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機準備工作
安裝各個組件時必然會大量擰螺絲,好一些的機箱基本能統一螺絲的規格,但是 M.2 硬盤螺絲的依舊是需要不同的批頭。考慮到很多硬盤不會提供專門的螺絲刀,而大部分主板也沒有 M.2 快速拆裝,所以最好準備一個可替換批頭的螺絲刀。另外有條件的話可以準備超長杆螺絲刀應對比較深處的螺絲,準備電動螺絲刀應對需要大量安裝的螺絲(比如冷排)。像機械大師就自帶了一支螺絲刀,兼容它家提供的全部機箱螺絲的安裝,所以單獨準備一個安裝 M.2 硬盤的小螺絲刀就行了。
機箱一般會附帶 10 條左右的最小號紮帶,要是風冷+甜品級顯卡的話勉強夠用。但凡是個水冷+旗艦顯卡就肯定得單買紮帶,幾個大走向都得捋着綁紮,粗略一估就得二三十條纔夠用。
我們還需要一個 U 盤來安裝系統,使用官方的 Media Creation Tool 直接安裝到 U 盤中,或者使用 WePE 配合在下載的鏡像進行安裝。如何選擇 U 盤呢?評判標準就兩個,讀取速度夠快,主控兼容性好。使用這種 DIY 的 U 盤可以獲得極快的讀取速度,但有的時候兼容性確實有問題。如果有較多的零散裝機需求,直接選擇品牌 U 盤就行。雷克沙 V400 64G 版就賣 30 塊,讀速能到 100MB/s,要什麼自行車。
開始裝機
不同的機箱會有不同的裝機順序,比如像 ITX 機箱沒有什麼操作空間,需要把主板、組件和接線都安裝好之後,再往機箱裏面直接塞;緊湊型 MATX 機箱的操作空間比起 ITX 大了許多,可以把組件裝配好再安到機箱上,再把供電與跳線穿插接好就可以了;像是全塔機箱又大又重,就可以先把電源和主板安裝到位,再逐個安裝其他的組件。
按照各種不同機箱的裝機順序,可以講裝機過程拆解爲 7 個大的步驟:機箱的拆解與調整,主板及其上組件的安裝,散熱的安裝,電源的安裝,整機的接線與理線,顯卡的安裝和點亮與系統安裝。在不同的機箱上,以上步驟的順序可能會有所不同,而且實際操作有所重疊。裝機這事就是熟練工種,裝了一次沒有心理負擔,後續不管什麼機箱配置也就都能搞定了。只需要確認好各個組件間的干涉關係,保證各組件不會相互影響安裝就好。
相對大一些的機箱還好,極其充分的空間最大可能地降低了,但是緊湊型的小機箱就要注意組件干涉了。以機械大師 C26 小方糖爲例,機箱最終影響了處理器選型:風冷散熱高度受限,從而有散熱能力受限,最終影響處理器的選擇;水冷散熱的冷排尺寸受限,從而散熱能力受限,最終影響散熱器的選擇。散熱型號影響電源長度,電源長度不同影響顯卡長度,進而影響顯卡選型。
一.主板部分的初步安裝工作:
安裝 CPU 只需要注意處理器的引腳與方向,以 ROG X670E 這塊 AM5 的主板爲例,打開扣具後觀察可以發現,以圖示方向爲例,底座的左上角是直切的,另外三個角都是做成了圓角。
AMD Ryzen 7800X3D 這顆 BGA 的處理器,則是在左上角標註了箭頭。通過這兩點我們就能處理器和底座的方向匹配了,匹配之後再按下原裝扣具就能將處理器安裝到位了。安裝 Intel 的處理器也是類似的操作,不過I系主板多在塑料底座上「挖坑」標明方向,有所區別。
而利民的第三方扣件也標明瞭指向位置,保證用戶能夠確認好方向正確安裝。AMD 的消費級處理器還都保持了基本正方形的尺寸,兩向力矩基本一致,沒有處理器變形的隱患。但 Intel 處理器從 LGA1700 開始就變成了長方形,也確實有處理器變形的案例,爲了安全和心安還是使用第三方扣具吧。
再以 ROG M12H 與 AMD3900X 爲例,扣具模式不同,打開方式不同。方向上還是一樣的標註和手工對齊安裝,以主板方向爲參考,更多的 AM4 處理器插槽爲橫向,而 AM4 與 LGA1700 則是多爲縱向。
