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丨文
“二棒”,即兼具二次元以及KPOP粉絲屬性的羣體。兩年前,我們曾藉着韓國愛豆玩原神造成的脫粉事件向大家簡單地介紹過他們。
彼時,“二棒”們在人數上激增,卻聲量微小、處境尷尬,難免會捲入雙方的紛爭之中,成爲最先被開除雙方粉籍的“炮灰”。
就連他們自己,也時而會因爲愛豆沉迷自己討厭的遊戲、喜歡自己雷的番劇這種事,讓自己陷入兩種喜好的矛盾對立中,最後不得不崩潰大喊着:帶着你的xxx滾吧!
要說之前,他們可能還會私下裏吐槽自己:低聲些,難道當二棒光彩嗎?然而,僅僅兩年光景,局面已悄然翻轉。原本水火不容,時常發生摩擦的雙方,竟隱約滋長出良性的伴生關係。
如今,上海幾處出名的“二次元快樂老家”,不少KPOP主題店鋪已經能毫不違和地林立其間;各式漫展上的隨舞活動也加入了越來越多KPOP歌曲。
反過來,二次元的一些應援活動,如角色生日大屏、線下應援等,也是學習、復刻了一部分KPOP的“推活”模式。
@世界由我拯救! 比如生咖這類最初更多是韓娛粉在搞的應援活動 現在也開始加入二次元版本了
不僅是粉絲之間收斂起針尖麥芒,內容創作的邊界也開始了重構。
而近期,由索尼旗下曾操刀《蜘蛛俠:平行宇宙》的原班製作團隊製作,在網飛上線的動畫電影——《KPOP獵魔女團》,便是這股融合浪潮下的最新產物。
說實話,單看名字:韓娛+獵魔+動畫這個排列組合,聽着就“兩頭不討好”。
而在預告片釋出時,也確實被網友們吐槽它是“縫合怪”。這種感覺,就像是日本餐館做了一頓韓料卻用的美國農產品,最後端上來一盤“大雜燴”。
但誰也沒想到,電影上線後,僅4天時間內它就登上了Netflix全球電影榜首,在41個國家排名第一。截止目前,播放量已超過4000萬,成爲了名副其實的黑馬之一。
原作短時間內累積的巨大聲量,同樣爲它各式二創作品的水漲船高推波助瀾。
推特上,片中角色和CP的同人創作如野火燎原,神圖頻出。一些韓團成員也自發地開始翻唱、翻跳劇中的舞臺。即使是簡單的劇情分析,也能獲得上萬的轉贊。
這股熱浪不可避免地傳回國內。B站上搬運的電影全集視頻,有將近80萬的播放,而同人二創、Cos仿妝等等,同樣也席捲了各個社媒平臺。
於是,在熱度與好奇心驅使下,愈來愈多和我一樣受到宣傳蠱惑的圈外人,決定來嚐嚐鹹淡。
那麼,《KPOP獵魔女團》,究竟是徒有虛名,還是真的有料呢?要解開這個疑問,或許得先踏入它所構建的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
電影故事舞臺,設立於一個與現實相似但又充滿奇幻色彩的半架空世界中。
這個世界上,惡魔無處不在,它們會伺機竊取人類的靈魂,提供給魔界君王“鬼馬”。而爲了對抗他們,獵魔人藉助歌聲積攢起“信仰之力”,建立了能阻隔魔界與人間的“魂門”。
每一個時代,都有新的女孩被培養成斬殺“惡魔”、鞏固“魂門”、守護世界的獵魔人。
很有趣的是,臺上的每一代女偶像的妝容變化也意味着時代的變遷
而這個時代,這份責任輪到了Rumi、 Mira 、Zoey這三位女孩身上。
人前,她們是世界級頂流女團Huntrix的成員,是能在舞臺上給予無數粉絲力量的偶像;而離開了鎂光燈,她們就變身成揮舞光刃、斬除惡魔的獵魔人。
眼看將被鎮壓,不想坐以待斃的惡魔們決定用“魔法”打敗“魔法”,也組建出來一個名爲Saja boy的男團與之抗衡。
於是,一場表面上的“粉絲爭奪戰”、實爲人類存亡的較量,在打榜節目與深夜巷道里同時打響。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唱歌拯救世界”的設定,類似《超時空要塞》、《人魚的旋律》這些經典日漫,只是這次選取了KPOP文化與奇幻戰鬥元素相結合的新賽道。
《超時空要塞》
不過,如果是奔着深度劇情而來的朋友,這裏可能需要先調低一些期待值。
這部電影受限於篇幅、成本和定位,整體敘事確實顯得有些虎頭蛇尾。人物塑造上做了大量取捨,將有限的角色弧光幾乎全數傾注在正派女主Rumi——這位獵魔人與惡魔的混血兒身上。
後續的採訪中,製作人也坦承在劇情設計上留下了不少未解的謎團,雖說爲續集預留了空間,但同時也給單部作品的完整性打了折扣。
除此之外,一些劇情設定也難免踩雷:對於熟悉韓娛生態的粉絲而言,上升期男女團核心成員私下密會的情節顯得頗爲突兀;
愛豆談戀愛是要殺頭的.jpg
而電影中對於某些韓國文化元素的呈現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文化挪用”的爭議漩渦之中。
這次偷上中國結了好像……有種巧克力裏摻屎了的感覺
單從劇情深度和人物塑造的完成度等這些層面來看,《KPOP獵魔女團》或許只能算是一部合格的商業爆米花片。
那麼問題來了:一部劇情有硬傷、設定有爭議的電影,憑什麼能點燃全球觀衆的熱情,甚至在網飛榜單上大殺四方?我們觀衆是被資本做局了嗎?
