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部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都在這裏了!

1、

《人世間》(三卷本)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的*新長篇小說。全書一百一十五萬字,歷經數年創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爲線索,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藝術而雄辯地展現了平民百姓嚮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步,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作者感同身受,滿懷深情,立足底層,直指人心,於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長篇小說佳作,更是梁曉聲長篇小說創作的一個新的高峯。

小說系中國作家協會2017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選題,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圖書。

2

投奔延安的青年學生汪可逾,路經“夜老虎團”駐地,因一曲古琴《高山流水》,與團長齊競相識,成爲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員。汪可逾聰明靈動、冰清玉潔,齊競文武雙全、儒雅健談,在浪漫激越的戰地戀歌即將奏響之際,卻發生了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

騎兵通信員曹水兒高大威猛、勇敢果決,爲齊競所看重,也頗受女性青睞。但他時常自我失控,在漫天烽火中上演着一出出 “行軍豔遇”,終於釀成了悲劇……

在晉冀魯豫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戰火中,汪可逾、齊競、曹水兒等人的命運有着怎樣的演變?那匹靈性神奇、善解人意的老軍馬又該如何功德圓滿,死而無憾?

小說血色唯美,空靈奇崛。既有對戰爭、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與大自然神奇關係的表現,亦真亦幻,拓展了戰爭文學的創作空間。

3

《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則臣潛心四年創作完成的長篇新作。本書闊大開展,氣韻沉雄,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祕史”。

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這一年,時局動盪,整個中國大地風雨飄搖。爲了尋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失蹤的弟弟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險家保羅·迪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義來到了中國。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輩馬可·波羅,並對中國及運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羅”。

本書的主人公之一謝平遙作爲翻譯陪同小波羅走訪,並先後召集起挑夫邵常來、船老大夏氏師徒、義和拳民孫氏兄弟等中國社會的各種底層人士一路相隨。他們從杭州、無錫出發,沿着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這一路,既是他們的學術考察之旅,也是他們對於知識分子身份和命運的反思之旅,同時,更是他們的尋根之旅。當他們最終抵達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時,小波羅因意外離世。同時,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運河的實質性衰落由此開始……

一百年後的2014年左右,中國各界重新展開了對於運河功能與價值的文化討論。當謝平遙的後人謝望和與當年先輩們的後代陰差陽錯重新相聚時,各個運河人之間原來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終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敘事長卷。這一年,大運河申遺成功。

4

《主角》是一部動人心魄的命運之書。作者以紮實細膩的筆觸,盡態極妍地敘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及其與秦腔及大歷史的起起落落之間的複雜關聯。其間各色人等於轉型時代的命運遭際無不窮形盡相、躍然紙上,既發人深省,亦教人嘆惋。豐富複雜的故事情節,鮮活生動的人物羣像,方言口語的巧妙運用,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熟稔和敘事的精準與老道。在詩與戲、虛與實、事與情、喧擾與寂寞、歡樂與痛苦、尖銳與幽默、世俗與崇高的參差錯落中,熔鑄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說”。

作者上承中國古典文學及思想流脈,於人世的大熱鬧之中,寫出了千秋萬歲的大靜。而經由對一個人的遭遇的悉心書寫,讓更多人的命運湧現在他的筆下。憶秦娥五十餘年的人生經歷及其心靈史,也成爲古典思想應世之道的現代可能的重要參照:即便內憂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塵之思,但對人世的責任擔當仍使她不曾選擇佛禪的意趣或道門的任性逍遙,而是在儒家式的奮進中覓得精神的終極依託。作者筆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蒼涼及悲苦之音,卻在其間升騰出永在的希望和精進的力量。小說遂成浩浩乎生命氣象的人間大音。

5

一部《應物兄》,李洱整整寫了十三年。

李洱借鑑經史子集的敘述方式,記敘了形形色色的當代人,尤其是知識者的言談和舉止。所有人,我們的父兄和姐妹,他們的命運都圍繞着主人公應物兄的生活而呈現。應物兄身上也由此積聚了那麼多的灰塵和光芒,那麼多的失敗和希望。

本書各篇章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爲標題,爾後或敘或議、或贊或諷,或歌或哭,從容自若地展開。各篇章之間又互相勾連,不斷被重新組合,產生出更加多樣化的形式與意義。它植根於傳統,實現的卻是新的詩學建構。

《應物兄》的出現,標誌着一代作家知識主體與技術手段的*越。李洱啓動了對歷史和知識的合理想象,並將之妥帖地落實到每個敘事環節。於是那麼多的人物、知識、言談、細節,都化爲一個紛紜變幻的時代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小說構成了一幅浩瀚的時代星圖,日月之行出於其中,星漢燦爛出於其裏。

文學史將證明,對於漢語長篇小說藝術而言,《應物兄》已經悄然挪動了中國當代文學地圖的座標。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本書中發現自己。