在 CPU 底座與第一條 PCIe 插槽中間,就是直通 CPU 的硬盤位了。不同主板的硬盤爲朝向會有差異,但也僅此而已。硬盤的缺口和插槽的缺口是對應的,如果你的主板硬盤位固定不是快裝卡扣的話,需要觀察固定螺柱與插槽是否在同一平面,不在同一平面的話說明少裝或者多裝了螺柱,記得排查。最終選用的是雷克沙 ARES 戰神 1T 版,協議是 PCIe 4.0,順序讀寫能到 7.4G/s。這個規格的硬盤發熱量都很大,但大部分中高端主板的主硬盤位都標配了散熱裝甲,扣上擰螺絲即可。雷克沙 ARES 這款固態,在頂速 PCIe4.0 硬盤算是發熱量比較小的,之前 3D 打印機箱裝機就沒有安裝散熱裝甲,正常使用時基本沒有什麼問題。但考慮到每個人機箱與使用環境不同,保險起見還得要。如果主板沒有自帶硬盤散熱裝甲,最好單獨購買一個,利民連帶熱管和風扇的產品都有,基本是品牌硬盤散熱的最優選了。
內存的安裝很簡單,記住不要大力出奇跡就夠了。以下圖爲例,內存的金手指靠近中間位置是有一個缺口的,在主板的內存槽裏也有對應的凸起。通常而言,內存有標籤的那一面都是向着處理器的,但總歸有產品例外,千萬不要直愣愣地使勁按!安裝的前提條件是,對準內存條的缺口和插槽上的凸起,再進行下一步!主板上的單個內存槽會有單邊或雙邊卡扣:單邊卡扣需要將內存先插入非卡扣側,對準插槽按下內存條,聽到卡扣「咔噠」一聲就是到位了,可以看到卡扣已經立起並貼合到內存側邊;雙邊卡扣插槽需要對準後,同時按下內存兩邊到「咔噠」聲,保證雙邊卡扣都到位。筆記本內存的安裝是斜插變平插,操作上大同小異,只是方向有所區別。
二.散熱器的安裝:
風冷散熱與水冷散熱的安裝順序有所區別,風冷散熱器的安裝順序爲:
確認安裝形式,拆開散熱器
按照說明書選擇對應扣具,按照指示將其安裝到主板,部分扣具上也會有對應的標記
如果沒有自帶硅脂或者二次安裝,應在處理器上塗抹硅脂
將散熱器安裝到主板上,依據扣具不同有主板正面擰螺絲,正面搭扣和背面擰螺絲三種方式
將散熱器配置風扇的供電線串聯後,連接到主板的 CPU_FAN 接口,燈光控制線接到控制器或主板的燈控接口
最後再將主板安裝到機箱即可。
比較大的雙塔散熱器都是正面安裝,容易阻擋主板上側螺絲與 CPU 8Pin 供電線的安裝,最後三步建議按照 ⑥主板 ⑤接線 ④散熱器本體 的步驟進行安裝,螺絲與 CPU 8Pin 供電在安裝主板時安裝。
安裝水冷散熱器應該優先確認安裝位置的選擇與安裝方向的確認,對於常見的機箱而言,冷排有頂置,前置與縱置三種選擇。其中縱置是指冷排貼靠背板安裝,非海景房機箱的背板僅用於走線,所以極少出現縱置的情況,常規情況還是頂置和前置。而機箱頂置冷排與前置冷排的支持規格不見得一致,購買時要注意閱讀機箱的商詳標註。
再回到水冷散熱器的安裝,初次裝機必然是選擇一體水,如果上來就敢選擇分體水,只能祝願天賦異稟了一次成功了。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安裝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確認好風扇方向與風扇接線方向後,將其安裝到冷排上,冷排頂置對應向上吹風(即機箱外)、冷排前置對應向後吹風(即機箱內)
按照說明書選擇對應扣具,按照指示將其安裝到主板,部分扣具上也會有對應的標記
如果沒有自帶硅脂或者二次安裝,應在處理器上塗抹硅脂
安裝水冷散熱器冷頭到主板,依照設計不同有有螺絲和搭扣兩種方式,據需要在正面操作