實則不然。在導演Maggie Kang的採訪中,她明確表示,電影製作的初衷是想向世界推廣韓國文化,而選擇韓國時下最具影響力的Kpop作爲切入點,雖在劇情上做出了妥協,卻是爲了保證它能在“視聽體驗”上的不遺餘力。
因此,與其執着於它作爲傳統劇情片的短板,不如換個“打開方式”——將它視作一部類似迪士尼歌舞片風格的“KPOP大型音樂劇”或“女團概念超長MV”。
視角一轉,你便會發現它精心打磨的閃光點。
而其中最值得稱道的,莫過於電影中幾首兼具流行性與敘事性的原創舞曲。它們甚至讓見多識廣又要求嚴苛的韓娛粉,都忍不住驚呼“這是2025年迄今爲止最好聽的KPOP”。
對不起,如果打過來了我能先逃嗎?我的背後空無一人。
這番讚譽看似誇張,卻有着不容置疑的數據支撐:電影播出不到一週,它的原聲帶就已經成爲了Spotify全球日增最高專輯第一名。
在其他榜單上也是屠榜的存在
當然,拋開這些數據,僅從聽感上,也足夠判斷出這些音樂確實質量上乘。
像女團Huntrix的幾首主打曲,就緊扣當下KPOP追求力量感與女性敘事的主流審美。不僅如此,它在敘事層面上也同樣契合獵魔人的身份設定,並在暗中輔佐劇情的推動。
比如,Huntrix的登場曲《How Its done》。劇情銜接上,它快速推進了第一場人魔大戰,並建立起觀衆們對三位角色獵魔人身份的認知。
而整首歌,特別是副歌部分的編排,洗腦且節奏感十足的唱段,特別有頂流女團BLACKPINK的味道。
至於另一首熱門曲目《Golden》,或許是因爲歌手紮實的高音,整首歌的質感比起KPOP來說甚至更接近Ketty Perry《Firework》《Teenage Dream》這些代表作。
歌曲中既有着青春期的生長痛,又有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所以,當它在Rumi第一次揭露混血兒身份這段劇情中出現時,更能觸動觀衆,同樣也更爲合理。
男團Saja Boys的兩首主打曲形成鮮明對比——清爽活力的《Soda Pop》與暗黑魅惑的《Your Idol》,分別映射出KPOP主流熱曲中“陽光”與“病嬌”的兩極審美。
而這份精準的音樂表達,源於專業的音樂製作陣容:黑廠(The Black Label)、Teddy(BLACKPINK製作人)、Lindgren(BTS、TWICE合作者)等不少KPOP歌曲的明星製作都加入其中。
當紅女團Twice的成員,同樣也在電影中獻聲,演唱了主題曲《Take Down》。
電影裏Twice也“客串”了一把
滿足了觀衆們的聽覺之後,電影隨即將野心投向更高維度。他們不僅要“做音樂”,更要“造舞臺”。因此,他們先是在動畫製作上採用了抽幀的方式,讓一些以此讓舞蹈動作看上去更加有頓挫感。
後續,便在角色的形象設計上下足了功夫。主角三人組外貌上幾乎融合了BLACKPINK等熱門女團成員的特點。而巡演、打歌的妝造設定,也參考了現實中女團可能會有的搭配,甚至連美甲都有詳細的設計圖。
圖源ID
同時,電影也玩了一把韓娛販賣人設、製造反差的套路。比如,冷麪女孩Mira,外表上看着個性十足卻是個玩抽象的,直接套個酷似垃圾袋的睡袋就敢上紅毯現場。
而長相可愛的Zoey,居然是隊內的Rap擔當,快嘴說得非常溜。
其實,不止是人設,劇情的某些橋段設計也特別符合KPOP現狀,比如,高強度迴歸行程。
巡演結束進行休假
