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哥們如何搭配一套3000元-5000元主流性能的電腦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很糾結,因爲我發現太多的朋友,預算都不高,但也想擁有比較好的電腦使用體驗,而且需要的是一臺全能的電腦,何謂全能?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1,能玩CS2,瓦,APEX,PUBG等FPS類遊戲,也可以玩馬上新出的《黑神話:悟空》,包括以前大名鼎鼎的一些3A大作,例如《艾爾登法環》《荒野大鏢客2》《賽博朋克2077》等,而且希望有個不錯的體驗。

2,不希望功耗和發熱太高,比如宿舍和租房子的環境。

3,平時不單單是拿來玩遊戲,可能拿來學習,偶爾剪個視頻,修個圖,看電影,看直播,看動漫,下學習資料等。

4,不折騰,買來就用,不出問題,穩定。

5,最好能便攜,同樣是宿舍和租房子的環境。

6,對於rgb燈效/無燈純色主機有要求。

如果推薦新的或者二手的,那麼在不高的預算內,如果裝一套比較均衡的電腦呢?

(如果單看配置推薦,可以跳轉文章結尾,不恰任何飯,沒能力帶貨)


    爲此我專門淘了幾套二手的板U配置,想以此來看看三四千元搭配什麼CPU比較合適。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CPU主板套裝

  1,12400F,這顆U當時發佈的時候,不太香,因爲那個時候只有價格偏貴的B660M主板,而且當時從12600KF開始,擁有intel全新的大小核設計,大家都比較看好新技術,反而覺得純大核的12400F比較尷尬,後來經過了時間證明,intel好像沒玩明白大小核,微軟也沒玩明白win11,因此12400F反而又被人提起並奉爲神U,因爲它純大核的設計,功耗也比較低,跑分高,而且後續推出了更低價的H610芯片組主板,剛好12400F因爲鎖了SA電壓,內存頻率上不去,如果隨意拉,就會分頻變成gear2,會有性能損失,很適配H610內存頻率上限3200的設定。

還有一顆CPU,是後續出的中國特供版12490F,頻率和三緩稍微提升,包裝是黑色的盒子,以往intel的黑盒CPU都是高性能CPU,不過這一次提升不大,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12400F和12490F的體質問題,就是關於C0和H0,有一種說法是H0的內存延遲和SA電壓體質會更好,12400F的CPU蓋子上印的如果是SRL5Z,就是H0,但是12490F全是L4X,就是C0步進,其實到頭來說,差別都不大,如果12490F比12400F價格貴一點點,幾十,還是可以選擇的,反之貴的太多,還是選擇12400F就可以。

  最後就是價格,這也是推薦它的主要原因,二手的價格來到了500多,以前我買一顆12100F都得花這麼多錢。

  然後是主板,主板這邊能說的不多,概括一下就是選擇華碩的H610M-A,因爲微星這一代的H610M主板都比較丐,而且包括其他家的H610,甚至有些連12400F都不能完全發揮的,而且有的只有一根m.2的插槽,就很離譜,H610M-A是公認的H610裏面的天花板了,而且各方面佈置都很均衡,供電夠,還能玩ARGB神光同步,而且現在價格也下來了,閒魚二手大概400出頭,還是很香的,之前有段時間漲價到600塊錢過,那是真的不值得,現在的價格比較合適,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購買B系列主板超外頻,或者買裝機猿和銘瑄出的H610king,如果需要更多的m.2接口和好一點的散熱的主板,可以看下銘瑄的B760M終結者,甚至如果預算想要很低,可以選擇精粵的主板,本篇文章暫時不展開講。