冷頭水泵線連接到對應的 CPU_PUMP 或 CPU_FAN 接口,將風扇的供電線串聯後,連接到對應的 SYS_FAN 或 CPU_FAN 接口,燈光控制線則是接到控制器或串接到主板的燈控接口
將主板安裝到機箱上,因爲大部分冷排會阻擋主板上側的螺絲安裝
拆下機箱頂部和前側的蓋板、防塵網等組件,再通過對應螺絲將冷排從外側安裝到機箱上。
注意如果是冷排前置並將風扇夾在機箱冷排之間,不應該單獨固定風扇,而是選擇超長螺絲將冷排與風扇一塊固定。
三.主板安裝到機箱
主板安裝到機箱沒有任何難度,只需要選好螺絲將螺絲擰到位就行。記得用長杆螺絲刀,水冷或風冷擋主板螺絲孔位的話就先裝主板,散熱器不遮擋主板螺絲孔位就根據重量大小自行選擇先安裝哪個組件。
四.機箱與電源的安裝
鋼化玻璃側板應在機箱平放時取下,如果縱向取下,極其容易磕碰到下面兩個角,鋼化玻璃會直接爆掉。除了部分做了側板轉軸的機箱,一定都要放平再拆卸。
安裝也是一樣,平放安裝可以最大的降低應力,保證玻璃的壽命。
大部分機箱都是標準電源倉,使用的螺絲則是機箱隨配的外六角帶墊片螺絲,將電源接線的那一面對準對準機箱後部或轉接卡的螺絲孔位,按交叉順序擰緊即可。全模組或半模組電源需要注意,因爲部分電源長度超標或者要給 3.5 吋機械硬盤倉位留空間,安裝電源後再接線很難操作,要把對應使用的模組線提前接好。
非標機箱的安裝也大同小異,以電源的進風面作爲正面,像九州風神就會提供一塊過濾網,記得提前貼好。按照指示將轉接與電源先固定好,先然後接好模組線。大部分非標機箱都是電源更加內置,所以也需要先將三孔供電線接好。全部線纜接好後將電源塞入機箱,大致排布一下走線就能安裝了。電源位置周圍的過孔,先將模組線穿好的話,電源安裝好的大部分情況,就是模組線的接頭都會受限。
像之前那套 3D 打印機箱需要先安裝主板,部分非標機箱則是需要先安裝電源,標準機箱只需要考慮穿線問題一樣。電源與主板的對應的一套安裝流程,根據機箱的不同情況有可能相反。
五.整體接線工作
先前已經把穿線工作基本完成,強電供電的線纜有:主板 24Pin 供電接頭、CPU4/8Pin 供電接頭、顯卡 8(6+2)Pin 接頭,有需求的話也需要處理 SATA 供電和大 4Pin 供電線,另外非標機箱要注意內置供電三孔線的安裝。在主板安裝到機箱前,這些就要連接到連接到位,尤其是 CPU 4/8Pin 這種裝好主板就完全沒法捅過去的線。記住主板上對應接頭的位置:CPU4/8Pin 從背板上部穿,ATX 24Pin 從背板中間穿,PCIe 8Pin 可以從背板中間或下部穿。這些預操作都是爲了避免水冷冷排/風冷塔體和主板對接線的影響。
主板安裝完成後的上部空隙很難 CPU4/8Pin 連接到位,不管是水冷冷排還是風冷塔體都會讓手塞不進去,必須先接線再進行主板和散熱器的安裝。不過 ATX 24Pin 基本都不用先插,這個接口需要很大的下壓力才能接好,而且不像 CPU 4/8Pin 那樣容易被遮擋,所以基本是安裝完主板之後再安裝插緊。
電源到主板和顯卡的這些線纜基本就是這個安裝順序,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就是風扇的接線與前置面板的接線。先來說風扇接線,一般情況是一路供電線接到主板或控制盒,一路 ARGB 燈光串接並聯到到主板或控制盒上;或者是積木/自主接口串接並聯,通過非標接口來減少線纜接續工作。而水冷就是多一個水泵的接頭,單個水泵的一體式水冷基本接到任一風扇接口就行,多水泵的水冷(尤其分體式水冷)要 CPU_OPT 這種設計支持更高電流的專用接口上。
