博會正在上海舉辦。當時有幾個海外國家館尤其熱門。

一是沙特館——這是當時整屆世博會投資最大的展館,館內做了一整條由IMAX全景3D屏幕構成的遊廊,觀衆們戴上特製眼鏡、站在傳送帶上,就能一睹沙特風情。很多人對於沙特產生“土豪”的印象,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當時人們願意排隊8小時只爲進沙特館逛一圈

另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館的ACG文化。

在當時的官方宣傳片和館內影片裏,都能看到高達、初音未來、涼宮春日、秋葉原、COSPLAY這些ACG文化的代表性符號,被擺到了一個頗爲重要的位置。

在世博園區內的亞洲舞臺,還曾一連五天舉辦名爲“動漫歌曲之夜”的舞臺活動,諸多知名動漫歌曲的原唱來到國內,登上這個舞臺獻唱——大多是第一次在國內現場演出。

BV1rx411i7yL

這事兒大體上帶來兩個影響。一是對於大量的國內路人蔘觀者來說,留下了一個“ACG文化也可以是主流文化”的印象,潛移默化地提高了他們對此的接受度;

二是對於當時仍屬小衆的國內動漫愛好者羣體來說,他們首先盡情享受了這些節目,也從中真正確認了自己的愛好是能得到兩國官方認可的文化內容,上得了檯面、拿得出手。繼而也有了更多人投身到這個產業之中,無論是作爲消費者還是生產者。

總之,這應該算得上ACG文化在中國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而現在,中國的本土二次元文化也在海外迎來了一個相似的時刻。

當地時間7月26日,“城市之夏藝術節·上海日”活動在紐約舉行。該活動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與林肯表演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由十餘場文化演出節目組成,從午後一直演到深夜,到場觀衆2萬餘人次。

這次帶去紐約的演出包括上海大劇院的原創舞劇白蛇、美影場的大鬧天宮、上民樂的十二生肖等等,挑選的都是最能代表“上海出品”和當下 “海派文化”的文藝演出內容。

其中最特別、同時也可能是影響力最爲出圈的一場,應該就是長達90分鐘的《明日方舟》特別演出了。

因爲整個“上海日”本身屬於帶有官方背景的文化交流活動,免費向感興趣的公衆開放有限的座位,所以其實沒做什麼對外宣傳。作爲此次活動中唯一以遊戲IP身份受邀參與活動的演出方,鷹角也只用《明日方舟》的英文官推發了條相關消息。

結果這條推文的關注度比平日裏許多資訊還要高,海外玩家們在社區裏一個勁地問:“這是音律聯覺要辦到美國來了嗎?”等到當晚8點演出開始,2000人的場子幾乎被坐滿了,且年輕人的濃度相比其他場次明顯上升了些。

對於鷹角和《明日方舟》而言,這顯然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場合。

國內遊戲企業都沒少參加海外的商業展,熱門遊戲在國外開粉絲節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但除開這些帶有商業性的活動,像這樣在官方背景的海外交流中,被較爲純粹地當作一張文化名片去展示——能算是目前達到的一個新高度了。

這場演出的交響樂部分由中美音樂藝術家合作完成,同時也有多名原唱歌手特意爲此赴美演出,從創作到表演層面,也基本都能視作“中國創造”的代表。

現場還有coser盛裝出席

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明日方舟》的音樂本身就比較國際化,以中英日文爲原唱的歌都不少。這次的歌單明顯也是特意在偏向傳統的民族風樂曲和當地觀衆更容易理解的國際範英文歌之間,各做了一些挑選,包括一支首次在線下對外演出的《明日方舟:終末地》“宏山”配樂。多元性在一衆節目中是比較突出的。

大屏幕展示的“宏山”是終末地的中國風科幻工業場景

在國內外的社交網站上,你都能見到一些特意去看這場演出的觀衆們所發表的感想。

對於玩《明日方舟》的當地留學生來說,這場有部分原唱歌手赴美參與的演出,含金量可能堪比一頓從家鄉保鮮送來的年夜飯。

至於當地土生土長的《明日方舟》玩家,則有表現出一些混雜着欣喜與遺憾的複雜情緒——他們既興奮於終於能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看到鷹角官方帶來的演出,不再是隻能羨慕遠方的中國玩家每年有“音律聯覺”可看;同時又會因爲活動作爲雙城交流也面向紐約民衆開放,現場不止有玩家,變得更想去看一場原汁原味、濃度極高的真正屬於《明日方舟》玩家的音樂會了。

“這怎麼會是免費能看的?”