 12400F+H610M-A的二手價格,大概在1000以內,如果不在意差價,可以去某寶和某多購買全新的套裝,價格大概在1200以內。


2,5600,說到這顆U,肯定有很多朋友有話要說了,而且要喊一句AMD,YES!,這顆U到目前爲止還在產,我買到的就是24年生產的,二手價格比12400F稍低,而且性能比12400F要強,剛開始發佈5000系銳龍的時候,是5600X,當時都在噴AMD,價格定的太貴了,2000元的5600X,1000多的B550主板,後來AMD推出了5600不帶X,而且人們發現,B450主板性價比更高,供電也是夠用的,特別是華碩推出了TUF B450Mpro-S和微星推出B450迫擊炮MAX之後,刷個bios就輕輕鬆鬆帶5600,而且AMD開放了CPU超頻,內存超頻(雖然內存頻率上不了太高),比intel那邊的12400F可玩性和上限高很多,比如昨天我把5600這套板U裝上之後,忘記調整XMP了就去玩CS2,2666的內存頻率,幀數意外的很高,兩三百幀,三百多也是有的,但是low幀也比較低,AMD需要好好調整,PBO很省事,但是我還是建議定壓定頻,之前我用TUF B450MPRO-S的時候,配合B2步進的5600,甚至可以超到5G,後來日常使用就是1.0v 4.6G,發熱很低,幀數也很平滑。

所以總結就是,5600這顆U適合會折騰願意折騰一下的玩家,一定要認準買B2步進的,CPU上不會寫,但是基本23,24年產的都是B2步進的。

  然後說主板,既然都是低價位裝機了,加上剛纔說的B450芯片組,那就比較推薦微星的B450M迫擊炮max和華碩TUF B450mpro-S這兩塊主板,在閒魚的二手價格,可能後者會貴一些,兩者大概在300-400之間,性價比很高,當然如果有低價的B550主板,有PCIE4.0的固態硬盤,可以考慮一下,其實對於使用體驗來說提升不大。

價格方面,如果是二手價格,板U大概是900左右,比12400F套裝價格要低一些,相對應功耗和性能要高一些,看大家如何選擇,另外就是B450M現在新主板不太好買,B550M主板價格也沒有下來,畢竟B550M還可以帶5700X,5700X3D,5800X3D這些AM4末代皇帝。

後面第三套也會寫一套b550的配置參考。

因此,我認爲板U套裝在1000元以內,比較合適,因爲這兩顆6核12線程的CPU,已經能夠滿足絕大對數玩家的使用了,剩下的預算我們加給顯卡和其他硬件比較均衡。

接下來是內存條,這一項就沒那麼多講究了,


如果是12400F套裝,直接購買3200 C16的DDR4內存條就可以,也可以買國產長鑫顆粒的內存條,第一時序可以做到C14,或者購買金百達的黑爵intel專用條,回來開XMP直接使用,不折騰。

如果是5600套裝,也可以買3200C16,回來自己拉頻率,或者直接買3600 C18的內存條,要注意AMD這邊可以去挑一下海力士CJR顆粒,比較適配AMD,而且方便超頻,建議最高不超過3800頻率。

內存容量的話,我建議能上32G就上32G,因爲現在是DDR4的末期了,價格都比較便宜,如果預算喫緊,那還是建議8X2 16G,不建議單16G,內存一定要組成雙通道。

接下來是散熱器


這兩套的CPU發熱量都不大,現在的4熱管散熱器也是捲了又卷,爲了防止看花眼,這裏直接推薦兩個我用的比較多的,一個是利民AX120Rse,一個是喬思伯CR1400EVO,這兩款散熱器價格大概在60多,一個是無光的黑色低調風格,一個是帶RGB然後散熱器頂蓋也遮起來了比較好看。

    

接下來是固態硬盤

因爲H610和B450芯片組只支持PICE3.0的固態(某些B450可以魔改上4.0),所以選擇就比較好選了,現在各大廠都發力做4.0固態,3.0的固態可能就剩一個推薦了,就是鎧俠的RC20,也叫G2,帶有獨立緩存的固態硬盤,發熱高,健康度掉得快,但是不影響使用,就算健康度變成0,也正常用,只是鎧俠給的質保TBW比較摳門,不過好在售後好,支持5年個人送保,如果不喜歡鎧俠,也推薦一下國產的致鈦PC005吧,也是有獨立緩存的。