前置接口諸如音頻、USB 轉接都有防呆設計,翻開說明書對照或者直接看接口旁絲印就能。機箱的前置接口,就是通過對應線纜,連接到主板上 F_Audio、F_USB、F_U、F_U20G 對應的這些引出插槽。只有 USB-C 20Gbps 的不是那麼防呆,得注意一下對準方向。其他接口如果想插錯,除非把插針/插槽直接幹廢。需要手動排序的是 F_Panel,這組插針提供了前面板的開機、重啓、硬盤燈等工作。這組接線沒有什麼難度,就是對照好杜邦線的標識和主板絲印/說明書標記,挨個插好就行。
部分的高端主板有獨立引出的開機按鍵和重啓按鍵(華碩的 Flex Key 可自定義,默認功能爲重啓電腦),驗證硬件情況時候可以使用這些獨立按鍵,算是個便捷的備份選擇。
六.理線工作
理線的宗旨就只有一個:藏。各種線纜往蓋板、背板、電源/硬盤倉直接塞,保證視線所及之處不亂就行了。模組和半模組電源扁平線需注意方向,前側留下足夠長度後,多餘長度需在後板固定。
風扇燈光雖然都是 ARGB,但各家支持的協議都有所區別,而且控制盒接線模式的影響,無法詳細展開。但其接線思路是和串接完全一致的,控制盒會通過風扇接口或 SATA 接口供電,記得參考對應說明完成佈置。
機箱自身的線可通過最小號紮帶固定,藏於背板不影響其他」大線「即可,要注意機箱接線的冗餘較小。主板上的接口較遠時,如果 Audio 插針和 USB 插針對應的線纜的冗餘較小,盤繞的話可能會導致最終長度可能會不夠。電源原裝線基本是按照最大尺寸的標準機箱設計的,並在這個基礎上留出了相當的冗餘,必須在背板走線才能保證前側線纜不餘留太多。另一個方案就是選擇定製線,更整齊的線也方便整理捋清。定製線的長度可以手測也可以找根線比劃,接頭位置預留多少商家會提示,也可以買成品定製線。
七.安裝顯卡
安裝顯卡的第一步是拆下對應的擋板,具體取下哪幾個擋板,要根據 PCIe x16 插槽的位置和顯卡厚度確認。以普通雙槽卡橫置爲例,ATX 主板的 PCIe x16 插槽一般偏下,就像右上這樣取下第二、三個擋板;如果是 MATX 主板或 ITX 主板,PCIe x16 插槽離處理器更近,就像左下這樣取下第一、二個擋板;縱置模式則是取下縱置的兩個擋板。
顯卡橫置安裝時,只需要卸下對應的機箱擋板,就能夠將顯卡插入安裝了。需要注意有部分緊湊型機箱,才用了電源前置方案,可能需要拆解機箱框架才能把顯卡裝上。完成上述工作後,按前面的電源接口對照,將顯卡供電接線成功後,就完成了顯卡的安裝。機箱自帶的支架,最好機箱躺倒這會調整,立起來之後就很難調整了。
顯卡縱置相比橫置多了一步安裝 PCIe 延長線,其餘直接顯卡橫置的步驟就好。支持顯卡縱置的機箱要不然是這種標準機箱,或者是諸如 A4 ITX 這些「薄」款機箱。使用 PCIe 4.0 延長線時,要注意調整 BIOS 中的相關設置,保證正常安裝系統使用和顯卡的性能釋放。
Pcie 5.0 插槽與更早先的插槽固定方式不同,更短的引腳還是更容易變形,即便有鋼鐵裝甲對插槽進行輔助固定,隨之而來又是新系列顯卡的規格和重量大幅提高。所以一定要搞個顯卡支架,來平衡力矩保證安全。顯卡的重量都在配套的散熱上,支架可以撐住散熱器或外殼就足夠了。例如機械大師的機箱,就都標配一個小支架,要從背板方向通過螺絲固定。有些機箱還有獨立的大支架,需要自己來調節支架高度後再固定使用,但避免不了要調節很多次。部分顯卡也有固定卡,可以將一端固定到機箱 PCIe 螺孔,另一端固定到顯卡遠端分擔重量。
八.點亮與安裝系統:
開機需要主板上的 F_PANEL 的 POWER 那對引腳短接,再由主板按順序喚醒其他掛載設備。但這過程也伴隨着對應掛載設備的自檢。所以即便都是新硬件,在剛裝完機之後也不一定能夠一次點亮,建議先根據可先行短接測試點亮情況。雖然常裝機的 DIYer,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跳過這一步。直接安裝到機箱碰上點不亮的情況,就避免不了要返工了,沒把握的話還是儘量不要跳過。