6

承續古典文學氣脈,典雅筆意與先鋒筆法完美相遇;多線結構,筋絡相連,意境寥遠,真正屬於中國的身段、腔調、結構和敘事,真正屬於中國人的“百年孤獨”。

《江南》以深情、內省與悲憫,喚起了中國人心中的靈魂之鄉,花家舍。在江南這片山水間,一個家族五代人跨越百年,在時代的大潮中往復於清醒與迷茫,逐夢與破碎,終越不過俗世倫常、兒女情思。一曲恢弘冷豔的史詩,映照中國人一個世紀的命運。

7

小說以新疆農村爲背景,從公社糧食盜竊案入筆,用層層剝開的懸念和西域獨特風土人情,爲讀者展示了一幅現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圖。同時,也反映了漢、維兩族人民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以及兩族人民的相互理解與友愛共處,帶有歷史沉重的份量,又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極爲生動,懸念迭生,矛盾衝突集中,獨具新疆風情,情節精彩,語言機智幽默。

該小說獨具匠心,在每個章節後設計“小說人語”,用79歲的王蒙今時今日的角度去適時點評和闡述39歲王蒙當時的創作和思考,形成“79歲王蒙與39歲王蒙的對話”,爲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現代感和時代感。

8

一個土地揹負者的心靈史詩!

以簡單寫複雜,以黑暗照見光明 以慾望的輕爲靈魂的重作證。

李佩甫習慣於從中原文化的腹地出發,書寫平原大地上土地的榮枯和拔節於其上的生命的萬般情狀。

在他的筆下,鄉村與城市、歷史與現實、理想與慾望並置,其試圖從中摸索出時代與人的命運之間的關聯。

《生命冊》中,既有對二十世紀後半期政治運動中鄉民或迎合或拒絕或遊離的生存境況的描摹,亦有對鄉人“逃離”農村,在物慾橫流的都市誘惑面前堅守與迷失的書寫。

而橫亙在所有敘事之下的,則是古老鄉村沿襲而來的民間故事和傳奇。在這裏,民間世代相傳根深蒂固的意識已經植入“揹着土地行走”的“城裏人”的靈魂記憶中,爲“城裏人”在新的價值觀面前的迷茫和困頓提供了某種意義上的反哺和滋養。

藉助這次寫作,李佩甫完成了對知識分子在時代鼎革之際的人生選擇與生命狀態的諸多可能性的揭示,在無限逼近歷史和人性真實的過程中,爲我們繪製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羣像圖。

9

這是一部地域小說,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這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輻射廣泛,處處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敘事在兩個時空裏頻繁交替,傳奇迭生,延伸了關於上海的“不一致”和錯綜複雜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諷,咄咄逼人的漫畫,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昨日的遺漏,或是明天的啓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來,一曲終了,人猶未散。

10

香椿街上的三個青年,一場撲朔迷離的強姦風波,一個人的十年冤獄和三個人命運的罪與罰。

《黃雀記》全書分爲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作者通過三個不同當事人的視角,書寫了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成長與碰撞。

十年後,年少時犯下的錯,錯的時間,命運的手,讓這三個人兜兜轉轉還是糾纏在了一起。命運迫使他們發現,儘管物是人非斗轉星移,他們依然不得不去面對過去的巨大傷痛。

過去的終究不會過去,該還的終是要還。他們必須以自己的方式,清算當年留下的罪孽……

11

《你在高原》主要講述的是一批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的經歷。圍繞主人公寧伽不斷探究父輩及家族的興衰、苦樂、得失和榮辱,在廣闊的背景上展示當代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質。全書分三十九卷,歸爲十個單元。《你在高原》包羅萬象、精彩紛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書,一部行走之書,一部“時代的偉大記錄”。各種人物和傳奇、各種隱祕的藝術與生命的密碼悉數囊括其中。它的遼闊曠遠與縝密精緻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它的強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激情”,給人以巨大的衝擊力。我們可以設問,當人們回眸打量二十世紀轉型的中國,還有什麼會比這部煌煌大書更爲豐富、逼真和生動呢?

12

《天行者》講述了:中國農村的民辦教師,一度有四百萬人之多。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裏,擔負着爲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億幾千萬農村中小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將現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十多年前,一曲“鳳凰琴”讓多年在山鄉村落默默奉獻的民辦教師站在了全國民衆面前,無數讀者曾爲之動容,流下眼淚作者劉醒龍意猶未盡,而今又以一部《天行者》繼續講述民辦教師艱苦卓絕而充滿希望的故事,爲這些“在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獻上感天動地的悲壯之歌。

13

本書爲莫言於2002年動筆,又於2007年重起爐竈,完成於2009年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書信、四部長篇敘事和一部話劇組成,主要以在高密東北鄉從事了一生婦科醫生的“姑姑”的人生經歷爲線索,敘述了新中國幾十年來波瀾壯闊的生育史,又毫不避諱地揭露了當下中國生育問題上的混亂景象。

