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2018年時外置顯卡盒被吹得天花亂墜,彷彿是遊戲本的革命——用了它,就不用在厚重續航差的遊戲本和輕薄但玩不了遊戲的超級本之間糾結了。大家一度信誓旦旦:未來一定是外置顯卡盒+輕薄本的組合。但現在回頭看,已經過去近七年,主流市場幾乎沒太大改變。說真的,便攜性強、性能靠譜、續航夠用的遊戲本排成隊,也許纔是玩家真正想要的。雖然還有個別發燒友還堅持插着eGPU,但到了2025年,這些笨重的外置盒依然沒成爲主流。
當初那些宣傳片裏,廠商把外置顯卡塑造成“桌面顯卡的全部性能+輕薄本便攜”的終極答案,我那時是真的被刺激到了。尤其記得2018年CES展上,某品牌展示新款eGPU盒子,主打“插上去輕薄本秒變遊戲主機”的概念。展示現場氣氛幾乎炸裂,觀衆握拳頭一陣歡呼。但事實是,那時候的雷電3帶寬根本不夠用,顯示輸出幾步配置下來還有延遲的嫌疑。
隨後2019年、2020年,不管是華碩還是雷蛇、外星人甚至技嘉,都推出了自己的外置顯卡解決方案。一時間各大廠商都把這個概念往外推,看起來技術路線都差不多。你可以想象那時候朋友圈裏討論有多熱烈,帖子評測刷屏。但遊戲本廠商壓根沒傻到停產遊戲本,他們照樣照樣迭代,搞出一批更輕、更薄、更強續航的本子。反而很多人開玩笑說:你別問這盒子值不值得買,先看看你揹包裏還有沒有地方放它。
說到底,外置顯卡盒的投入成本太高——你不但要買顯卡盒,還得另外買張顯卡。即便你選購那種預裝卡的高配款,總價瞬間飆升到幾千甚至一萬多塊。有的發燒友算了一筆賬:這價格和一臺中端臺式機幾乎沒差,結果卻還得揹着盒子跑來跑去,麻煩指數直線上升。
而且設置起來也是折騰半天:安裝驅動、確認系統識別、配置渲染輸出,有時還得調點配置文件才能用。就算你技術過硬,也不可能一路“插上去就用”的順暢。更別說那塊顯卡和電源風扇等噪音。
再加上2022年宅經濟興起,人們更願意買臺式機或遊戲主機,畢竟不出門不折騰,設備性能穩定,使用體驗直上一個層次。即便外置顯卡盒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有它的意義,但終究是小圈子裏的橋段,而不是大衆化玩法。
到了2025年,華碩、雷蛇、技嘉都拿出了新的外置顯卡盒產品。比如華碩把ROG XG Mobile升級到RTX5090移動版,又推出了傳統盒子版;技嘉也帶來了Aorus RTX5090 AI Box,甚至標配了水冷系統;雷蛇Core X V2 則宣稱性能直逼桌面級。廠商們把這說成是“八年後最大規模的一次發力”。噢,還有那個關鍵技術:雷電5接口,據說帶寬提升是雷電3的兩倍,還減少延遲。
但我個人還是不太買賬。爲什麼呢?因爲你想想,如果你真想隨時隨地玩高端遊戲,買一臺遊戲本更靠譜,比如2025款雷蛇靈刃16——僅15毫米厚、2.1公斤,雖然兩萬多塊確實敗家,但至少你出門就能用,不用背個盒子折騰;或者掌機方案,比如Steam Deck,也能滿足戶外遊戲需求,又便宜又省心。
說到底,外置顯卡盒這個概念確實從未徹底死去,但也沒真正活過。一方面它仍有它的用戶羣體——那些極端折騰、想把輕薄本挖掘極限性能的人;另一方面,它從來沒打入消費級主流市場。你花上千塊買個盒子,安裝調試搞起來,再加個顯卡,其總體成本和整體用戶體驗,其實遠不如一臺性能相近的遊戲本或臺式機來得順暢。
更何況現在有DLSS、FSR、XeSS等超採樣技術,舊顯卡也能跑出驚人幀數,遊戲本里很多搭載移動版顯卡的機型,性價比反而高得多。玩家們越來越理性,對小衆概念也越來越謹慎。
最後一點想說的
雖然我還挺好奇未來外置顯卡生態會不會真正成熟,但目前爲止,我個人還是覺得:買它,不如買更穩妥的遊戲本或掌機;如果你只是想在辦公室或宿舍偶爾插拔,或者你那種“技術控”“實驗控”的性格爆表,或許能接受它的麻煩;但絕大多數人吧,還是寧願直接換臺遊戲本,也不願背這個折騰盒子。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