PLED/PWR_LED 電源指示燈:連接至機箱前方面板的電源指示燈
PW 電源開關:連接至電腦機箱前方面板的主電源開關鍵
SPEAK 喇叭針腳:連接至電腦機箱前方面板的喇叭
HD 硬盤動作指示燈:連接至電腦機箱前方面板的硬盤動作指示燈
RES 系統重置開關:連接至電腦機箱前方面板的重置開關(Reset)鍵
如果安裝的硬盤沒有預置的系統,有一半的幾率是進入如圖示的界面,能夠看到相應的組件信息。另一半的幾率是顯示」no bootable device--insert boot disk and press any key「,現在就只差一步安裝系統與驅動了。
系統與軟件配置
Windows 10 與 Windows 11 的安裝,在官網下載 MediaCreationTool 就可以製作啓動 U 盤或下載對應的鏡像了,Windows 10 與 Windows 11 的下載界面與工具版本不同,對特定版本有要求的話要注意。
點擊可執行文件後選擇好系統版本(千萬不要選擇家庭版),拿出之前已經準備好的 U 盤就可以安裝了。如果直接通過 U 盤安裝就選擇 U 盤,如果通過 PE 或者拷貝到其他電腦升級就選擇 ISO 鏡像文件。選擇完畢點擊下一步,等待軟件自行下載完成即可。
最近幾年新出廠的主板已經支持自動識別安裝介質,能夠直接啓動進入對應的 PE 系統或安裝設置。但部分較早的主板還需要自行改動 BOOT 設備順序,部分主板需要進入 BIOS 修改,而另一部分主板可以進去快捷啓動項選擇。U 盤在 BIOS 中的命名有多種方式:一般是由品牌的英文名打頭,比如雷克沙的 U 盤就是 Lexar、金士頓的 U 盤就是 Kingston;另外就是根據主控來命名,比如銀燦主控的自制 U 盤就是 IS903。
進入 BIOS 與臨時啓動順序調整基本都是 F1、F2、F4、F8、F9、F10、F11、F12、Del 等按鍵,各家品牌的按鍵不同,可以多嘗試或直接搜索查詢。
裝機的步驟不做贅述,只需要一路下一步即可完成,更詳細的安裝步驟可以參考先前的內容。不過安裝 Windows 11 時,需要先開啓 TPM 認證才能安裝。如果你是 AMD 平臺,記得安裝完系統之後再關閉此選項。不同品牌甚至不同主板的選項命名均有不同,請以說明書爲準。
Windows 10 以上系統可以自動下載各項驅動,包括顯卡的驅動也能自動下載。當然 Windows 的下載速度大家都知道,像顯卡驅動這種比較大的就適合自己下載安裝。以 AMD 驅動下載頁、Intel 驅動下載頁、Nvidia 驅動下載頁與藍戟驅動下載頁爲例,都是按照品類——系列——型號確認後,列出對應的下載項供自行下載安裝。
總結
裝機其實並非難事,關鍵在於耐心跟隨教程的引導,避免那些突如其來的奇思妙想和用力過猛的“大力出奇跡”。許多細節,在老手眼中不過是基礎常識,但對於新手而言,卻往往是容易被忽視或處理不當的地方。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有時候會導致裝機失敗,甚至損壞硬件。新手在裝機過程中往往呈現出兩種極端:要麼是從入門到放棄,要麼是不顧一切地“頭鐵大力出奇跡”。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覺得困難重重,但對有經驗的人來說則遊刃有餘。只要嚴格遵循教程步驟,基本上不會遇到太大問題,大多數情況下都能順利完成裝機。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