莫言自謂,《蛙》這部小說是對自己人生幾十年的回顧,在很多冠冕堂皇的藉口之下,掩藏着很多個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這個重要的意義是面對自我,是面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挖掘,是一種自我批評的精神。

“寫完這部書後,有八個大字沉重地壓着我的心頭,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本書獲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第八屆)。

14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推拿》小說是國內少有的以盲人羣體爲題材的文學作品。本着對盲人的尊重與理解,描述了一羣盲人按摩師獨特的生活,細微而獨到,深入到了這一特殊羣體的心靈。

在這羣鮮活的人羣裏,有野心勃勃的創業者沙復明、張宗琪,有陷入愛情爲結婚發愁的王大夫、小孔,有陷入慾望和倫理糾葛中的小馬,有在傳奇愛情中受傷的泰來,有大膽潑辣不遠千里地主動追求愛情的金嫣有“美”得不可勝收又突然凋零的都紅。每一個故事都透露出悽美與動人無不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慾望在人生中的糾結。而這些人生的矛盾與掙扎,在黑暗的世界裏似乎顯得愈發敏感。本小說展示了現實生活中盲人按摩師私密而真實的私人世界,展現了人們甚少了解的盲人羣體的另一種人生悲喜。在小說中尤其強調的是,和正常人一樣,殘疾人、盲人有着和正常人一樣的愛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樣需要尊重和關注的精神世界。小說的意義在於,寫出了殘疾人的快樂、憂傷、愛情、慾望、狂想,打破了我們對殘疾人認知的情感牢籠。

15

《一句頂一萬句》的故事很簡單,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爲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後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爲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來,延宕百年。書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個意大利牧師老詹。

16

《秦腔》以一個陝南村鎮爲焦點,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中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和傳統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被稱爲“一卷中國當代鄉村的史詩”。書中寫到了中國農村生活20年來變化中的種種問題,比如爲什麼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農民如何一步步從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時加入了作者對當今社會轉型期農村各種新情況的思考和關注。

《秦腔》並非寫戲臺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筆觸,講述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新時期農民的生存狀態,解讀中國農村20年曆史。

《秦腔》是一部“反史詩的鄉土史詩”,有史詩般龐大的規模和厚重的質地。賈平凹用文字還原和營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是對將要成爲絕唱的農村生活作的“輓歌”。是對傳統鄉土的一種“迴歸與告別的雙重姿態”。

賈平凹說:“如果你慢慢去讀,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17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部描寫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展示了弱小民族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現代文明的擠壓下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和風情。本書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18

一個生活在小村子的盲人有着天賦的才能,他成爲時代的英雄,與之相伴的卻是神祕糾纏的懸疑情節和莫測的命運,荒誕的現實。《暗算》分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聽風者》、第二部《看風者》、第三部《捕風者》。聽風者,即無線電偵聽者;這是一羣“靠耳朵打江山”的人,他們的耳朵可以聽到天外之音,無聲之音,祕密之音。看風者,即密碼破譯的人;這是一羣“善於神機妙算”的人,他們的慧眼可以識破天機,釋讀天書,看閱無字之書。捕風者,即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在國民黨大肆實施白色恐怖時期,他們是犧牲者,更是戰鬥者,他們喬裝打扮,深入虎穴,迎風而戰。

19

《湖光山色》小說寫的是春種秋收、擇偶成家、生病離婚、打工返鄉、農村旅遊這些當下鄉村尋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卻是對人性嬗變、歷史遺產和權力運作的嶄新思考,表現了一顆高貴靈魂在鄉村劇變背景下的驚悸和固守。

我們拋撒種子使出精力投入資本,然後渴望着收穫,可收穫的常常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在《湖光山色》中,命運也和女主人公暖暖開着殘酷的玩笑。

20

張居正是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榮登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爲明王朝最爲富庶的時代。長篇小說《張居正(共4冊)》圍繞着張居正與高拱這兩位權臣之間的政治鬥爭,展示了宮廷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寫出了鬥爭的複雜與殘酷,塑造出了張居正、高拱、馮保、李貴妃等一批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其對典型環境的生動再現,歷史氛圍的精心營造,使小說瀰漫着一種典雅古樸的氣韻。《張居正(共4冊)》由熊召政所著。

21

本書以女作家吳爲的人生經歷爲主線,進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風雲際會,對二十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寫出了一個說不盡的時代。

22

《歷史的天空》內容簡介:掙脫了日軍的追殺,幾個逃難的青年對未來的選擇上分道揚鑣了。找八路軍的遇上了國民黨,投國民黨的撞上了八路軍。陰差陽錯的偶然成了命運的必然歸縮。他們從此結識了自己未來的戰友和敵人,從此走向了戰爭和政治,也從此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有了驚世駭俗的愛情故事和撲朔迷離的人間恩怨——昨天脣齒相依,明日反目成仇;陣前並肩禦敵,幕後暗設陷阱;情同手足者在利益面前落井下石,勢不兩立者於患難之中肝膽相照 ……就在這旋渦一般湍急的關係糾葛中,小人最終落馬,英雄脫穎而出。

激情抒寫歷史,真實還原英雄,謹以此書獻給中國共產黨建黨85週年。草莽英雄“梁大牙”何以成爲同名小說和電視劇《歷史的天空》最受關注的亮點?一個“潑皮無賴”似的人物最終成爲令人敬服的將軍,這樣的人會有嗎?究竟這是一個“馬背上的猴子”,還是戰爭對人的“異化”?!不如就讓我們在茅盾文學獎得主徐貴祥的長篇力作——《歷史的天空》中尋找答案吧!