這種矛盾的心情對於國內早一批的動漫愛好者來說,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當年站在上海世博會亞洲舞臺下的觀衆們,多半有着一模一樣的心聲。這些情緒也很容易化爲對於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好感與嚮往。

即便是對於路人來說,他們可能一時會有些困惑——例如爲什麼是中國民族風的音樂和英文歌同臺表演?屏幕上的動畫又究竟在演什麼?

但他們對這一切所留下的印象,也可能在某一天產生迴響,帶來更深遠的變化。

比如我前陣子去洛杉磯的夏日遊戲節出差的時候,遇到一名來自華盛頓的同行。當我告訴他我來自上海的時候,他問到:“那是香港的一部分嗎?”

說實話,這可能是我作爲一個上海人至今最無語的時刻。

但是當他從我這兒聽說:原來做《明日方舟》的鷹角、做《原神》的米哈遊、做《劍與遠征》的莉莉絲還有做《無限暖暖》的疊紙(這些遊戲他確實全知道)都在上海時,便露出了驚訝的神情,連呼“Really?”

——就很像是我去年去斯德哥爾摩時,才發現這個我原本陌生的城市,居然是那麼多我所熟悉的遊戲的誕生地(比如《雙人成行》《我的世界》《歐陸風雲》《戰地》等等)。

我相信他也會就此對上海感到熟悉起來,這城市將在他的心裏搭建起一個更具體的形象——大概是座遊戲之城吧。

實際這兩天上海也正在舉辦首屆CIGDC中國國際遊戲開發者大會,開幕辭裏就提到:“作爲遊戲產業重鎮,上海不僅孕育出多個行業頭部企業和全球頂級IP,更在遊戲出海征途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這之中,鷹角或者說《明日方舟》,又是和本地文化綁定尤其深的一個。

上海在今年推動了CCG Expo、Bilibili World和Chinajoy 三項展會進行聯動,和其他超百場主題活動共同組成了首屆“上海之夏國際動漫月”,爲此在蘇州河上設置了兩艘“痛船”,一艘是CCG Expo主題,另一艘就是《明日方舟》主題。

同樣在7月上旬,上海徐彙區正式公佈了地處漕河涇的“元界Neo World”元宇宙街區。漕河涇本身是彙集了鷹角、米哈遊、疊紙等遊戲公司的地塊,“元界”則以地標模型、路標旗幟等形式,將這些公司的遊戲IP具現化,還有一班免費班車負責街區內的短駁——這兩輛班車又是《明日方舟》痛車。

地上跑的、水裏遊的都有了,自然也少不了《明日方舟》的“痛地鐵”——上海的出行方式差不多讓鷹角在同一時期內給佔齊了。

今年鷹角本身也在上海辦了個比較特別的活動:「2025明日方舟:集成映射——沉浸式線下展」。包下了西岸美術館的A館和N館足足一個半月,展出內容則包括藝術展陳、實景密室乃至沉浸式戲劇。

從這形式和規模來說,在全球遊戲行業都很難找到個先例。包括從日本來的遊戲製作人小高和剛,逛了也是流連忘返。

再要說的話,鷹角還在上週辦了個“開拓芯遊戲創享節”——一個面向國內外獨立遊戲開發者與玩家(其實也包括相關從業者)的大型創作分享線下活動。規模體量其實已經超過全球許多小有名氣的獨立遊戲展會,現場甚至還有平時輕易見不到的海外展商和重量級嘉賓分享,但它不收門票不收展位費,今年已經是第三次辦了。

來自《百日戰紀》投資人的小紅書

結合這一系列背景,其實也就能理解上海本地優秀的遊戲IP那麼多,爲什麼是《明日方舟》最先被納入到“上海日”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之中——因爲鷹角在遊戲之外,也確實比較積極地以多種形式,將自身所產出的內容融入到文化責任之中,承擔起促進內外交流的角色。很直觀地展現了這次CIGDC上提到的“遊戲產業與城市聯動發展”能夠怎樣去實現。

從中也可以發現一個改變趨勢:前兩年大家說的“藉助遊戲來實現文化出海”,大多還是將遊戲視爲一種媒介,形式上也是將一些傳統文化要素嵌入到遊戲產品中,從商業角度進行推廣。

但現在,以二次元遊戲爲代表,這些遊戲通過自己的方式再演繹中國文化,將傳統文化符號通過現代語言進行表達,同時積極舉辦各種類型的線下活動,與本地年輕人的生活結合得更加深入,讓整座城市顯得有活力……隨後大家發現這本身就足夠形成一種具有廣泛吸引力的文化。

作爲一個玩家來說,現在更令我好奇與期待的,則是這種遊戲文化是否可能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之外,跳出二次元框架,發展出更多樣化的格局——這看起來並不容易,但遊戲產業能在中國獲得如今這樣發展,本來就像個更不可思議的奇蹟。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