所謂的迴歸,在KPOP語境中,指的是藝人或團體在一段時間的休整後,以全新音樂作品、造型和表演等再次出現在公衆視野,維持粉絲的新鮮感。
與國內歌手或者偶像組合不同的是,韓國有非常完整的打歌推廣模式。參加打歌舞臺是一種,除此之外,還需要參加綜藝錄製、粉絲籤售會、社媒直播、年末頒獎禮等等……
而這些細節,都穿插在了電影之中。
打歌舞臺
綜藝節目
而Huntrix與反派男團Saja Boy之間敵對關係,表意上可能是劇情中所展現出的人類與惡魔之間的競爭。
再深入些去探討,它更像是粉絲與偶像關係複雜性另一種寫照——陽光積極向上的偶像會帶來力量與希望,而把粉絲當做“血包”的那些劣質偶像會讓粉絲迷失自己……
所以,總體上來說《KPOP獵魔女團》雖然在某些部分,比如劇情、人物塑造上不盡如人意,但依舊瑕不掩瑜,靠着音樂、視效、出色的人物設計賺回了不少口碑,也贏得了如今的佳績。
————————————————————
聊完《KPOP獵魔女團》,我們重新將視線拉回ACG與KPOP融合這個話題。事實上,這部電影絕非第一個嘗試將兩種文化在精神內核與敘事表達進行碰撞,併成功的作品。
早在2018年,一向被粉絲們笑稱爲音樂公司的拳頭,就推出了英雄聯盟衍生虛擬女團K/DA。這或許就是一次將二次元角色與三次元偶像文化融合的先鋒嘗試。
爲K/DA提供音源的也有幾位(G)I-DLE女團的成員
而她們的單曲數據確實堪稱現象級——僅B站上,K/DA出道單曲《POP/STARS》MV播放量就突破兩千萬。即便時至今日,粉絲們對其迴歸的呼聲依然高漲。
此前引發熱議的《異形舞臺》,則屬於另一種新的嘗試。
雖然其本質是商業音樂企劃,設定上也更接近於選秀這類大逃殺節目,但它同樣通過意識流的音樂與殘酷劇情,觸及到了偶像產業的陰影面,並尖銳地批判現實世界中“娛樂至死”的異化現象。
韓國娛樂產業本身,其實也在積極尋求與二次元文化的接軌。
在探討“二棒”的那篇文章裏,我們曾點出一個趨勢:KPOP正經歷從大衆流行向凝聚型小衆圈層的轉型。其背後原因,無非是韓國市場太小,中國市場被限制,東南亞市場消費力不足,日本市場已經被榨乾。
因此,爲了求變,持續破圈、擴大影響力成爲KPOP的必然選擇:開拓歐美市場,即韓娛粉常說的“闖美”是一條路徑;與日益大衆化的二次元文化合作,則是另一條重要賽道。
去年爆火的《A.P.T》就是KPOP“闖美”成功的典型代表
我們既能看到女團如Aespa,在成團之初,就拋出了進入異世界打怪升級的世界觀。後續更是大膽引入了虛擬成員併爲其製作專屬單曲及MV。
虛擬偶像nævis
也能看到男團誕生了純虛擬偶像組合PLAVE。成員雖是“紙片人”,卻進行着與真人團體幾近相似的偶像活動……
而《KPOP獵魔女團》,作爲這條融合賽道上的重要作品,其亮眼的播放數據、社媒傳播的巨大聲量以及幾乎爆發式增長的同人創作,同樣充分印證了“KPOP+二次元動畫”這一模式有着巨大吸引力與市場潛力。
甚至,它在某種層面上也加速了KPOP的“闖美”進程。現在推特上電影同人畫得最歡的,就是歐美的粉絲。所以,可以預見,未來這條新賽道上必將湧現更多探索者。
當然,作爲觀衆,我私心更希望它挖下的這些劇情伏筆,真能有第二部來圓滿填坑。畢竟,隔壁《蜘蛛俠:縱橫宇宙》畫的續集大餅,到現在都還沒有讓我喫上呢……
-EN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