23

這是柳建偉最新推出來的長篇小說,作者以敏銳的目光,多元的視角,前瞻的姿態,寫了“我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的一羣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人物,這些人物在我們這個時代都具有英雄的特徵,他們在中國處於轉型的社會格局中,所面對的,所困惑的,所追求的,都是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命題。史天雄、陸承偉、王傳志等人物在權力與利益,倫理與規則之間表現出來的爭鬥、摩擦、摩合,一幕一幕的就好似在我們時代的窗口上演,一幕一幕的給人或悲喜或悲的振撼。

小說中,陸承業和王傳志兩個人物形象刻畫得很成功,他們都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頭號人物,但當他們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八面威風過渡到市場經濟的變變幻莫策中時,他們的英雄主義遇到了致命的重創,一個因決策導致企業瀕於倒閉,一個因管理而每況愈下。小說在一個沉重的基調下,把國企改革怎樣面對改革?怎樣面對私有?等一個個巨大的時代主題,真實而生動地推到了我們讀者面前,啓人深思。還不止於些,作者在這些事件背後,水到渠成,將這樣一個宏遠的時代背景下人性的許多許多東西生動地彰顯出來了,讓我們看到了他們作爲英雄,內心也有的,和小人物一樣的感情的一面。

24

《東藏記》是從已出版的長篇小說中遴選的優秀作品,在新中國六十年的歷史上,幾代作家在不同的時期創作了數以萬計的長篇小說。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之際,我們從業已出版的長篇小說中遴選出部分優秀作品,彙集成“人民文學出版社•新中國60年長篇小說典藏”一次性推出。這些書目的選擇,兼顧歷史評價、專家意見、讀者喜好,以及題材和思想藝術風格的豐富性,它們集中展示了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偉大成就和發展變化,從文學的角度折射出中國特別是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風貌。入選作品大都經過了時間淘洗,是可以流傳的上乘之作。閱讀或收藏,均富有價值。

25

《抉擇》講的是擁有上萬人的大型國營企業紡織廠瀕臨破產,幾千名即將失業的工人聚集在廠門口準備上訪省委,偌大城市的交通即將陷入癱瘓。臨危之際。清正廉明的市長李高成隻身赴工廠瞭解情況。經過私訪,弄清臨了企業倒閉的禍首。正當他準備向腐敗勢力反擊的時候,得知自己的愛妻竟是這個腐敗集團的一員。正在黨性與親情面前,他面臨着艱難的抉擇。

26

一個聲勢顯赫的藏族老麥其土司,在酒後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卻有着超越時代的預感能力和舉止。在其他土司遍種罌粟時,傻子少爺突然建議改種麥子,結果鴉片供過於求,無人問津,大批饑民投奔麥其麾下,麥其家族的領地和人口達到空前的規模,傻子少爺也因此而娶到了美貌的妻子塔娜,並開闢了康巴地區第一個邊貿集市。然而當傻子少爺回到麥其土司官寨後,一場家族內部關於繼承權的腥風血雨卻悄然拉開了帷幕……

27

《長恨歌》主要內容: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爲“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想來都是命裏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28

《茶人三部曲》以綠茶之都杭州的忘憂茶莊主人杭九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變化爲主線,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趙寄客、沈綠愛等各具不同社會意義和藝術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堅忍負重、蕩污滌垢、流血犧牲仍掙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氣質和風神,寄寓着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堅毅精神和酷愛自由、嚮往光明的理想傾向。茶的青煙、血的蒸氣、心的碰撞、愛的糾纏,在作者清麗柔婉而勁力內斂的筆下交織;世紀風雲、杭城史影、茶業興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帶,熔於一爐,顯示了作者在當前尤爲難得的嚴謹明達的史識和大規模描寫社會現象的腕力。

故事發生在綠茶之都的杭州,忘憂茶莊的傳人杭九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風流儒雅,卻不好理財治業,最終死在煙花女子的煙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長在封建王朝徹底崩潰與民國誕生的時代,他身上始終交錯着頹唐與奮發的矛盾。有學問,有才氣,有激情,也有抱負,但卻優柔寡斷,愛男友,愛妻子,愛小妾,愛子女……最終“愛”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門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經歷的是一個更加廣闊的時代,他們以各種身份和不同方式參與了華茶的興衰起落的全過程。其間,民族,家族及其個人命運,錯綜複雜,跌宕起伏,茶莊興衰又和百年來華茶的興衰緊密相聯,小說因此勾畫出一部近、現代史上的中國茶人的命運長卷。