   至於4.0和3.0的體驗來說,我是沒感覺有什麼區別的,哪怕我機器上還有sata的盒裝固態,宣傳550m的速度,比4.0的7000看起來弱爆了,但是使用起來沒差,不用焦慮。

   接下來是顯卡

我推薦三張卡,可能說完了有人會噴我是二手奸商了,說實話如果我這種新號作者來無腦吹這些卡,也不會有多少人來買的,我也沒有資本做這件事,所以這篇文章不推薦任何店鋪,只說平臺和行情。

第一張,2060S,這張卡屬於是提升比較大的一張卡,也是性能很主流的一張卡,基本就是當年老黃爲了解決2070花屏推出的super系列,2060S和2070性能基本一樣,和3060的性能也差不多,唯一的問題就是功耗稍高和出廠比較早,經歷了礦潮,但是這張卡本身還是不錯的,8G的顯存,不大但是夠用,現在某寶某多的二手店保,價格大概在1000-1100左右,如果是需求不高,玩個CS2,PUBG,APEX,瓦之類的,實測是隨便玩沒問題的,主要是價格不高,就能獲得主流的體驗,2060S的性能,10%以內就有很多主流卡,比如6600xt,5700xt,2070,3060,6600,5700等,都是屬於銷量比較高的卡。

第二張,6750gre 12G,這個就是神中神了,有4060的地方就有它,有4060ti的地方,還有它,因爲它有着4060的價格,堪比4060ti的性能,對於不在乎光追的玩家來說,性價比真的很高,他就是AMD搞得一手花活,6700xt經歷了礦潮,於是AMD出了個6750xt出來避免礦卡(類似於3060後面加個L),當時首發價格在4199,買的人還是不多,但是AMD爲了狙擊40系來了個大的,出了一張新卡,6750gre,性能比6700xt強,比6750xt弱,然後它定了個2299元,簡直可怕,特別是在某音,有些玩家到手1800多,性價比就超值了,對比它的兩個兄弟來說,顯存頻率,帶寬和6700xt一樣,比6750xt稍低,要知道就算6700xt首發價格都在3699元,這一手相當於6700xt復活賽打贏了,但是降價了,玩家得到了福利。不過一定要認準12G顯存,10G顯存的和12G顯存性能差距有20%了,如果10G版本價格在1500多,還是挺不錯的。12G版本建議購買散熱比較好,質保比較好的品牌,因爲A卡有不少廠不支持個人送保,加上只有兩年質保,所以這邊比較推薦華碩,XFX訊景。現在6750gre12G開始陸陸續續減產停產了,價格也漲上來了,如果價格太高超過2500和4060ti差不多,還是建議買4060ti 8G,功耗比較低。

第三張,4060,雖然剛纔還噴過他,但是聊到2000元的顯卡,又離不開它,4060的優勢很明顯,功耗低,發熱低,6750gre12G的TDP在220W,而4060只有120W,然後是dlss技術和英偉達的光追優化,其實在4060這一代,光追已經可用了,比如上一篇帖子《黑神話:悟空》官方推薦的配置,裏面就有4060的光追推薦,顯存8G也比較主流,當然如果要是能繼承3060的12G就好了,價格大概在2000出頭,之前某音活動,最低也能到1700多,發熱低,購買丐版就可以,如果有外觀需求和性能散熱的需求,再考慮購買三風扇版本,使用體驗來說區別不大,低價位裝機性價比爲先。

