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當你面對別人的評判和職責時,是不是通常進入防衛、選擇迴避、回以攻擊。而一旦將你的注意力聚焦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不去診斷和評判是非對錯,你就會發現內心深處的善意。我們察覺別人內心的善意,我們就會報以理解和尊重。進而減少暴力、抗拒、迴避的回應。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強調以理解和尊重爲基礎的溝通方式,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這種溝通方式旨在減少衝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相對暴力溝通而言的溝通模式,強調在交流中使用關切而非指責或批評的方式。它教導人們如何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進行對話,從而化解誤解和衝突。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將注意力集中於非暴力溝通模式下的四個要素當中。
我們來簡單講述一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觀察:描述具體的事件或行爲,而不進行評判。
感受:表達個人對於觀察結果的情感反應。
需要:指出導致感受背後的需求或願望。
請求: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解決方案或請求。
藉着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及你在溝通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將其分爲溝通中的傾聽方的傾聽和傾述方的傾述。我把它們歸類爲兩個流程應用:
傾聽方👂:傾聽-建立聯接-聆聽-提出意見
(這裏的傾聽是指感受對方此時的觀察、感受、需要;聆聽是指聆聽對方的請求,進而對症下藥,爲提出可靠意見做基礎)
傾述方👄:陳述事實-說明感受-提出要求-希望別人做什麼
下面將重點介紹如何成爲良好的傾述方的四個要素。
一、不帶評論的觀察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觀察和評論,即事實和觀點。在非暴力溝通模式中的感受要素中要求你需要不帶評論的觀察,即不輸出自己觀點的闡述事實,儘可能客觀,講究"對事不對人"。
“我欣然接受你告訴我,
我做了什麼或者我未做什麼。
我也欣然接受你的評論,
但請不要將兩者混淆”。
如果我們在觀察中夾雜着評論,人們便不那麼容易真正聽見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反而會聽到批評,甚至產生抗拒心理。
二、體會與表達感受
在非暴力溝通中,在學會第二個要素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學會區分:我們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是在表達對自己的想法。
1.作爲一名太刀,我的連招並不得心印手。
2.想到我的太刀遊戲水平,我感到着急。
相信你能夠很快區分出1是想法,2是感受了。在2中,着急作爲一個具體而非模糊或籠統的情緒詞彙,是有助於我們表達感受的。因此可以很快看出,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更清晰的體會和表達感受,即學會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表達,從而更好的與他人建立聯接。
三、看見感受背後的需要
當然,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有助於你體會和表達感受,但對自己的感受負責同樣至關重要,而這需要你關注自己的需要,即明白自身需要什麼。你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產生這種感受是因爲需要什麼(當然不是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感受)。我們越能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相連,他人就越容易對我們做出善意的回應。
我們全然地爲自己的感受負責,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犧牲他人的福祉也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除了那些犧牲他人幸福滿足自己慾望的人)。
四、提出要求
提出要求,需要你採用正向,具體的語言來請求他人去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
比如你打遊戲,你女朋友叫你不要天天打遊戲了,那你當然可以不打遊戲,於是掏出手機看小說了,這時候你女朋友開始生悶氣,她的本意是想你多陪陪她,但你其實是不明白她的本意的,於是“你不理解我”和“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要幹嘛”的爭吵一觸即發。
你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沒有理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是很多人很犯的通病。“不要”具有侷限性。
使用模糊、抽象的語言來掩蓋操控對方的意圖,這會激起他人的防衛。如職場畫大餅、還有諸如“自由”“責任”這類大概念詞,操作空間大。
提出請求當然還是個技術活。如何瞭解他人是否明白自己的請求?請求對方重述自己的話。你也可以請求他人表達出四要素中的其中一項或多項,這取決於我們需要清楚自己希望對方給予什麼樣的回應,並且清晰地提出相應的請求,當然,這很困難。
注意
在非暴力溝通中,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任意一樣都可能產生交流的困難,進而使其本意背道而馳,而這也是在生活中想到常見的問題。
———————————傾述——————————
前面着重講的是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接下來你將成爲傾聽者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而這需要你具有以同理心傾聽。
要同理他人,必須完全卸下對他人先入爲主的成見和評判,這就是與他人“同在”的狀態。你要將注意力全然地聚焦在他人想傳達的信息上,給予他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充分地表達。
一、聽他人訴苦
如果一個人需要同理,我們卻試圖通過安慰或建議來“搞定”對方的問題,他人往往會感到沮喪。這需要你
放下助人情結,有時候只是他人需要傾述,在對方沒有說“我該怎麼辦”諸如此類時,儘量不要提建議。傾聽者要學會給別人想要的,而不是給自己想給的。
在作爲傾述者中,讓對方重述自己的話有助於我們知道對方是否明白自己的請求。而在傾聽者當中,複述對方的話可以讓對方知道我們是否已經準確地領會他們的意思;如果我們的複述還不到位,他人就有機會加以更正。此外,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是,給了對方一些時間來思考自己所說的話,從而有深入瞭解自己。
同情是作爲傾聽者的大忌。 同情是居高臨下的,已經是一種先入爲主的評價;是基於評判的憐憫;同情使你作爲傾聽者與作爲傾聽者的他人地位開始不對等。
二、聽他人批評
對於他人的評判、攻擊、辱罵和批評(要求學會區分),你需要專注於話語背後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以爲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人們之所以會說那些話,其實是在訴說他們有一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希望得到我們的幫助(就比如打遊戲有人罵你nmsl,可能是自己的m找不到了,想求你像朵拉一樣找到他的m👍)。
讓他人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而非急於提及他人的請求,人們或許會以爲我們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並不真的感興趣,只是急着要擺脫或解決他們,這時候同樣可以採用複述的方式提醒他人自己很在意他的話。
如果我們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充分地表達了自己,不妨直接詢問,打直球比饒路子要更好,不過要注意表達方式。
——————————傾聽————————————
而當我們因爲忍受批評而無法同理時,如果我們能夠坦然地承認,自己正處於痛苦中,以致無法同理對方,他人很可能會反過來同理我們。同理他人的前提是同理自己,接納對方,更要接納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現在自己,纔有能力愛人。
——————————愛自己———————————
使用非暴力溝通,要求我們有清晰,冷靜的頭腦,不被憤怒控制。這需要我們學會如何正確表達自身的憤怒。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1.停下來,深呼吸。
2.看看我們有哪些評判性的想法。
3.與我們的需要連結。
4.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未被滿足的需要。
——————————表達憤怒——————————
本篇是基於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更多的是親密度高的雙方,進而改善衝突,減少關係,促進合作🤝。而不是讓你對一個sb高喊一句“讓我對你使用非暴力溝通吧!”,溝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的。《非暴力溝通》只是工具,怎麼用還在於個人,螺絲刀也要是對應的螺絲才能用。
如有❌,歡迎指正!!!
——————————聲明————————————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