29

《戰爭和人》三部曲,原來以《月落烏啼霜滿天》《山在虛無縹緲間》《楓葉荻花秋瑟瑟》三部單行本形式先後在一九八七年、一九***、一九九二年分別出版。一是因爲寫成一部先由出版社審發一部,二是因爲每部都能單獨閱讀、獨立存在。但無論從寫作時的整體構思或讀者的閱讀效果、閱讀要求來說,三部曲是有連貫性的,是三本系列,一個整體。所以現在再版,就以《戰爭和人》爲總名,三部結成一套,改用統一的封面,獻給讀者。

30

在從清末民初到建國之初的半個世紀裏,一陣陣狂風掠過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變動都震盪着它的內在結構:打亂了再恢復,恢復了再打亂,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實先生在這裏,人物的命運是縱線,百回千轉,社會歷史的演進是橫面,愈拓愈寬,傳統文化的興衰則是全書的精神主體,以至人、社會歷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間相互激盪,相互作用,共同推進了作品的時空,在我們眼前鋪開了一軸恢宏的、動態的、極富縱深感的關於我們民族靈魂的現實主義的畫卷。

31

《白門柳(共3冊)》是著名作家劉斯奮歷時16年潛心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豔”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婉以及名士錢謙益與時代、命運奮力抗爭的故事,榮獲中國“茅盾文學獎”。

32

《騷動之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既是描寫一個“農民改革家”嶽鵬程在改革家鄉面貌中激起的種種騷動:從省市縣委領導的關注到全國和省級報婚的社會輿論的宣傳,從李龍山的古老傳說到李王廟後殿的碑碣上刻下嶽鵬程和大桑園的名字……但同時,也着重寫了嶽鵬程內心的種種騷動,他和兒子羸官在改革中不同的見解的矛盾引起的父子衝突;他和秋玲的感情導致與妻子的衝突和家庭矛盾的尖銳化;他在改革中處理問題的大膽、果斷、魄力、遠見等等,的確使鄉鎮企業有了較大發展,然而又的確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受到不正的社會風氣的影響,採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進行了倒賣緊缺物資的活動……

33

《平凡的世界(套裝共3冊)》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啓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平凡的 世界(套裝共3冊)》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問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34

《少年天子》是一部描繪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順治的長篇歷史小說。面臨明、清鼎革之際的嚴峻局面,順治勵精圖治,力求變革;但不斷受到朝廷保守勢力的阻撓。順治能書會畫,多情善感,醉心追求符合意願的愛情和婚姻生活;但皇帝的愛情和婚姻牽連着宮廷權力的爭奪,順治在這方面的舉措也引起了愛與恨、生與死的尖銳矛盾。終其二十三四歲的一生,順治在政治上的失敗和愛情上的破滅,反映了深刻的性格悲劇和歷史悲劇。小說結構嚴謹,風格凝重,語言流暢精美,熔鑄多種技法。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使小說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書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35

《都市風流》內容簡介:小說以北方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設爲中心,刻畫了上至市長下至街道婦女的生態和心態,反映了當前城市改革的複雜面貌。市委書記高伯年近來政務家事都不順心,未婚女兒高婕流產躺在家裏,妻子沈萍以爲是高的祕書張義民所爲,女兒卻說是她主動與別人所生。市長閻鴻喚年輕有爲,決心改善交通,改建街道解決居民住房困難,總理叫市長去彙報工作又未通知市委書記,書記感到有種莫名的失落感。

普店街陳寶柱一家也命途多舛,父親原是三輪車伕,母親從良後抱了養子寶柱。“文革”中父親成了造反派副司令,後來數罪併發被鎮壓。寶柱又因聚衆鬥毆被判兩年,母親羞惱成疾,半身不遂。好心的鄰居楊大媽和在市政工程隊的兒子楊建華,鼓起了寶拄重新生活的勇氣。寶柱在工程隊越幹越出色,並拿出母親以前的積蓄做工人的獎金。可是他以前參與搶瓜分贓50元的案子發了,不得不受到制裁;他的心還留在工地,大家希望他好好改造,出來後更好工作。

楊建華母子生活坎坷而自尊自強。楊大媽15歲時與高伯年結婚,解放戰爭中支前時還繳獲過敵人的機槍。高伯年進城後卻與年輕美貌的護土沈萍結了婚。楊建華從小沒有見過父親,“文革”中到內蒙兵團勞動,與知青柳若菲結婚生子,後落實政策柳返城回到富裕的家庭,他倆的婚姻也隨之解體。楊建華在工程隊工作很好,得到市長肯定,而市委書記高伯年卻輕信誣告,派來調查組審查,引起工人不滿。