然後是電源,這個話題其實不太好談,我平時也不太敢亂推薦,因爲這個東西有故障率,就算振華和海韻,也有幾率到手就boom,只能說看售後和一些購買經驗,按照經驗來說,電源5毛一瓦是最低標準,7毛一瓦爲最佳,1元一瓦對於低價位裝機來說就比較奢侈了,不過很多玩家的想法是買個大瓦數電源,以後就不用換了,其實這就是裝機裏面的隱藏坑,很多人給自己創造了未來會升級的僞需求,到最後還是沒升級,一套換了,所以電源現在也有新的ATX3.0 ATX3.1,包括新的用料,新的技術,背刺的型號,所以我的建議是,夠自己現在使用就OK,不過對於5毛一瓦來說,有個例外就是玄武550,以前推薦電源,低價位很難選擇,因爲各大廠商在低價位都擺爛,一般買電源推薦450 550 650 750這種的,不建議500 600 700這種奇葩規格,但是低端的450很開擺,550用料不好卻很貴,關於塵雨科技,我這裏因爲要推薦這個只能說品牌名字,可以去搜一下他相關的視頻,比如用550帶4090烤機一週的,聽起來很離譜,不過這其實就是一個電源該有的樣子,不過他家的電源不太建議買最新的,我首發買的550V3和550V4,風扇的策略都有點問題,一會兒大一會兒小,不過好在售後很好,而且他本人也天天在到處回覆解決問題,認錯態度各方面都挺好的,對於低價位裝機來說,多了個選擇,如果能鞭策一下大廠,也算功德一件,550V4現在的價格是199元,加6塊錢買個電飯鍋線,如果考慮大廠電源,價格都在299起步了,比如振華的銅皇550,微星的A650BN銅牌,現在電源市場挺亂的,好多型號,100多元650W是真不敢買。

接下來是機箱,因爲考慮到便攜和外觀需求,低價位我比較推薦電源前置的機箱,比如魚巢的S9,先馬的趣造air,鋁小寶P90,這個比較主觀,看個人需求。

還有一種現在比較火的就是海景房,就是前面是玻璃,側面是玻璃,取消了立柱,從背板和下面進風,背後和上面出風,這種機箱就是放在手邊外觀好看,不過建議放遠一點,或者上面的塑料膜不要撕掉,如果鋼化玻璃炸了,後果不堪設想,關於會不會炸,都是玄學。

低價位比較推薦孤勇者和孤勇者mini,或者航嘉的S920,黑白色可以看自己的喜好。

  或者有些玩家不需要任何特殊化,那也可以買正常的機箱,只要通風好就OK。

   最後是機箱風扇,這個東西其實對於上面這些配置來說,不需要太過於糾結,喜歡玩燈的可以考慮利民C12C-S的工包風扇,大概20不到一個,不喜歡玩燈的可以考慮利民C12C,至於爲什麼只推薦利民這個型號,是因爲其他風扇我買過不少,幫朋友裝過,有時候壽命不行,或者售後不行,所以還是推薦下大廠的產品吧,塵雨家也有個排風扇不錯的選擇,就是玄冥普,首發我也買了,不過好像有時候噪音會比較大,所以放在這裏提一下。

關於二手硬件的問題,CPU主板買二手,散片一般都不太好質保,主板支持個人送保

固態比如鎧俠支持個人送保,但是西數就比較麻煩

散熱器在哪買都行,越便宜越好

電源建議京東自營,玄武550就去官方店買,不要去代售店鋪

顯卡,A卡買華碩,支持三年個人送保,N卡,基本都支持個人送保,4060也沒什麼礦卡,二手比較合適。

機箱,這個是二手裏面性價比最高的,如果您需求不高,就是裝進去能用,那就去附近的垃圾回收站點直接幾十塊錢自提,有可能上面還帶着電源什麼主板之類的,慢慢就變成圖拉丁了,直接快進到開獎賺錢!

最後最後,我會寫三套上面的配置,絕對不包含任何的恰飯(主要是恰不到),給大家做個參考,後續我也會慢慢寫價格高的搭配和完全撿二手的均衡的搭配,當然對於純FPS黨(比如我自己),也可以有其他的配法,比如更側重於CPU,上12600KF或者7500F,上高頻內存,顯卡可以弱一些,這些以後會慢慢分享的。如果對您有幫助的話,點個贊讓更多人看見謝謝啦~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