柳若菲的哥哥柳若晨也因資本家家庭受到牽連,直到改革開放纔到研究所當工程師,後又任副市長,並與原市委書記徐克的女兒徐力裏結婚。但兩人感情不和,原來徐力裏曾與市長閻鴻喚相愛,爲徐克反對未成,徐力裏一直割不斷對閻的感情。她任市政工程局總工程師,全力用於橋樑設計,突然她患癌症,仍設計了十幾種鳳凰橋立交橋的方案,卻沒被採納,後來她不顧病痛終於設計出光明立交橋的最佳方案,並與柳若晨恢復了感情。

36

《第二個太陽》描寫我兵團渡江南下解放武漢和進軍湖南的輝煌勝利,歌頌了新中國這第二個太陽的誕生。我兵團副司令秦震在南下的列車上接到周恩來副主席的電報,要他打聽地下工作者白潔的下落,這使他內心激動,白潔是他的女兒,是師長陳文洪的戀人。秦震立即與陳文洪和師政委梁曙光研究,決心粉碎白崇禧的“華中局部反攻計劃”,解救白潔和羣衆。這時白崇禧正從廣州飛抵武漢,佈置炸燬火車頭和許多要害部位。

梁曙光的弟弟梁天柱和幾位鐵路工人,冒着危險把火車頭開走。解放軍也多處突破天險,正面向武漢進攻。梁天柱開了一輛機車把解放軍送進武漢。陳文洪立即率部向監獄進發,結果白潔已被敵人提前綁架走了,獄中的難友訴說着她的英勇鬥爭事蹟。接着他們又尋找梁曙光留在武漢的媽媽,一時也沒有結果,聽到鄰居稱頌着這位堅持鬥爭的梁媽媽。

戰爭在向南延伸,南方的炎天酷暑,蚊蟲水蛭和大雨山洪,都給北方的戰士帶來很大困難。進軍中梁曙光得到媽媽的線索,他帶領部隊突入湖蕩,打垮湖匪解救了母親。大軍又由鄂西向湘西挺進,在武陵山脈的峻嶺中與敵軍遭遇,激戰後我傷亡很大,敵人卻狡猾逃跑了。在敵關押人的地方,見牆上有“白潔不死”四字,陳文洪請求讓他再指揮作戰,終於取得重大勝利,俘虜敵少將司令,但白潔卻在衝出牢房時犧牲。當這消息傳結秦震時,他正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新中國像太陽在東方升起,白潔在陽光裏微笑。

37

小說寫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生活,歌頌回族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壁長於心計,次女冰玉嬌小任性。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聖路過樑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爲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賣買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

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着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爲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壁,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在倫敦冰玉與亨特之子奧立佛相戀,可是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卻不幸喪生。

韓子奇與梁冰玉在海外相依爲命十年,曠男怨女終於結合並生下女兒新月。戰後一同回國,姐姐收留新月爲自己女兒,冰玉遠走他鄉。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爲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可是紅顏薄命,新月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絕。

38

《浴血羅霄》內容簡介:一九八一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將自己的二十五萬元稿費捐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爲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爲茅盾文學獎的緣起。其後二十多年中,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影響甚巨。我社自一九九八年春出版“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先後收入在我社出版並獲獎的十一部作品。“書系”深受廣大讀者歡迎,數年內多次重印。二〇〇四年冬,在作者、作者親屬和有關出版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編輯出版了包括一至五屆二十二部獲獎作品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此後,伴隨着茅盾文學獎評選的進程,新獲獎作品我們將陸續予以增補,以完整地體現中國當代文學最高獎項的成果。

39

宋徽宗年間,在中國大地上,宋、遼、金各據一方。金國國力昌盛,遼國積弊重重,而北宋政府自澶淵之盟以來,以爲天下太平,高枕無憂,終日歌舞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本書以武將馬擴爲主要人物,以其一家人的不幸遭遇爲主要線索,層層展開,講述了從宋、金海上之盟協議共擊遼國,到金國撕毀 盟約揮兵南下,北宋滅亡,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這段歷史。其間政權更迭,人事沉浮,刀光劍影,狼奔豕突,愛國志士斷頭瀝血勇赴國難,無恥官僚認賊作父覥顏事仇……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作品筆勢凌厲,大氣磅礴,猶如羣山萬壑,直奔荊門。讀來令人時而血沸氣促,義憤填膺;時而潸然淚下,慨嘆不已。

40

《黃河東流去》是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原,潰退南逃的國民黨軍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淹沒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四十四縣,一千多萬人遭災的歷史事件爲背景,描寫了黃泛區人民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經歷的深重災難和可歌可泣的鬥爭。

作者十分熟悉黃泛區人民的鬥爭生活,十分熟悉黃河岸邊的風土人情。通過黃河岸邊七戶農民家庭的坎坷命運和不同遭遇,反映了舊中國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反映了他們參加鬥爭的必由之路。作品生活氣息濃郁,語言樸實流暢,人物形象真產可信,栩栩如生,塑造了徐秋齋、李麥、海長松、老清、藍五、王跑等幾個不同性格的農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典型意義。

全書結構緊湊,筆調深沉而又幽默詼諧,讀來親切感人,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41

《沉重的翅膀》基於對生活現實、改革進程的感受和認識,作者重彩濃墨地描繪鄭子云、陳詠明等人爲整頓、改革而進行的悲壯鬥爭,着力表現他們的進攻與招架、邁越與受挫、歡欣與憂憤,揭示他們不僅不向直接的對立面妥協,而且還敢於在舊習慣、舊觀念的包圍中高高舉起標新立異的旗幟,義無返顧、一往無前的精神。

尤其是鄭子云,這是新時期文學中較早出現的具有豐滿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當代中國脊樑式的人物。作爲優秀的高層領導幹部,鄭子云既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雖然年老多病,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憂患意識又驅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圖從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爲企業管理探索新路。小說將他放在與對立面人物——田守誠的激烈較量中,放在新舊意識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時感疲憊、寂寞的內心,敘說他那悲壯的鬥爭歷程。

42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鐘鼓樓(精裝本)》是作者劉心武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並由此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小說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生在北京鐘鼓樓一帶的故事,展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會場景,陳說着市井的悲歡、幾代人的命運,穿越歲月煙塵,再看劉心武筆下的動人世相,猶如翻開了城市記憶的鮮活浮世繪……堪稱一部洋溢着濃郁京味的現代《清明上河圖》。

43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描寫四川偏僻山村葫蘆壩農民許茂一家的命運遭遇,回顧了合作化以來農村生活的曲折,反映了“文革”後期羣衆與“***”的較量。1975年“四屆人大”召開,***同志主持工作,各條戰線傳來了整頓的喜訊。原縣委宣傳部長顏少春來到葫蘆壩住在許茂家。許茂是土改積極分子、合作化時的作業組長,但長期“左”的政策使他變得孤僻自私,在集市上他竟壓價買下別人用來付藥錢的食油,再高價售給他人。

連大女兒病逝,他也因大女婿金東水剛捱了整伯受牽連就不聞不問。但他勤勞善良的本性並沒有改變,工作組來後生活有了轉機,他就逐漸清醒了起來,並滿懷深情地接納了金東水一家。他的四女兒許秀雲性格溫和又堅韌不拔,是富有傳統美德的勞動婦女。她受盡了鄭百如的欺凌折磨,又遭他遺棄,但她仍頑強地追求理想的生活,她拒絕家人的安排,決心和她所同情和敬重的金東水生活在一起。當聽到別人另爲金東水作媒時,她痛苦得投河自盡。最終他倆成了眷屬,她擔負起撫養大姐遺孤的責任。

金東水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基層幹部,在鄭百如不斷打擊陷害下,他中年喪妻,住房被焚,只得拖兒帶女蟄居在小小的提水站裏。但他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絲毫沒有動搖,他爲勤懇忠厚、委屈應付的大隊長龍慶排憂解難,爲葫蘆壩設計了近期和遠景的規劃。生活正出現轉機,工作組卻又被撤了回去,顏少春說:“不過,我們還會回來的!”

44

小說通過對朝鮮戰場和我國農村生活的描寫,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解放軍某部連長郭祥回家探望母親,得知美帝在仁川登陸的消息,與戰友楊雪一同提前歸隊。他倆是童年的夥伴,他暗中愛着楊雪,可是營長陸希榮騙取了楊雪的感情,還準備很快結婚。楊雪一心想上前線,陸希榮則認爲是郭祥從中作祟。這時連裏出了逃兵,原來是有名的“調皮騾子”王大發覺得革命已經完成,家鄉又分了地,不能再讓娘討飯。郭祥關了他的禁閉。

黨中央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紛紛報名,王大發在團政委教育下也決心懷打敗美帝不回家”,團長鄧軍提前出醫院歸隊。全團急馳龜城,決心打好出國第一仗,可是陸希榮卻命令部隊向公路兩側散開,破壞了戰鬥部署。接着敵機來炸,郭祥忍不住用衝鋒槍打,許多戰士效法,打得敵機逃竄,陸希榮卻要處分郭祥,團長鄧軍肯定了郭祥和戰士們的“積極防空”。經過第一戰役,我志願軍終於穩定了朝鮮戰局。

在後方形勢也很嚴峻,地主富農造謠破壞,村支書消極怠工,許多貧僱衣又窮得賣掉了分來的土地,農村兩極分化現象嚴重,上級及時號召試辦農業社。前線戰事加緊,麥克阿瑟吹噓“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傾全部兵力開展總攻勢,我軍節節抵抗並部署了第二戰役,鄧軍的團全殲了李僞第七師,又奉命急行軍140裏阻止美軍三個師向平壤潰逃,都勝利地完成了任務,造成了美軍“黑暗的十二月”,結束了第二戰役。

陸希榮到朝鮮後一貫表現不好,多次造成戰鬥損失,團黨委決定給予****處分。楊雪認清陸希榮的面目很是痛苦。陸希榮更僞造現場,自傷腿部,被清除出部隊遣返回國。郭祥在戰鬥中英勇負傷,文工團女提琴手徐芳獻血救活了他,傷愈後他又多次在戰鬥中立功。楊雪不幸在戰場上被美國飛機奪去了生命。直到1953年7月郭祥的右腿被打斷,被送回瀋陽截肢,才離開了朝鮮戰場。省委任命他擔任家鄉的縣委書記,鄧軍團長帶給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和“志願軍一級成鬥英雄”的勳章,女友徐芳也趕來看他,他激動地迎上前去。

45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將軍吟》是一部正面描寫“文化大革命”全過程的小說,它以空軍某兵團司令彭其受迫害的經歷爲主線,通過三位將軍的不同命運,歌頌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原則性和鬥爭性,控訴了林彪“***”的罪行。彭其是跟毛主席爬雪山過草地、打日本打老蔣的老將軍,因他在黨委會上說空軍“靠搞衛生出名,是華而不實、形式主義”,說吳法憲“不懂軍事,不能當司令”,在“文革”初期就被扣上“**”帽子,身陷囹圄,妻離子散,險些喪命。但他在困境申仍千方百計保護戰友,他苦口婆心地勸教那些“造反”的人們,他用表面關押實際保護的辦法使戰友不喫眼前虧。

他受盡折磨,終於周總理親自打電話叫他到北京去了。另一位將軍陳鏡泉與彭其是老同鄉老戰友,造反派逼他領導批鬥彭其,他只得違心去做,面對複雜局面他“心如刀絞”。他丟掉一條胳膊,又喪妻多病,一生坎坷而忠心一片。還有一位老革命胡連生,則是愛憎分明,火暴如雷。

他反對神化領袖,說毛主席是人不是菩薩。在所謂“公審大會”上,他破口大罵造反派“革得連是非都沒有了”,他更受到了非人的對待。

小說中三個將軍的女兒,沉靜的彭湘湘,潑辣的陳小炮,“色彩和芳香還在神祕莫測之中”的李小芽,在鬥爭中也都成長了起來。而“造反派”頭頭範子愚夫婦和反面人物鄔中夫婦、江醉章之流,畢竟沒有逃脫了可恥的下場。

46

作者以“深入歷史與跳出歷史”的原則,描寫了距今300多年的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和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爲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爲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歷史運動發展的規律。

47

小說《芙蓉鎮》是古華的代表作。作者從生活的春雨秋霜、峽谷溝壑中走來,爲我們獻上一幅寓政治風雲於世態民情的風俗畫、一曲哀婉而又嚴酷的山鄉民歌。《芙蓉鎮》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歡遭際爲主線,表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升遷沉浮,揭露了“左”傾思潮的謬誤危害。作品內涵豐富,囊括了作者二三十年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思考與認識,濃縮進作者對鄉里鄉親鄉鎮鄉土濃厚的愛戀情懷。作者幾乎調動了自己全部的生活積累,在短短十五六萬字的篇幅中,向我們展示了從1963年至1979年間四個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遷。

48

小說以革命幹部於而尤重返故鄉石湖的三天兩夜經歷,回溯、對照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後17年到“文革”和粉碎“***”長達40年的鬥爭生活,表現了“春天在人民心裏”的主題。主人公於而龍抗日時期是石湖游擊隊的隊長,解放後是某大型軍工動力廠廠長兼黨委書記,他重返故鄉是要爲他的亡妻、游擊隊指導員蘆花40年前不明的死因揭謎,找出打黑槍的兇手。於而龍和蘆花當年都是石湖貧苦的漁民,爲了還高門樓王家的債,於而龍喝了藥酒到冰湖中捉鯉魚險些喪命。

他們在黨的指引下毅然舉起了革命的火把,與高門樓王家鬥,與日寇、湖匪鬥,像膠龍和旋風出生入死戰鬥不息。於而龍後來又作爲騎兵團長,馳騁在解放戰爭的戰場;又作爲第一批創業者,在沼澤地裏建起了大工廠。可是他的結髮妻子早在40年前就不幸犧牲。蘆花有着異常堅定和敏感的階級感情,她與高門樓王家有着不共戴天的階級仇恨。她像一尊威嚴的戰神,把王家老大的頭顱擲在老二王緯宇的面前。

王緯宇則是混進革命隊伍的階級異己份子,幾十年來一直隱藏在於而龍身邊搗亂,表面上卻假裝“革命”,刨掉自己父親的墳墓,用血寫入黨申請書,開口閉口是“階級鬥爭”,又利用游擊隊的求勝心理作出錯誤決定,險些使全隊覆滅。在工廠又搞什麼“紅角”,凡事左三分,最後他劊子手的面目終於被揭露了。小說時序顛倒,歷史和現實穿插,情節撲朔迷離,更增加了它的藝術魅力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